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名为《青花瓷器鉴定》的著作,从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沉稳与专业的气息。封面那深邃的靛蓝与留白的处理,仿佛直接将人拉入了景德镇那烟雨朦胧的制瓷工坊。初翻阅时,我最先留意到的是它对“时代背景与技术演变”的梳理,这部分内容远超了我对一本鉴定指南的预期。它并未仅仅罗列器型和釉色标准,而是深入探讨了从元代至清中叶,不同王朝的政治气候、社会审美取向如何深刻影响了青花料的钴料配比、纹饰题材的更迭,甚至连烧制温度的微小波动。特别是关于苏麻离青与平等青在不同窑口和不同时期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作者引用了多处博物馆级的光谱分析数据,虽然技术性较强,但解读得非常到位,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同一时期的青花,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宝光”或“死光”。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陶瓷史,让人在鉴定细节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评分阅读体验上,本书的排版与图版选择是其一个值得称赞的亮点,虽然它侧重鉴定,但视觉效果毫不逊色。图版的选择非常“狡猾”,它不像其他图录那样只展示最完美、最光鲜亮丽的官窑重器,而是大量穿插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民窑精品,以及一些“类官”的过渡期作品。这种“对比教学法”非常高效。每一张高清图片旁边,都配有详细的图注,不仅仅标注了年代、器型,更重要的是,图注会直接指出“此处的钴料晕散特征”、“此处的修胎痕迹”等关键鉴定点。这种图文并茂、直指核心的呈现方式,让原本抽象的鉴定标准变得具象化、可操作性极强。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你身边,用放大镜一步步为你讲解瓷器背后的“秘密语言”。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语调,给我的感觉是极其严谨而又带着一丝考古学家的克制与浪漫。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对“器物造型的骨骼结构”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不同于许多侧重于表面纹饰解读的书籍,这部作品花了大量的篇幅,通过精细的线描图和三维结构剖析图,来讲解明清时期,从圈足的形态、器腹的弧线到口沿的处理,如何体现制瓷匠人的“手感”和时代审美的“黄金分割”。比如,它对比了永乐甜白釉的瓶型与宣德青花的瓶型,指出后者在重心下移和线条收敛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宫廷对器物“稳重感”的要求。我发现,当我尝试按照书中描述的线条和比例去观察手边收藏的一件仿品时,那些先前难以言喻的“不对劲”感,立刻就有了清晰的理论支撑。这种从“形”入手,直击“神韵”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器物结构美学的认知。
评分我必须承认,全书在“纹饰符号学”这一章节的处理上,展现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深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龙凤”、“海水江崖”等常见纹样,而是着重分析了特定纹饰在特定时期被“禁用”或“推崇”的深层文化密码。例如,关于万历朝青花瓷上大量出现的“万寿无疆”和宗教题材的密集使用,书中不仅考证了其背后的士绅文化和文人阶层的影响力,还细致对比了这些主题在不同釉彩地子上的表现差异。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那些常被忽视的“辅助纹饰”——那些位于底足、颈部或里沿的几何边饰——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并将其作为判断工匠群体和窑场风格的“指纹”。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匠人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章节的文字细节之中,让人感到无比的踏实。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完全囿于传统的“官窑为尊”的鉴定体系,而是开辟了相当篇幅来讨论“仿古与伪造技术的发展史”。作者没有用简单的“真”与“假”来标签化,而是用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口吻,梳理了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江南地区仿制明代永宣青花的技术进步。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特定的釉料配方模拟“苏麻离青的黑褐色结晶斑点”,以及如何利用酸蚀等手段来模仿年代感留下的“火气”。这种对伪作技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探讨,使得读者在学习如何识别真品的同时,也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当代造假手段的复杂性与高超之处。这种坦诚和对行业全貌的描摹,极大地提升了这部鉴定著作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让读者能以更全面的视角面对市场上的真伪纷扰。
评分像我们大家一样,他周围的言辞,也形成各种气氛,和天气一样地变化频繁但是他对于四周言辞的气氛,对于他精神的健康,究竟有什么影响,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同上书,第一编第一章。]
评分鉴定某瓷器的时代,就如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一样,因为它是决定瓷器时代的生要依据了解中国瓷器发展史需要懂得瓷器烧造工艺和陶瓷工艺美术知识
评分李辉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祖籍湖南临澧,1933年生于湖北沙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跟随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研习陶瓷。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一下
评分好好好
评分第一次买不知道怎么评价,迟来的评价…
评分羞愧的说,在这之前,对于这个人,我所知实在甚少。除了各种媒体对他离开谷歌中国之后的一系列接近于狂轰滥炸的报道,以及各类杂志或书榜上对他的这本书的不断推荐,其余的我并不清楚。包括他之前写过的许多书,我一本书名都说不上。
评分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评分青花瓷,我的最爱,活动价,很超值,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