这本关于基尔克果和苏格拉底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深邃的吸引力,它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内在关联的哲学思辨传统。我最近在阅读时,尤其对作者如何处理这两位思想巨匠之间的对话深感兴趣。苏格拉底以其不倦的“助产术”和对无知之知的追求,构建了西方理性探究的基石;而基尔克果,这位孤独的信仰捍卫者,则以其存在主义的视角,对理性构筑的宏伟殿堂发起了深刻的质疑。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编织他们的思想线索,是将其视为一种历史的延续,还是更像一种激烈的对立与张力。尤其是,探讨他们对于“真理”的理解——是柏拉图式的理念界中的永恒清晰,还是基尔克果笔下那个需要以“信仰之跃”才能抵达的、充满悖论与激情的个体真理?这种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最让我称道的是,这本书成功地避免了将任何一位哲学家“神化”的倾向。它没有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一个无懈可击的理性圣人,也没有把基尔克果描绘成一个纯粹的悲情偶像。相反,作者笔下的他们都带着鲜明的局限性与人性挣扎。苏格拉底的讽刺和时不时的傲慢,基尔克果的自我矛盾和偏执,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这种去魅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他们的思想更具生命力,更贴近真实的困境。它告诉我,真正的哲学探究,从来都不是关于找到一个完美的公式,而是关于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以最诚实的方式去面对那些永恒的追问——关于美、关于善、关于存在的意义。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重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同时又蕴含着对当下情境的深刻洞察,这让它在众多哲学译作中脱颖而出。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阐释“信仰”这一概念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它避开了传统神学辩论的窠臼,转而将其视为一种彻底的个人行动和承诺。这与苏格拉底在雅典广场上坚持真理的姿态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一个是通过公开辩论来逼近真理,另一个则是通过内在的、孤独的挣扎来拥抱真理。作者对这种差异的细致梳理,不仅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更体现了一种富有同理心的解读态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论著,而是在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关于如何正直生活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答案,反而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漫长的、自我反思的探险。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书中对某个特定概念的深入挖掘而停滞不前,不是因为理解困难,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消化其带来的思想冲击。例如,作者对“恐惧与战兢”的论述,不仅仅是概念的界定,更像是一次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精准诊断。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确定性不断消解的时代,而基尔克果对那种面对无限可能性的焦虑的捕捉,似乎比任何当代心理学分析都更为锐利。而苏格拉底那种甘愿受死的坚守,又为这种焦虑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道德锚点。这种在个体绝望与社群责任之间游走的叙事张力,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门。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行文的节奏感所吸引。不同于某些哲学论著的枯燥说教,这里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内在的流动性,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地剖析概念,时而又似奔腾的激流般,将读者卷入对终极问题的激烈追问之中。书中对个体经验的强调,特别是基尔克果那标志性的“情感的绝对性”的描摹,让我深有共鸣。它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习惯和理性外衣所掩盖的、真正关乎“我何以为人”的抉择时刻。这种将哲学讨论置于具体生存境遇之中的写法,使得原本高悬于空的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重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审美的生存阶段”向“伦理的生存阶段”过渡时的那种微妙把握,那种在诱惑与责任之间的拉扯,读起来让人感到既痛苦又真实。
评分读书方法。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 钞书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评分最终,对傲慢的指责不会仅仅面对海德格尔。这种指责必然面对思维自身。每一个哲学任务的理解都不能自己辩白,而且只要我们把这样一种理解详述为我们著作之后的未经试验的“调节理念”,那么我们本质上必然是傲慢的。也许探出和揭露这种傲慢正是哲学思维的任务。如果这样,难道每个思想家不都应该十分关注他自身的傲慢,不都应该十分关注自身对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任务的目光短浅吗?
评分因此之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哲学批判本身的可能性问题。任何一门哲学,只要它不提出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那就是傲慢的哲学或停留于傲慢的哲学上。然而,我们不能独自地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提出关于我们的哲学任务的理解,并且不能靠我们自己来检验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心甘情愿地加入“权力的斗争”,我们能够经过一种真正的交往行为而冒我们视域的危险。这种交住永远都不能通过阐释来获取;它不是我们思维的成就。相反,这种交往形式乃是一个失败和挫折(Scheitern)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视域的那种无可非议的合法性归于粉碎。在这种失败中并通过这种失败,我们被授予超越者的某一瞬间,但是,我们并不能赢得某种最后的辩白,或者在为一个诚实的Existenz而不断斗争后获得喘息时间。相反,我们更加决定性地被抛入那种搏斗中。
评分本书研究基尔克果托名著作中哲学与信仰的关系,乃第一部对苏格拉底在《哲学片段》中的地位进行考察的著作,阐释了苏格拉底对基尔克果的整体影响。作者认为,在基尔克果笔下,哲学与信仰是紧密相连的两种激情。哲学爱欲打开了信仰之门。同时,信仰的力量将自我与超越自我之物、有限与无限、时间之中的个体生命与永恒凝聚于一,从根本上来讲,这一信仰的力量即是苏格拉底含义上的爱欲。 本书写得明晰而动人,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基尔克果的信仰,也可为柏拉图学者开辟一条进入基尔克果研究的门径。对于那些愿详究基尔克果最重要的文本之一的人,以及对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感兴趣的学者,或者任何关切哲学与信仰之关系的人,本书必然提供格外的玄机。
评分《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探究哲学与信仰:基尔克果与苏格拉底》写得明晰而动人,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基尔克果的信仰,也可为柏拉图学者开辟一条进入基尔克果研究的门径。对于那些愿详究基尔克果最重要的文本之一的人,以及对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感兴趣的学者,或者任何关切哲学与信仰之关系的人,《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探究哲学与信仰:基尔克果与苏格拉底》必然提供格外的玄机。
评分最终,对傲慢的指责不会仅仅面对海德格尔。这种指责必然面对思维自身。每一个哲学任务的理解都不能自己辩白,而且只要我们把这样一种理解详述为我们著作之后的未经试验的“调节理念”,那么我们本质上必然是傲慢的。也许探出和揭露这种傲慢正是哲学思维的任务。如果这样,难道每个思想家不都应该十分关注他自身的傲慢,不都应该十分关注自身对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任务的目光短浅吗?
评分人名字差点没认出来,我觉得人名翻译还是最好有个统一的标准。
评分无可取***
评分人名字差点没认出来,我觉得人名翻译还是最好有个统一的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