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

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世荣 著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朝鲜半岛
  • 中国数学
  • 文化交流
  • 典籍
  • 历史
  • 学术研究
  • 东亚数学
  • 数学传播
  • 中朝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56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650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具体描述

目录

绪论 加强中朝数学交流史研究
第一章 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的流传与研究概况
第1节 中朝数学交流的渠道
1.1 赴燕使与中朝数学交流
1.2 到中国来学习的人员
1.3 民间数学交流
第2节 朝鲜前期对宋元明数学书籍的引进与学习
第3节 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朝鲜数学家对中国数学的研究
3.1 随着天文历法而引进的西方数学著作
3.2 中国传统数学著作的进一步传播
3.3 从朝鲜数学著作看中国数学著作的流传与影响
第4节 18世纪前期到19世纪初期朝鲜数学家对中国数学的研究
4.1 天文历法研究对数学研究的作用
4.2 从黄胤锡的研究看中国数学在朝鲜的传播
4.3 洪大容《筹解需用》与中国数学著作
4.4 其他人的研究与学习情况
第5节 朝鲜晚期对中国数学的研究
5.1 李尚蝣、南秉吉兄弟及其著述
5.2 从李尚烯和南秉吉兄弟的研究看中国数学的流传与影响
5.3 崔汉绮与赵义纯的研究
……
第二章 《算经十书》在朝鲜半岛
第三章 宋代数学著作在朝鲜半岛
第四章 元代数学著作在朝鲜半岛
第五章 明清数学著作在朝鲜半岛
第六章 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在朝鲜半岛
结语:关于中朝数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韩国收藏中国算书目录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东亚文化圈中的数学知识迁移与本土化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跨文化视野,深入探讨了东亚文化圈内部,数学知识的传播、接受、本土化与演变过程。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中国古典数学体系在周边国家——特别是朝鲜半岛、日本及琉球等地区——的传播路径、接受形态及其对当地数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揭示,数学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特定社会、文化与制度背景下,通过复杂的互动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与重构。 第一部分:东亚数学知识的共同源流与传播机制 本书开篇追溯了东亚数学的共同源头,即以中国古代经典(如《九章算术》体系)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第一章:汉字文化圈中的数学语境。 考察了汉字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如何促进了数学概念的标准化传播。详细分析了“算学”在古代东亚社会中的地位,它不仅是实用技术的集合,更是儒家教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梳理了中国历代官方修史及教育体系中对数学的记载,为后续研究奠定基调。 第二章:知识传播的媒介与路径。 重点探讨了使节往来、佛教僧侣的游历、以及官方及私人的抄本交流在数学知识迁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现存的古代文书、官方往来记录,重建了数学典籍从中国核心区域向边缘地区流动的具体路线图。特别关注了“贡举制度”对数学教育需求的反向推动作用,即周边国家为应对官方选拔,对中国先进数学知识的迫切需求。 第三章:文本的异地接受与选择性吸收。 阐述了知识的接受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伴随着强烈的选择性。周边国家在接受中国数学典籍时,会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如农业、水利、天文历法需求)和学术传统,对不同篇目和算法进行侧重或删减。本章对比分析了《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在不同地区的初始接受度差异。 第二部分:区域性数学传统的本土化重构 本书的核心部分在于分析中国数学知识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范式。 第四章:功能性需求的驱动:以天文历法数学为例。 深入探讨了精确历法制定对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关键作用。分析了中国先进的“授时”体系如何被朝鲜半岛及日本借鉴和改造。重点研究了当地天文学家如何将中国的浑仪、简仪等仪器的观测数据与本土的地理观测相结合,以修正和优化中国原有的岁差计算。 第五章:技术数学的实用化演绎。 关注算术与工程技术领域。考察了如土地测量(“经界”)、赋税征收及工程测绘中的具体算法运用。本书通过具体的古代测绘图纸和技术手册,展示了中国经典算法如何被“去理论化”,转变为直接服务于基层管理的实用工具。对比研究了不同地区对“勾股定理”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差异。 第六章:学术社群的形成与知识的再阐释。 探讨了在各地形成的专门研究中国数学的学术团体或家族。分析了这些团体如何通过注释、编纂或撰写“附录”的方式,对引进的典籍进行再解释。这种再解释往往反映了当地对原典义理的理解偏差或创新性发展。本书特别关注了某些特定术语在跨语言传播中发生的语义漂移现象。 第三部分:中古后期至近代的互动与张力 本部分将研究时间线推进至近代前夕,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东亚数学知识体系内部的互动模式和面临的挑战。 第七章:区域间数学交流的纵深发展。 考察了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以及琉球通过海贸进行的数学知识的“二次传播”。虽然中国仍是主要源头,但邻近地区之间基于特定贸易需求或友好往来,也存在着较为隐蔽的知识互鉴。例如,对某些商业计数方法和账目核算技巧的交流。 第八章:对“外来”数学的辨析与本土价值的坚守。 在西方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知识开始传入时,东亚的传统数学社群如何对待这些全新的知识体系。本书分析了学者们在坚守本土优势(如代数方法、高次方程求解)的同时,如何审慎地评估和吸纳西方理论。这种“守”与“取”的张力,极大地塑造了近代东亚数学的转型轨迹。 第九章:典籍的保存、流失与重构的意义。 本章聚焦于战乱、朝代更迭对数学文献的冲击。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保护核心知识,学者们如何采取了分散保存、秘密抄录等策略。研究了现存孤本和残卷的价值,它们是理解知识流变链条中“断裂点”的关键证据。 结论:东亚数学的文化特性与当代启示 本书总结了东亚数学知识迁移的独特性——即高度依赖文本的连续性、极强的实用主义导向,以及对儒家伦理框架的内在依赖。最终论述了理解这些历史过程,对于当代东亚高等教育体系中,如何平衡传统基础与现代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对知识生态学的一次深度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中国数学典籍,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光芒。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辉煌的数学著作,跨越山海,在遥远的朝鲜半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多么引人入胜的文化交流史诗。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信息传播远不如今天这般便捷,这些珍贵的知识是如何被带去的?是学者们漂洋过海的求知欲,还是两国之间密切的文化往来?而当这些典籍抵达朝鲜半岛,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过程?是被原封不动地接受,还是与当地已有的数学知识体系相互碰撞、融合,甚至催生出新的见解?书名暗示的“流传与影响”,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学术能量和历史细节,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数学思想在当地的教育、科学研究,乃至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启发了当地的数学家,促使他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它又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传播,影响了哪些群体?这一切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仿佛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探险之旅。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古代东亚学术交流的精髓。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时,会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中国数学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无疑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例证。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论证“影响”的。是否会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中国数学典籍引入后,朝鲜半岛在某些数学分支上的研究水平或方法论上的变化?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比如那些将中国数学著作带到朝鲜半岛的学者,或者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朝鲜数学家?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和学术逻辑,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些数学思想能够在异域生根,并最终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古代知识传播和文化互鉴的一次深刻的学术考察,充满着探索未知的魅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了解,更像是一场跨文化的对话。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流传,这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说明了知识的跨越地域和民族界限的能力。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学术交流的路径是多么有限,而能够让这些深奥的数学理论跨越地理障碍,并被另一个文化体系所接受和发展,这背后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数学典籍,比如《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它们是如何被翻译、传播,并在朝鲜半岛的课堂上、学术研究中被解读的?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典籍在与朝鲜半岛本土数学传统相遇时,是否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例如,是否有一些概念或方法,在中国的语境下并未被充分重视,却在朝鲜半岛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发展?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数学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并最终绽放出独特的芬芳?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想寻找的是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长久以来,我们对中朝历史文化交流的认知,可能更多集中在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而像数学这样的科技和学术层面的交流,似乎总是在一个相对模糊的框架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空白。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梳理和考证出这些历史脉络的。他是否考察了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文献、考古发现,甚至可能是碑刻、文物上的数学符号?而“影响”这个词,在科学史研究中,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以及“学了之后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释,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知识体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角色?它是否为当地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揭示这段被低估的学术交流史。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被遗忘的知识”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着迷。我们常常谈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数学领域同样有着璀璨的成就,只是在普及度和后人研究的关注度上,似乎稍显逊色。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朝鲜半岛,去探寻这些中国数学典籍的踪迹,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细微之处的挖掘。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典籍的流传过程是否有所不同?是官方层面的引进,还是民间学者的自觉传播?不同的朝代,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会对这种文化交流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影响”二字,更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它是否只是简单的学习和模仿,还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朝鲜半岛特色的数学创新?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数学家及其贡献?我期待着作者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但却同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