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阅读日本书系·财政学:财政现象的实体化分析》继承了财政学历史学派的传统,从历史的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了考察。作者不是将财政现象抽象地理论化,而是力图将理论与历史交错,对财政现象进行实体化分析。通过这样的多视角来凸现财政学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财政学将财政现象仅作为经济与政治的交叉现象来把握所不同,作者认为,必须将财政作为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交叉现象来把握。如果不能把握政治、经济、社会这一整体的社会动向,也就无法阐明财政。反过来,只要懂得“预算的解读方法”,“至少能够提前十年预知世界大战的到来”。也就是说,只要熟知财政,不仅可以察觉到世界大战的爆发,甚至能够觉察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
作者简介
神野直彦,1946年出生于日本琦玉县,历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关西学院大学教授,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曾出任过日本地方财政审议会会长、国土审议会委员等职。专业方向为:财政学、地方财政论。主要著作有:《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岩波书店,1998)、《人间回复的经济学》(岩波书店,2002)、《地域再生的经济学》(中央公论新社,2002)、《希望的构想》(岩波书店,2006)、《教育再生的条件—经济学的考察》(岩波书店,2007)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修订版序言
序言
第一部 财政学的视角
第1章 财政学的基础
第2章 财政学的三个体系
第二部 财政学的历程
第3章 财政学的形成
第4章 财政学的发展
第5章 现代财政学的各种流派
第三部 预算
第6章 作为财政控制体系的预算
第7章 预算的原则
第8章 预算制度的结构与功能
第9章 预算过程的理论与实际状态
第10章 预算的改革
第四部 税收
第11章 税收原则
第12章 税收的分类与体系
第13章 对人税的结构与现状
第14章 产品市场的结构与实际状况
第15章 要素市场税的结构与现状
第16章 作为选项的公债与公债原则
第五部 财政支出和子系统
第17章 货币形式的支出
第18章 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
第19章 三个子系统与公共支出
第六部 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20章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
第21章 地方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第22章 作为政府的社会保障基金
第23章 国营企业与财政投融资
终章 财政的过去与未来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将财政视为疑似市场,把财政学翻版为经济学的尝试一旦涉及被视为疑似市场的财政决定过程,总是会面临与市场在本质上相异的政治价值基准,并因此变得束手无策。在公共财产理论束手无策的时候,被揶揄为“死狗”的财政社会学就复活了。也就是说,出现了在继承葛德雪和熊彼特传统的同时,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状况中来分析财政现象的这样一种动向。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者继承葛德雪遗产的动向,从中可以看出财政社会学复兴的征兆。新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James O'Connor)著有《现代国家的财政危机》(1973年)一书,试图将葛德雪模式运用到美国。他认为政府既促进资本储蓄,又通过社会支出来保障工人的生活以获得正统性,发挥了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功能,因而陷入财政危机。奥康纳的这种观点被谢赫(AShaikh)以及特纳克(A.Tonakh)继承并发展。
针对这种新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社会学,马斯格雷夫提倡多元主义模式的财政学。马斯格雷夫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深受韦伯的影响。因此,如前所述,他高呼回归“海德堡的遗产”,主张复兴财政社会学。
针对新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社会学,马斯格雷夫反驳说在财政决定过程的竞技场,并非只有阶级斗争才是决定性因素。当然,马斯格雷夫也承认财界在政治过程中暗中行使影响力。但他指出:毫不逊色于财界、反映多元化利益的利益团体也在政治过程中行使影响力。因此,他认为新马克思主义者所假定的被阶级利益所支配的国家这种理论缺乏现实有效性,而主张有必要建构将焦点集中在“财政的利益集团(fiscal interest groups)”的多元主义的财政社会学。
……
前言/序言
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剖析:超越现象的结构性洞察 导言:理解现代财政体系的基石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财政学分析框架。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日常财政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致力于挖掘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经济逻辑、制度结构与政治博弈。从宏观层面的财政政策制定到微观层面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体系,旨在培养读者对国家财富分配与资源配置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活动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社会科学分支,其核心关切在于“公共性”的界定与实现。本书紧密围绕这一核心,系统梳理了古典财政理论的遗产,并引入了当代行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为理解当代复杂财政挑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 第一部分:财政理论的演进与基础框架 本部分将追溯财政思想的源流,建立分析现代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石。 第一章:财政学的历史脉络与学科定位 我们将从亚当·斯密对“公有之福”的论述开始,回顾弥尔、马歇尔等古典经济学家对税收与支出原则的奠基性贡献。重点分析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如何将财政职能正式纳入规范性分析的范畴。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兴起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深远影响。 本章的重点在于区分财政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公共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的研究侧重,强调财政学在处理“政府行为”这一特定变量时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我们将构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明确财政决策的约束条件(如预算约束、政治可行性)。 第二章: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失灵的分析 理解政府的财政行为,必须首先理解政府自身的运作机制。本章聚焦于公共选择理论,解析财政决策过程中的非市场行为。我们将详细阐述布坎南和塔洛克的“穿鞋成本”理论,探讨选民、官僚和利益集团如何在预算编制、支出决策和税收立法中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 重点分析“寻租行为”、“集中收益与分散成本”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导致预算的无约束扩张和财政资源的低效率配置。通过对不同投票规则和决策机制的分析,揭示政府失灵的制度根源,为后续的财政政策设计提供必要的警示。 第三章:市场失灵、公共物品与财政干预的合理性 本章回归财政干预的规范基础——市场失灵。我们将详细梳理庇古关于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经典分析,并引入科斯定理对“产权界定”的讨论。随后,深入探讨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搭便车”问题。 本书区别于一般教科书之处在于,我们不仅罗列市场失灵的类型,更着重于分析不同类型失灵下,财政干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我们将使用严格的福利分析工具,审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并讨论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存在时,最优的公共供给模式(直接提供、特许经营或补贴私营部门)。 --- 第二部分:税制设计:效率、公平与复杂性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核心,本部分将从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制度执行三个维度,对现代税制进行深度解构。 第四章:税收经济后果的微观基础 本章着眼于税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激励效应。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税种(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的经济学后果。重点讨论“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个人劳动供给、储蓄决策和投资选择中的相互作用。 特别关注边际税率结构的设计问题,解析累进税制背后的激励扭曲与收入重分配效应的权衡。我们将引入赫尔姆霍茨分解(Helmholtz decomposition)的概念,对税收负担的“归宿”(Incidence)问题进行精确的计量分析,区分法律责任与实际经济负担之间的差异。 第五章:最优税制理论的现代解读 本书的核心贡献之一是对“最优税制”理论的再阐释。我们不再局限于维克塞耳和拉姆齐的经典模型,而是将信息不对称纳入考量。引入了“最优收入税”的分析框架,探讨在存在个人劳动努力程度不可观察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既能增加税收收入,又能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力的抑制的税收结构。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消费税与所得税的替代效应比较,重点分析增值税(VAT)的结构性优势与行政挑战,并探讨碳税等环境税在实现社会目标方面的潜力与局限。 第六章:税收公平的维度与衡量 公平性是税制设计中最具争议的要素。本章将系统区分垂直公平(不同收入水平的公平)和水平公平(相同经济状况的人应承担相同税负的公平)。 我们将引入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传统工具,并深入分析“税收负担的横向分配”问题。重点讨论“税收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作为公平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及复杂税法如何系统性地损害水平公平,催生税收筹划行为。 --- 第三部分:财政支出:结构、绩效与代际影响 政府支出不仅是资源的再分配,更是对未来生产能力和代际契约的直接干预。 第七章:支出分类与效率评估方法 本章建立对政府支出的结构性理解,将其区分为消费性支出(如公务员工资、日常运营)和资本性支出(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投资)。我们将采用效率分析工具,如成本效益分析(CBA) 和 社会贴现率 的选择,来评估不同公共投资项目的相对价值。 重点讨论“公共支出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分析政府在信贷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对私人部门活动的替代或刺激作用。本书将强调,公共支出的效率不仅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实施质量,更取决于其对市场信号的干扰程度。 第八章: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是现代财政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也是最受关注的代际公平问题。本章将深入剖析“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与“积累制”的内在差异及其财政脆弱性。 我们将运用代际核算模型,量化现有社保体系在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下的长期缺口。讨论如何通过调整缴费率、福利水平、退休年龄等政策工具,实现代际间的财政平衡,同时避免对当代经济活动的过度负面冲击。 第九章:基础设施投资与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基础设施投资作为重要的财政工具,其效果备受争议。本章将超越简单的短期凯恩斯乘数分析,探讨长期供给侧效应。我们将区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建投资,并分析投资的时滞性、信息不对称(政府对项目可行性的信息优势)如何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 本书将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在不同经济周期(衰退期与繁荣期)对总产出的边际影响差异,旨在为财政刺激政策的规模和结构提供更为审慎的判断依据。 --- 第四部分:财政不平衡与代际责任 理解财政赤字和债务的经济后果,是现代财政学的核心挑战。 第十章:赤字、债务与动态预算约束 本章将从严格的跨期预算约束出发,分析财政赤字产生的根源——即政府现期支出超过现期收入。重点解析巴罗-里克假说(Ricardian Equivalence)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局限性,探讨私人部门如何通过调整储蓄行为来“抵消”政府的借贷行为。 我们将系统分析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通过利率影响私人投资)与“债务负担效应”(对未来世代的转移)。本章将详细剖析债务可持续性的衡量标准,强调债务规模不仅是存量问题,更是未来财政政策灵活性的约束。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货币化与财政纪律 本章探讨财政赤字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析“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诱因、机制及其对物价稳定的长期威胁。重点阐述中央银行在独立性受损时,财政失控如何转化为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 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当财政纪律崩溃时,政府如何间接利用通货膨胀对现有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及这种“隐形税收”对经济预期的破坏性。 第十二章:代际公平与财政遗产 终章聚焦于代际责任的哲学与经济学辩论。我们将从罗尔斯的正义论出发,讨论当代财政决策对未来世代福利的影响。分析养老金、环境治理成本、以及累积的国债,构成了对未来世代的“财政遗产”。 本书倡导建立一种“代际可持续性”的财政框架,主张政策制定者在权衡短期政治收益时,必须引入机制来代表尚未出生的世代利益。通过对财政政策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的分析,论证建立长期、可信的财政规则(如预算平衡宪法修正案)的必要性。 --- 结论:走向审慎的财政治理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对财政现象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一套批判性工具,以评估和塑造更有效、更负责任的财政政策。我们强调,财政治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上的精妙设计,更取决于对制度约束、政治激励和跨代公平的深刻理解。财政学绝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持续应对社会变迁与资源稀缺挑战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