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伦敦和巴黎: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嬗变》专门探讨伦敦与巴黎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并且分历史阶段比较分析了这两个金融中心在发展路径上的异同点,挖掘了造成这种异同的种种因素,并且分阶段地重点分析了全球化经济与二十世纪最后几十年的全球化经济中,这两个金融中心在金融地位上的变化。伦敦与巴黎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金融中心。进入二十世纪后,两个城市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首先,它们的金融中心地位都在下降,让位于纽约这一世界上极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虽然下降,但依然是世界上的主要金融中心;而巴黎在金融功能方面却在走下坡路,甚至被后起的国际金融中心例如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跨越,并因此而在《伦敦和巴黎: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嬗变》中被归入第二梯队。在这繁荣与衰退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规制、国际化、与欧盟单一货币区等因素。
作者简介
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 University of Grenoble II)
当代经济史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艾里克·博希埃,Eric Bussiere巴黎第四大学( European Construction at theUniversity of Paris IV-Sorbonne) Jean Monnet教授。
王开国,199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1990-1995年间先后担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应用室副主任、政策法规司政法处处长、科研所副所长等职。1995年调入海通证券公司,先后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现还兼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深圳发展银行董事、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等职。
资本市场资深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出版专著16部(含合著),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理论成果还先后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组织的会员研究成果评选一、二、三等奖。
王开国先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壮大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是业内公认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型大型企业领导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正处于成为一个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的过程当中,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上海的崛起才能体现中国新的经济地位——这与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19世纪后期的德国、20世纪初的纽约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东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上海……还是处于一个挑战者的地位,与巴黎挑战伦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其相对于美国处于优势,但这些优势仅仅局限在政策、货币事务……或者降低美元的国际重要性的辩论之上——这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很相似。应当把这些优势发挥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规制、管理和稳定上。……法国对金融王权的各种挑战都以失败而告终,是因为法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中国并不希望重演的错误,尤其是在情势对中国有利的时候。
——尤瑟夫·卡西斯
……在国际上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的专著并不是很多,而以国际金融中心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的则更少。……事实上,国际金融中心始终处于演化当中。……《伦敦和巴黎: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嬗变》通过金融这个棱镜对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商业、社会和政治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历史与经济学分析中,隐藏着有关建立与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问题的一些答案。这一切能为中国金融制度的深化、开放和建设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借鉴。
——王开国(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录
代序
中文版序
第1章 引言:20世纪伦敦和巴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透视
第一篇 长期历史背景下的伦敦与巴黎(1890--2000年)
第2章 凤凰涅槃:伦敦在20世纪的发展
第3章 当巴黎梦想与伦敦竞争之时
第二篇 “辉煌岁月”(1890-1914年)
第4章 伦敦与英国的帝国主义:老问题的新启示
第5章 巴黎、伦敦和国际货币市场:巴黎巴银行的教训(侣85-1913年)
第6章 伦敦的银行与国际金融(1890-1914年)
第7章 银行间联盟和巴黎资本市场上的国际发行(1890-1914年)
第三篇 从全球性覆盖到区域性撤退(1914-1958年)
第8章 既有基础与新的机会: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1914-1958年)
第9章 受到挑战的竞争力:巴黎银行业和金融市场(1914-1958年)
第四篇 全球化之路(1958-1980年)
第10章 危机与机遇:伦敦国际银行业的政策环境(1958-1980年)
第11章 巴黎交易所的国际开放:透支经济的抑制与市场活力
第12章 伦敦:国际银行中心(1958-1980年)
第13章 60年代法国银行和欧洲债券发行市场
第五篇 国际化和全球化(1980-2000年)
第14章 伦敦:发动机还是温布尔登EC2?(1980-2000年)
第15章 从欧洲一体化看巴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精彩书摘
历史学家的一大优势就是了解他们所研究的过去的未来。因此,这一过程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必然性。19世纪伦敦必然地成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这应当归因于一个事实,那就是英国经济的成功以及英国是一个庞大帝国的中心。同样地,20世纪伦敦随着大英帝国的消失,以及作为一个经济强国日渐黯淡而看上去走向衰落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从一般的经济和政治趋势解释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衰是相对容易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这种一般因果关系的解释看上去更为复杂和不确定,自1900年后,尤为如此。在20世纪,英国经济被德国超越,后者成为欧洲的支配力量,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1939年前的柏林和1945年之后的法兰克福具有同样的地位。相反地,伦敦在20世纪仍然是远超其他竞争对手的、欧洲最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尽管在1945年后,欧洲经济、政治和货币同盟使英国处于边缘化状态。相似地,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经济令英国经济相形见绌,日本也是如此,但是伦敦依然维持着一个重要性与纽约和东京相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很明显,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地用惯性来解释的悖论,因为纽约也确实在二战之后取代了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支配地位。1960年以后,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复兴表明,这座城市确实具备某些与一般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不相关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足以使其在全球层级体系中恢复其历史地位。很显然,单靠惯性不足以达成这一结果。
虽然衡量一个金融中心的相对重要性需要一些标准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但毫无疑问伦敦在20世纪初就是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对于当代人来说,这是很显然的,因为伦敦拥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银行、发行商、投资公司和经纪行,此外,还有更大的、更为活跃的金融市场。当查尔斯·特纳在1902年游历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之后,他对此毫不怀疑:
伦敦是伟大的神的金钱的主要居所,它世人瞩目的王权,是这座城市的心脏……它的最为伟大和众多的活动在此完成;对于伦敦,尽管有着纽约的竞争以及巴黎和柏林作为货币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挑战,依然是外汇和银.行业至高无上的总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金融城一直占据着世界上最大的货币、资本和证券市场的位置,而且是唯一真正扮演国际角色的金融中心。在1912年到1913年间,当纽约和巴黎都向他敞开大门时,L.D.威尔格雷斯,一个加拿大银行家在笔记中写道“伦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是国际支付的清算所”。相似地,在1914年到1915年间,另一个加拿大银行家,W.W.斯旺森,观察到了“虽然纽约、柏林和巴黎已经成为伟大的货币中心,但是尽管它们用尽可以想到的每一手段也从无可能撼动伦敦作为一个世界市场的至高无上地位”。这些同时期的人的观点,得到了史学家们的背书——史学家们也看到了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具有的支配地位,但是并不赞同关于它所受到其他金融中心,最为主要的是纽约、巴黎和柏林的挑战程度的观点。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伦敦和巴黎: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嬗变》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严格限定在本书未涵盖的范围,旨在提供一个关于该主题下其他可能研究方向的广泛概述。 --- 图书简介:全球金融格局的宏大叙事:未竟的篇章 导言:超越大西洋的金融地理学 本书旨在探索二十世纪国际金融版图的深层结构与动态演变,重点关注那些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对全球资本流动、货币体系稳定及金融监管框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非核心城市与新兴势力。我们深知,二十世纪的金融叙事常被伦敦与巴黎的百年积淀所主导,然而,历史的广角镜头需要聚焦于其他重要的、往往被低估的经济引擎,正是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塑造了资本主义的现代面貌。 本书的宗旨并非重复传统叙事中关于英格兰银行或法国银行体系的详尽分析,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国际金融史景观,探讨新兴市场、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制度变革如何颠覆既有的权力结构。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解体过程中,扮演了关键“变局者”角色的地理节点。 第一部分: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区域性金融秩序的重塑(1900-1945) 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经历了两场浩劫与一次大萧条,这为金融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土壤。我们的分析将着眼于那些在危机中逆势而上、或因地缘政治变动而获得新生的城市。 1. 纽约:从华尔街到全球决策中心 尽管本书并未深入探讨伦敦和巴黎的视角,但任何关于二十世纪金融中心的讨论都无法回避纽约的崛起。本书将详细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加速了纽约对伦敦的“权力交接”。我们不关注纽约的内部银行结构,而是侧重于其作为战后国际债务重组中心的角色。重点分析了“华尔街的国际化”如何从单纯的资本输出,演变为对全球固定汇率体系(特别是战后初期的金本位残余)的制度性干预。尤其关注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在应对大萧条期间的对外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如何迫使欧洲的传统金融中心重新定位其角色。 2. 远东的金融先驱:上海与香港的早期角色 在欧洲金融中心受制于战火与经济停滞时,远东的商业枢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将审视上海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作为“远东华尔街”的独特地位。重点分析其作为白银输入和输出口岸的作用,以及在不同政权和租界体系下形成的复杂金融生态——包括其对华北和华中地区经济的资金调拨能力,以及与英美、日本等势力在信贷市场的博弈。 同时,香港在英帝国体系下扮演的“桥梁”角色将被细致描绘。我们关注其在处理华南贸易结算、转口贸易融资中的功能,及其如何逐渐发展出超越单纯贸易结算地的金融服务能力,为二战后其金融地位的奠定埋下伏笔。 3. 区域平衡的守护者:苏黎世与日内瓦的金融中立性 瑞士的金融机构在中立立场下,扮演了维护欧洲金融稳定性的“稳定器”角色。本书将分析苏黎世和日内瓦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欧洲资本的避风港。重点在于,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巴塞尔的设立如何成为一个技术性的、超越主权利益的金融协调平台,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战后德国赔款和欧洲复兴的资金流动路径。我们考察瑞士银行业的特有法律结构,如何吸引了来自东欧、中欧乃至战败国的“避险资本”,从而间接影响了欧洲资本的再分配。 第二部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修正与新秩序的形成(1945-1971) 战后,世界金融进入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时代。然而,在这个由华盛顿主导的体系中,旧的金融中心试图通过区域化努力来恢复其地位,新的技术中心则开始崭露头角。 1. 区域金融整合的尝试:欧洲的初期探索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阴影下,欧洲国家认识到单一货币主权难以在全球竞争中立足。本书将细致考察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立前后,对于建立统一信贷市场和区域性支付系统的早期设想。我们关注意大利的米兰在战后工业重建中如何成为地中海地区的资本调配中心,尤其是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和区域性投资银行框架下的融资活动。分析米兰的股份制银行体系如何适应战后快速增长的实体经济需求,并与美洲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性合作。 2. 东亚的工业化引擎:东京的初步复苏 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劲复苏,东京开始从一个战时被摧毁的金融中心,重新蜕变为亚洲的资本集散地。本书不关注其战后的监管结构,而是聚焦于其在亚洲“美元循环”中的独特作用——即作为日本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和贸易信贷的主要发起者。考察日本的“窗口金融”(Window Guidance)如何有效地指导国内银行资金流向特定产业,并探讨这种内向性极强的金融模式如何开始具备国际影响力。 3. 离岸金融的萌芽:巴哈马与开曼群岛的制度选择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严格管制,催生了对规避监管的“离岸金融”的需求。本书将分析巴哈马和开曼群岛如何在美欧金融体系的边缘地带,通过极度宽松的税收和信息披露政策,吸引了早期的大量信托和“影子银行”活动。这些地点的崛起,标志着国际金融的中心化趋势开始面临去中心化的制度性挑战。 第三部分:浮动汇率时代与全球金融的扩散(1971-2000) 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金融权力不再仅仅依附于传统的银行总部。 1. 中东的能源资本化:迪拜与新加坡的石油美元管理 石油危机使得中东国家积累了巨额的“石油美元”。本书将着重研究迪拜如何通过战略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对金融服务的初步开放,将自身定位为管理海湾国家财富的区域枢纽。对比研究新加坡在李光耀政府的规划下,如何利用其政治稳定性和法律体系,积极吸引跨国银行设立亚洲区域总部,成为连接西方资本与亚洲新兴市场的关键中转站。我们将比较这两个城市在金融创新和监管模式上的差异化策略。 2. 欧洲货币体系的挑战者:法兰克福的整合角色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兰克福的角色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德国央行(Bundesbank)在固定汇率体系解体前后,如何通过其强硬的货币政策和对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强力支持,试图成为欧洲大陆的实际金融锚点。分析法兰克福如何利用其在欧洲债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挑战伦敦在欧洲大陆金融服务中的传统优势。 3. 数字化前夜的金融基础设施:爱尔兰与加拿大的金融政策创新 在信息技术革命初期,部分国家通过审慎的、面向未来的政策吸引了特定的金融服务。例如,爱尔兰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吸引了大量外资的基金管理和后台服务中心。同时,加拿大的金融体系,以其相对稳定的“六大银行”模式和对风险的审慎监管,如何在1980年代的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中保持了独有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理解全球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另一组案例。 结论:金融中心的演化动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框架,用以理解二十世纪的金融权力转移。这种转移并非简单的伦敦向纽约的线性迁移,而是一个复杂的多极化过程,由战争、制度崩溃、技术进步以及特定城市对新金融活动采取的制度性适应能力共同驱动。通过考察这些“第二梯队”乃至“第三梯队”的金融中心,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弹性与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