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其雅致且富有节奏感的,它完全摆脱了传统文物图录的刻板与沉闷,读起来更像是在品读一篇篇精雕细琢的散文集。作者在叙述紫砂花盆的历史流变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地方志的记载或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使得那些冰冷的年代和器皿立刻有了温度和人情味。例如,关于“文革”期间紫砂工艺的艰难维系,书中引用了几位老艺人的口述实录,那些关于在逆境中如何保护模具、如何坚持烧制标准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展现了民间工艺的韧性与伟大。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令人称赞,纸张的选用极佳,使得彩色图片中的紫砂釉色能够真实地还原出来,那些深沉的古铜色、温润的朱泥色,在光线下微妙的变化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这本书的价值,一半在于文字,另一半则在于它作为实体艺术品所呈现出的高品质印刷工艺。
评分读完《中国紫砂花盆》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绝非一本普通的工艺品鉴赏指南,它更像是一本深挖东方审美核心的哲学著作。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气韵”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用空泛的词汇来形容紫砂花盆的美感,而是将其解构为“泥性”、“火候”和“意境”三个相互依存的维度。比如,在描述清代邵氏家族制作的几款盆景盆时,书中通过高精度摄影图展示了其“内敛而不失张力”的造型结构,并引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计白当黑”的留白理念来解释为何一些看似简单的素面花盆更具收藏价值。这种跨学科的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此外,书中对“包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近乎科学的记录,通过不同使用年限花盆的微观结构对比,解释了紫砂器皿如何通过人手的摩挲而“活”起来,展现出生命力的过程。这使得我对日常使用的器物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之心,每一次接触都成了与历史的对话。
评分对于一个痴迷于园林艺术和盆景制作的人来说,《中国紫砂花盆》简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圣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器形与植株的匹配学”上的独到见解。书中详细分类论述了不同树种——例如松柏的苍劲、兰花的清雅、菖蒲的空灵——分别适合搭配哪种形制的花盆,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还是从视觉平衡的角度着墨,都考量得极其周全。举例来说,书中提到在搭配曲干式松树时,宜选用略带弧度且口沿外翻的“抱月式”花盆,以增强树体的动感和稳定感。这些实战性的建议,远超出了普通鉴赏书籍的范畴,简直可以作为盆景制作的教科书来参考。更妙的是,书中还收录了民国时期几位著名盆景大师根据特定花卉“量身定制”花盆的设计草图,那种将器物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匠心,令人叹服。这种对“人器合一”的极致追求,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这本《中国紫砂花盆》的描摹,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茶道之旅,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专注于器物形态和烧制工艺的图录,然而,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文化史诗。开篇便以苏东坡与紫砂壶的轶事为引子,迅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文人情趣和生活美学的境界。作者在论述不同时期花盆造型的演变时,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比如明代晚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拙朴”的追求如何影响了砂器的线条和釉色。尤其是对宜兴丁蜀镇地域文化与紫砂泥料之间微妙联系的剖析,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闻到那泥土特有的矿物气息。书中对不同窑口(如善砂、岩砂)烧制出的花盆在“润泽度”和“颗粒感”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专业层面的讲解,既有极强的学术支撑,又用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便是初涉紫砂领域的爱好者,也能清晰理解其精髓。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紫砂花盆,承载的是数百年匠人的心血和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想。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中国紫砂花盆》之前,我对紫砂花盆的认知仅停留在“泥土做的盆子”这一浅薄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花盆”这一载体,它在探讨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实用功能之上,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符号。书中对“底款”的解析部分尤其精彩,作者以显微镜般的视角,区分了不同时期刻款的笔触力度、字体结构乃至印章的细微磨损差异,并以此为线索,追溯了花盆的作者和所属的家族传承,这种考证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紫砂文化深沉的热爱和敬意。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如何去“看”一个紫砂花盆,更学会了如何去“听”它讲述历史的声音,这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审美境界的提升。
评分包装很漂亮,书只看了一点点
评分内容没话说,就是印刷太粗躁。排版和照片也有些问题,可惜了这本好书
评分还可以 感觉内容不够丰富 参考还不错
评分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评分内容没话说,就是印刷太粗躁。排版和照片也有些问题,可惜了这本好书
评分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因此,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能仅看他表面上是否懂得了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最关键的还在于,他是否把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这点尤为重要。
评分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评分我觉得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大仲马那堪称神奇的想象力。书中有许多情节的设计都出乎人的意料,例如,基督山神秘的行踪,超乎想象的能力,以及渊博的知识,都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主人公唐泰斯的经历可谓是艰难困苦。在伊夫堡阴森的地牢里,过着非人的生活15年没有见过太阳,没有呼吸过新鲜空气与亲人失去联系,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但基督山伯爵却从未放弃过希望,生活的痛苦并未改变他正直善良的性格,只是加深了他对恶人的仇恨。他曾不相信任何人,却并未怀疑人性的善良。
评分买给女儿,比书店便宜,女儿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