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

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咪咪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
  • 醫案
  • 期刊
  • 民國
  • 醫學史
  • 古籍
  • 論著
  • 中醫藥學
  • 醫史文獻
  • 評述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9626
版次:1
商品編碼:1097107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字數:21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選錄1900年~1949年間中醫期刊中有關醫案評述的內容。《古醫案評述》是另一種形式的醫案展示。包括:1、引前代醫案評議;2、對名方治療結果的評議;3、對近代方案的評議(包括對係列病的評議,用中、西兩種思路對古醫案的評議);4、醫傢對自己醫案的評議;5、隻推薦醫案,不做評介。
《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醫案並非對當事者的診病記錄,而是對較有影響的前賢醫案加以評議,使之對原有病案加強理解、深化學習。因此評議者多屬名傢,學術臨床經驗豐富,其評議闡論富有臨床指導意義。如本書收錄的張山雷先生“古醫案評”、蔡陸仙先生“近代方案評議”等,診療案例的記述相當珍貴。讀者可從這些醫案的評述中獲得更多的啓迪和藉鑒。

作者簡介

王咪咪,副研究員。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文獻室主任,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文獻學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藥史分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基礎理論分會秘書,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中醫文獻研究。
參與國傢新聞齣版署課題《中華大典·藥學分典》的編纂工作,任副主編;參與國傢科技部在研課題《海外迴歸中醫善本古籍的電子版保存》;主持國傢中醫藥管理局2004年中標課題:1949年前中醫期刊及相關文獻的收集研究與數據庫的建立等項目。
主編、副主編或編委編著的學術著作有:《全國中醫圖書聯閤目錄》、《敦煌占醫籍考釋》、《本草綱目索引》、《唐容川醫學全書》、《二{一世紀初中醫名傢醫學文集叢編》等二十餘部。發錶論文四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醫案平議
玉璜《續類案》引張子和話
陶宗儀《輟耕錄》
孫文垣《新都醫案》
孫文垣《三吳醫案》
昏狂
周光遠輯《王氏醫案》
孟英案二集一捲
二集二捲
二集三捲
二集六捲
二集七捲
三集一捲
三捲
二捲
馬元儀《印機草》
葉案存真二捲
續類案
葉案存真一捲
黃醴泉治案
衛生寶鑒(一)
孫文坦三吳醫案一捲
玉璜續類案
李氏《醫宗必讀》
虛人感冒類
太陽經病
太陽腑癥
自汗癥
神昏證案
許叔微本事方案
衛生寶鑒(二)
江氏類案
魏氏續類案
俞東扶古今醫案按
陸氏醫驗

論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所治之喘證
近代方案評議
曹仁伯先生雜病案
王泰林先生醫案
尤在涇先生醫案

王孟英醫案之辨疏
臨床小紀
胃病醫案選
葉天士醫案
魏之秀柳州醫話
孫東宿醫案
胃熱嘔吐治案(景嶽全書)
……
中風醫案選按
張景嶽傷寒醫案選按
兒病隨筆
診餘隨筆
三傢醫案之評論
癆蟲治案
臨診碎玉
杜馨醫廬診治雜錄
經方實驗錄
溫濕醫案選評
龍在涇晚年醫案
戒煙與鴉片

精彩書摘

又二集二捲顧奏雲季鞦患感,醫作虛治,補及旬日,舌捲痙厥,腰以下不能略動,危在須臾。所親石誦義延孟英,設死裏求生之策,察脈虛促欲絕,先灌紫雪一錢,隨灌犀角地黃湯二大劑。服下厥雖止,而舌齶滿黑,目赤如鳩,仍用前湯,三日間計服犀角兩許,黑苔漸退,神識乃清,而呃忒頻作,人猶疑其虛也。孟英曰:營熱雖解,氣道未肅耳。以犀角、元參、菊花、連翹、銀花、竹茹、知母、花粉、貝母、竹葉為方服之,次日即下黑韌矢甚多,而呃忒止。又三劑連解膠黑矢四次,舌色始潤,略進米飲,腿能稍動,然臀已磨穿矣。與甘潤育陰藥,續解黑矢,又五次,便溺之色始正,投以滋養,日漸嚮安。
(平議)感冒以補藥而至痙厥昏憒,非但參、芪、術、草可知,則脈之虛促欲絕,明是窒塞已極,必非正氣之衰,故用藥如是。迨神清之後,而反作呃,仍是胃傢實、熱不通之確癥。孟英心法,當早有泄化消導,並行不悖之藥,而開手止雲紫雪、犀、地,豈以病狀垂危,不敢稍用消導,以圖自免於求全之毀耶。觀其黑矢通,則呃忒止,又連解而舌始潤,補藥助長之功,競能如此,熱病作呃,多類此者。然俗醫隻知有丁香、柿蒂一法,設遇此癥,利害如何,陸九芝《世補齋》文,學者必不可不熟讀一遍。
又同捲許自堂令孫子社患感,延至鞦抄,證交二十八日,諸醫束手,渠伯母鮑氏夫人,薦孟英診之。左部數,右手儼若魚翔,痰嗽氣促,自汗瘼疭,苔色灰厚渴,無一息之停,垂危若是。而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為命,環乞極救,甚可憫也。孟英日:據脈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圖,第恐一齊眾楚,信任不堅,則絕無可望之繼矣。其母長跽而言曰:唯居所命,雖砒鴆勿疑也。於是先以竹葉石膏湯加減至五劑,氣平嗽減,汗亦漸收,苔色轉黑,舌尖露絳,改投元參、生地、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葉、銀花等藥,又五劑,瘼疭漸減,舌絳漸退。彼婦翁召羽士為其拜鬥,飛符噗水,鼓樂喧鬧,病者即譫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為嚇退。夤夜速孟英視之,與紫雪錢餘,神即清爽,仍用前方重加竹瀝,服八劑,始解黑如膠漆之大便,而黑苔漸退,右脈之至數始清,惟煩渴不減,令其恣啖北梨,舌纔不燥,痰齣亦多。又六劑,舌色乃淡,溲齣管痛,熱邪得從下行矣。凡十二日之間,共服大劑寒涼,已二十四劑。計用犀角三兩有奇,而險浪始平,續以前法緩製,服六劑。又解黑矢五次,手足始知為已有,又五劑,筋絡之振惕始定,略能側臥,囈語乃息,漸進稀糜,繼灌甘潤,充其胃汁,七八劑後渴止知飢,脈皆和緩。又浹旬,榖食乃復。又旬餘,便溺之色始正,前後共下黑矢四十餘次,苔色亦淨。授滋填善後而康。是役也,凡同道暨話之族人戚友,莫不以為鞦鼕之交,用藥偏寒,況病延已久,敗象畢呈,苟不即投峻補必緻失手。既聞鮑夫人雲,歸許氏二十餘年,目擊多人,無不死於溫補。此等病曾見之,此等藥蓋未嘗聞也。孰知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聞,傳諸後賢,亦難追步,蓋學識可造。而腸熱膽堅,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為不世齣之良醫也。
……

前言/序言


《清代醫案研究:從文獻到臨床》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清代醫案的價值,勾勒其從文獻史料到臨床實踐的發展脈絡。我們選取瞭清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錶性醫案,結閤當時社會文化背景、醫學思想演變以及名醫的學術思想,進行細緻的分析和評述。 研究視角與內容: 1. 文獻梳理與整理: 本書首先對清代散佚的、珍貴的醫案文獻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整理,對發現的醫案進行考證,明確其齣處、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流傳情況。我們將重點關注一些鮮為人知或研究較少的醫案集,發掘其潛在的學術價值。 2. 醫案的醫學思想解讀: 每一篇醫案的評述都將深入剖析其中蘊含的醫學思想。我們將考察其辨證論治的思路,例如在疾病的認識上,如何體現“辨證論治”的精髓;在用藥上,如何體現君臣佐使的配伍規律,以及對病機、病因、病位的理解。例如,我們將分析醫案中對“濕”的認識,從不同醫傢的角度解讀其辨彆方法和治療策略的異同。 3. 曆史背景與社會文化關聯: 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本書將嘗試將醫案置於清代特定的曆史、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例如,分析瘟疫流行時期醫案的特點,探討民間信仰、生活習慣對疾病發生和治療方式的影響。我們還將關注醫案中反映的醫患關係、社會階層在醫療實踐中的體現。 4. 名醫學術思想探析: 本書將選取清代一些在醫學史上享有盛譽的醫傢,如葉天士、薛生白、陳士良、吳鞠通等,對其醫案進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我們將從其醫案中提煉其辨證特點、用藥經驗、臨證要訣,例如,分析葉天士的“溫病”理論在醫案中的具體體現,以及他對“肝”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5. 流派與地域性研究: 清代醫學流派眾多,地域性特徵明顯。本書將嘗試劃分不同的醫學流派(如溫病派、傷寒派、辨證論治派等)和地域(如京畿、江南、嶺南等),分析不同流派和地域醫案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交流與融閤。 6. 臨床價值與現代意義: 在對古醫案進行深入解讀的同時,本書也強調其臨床價值。我們將探討清代醫案的治療經驗對現代中醫臨床的啓示,例如,對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思路、對經典方劑的靈活運用、對中藥復方的配伍經驗等。我們將嘗試將古代醫案的辨證施治與現代醫學的認識進行比對,尋求古今結閤的創新點。 本書的特色: 注重文獻的原始性和準確性: 嚴謹的文獻考證是本書的基礎。 強調跨學科的綜閤研究: 將醫學研究與曆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相結閤。 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也關注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 深入淺齣的評述風格: 力求使專業內容易於理解,適閤中醫專業人士及對中國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章節示例(部分): 第一章:清代醫案文獻概述與研究現狀 清代醫案的發現與整理 曆代學者對清代醫案的研究迴顧 本研究的選題意義與創新點 第二章:溫病理論在清代醫案中的體現(以葉天士、薛生白醫案為例) 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葉天士辨證施治的特點 薛生白治療溫病的經驗總結 第三章:傷寒學說在清代醫案中的繼承與發展(以柯琴、徐靈胎醫案為例) 傷寒學說的經典傳承 柯琴對《傷寒論》的辨析與運用 徐靈胎的辨證論治與藥物應用 第四章:內科雜病醫案研究(以“咳嗽”、“泄瀉”等為例) 不同醫傢對常見內科雜病的認識差異 經典方劑的加減化裁與運用 醫案中的辯證要點與治療策略 第五章:婦科、兒科醫案探析 清代婦科常見病證的診療 兒科疾病的特殊性與治療方法 第六章:清代醫案的臨床價值與現代啓示 古醫案對現代臨床疑難雜癥的藉鑒意義 中藥復方配伍的智慧 古今醫學的融閤與創新 本書期望通過對清代醫案的係統性研究,為中醫理論研究提供更豐富的史料支撐,為中醫臨床實踐提供有益的藉鑒,並推動中國傳統醫學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在翻閱各種醫學書籍時,我總是會被那些能夠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經典所吸引。而《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這個書名,就讓我有一種探尋曆史深處智慧的衝動。特彆是“古醫案評述”這幾個字,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醫案羅列,更是包含著前人在解讀和傳承這些寶貴經驗時的思考與洞見。 我猜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跨越瞭時間的限製,將1900年至1949年間,那些發錶在中醫期刊上的,對古醫案進行的分析和評論的文章匯集在一起。在這個曆史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巨大的變革,中醫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醫傢們通過期刊這種新興的傳播媒介,對曆代流傳下來的醫案進行解讀,既是對傳統的尊重,也是一種學術的梳理和升華。 我特彆好奇,在那個中西醫思潮激蕩的年代,當時的醫者們是如何理解和評價那些曆經考驗的古醫案的。他們是否會結閤當時的臨床經驗,對古醫案的辨證論治、用藥法則提齣新的見解?是否會在吸收西方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反思和重構傳統醫案的學術價值?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那個時代中醫的學術脈絡和思想火花,瞭解當時醫傢們在傳承與創新中是如何砥礪前行的。

評分

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我總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經典、掌握臨床的讀物。最近,我注意到瞭一本名為《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的書,光是書名就讓我心生嚮往。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的期刊上,究竟有哪些關於古醫案的評述被收錄進來。 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匯集瞭那個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對古代醫案的真知灼見。也許會有對張仲景《傷寒論》中經典的辨證論治進行深入解讀的篇章,也有可能是對李東垣、硃丹溪等名醫的醫案進行細緻分析,發掘其中蘊含的獨特治療理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些評述並非簡單的復述,而是包含瞭評述者自身的臨床經驗、理論思考,甚至是與他人之間的學術辯論。 想象一下,在一個剛剛接觸到現代科學和齣版刊物的時代,老一輩的國醫大師們是如何對待祖宗的寶貴經驗的。他們是如何在保留中醫精髓的同時,又吸收外來思想,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把鑰匙,能讓我窺見那個時代中醫人的學術風貌,看到他們是如何在傳承與革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我特彆期待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前人總結齣來的、行之有效的臨床經驗,以及他們對待醫學的態度和治學方法。

評分

閱讀中醫典籍,我總覺得,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臨床智慧,纔是最寶貴的財富。《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這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對於那個特殊曆史時期中醫學術討論的濃厚興趣。 我設想,1900年至1949年,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西學東漸,中醫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但也正是這個時期,湧現齣瞭一批富有遠見的醫傢,他們在新舊思想的碰撞中,努力探索中醫的齣路。而期刊,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傳播媒介,成為瞭他們交流思想、傳播學術的重要平颱。這本書,正是將目光聚焦於那個時期,從中篩選齣那些關於古醫案的評述。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中醫人是如何對待和理解曆代醫案的。是僅僅的遵從,還是在批判性的繼承中有所發展?他們是否會運用新的視角,比如當時已經開始接觸到的生理病理學知識,來重新審視古醫案的方藥?我猜測,書中收錄的評述,定然包含瞭許多深刻的見解,可能是對某個經典病案的細緻剖析,也可能是對某種治療原則的獨到闡發。通過這些評述,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醫的學術傳承之路,以及在時代變遷中,中醫所展現齣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乍一聽,似乎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這幾個詞語組閤在一起,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學術圖景:聚焦於近代轉型時期(1900-1949)的中醫期刊,從中挑選齣與醫案評述相關的文獻,進而係統地編纂而成。 我對這個時期非常感興趣。那是一個西方醫學開始大規模湧入,中醫受到衝擊,但也開始自我調整和反思的時代。期刊作為當時一種新興的、傳播速度較快的媒介,在記錄和討論學術思想方麵扮演瞭重要角色。因此,從這些期刊中挖掘齣的關於古醫案的評述,很可能反映瞭當時中醫界如何麵對挑戰,如何整理、繼承、甚至批判性地繼承傳統醫案的學術動態。 我設想,這本書的編纂者一定花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梳理這些珍貴的資料。每一篇評述,或許都代錶著一位醫傢在一個特定曆史節點上的學術思考。這些評述可能對經典的醫案進行辨析,也可能是在臨床實踐中受到啓發後,對古人經驗的補充或修正。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期待能夠瞭解到那個時期中醫的學術爭鳴,以及他們對於如何看待和運用古醫案的多元化視角。這對於我理解中醫的發展脈絡,以及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醫,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醫學的曆史發展和學術流派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近代轉型時期,中醫的文獻資料更是我研究的重點。近來偶然得見一本題為“中醫期刊醫案類文論類編(1900-1949):古醫案評述”的著作,雖然書中內容是基於古醫案的評述,但僅僅從其書名本身,我就能預感到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感和學術價值。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年代,也是中醫麵臨前所未有挑戰與機遇的關鍵時期。在這個背景下,當時的醫者們如何繼承、發展、反思古代醫案,並將其融入到新興的期刊媒介中進行傳播和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課題。我設想,這本書的編纂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從浩如煙海的民國時期中醫期刊中搜尋、篩選、整理齣那些具有代錶性的醫案評述。這些評述,或許是對經典名醫醫案的深入剖析,或許是對當時臨床實踐中遇到的疑難雜癥的診療過程記錄,又或者是對某種治療方法、用藥經驗的創新性闡釋。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中醫的學術活力和創新精神。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下,中醫並沒有選擇固步自封,而是積極地通過新的載體,如期刊,與時俱進。那些古醫案的評述,很可能就蘊含著當時醫傢們如何在新舊思想碰撞中,尋找中醫的獨特價值,以及如何將傳統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閤的智慧。通過閱讀這些評述,我希望能更直觀地瞭解那個時期中醫界對醫案的理解深度和學術爭鳴的廣度,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評分

·收起全部<<

評分

二集三捲

評分

太陽腑癥

評分

質量不錯,相信大品牌,相信京東,支持

評分

買來自學中醫,不錯!

評分

溫濕醫案選評

評分

杜馨醫廬診治雜錄

評分

戒煙與鴉片

評分

黃醴泉治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