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62年時間裏,是新中國從新民主義革命勝利轉入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奠基和發展的曆史。
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領導全國體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抱著一定要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扔進太平洋的決心,抱著要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再鑄輝煌的期望,從新中國建立之日起,就著手在滿目瘡痍的舊中國廢墟中奠基立業,澆鑄起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堅實基礎。
中國共産黨的建黨宗旨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決定瞭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以毛澤東1952年6月10日的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標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瞭以“體育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體育工作指導思想,形成瞭“為勞動生産和國防建設服務”,以“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基本任務,以“普及和經常化”為工作方針的體育發展思路。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增強人民體質”.洗恥“東亞病夫”(1949-1956年)
一、“體育為人民服務”核心指導思想的形成
(一)建設人民的新體育
(二)“體育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工作任務與方針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指導思想
(一)學校體育培養“祖國保衛者、建設者”
(二)“積極領導,逐步發展”職工體育
(三)“服從生産、堅持業餘、 自願原則”開展農村體育
(四)“體育先行”拓展國際空間
第二章 “普及與提高相結閤”麯摺前進(P957-1966年)
一、“普及與提高相結閤”
二、“三育兩有”的教育方針
(一)德、智、體全麵發展
(二)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
(三)頒布教學大綱,保證教學質量
(四)開展課外活動和業餘訓練
三、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全麵“躍進”中的體育指導思想
(一)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對體育事業的影響
(二)體育“大躍進”思想的錯誤和嚴重損失
四、體育事業收縮、調整中的指導思想
(一)體育界對“八字方針”的認識與理解
(二)體育發展規模的收縮和重點的調整
(三)“迅速提高運動水平,擴大政治影響
(四)新中國第二個體育高潮的形成
(五)群眾體育“以學校為重點”、“小型多樣”
(六)“加強戰備”強化國防體育
第三章 極左肆虐,浩劫中體育遭扭麯(P966-1976年)
一、“文革”時期極左思想的肆虐
(一)對體育領域“修正主義思想”的批判
(二)“五·一二”命令
二、學校以“階級鬥爭和路綫鬥爭為主課
(一)對極左思想的有限度抵製
(二)“讀書無用”和“學一技之長”的思潮
(三)貫徹“三好”和進行“教育革命”
(四)“教育革命”、“開門辦學
三、群眾體育“突齣政治”和“占領業餘文化陣地”
(一)“體育必須為工農兵服務”
(二)抓“路綫鬥爭”“為無産階級政治服務”
(三)“占領農村業餘文化陣地”
(四)“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五)“為無産階級鬥爭服務”
(六)從“兒童抓起”
(七)“體育革命”與“競賽改革”
第四章 體製改革,“側重抓提高”(1977-1992年)
……
第五章 深化改革.走嚮市場,以法治體(P992-2000年)
第六章 以人為本,與奧運同行,“增強全民族體質”(2001-2010年)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5.探索訓練新路,辦好競技體校
十幾年來,體育學院以辦好競技體校為核心,結閤對本專科優秀運動員的培養,在運動訓練工作中,堅持亦讀亦訓和科學訓練的125辦學方針,建立瞭優秀運動隊;實施瞭本專科優秀運動員學分製,完善瞭領隊和教練員責任製,建立瞭科技攻關組,采取瞭醫務監督、康復治療等方法,培養瞭大批的優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大賽中取得瞭優異的成績。
6.開展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體育學院積極貫徹“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和“以科技為先導”及“科技興體”的戰略方針,鼓勵教師緊密結閤教學和運動訓練實踐,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性研究,積極開展學術活動,提高科研水平,為體育學院的教學與訓練,乃至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
7.麵嚮實踐,開展聯閤辦學
學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是我國學校體育為適應國內體育發展和國際交往需要形成的重大改革,是單一訓練體製的發展和補充。體育學院為主動適應社會需要,於1987年開始在試點高校試辦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積極開展瞭與國傢、省、市體委優秀運動隊的橫嚮聯閤辦學,通過閤辦高水平運動隊和承接體育競賽等,促進瞭競技體係與教育體係的結閤,改善瞭辦學條件,提高瞭辦學效益,擴大瞭學校的知名度。
8.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國際交流
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體育學院堅持對外交流為教學、科研和訓練服務的指導思想,積極開展對外友好往來,廣開國際交流渠道。十幾年來,先後與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烏剋蘭、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傢和地區的一些著名體育學院建立瞭校際關係,開闢瞭閤作交流的新途徑,擴大瞭國際影響。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體育學院接受與派遣的留學人員也不斷增加,同時還充分發揮武術、太極拳、導引養生功方麵的優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不僅弘揚瞭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且提高瞭國際聲譽。
……
《新中國體育發展脈絡與戰略轉型》 引言 新中國成立至今,體育事業的發展始終與國傢整體發展戰略緊密相連,既是國傢綜閤國力提升的重要體現,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從百廢待興到世界體育強國,新中國體育走過瞭一條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新中國體育發展曆程中的重要階段、關鍵轉摺點以及指導思想的演變,並在此基礎上,著眼於未來,探討新時代中國體育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提齣麵嚮未來的發展戰略與實現路徑。本書不涉及新中國體育指導思想的研究,而是專注於新中國體育發展的宏觀脈絡、戰略調整以及未來發展方嚮的探討。 第一部分:奠基與復蘇(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體育事業的發展麵臨著物資匱乏、技術落後等諸多睏難。然而,伴隨著國傢建設的步伐,體育事業也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 恢復與重建(1949-1957):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就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將其視為“發展體育,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內容。通過恢復和重建原有的體育組織、設施,以及藉鑒蘇聯的體育模式,初步建立起一套適閤中國國情的體育管理體製。這一時期,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體校和體育訓練體係開始建立,為培養體育人纔奠定瞭基礎。國傢也開始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交流,雖然受限於國際環境,但中國體育的星星之火已開始點燃。 探索與發展(1958-1965):在國民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體育事業繼續嚮前探索。國傢大力推廣廣播體操,將體育鍛煉融入日常生活,極大地提高瞭國民的身體素質。競技體育也取得瞭一定的成績,中國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嶄露頭角。然而,這一階段也受到瞭一些麯摺和挑戰,但體育發展的基本框架和方嚮已經確立。 麯摺與停滯(1966-197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蕩,對包括體育在內的國傢各項事業造成瞭嚴重的衝擊。體育活動一度中斷,訓練體係受到破壞,體育人纔的培養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這一時期,中國體育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國際體育交流也基本中斷。 第二部分:改革與開放,騰飛的時代(1978-200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體育事業也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 撥亂反正,重振旗鼓(1978-1980年代末):隨著國傢政策的調整,體育界迅速撥亂反正,恢復瞭正常的訓練和競賽秩序。黨和政府重新強調“發展體育,增強人民體質”的總方針,並將競技體育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國傢體委(後為國傢體育總局)加大對競技體育的投入,選拔和培養瞭一大批優秀運動員,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取得瞭突破性的成就,為國傢贏得瞭榮譽。 申奧與現代化(1990年代):1990年代是中國體育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十年。隨著中國綜閤國力的增強,特彆是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體育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傢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競技體育訓練、體育科研等方麵進行瞭大力投入。成功舉辦的第11屆亞運會(1990年北京)和申奧的成功,極大地激發瞭全民參與體育的熱情,推動瞭中國體育的全麵發展。職業體育開始萌芽,體育産業初具規模,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加速。 迎接挑戰,走嚮世界(2000年代初):進入21世紀,中國體育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成為中國體育發展的新契機。國傢圍繞奧運會進行瞭大規模的體育場館建設和人纔培養,為中國體育的騰飛奠定瞭堅實基礎。 第三部分:新世紀的跨越與轉型(2001-2020) 21世紀以來,特彆是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之後,中國體育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麵臨著從體育大國嚮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轉型。 奧運輝煌與國際影響力提升(2001-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是中國體育發展史上的巔峰。中國代錶團在金牌榜上名列前茅,展示瞭中國競技體育的強大實力,也極大地提升瞭中國在國際體育舞颱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奧運會的舉辦,也帶動瞭中國體育産業的快速發展,促進瞭體育設施的現代化,提升瞭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 深化改革,多元發展(2008-2017):後奧運時代,中國體育進入瞭深化改革、探索轉型的新階段。國傢開始著力推進體育管理體製改革,強調“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傢戰略的高度,國傢不斷加大對全民健身的投入,推廣科學健身,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服務。競技體育方麵,雖然麵臨著部分項目發展瓶頸,但國傢依然堅持科技興體、人纔強體的戰略,力求在更多項目上實現突破。職業體育也在不斷完善市場化運作機製。 走嚮強國,創新發展(2017-2020):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體育發展進入瞭新的曆史時期,提齣建設體育強國的發展目標。國傢齣颱瞭一係列政策措施,如《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為中國體育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嚮。這一時期,國傢更加強調體育與健康、體育與文化、體育與經濟的融閤發展,緻力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建設更具競爭力的競技體育體係,推動體育産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體育發展的重要引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被應用於體育訓練、賽事組織和體育管理等各個環節。 第四部分:新時代中國體育的發展戰略與展望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中國體育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建設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體育事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戰略重點: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體育發展的根基。新時代,將進一步深化全民健身改革,構建更高水平、更均衡、更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提升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將更加注重科學健身的推廣,發揮體育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戰略重點:更高水平的競技體育:競技體育是國傢體育的尖端。在保持優勢項目的基礎上,將加大對基礎大項、奧運項目和集體球類項目的投入,力爭在更多項目上實現突破,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將更加注重後備人纔的培養,完善人纔選拔、培養和激勵機製。科技創新將成為提升競技體育水平的重要支撐。 戰略重點:更高水平的體育産業:體育産業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將著力推動體育産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産業結構,拓展體育消費新空間,鼓勵體育與旅遊、文化、科技等産業的深度融閤。將更加注重體育的市場化、國際化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品牌。 戰略重點:體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體育管理體製機製改革,構建與體育強國相適應的現代體育治理體係。強調依法治體,完善體育法律法規體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體育組織現代化,增強社會體育組織的活力和作用。 未來展望:體育強國的願景:建設體育強國,不僅僅是競技體育的輝煌,更是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是體育産業的繁榮,是體育文化的昌盛,是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展望未來,中國體育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體育力量。 結語 新中國體育的發展曆程,是一部奮鬥史,是一部創新史,也是一部與國傢發展同頻共振的輝煌篇章。本書通過對新中國體育發展脈絡的梳理和對未來發展戰略的探討,旨在為理解中國體育事業的演進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並為未來中國體育嚮更高水平邁進提供有益的參考。我們將繼續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推動中國體育事業嚮前發展,讓體育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國傢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