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经典:坛经

大学经典:坛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福保 等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坛经
  • 经典
  • 哲学
  • 宗教
  • 中国哲学
  • 玄学
  • 佛教经典
  • 启蒙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1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1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1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西考试史(上)》研究了从远古到民国时期江西考试产生、发展、变化的历程。春秋战国,招贤纳士与私学考察并举,汉晋时期江西的选举则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江西考试史(上)》对从隋唐到清末的科举考试、学校考试及其他考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科举考试涉及考试对象、考试内容、考场规则、阅卷与录取等内容;学校考试则涵盖官学与书院内的教学考试;而社会其他考试又涉及了学官考试、吏员考试以及儒户、医户、阴阳户、僧道户的考试。江西古代教育人物辈出,《江西考试史(上)》还专门探讨了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江西教育家的考试主张。
   在近代考试研究中,作者探讨了民国江西的学校考试与官员铨选考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江西政治与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历程。苏区教育是新中国教育的前身,作者通过对苏区教育考试的叙述,再现了中央苏区教育的光辉历程。
   参加《江西考试史(上)》编写工作的基本上是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与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全书数十万字,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与已出版的地方考试史专著相比,无论是论述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突破,相信它的出版将会受到学术界、教育界和考试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目录

导读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问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禅第五
忏悔第六
机缘第七
顿渐第八
护法第九
付嘱第十

附录一 跋
附录二 六祖能禅师碑铭
附录三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柳
附录四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附录五 历朝崇奉事迹
附录六 敦煌本《坛经》新校

精彩书摘

若悟无生顿法〔1〕,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2〕,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白色身是城〔3〕,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4〕。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5〕,喜舍名为势至〔6〕。能净即释迦固〔7〕,平直即弥陀〔8〕。人我是须弥〔9〕,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10〕。虚妄是鬼神〔11〕,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12〕,放大光明〔13〕,外照六门清净〔14〕,,能破六欲诸天〔15〕。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16〕,闻者一时悟解。”
〔笺注〕
〔1〕《大智度论》七十三:“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是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唐释慧海B:“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唐释慧海曰:“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2〕顶礼者,五体投于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归敬仪》下:“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高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3〕色身,自四大五尘等之色法而成身,故名色身。《楞严经》十:“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4〕《血脉论》:“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又《心王铭》云:“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按语:心与性,在《坛经》中往往有不同的解说,此处六祖将心识分为两层,称前六识为六门,别立第八识为心地,即含藏一切诸法种子的阿赖耶识。与心地相对的“性”,有人认为即是临济禅师所说之“无位真人”。太虚大师认为是“无漏智种起的现行般若”,即此心本具的无漏种子现行时与之俱生的般若智慧。烦恼生起时,即自性迷,般若智慧现行时,则自性觉:
“此心不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亦从本以来而有无明——“此心从本以来”六字,应双贯“自性清净”及“而有无明”读——为无明染而有染心,则无始有漏种子恒起现行而成诸杂染法也。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则虽有漏现行,而真如体及无始无漏种不以之变失也。此在真如宗之圣教,无不如是说者。故基师于《宗轮论记》设问答云:“有情无始有心称本性净,心性本无染,宁非本是圣?’答曰:“有情无始心性亦复有心即染,故非是圣。”又问:“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净,说染为客?客主齐故。”答曰:“后修道时,染乃离灭,唯性净在,故染称客。”据此一文,亦可见于真如体不可离不可灭之净相净用,得称为主之性净也。’(太虚,《佛法总抉择谈》)
〔5〕诸佛菩萨以爱念给一切众生之心,曰慈悲。显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弟子,密教以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化身。
《达摩多罗禅经》下:“修行者若欲广修慈心,先当系心所缘,渐习令无量。灭除过恶,心不诤竞,亦无怨结,无恚清净。谓于亲、中、怨三种九品众生无量无数,安处十方,尽三分际,淳一乐行。唯除国土世界,于众生世界周普总缘成就游。行者修慈方便,先等心思惟,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嗔恚而起慈心,是名总观慈无量三昧。
……

前言/序言


大学经典:坛经 一、 缘起与流传 《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戒本》,又称《六祖坛经》、《惠能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它并非由佛陀亲口所说,也非由后人编纂的经文,而是记录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638-713)的言行、开示以及其弟子法海等人整理编录的语录。慧能大师是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法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是佛教界研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导。 《坛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禅宗思想体系的成熟和独立。在此之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译经和学说研习为主,而禅宗则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注重实践和体悟,而非文字的堆砌。慧能大师的出现,将禅宗的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其生动、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使得广大信众能够理解和受用。 《坛经》最初的传世版本,由于年代久远,存在多个版本,如唐代契嵩所编的《六祖坛经》、宋代契嵩所校订的《大藏经》本,以及敦煌石窟发现的写本等。这些版本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并无二致。无论哪个版本,都展现了慧能大师超凡的智慧和对佛法精髓的深刻洞察。 二、 核心思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坛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来概括。慧能大师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所谓“明心”,是指看清自心本来的清净、光明、平等、觉悟的面貌;所谓“见性”,是指体悟到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体。当一个人能够明心见性,当下即是成佛之时,无需经过漫长的修行过程。 这种“顿悟”的思想,与当时流行的“渐修”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渐修强调通过持戒、禅定、智慧等次第修行,逐步证悟佛果。而慧能大师则认为,如果执着于渐修的相状,反而会落入“法执”,阻碍了对佛性的直接体悟。他提出的“顿悟”法门,倡导直下承担,当下契悟,将修行的重点放在“当下”和“心”上。 《坛经》中最为著名的“无相颂”便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阐释:“善知识,从来硬语世间凡,句句无常过。我今说此句,当会甚分明。莫言离世法,世法皆如幻。若能于此会,何须更外觅。”这首偈子,以极其简练的语言,点明了“见性”的关键在于“无相”。执着于有相的修行,只会成为修行路上的障碍。真正的修行,是超越一切相,契入自心的本来面目。 三、 主要内容与开示 《坛经》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慧能大师关于修行、悟道、慈悲、智慧等方方面面的开示。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 1. 自性清净,本自具足: 慧能大师反复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不在他方,也不在经文中,而是在我们自心之中。这种佛性是清净无染的,是本来就存在的。我们之所以不能觉察,是因为被妄念、烦恼所遮蔽。正如《坛经》所说:“众生一体,本无差别,亦无人我,亦无名相,本自清净,本自光明,本自具足,本自如如,本自不动,本自解脱,本自喜悦。” 2. 般若智慧,无所得: 《坛经》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思想渊源,强调般若智慧的重要性。般若智慧并非外在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对一切事物真相的了悟。这种智慧是“无所得”的,也就是说,不执着于任何所得,不追求任何结果。当一个人证悟到般若智慧,便能超越生死,获得究竟的解脱。 3. 无念、无相、无住: 这是慧能大师提出的“三无”法门,是实现顿悟的重要途径。 无念: 不是指断绝一切念头,而是指不生灭妄念,不随境转,让心安住在当下,不被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所牵引。 无相: 是指不执着于一切现象,不被表象所迷惑。看透事物的虚幻性,不生分别心。 无住: 是指心不住于任何地方,不执着于任何境界。心是自由的,不被任何内外事物所束缚。 4. 谤佛谤法,不如不信: 慧能大师也明确指出,如果对佛法产生误解,甚至诽谤,这比不信佛法还要糟糕。因为诽谤佛法会造下极重的罪业,阻碍自己和他人走向解脱。因此,对佛法,我们应心存敬意,认真学习和体悟。 5. 行住坐卧,皆是禅: 《坛经》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禅法从寺院的方丈室带到了生活中。慧能大师认为,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无论是在行、住、坐、卧,还是在工作、生活中,只要心能够保持清净、平等、觉悟,皆是禅。这大大拓宽了禅的境界,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方便地践行禅法。 6. 对世俗观点的辨析: 《坛经》中,慧能大师也对当时的一些世俗观念进行了辨析,如关于“善恶”、“功德”、“修行”等。他指出,执着于善恶的分别,同样是一种烦恼。真正的功德,在于内心的清净和智慧的增长,而非外在的行为。 四、 影响与价值 《坛经》自问世以来,便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奠定禅宗思想体系: 《坛经》以其系统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禅宗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慧能大师的“顿悟”法门,彻底改变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2. 普罗大众化的佛教: 《坛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高深的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使得普通人也能理解和践行。这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普及,使其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特别是《坛经》中的“明心见性”、“平常心是道”等理念,深刻地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4. 对后世佛教的启示: 即使在今天,《坛经》仍然是佛教徒重要的修行指南。它所强调的“当下”、“自性”、“般若”等概念,对于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焦虑和迷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结语 《坛经》如同一面明镜,照见我们自心的本来面目。它告诉我们,佛性非远,就在眼前;成佛之道,非难,就在当下。研习《坛经》,并非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唤醒我们沉睡的智慧,体悟生命的真谛。正如慧能大师所言:“迷时诸佛是众生,悟时众生是诸佛。”愿我们都能从《坛经》中获得启示,体悟真如自性,成就自在人生。 这部不朽的经典,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无数求道者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在某个学术论坛上的引用所吸引的,抱着一种“追赶潮流”的心态开始翻阅。起初的几页,我承认,我读得有些吃力,那种古典的语言结构和概念的跳跃性,确实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捕捉其精髓。然而,一旦我适应了它的节奏,并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开放、更具接纳性的心境去与之对话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令人振奋。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对话和场景感,仿佛能听见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领悟蹦出来。比如,书中关于“法”的阐述,在我处理近期工作中的一个复杂项目时,竟提供了出人意料的启发——很多时候,我们苦苦执着的那个“方法”,恰恰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枷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说明书”,极大地锻炼了我对复杂问题的解构能力和直觉判断力。

评分

作为一位热衷于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实践的旅行者,我发现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普适性和跨文化吸引力。它所探讨的核心议题——如何安顿心灵、如何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的追问,无论你身处东方还是西方,现代还是古代。我尝试将其中的一些观点与我阅读过的其他古代贤哲的语录进行对照,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和对人性深处的洞察是高度一致的,这印证了某些精神真理的永恒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渲染,直击核心,这种“大道至简”的美学,让人联想到极简主义艺术的精髓。它不是提供心灵鸡汤式的安慰,而是给你一剂强效的清醒剂,促使你主动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和自身的局限性。这种由内而外的、不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强大力量,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同类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对提升我日常表达的精准度和思辨的清晰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对于概念的界定极其严谨,每一个词汇的使用都仿佛经过了精确的衡量,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个人的语言习惯。过去,我可能会用模糊不清的词语来描述复杂的感受,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更精确、更少歧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我的观点,无论是书面写作还是日常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保持距离感”的思考习惯。面对突发事件或他人的强烈情绪时,我不再会立刻被卷入其中,而是能迅速抽离出来,从一个更超然的角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这种思辨能力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了我在职场决策中的冷静和果断。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精神指南,它更像是一套高级的“心智训练手册”,持续地在优化我的认知结构和反应模式。

评分

我以一个常年关注社会思潮变迁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所蕴含的哲学深度,它简直就像是一面高清的镜子,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焦虑,反射得淋漓尽致。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人的心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变得浮躁不安,追求虚妄的表象。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精神锚点,它没有故作高深地探讨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极其务实地指引我们向内审视——去辨析“我”的本质,去理解“空”的真正含义,而非将其简单地等同于“虚无”。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奇特的清明感,仿佛被抽离了尘世的喧嚣,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得失心”和“执念”。它不是要你完全放弃生活,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更轻盈、更具智慧的方式去“活在当下”,去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内心的挣扎。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让我深感敬佩,它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导航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封面选用的材质带着一种独特的纹理,初次上手时,指尖传来的触感是那样细腻而富有质感,仿佛在触摸历史的沉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既护眼又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雕刻上去的,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完全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尤其要提的是排版,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疏密有致的行距,使得整本书看起来呼吸感十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样的用心程度,让我深刻感受到出版方对经典文本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初次捧读时,光是欣赏这本实体的书本,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极其高雅的基调,让人不禁想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时摩挲。

评分

送贷很快,印刷很好。字有点小,介绍宝贝时说明一下就好了。

评分

这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佛经。

评分

书不错。装帧也好。作者蛮有名气的。推荐哈。

评分

这是丁福保笺注,陈兵教授导读的坛经,注释清晰明白,适合真正想了解佛教以及做佛学研究的人阅读。最重要的是还有禅宗修行次第解读。这种好书不多见,值得珍藏。

评分

明辩因果是重要的一件事。

评分

趁着搞活动,赶紧买下来,先存着,有空看。

评分

非常好的版本,值得一读。

评分

惠能。祖籍河北燕山,岭南新州(广东新兴)人,俗姓卢。幼丧父,家贫,鬻薪事母。偶闻诵金刚经,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并嗣其法,后于韶阳曹溪宝林寺树立法幢,大弘禅宗顿悟之旨,为达摩祖师入东土后之第六代祖师,世称六祖大师。六祖说法详见于《坛经》。

评分

有位大法师好几年前在善导寺公开演讲,讲了一些很伤心、也是很真实的话,他的话还算客气,他说;“现在一般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他当时对事务性有所感慨而发。当天有位居士听了跑来告诉我这句名言,他说把他肚子笑痛,眼睛也笑出来了。肚子痛是因为这个话太好笑,骂尽天下人;眼睛笑出来是因为讲得好伤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