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

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朝光 等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国民党
  • 近代史
  • 传记
  • 历史
  • 政治
  • 人物
  • 中华民国
  • 战争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76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75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此为国内首本真正意义上用蒋介石日记研究蒋介石生平的著作。
     2.三位作者都是研究民国史的大家,在学界有较高的口碑。
     3.本书虽为学术著作,却文字通俗。

内容简介

  蒋介石的“天下”既从“马上”得之,也从“马上”失之;既顺民心而得之,又逆民心而失之。这样惊天动地的一得一失,竟在蒋介石一身一生中“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也称得上仅有的。这是何等的生命体验?什么样的人能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起伏?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竟还能“寿终正寝”。这样的“淡定”,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伟人”的人,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非凡”之人吧。
     本书是几位作者合作撰写的有关蒋介石研究若干篇章的结集,利用蒋介石日记,也利用其他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蒋介石的一生做了一个初步的描画,也许可以称为几位作者的尝试。至于对蒋介石复杂一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蒋介石客观而求实的历史评价,远非几位作者初步的研究所可担当,或许还有待于学界将来的不断努力吧。

作者简介

  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代表作有《中华民国史》第四、十一卷,《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十卷,《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等。

目录

一 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
二 屡仆屡起
三 关键的一年
四 从倚重元老到闲置元老
五 地缘纠葛与派系纷争
六 削藩安内:昆明事变
七 家国亲疏:与宋子文孔祥熙的关系
八 一党训政下的多党合作
九 挽救危局与"戡乱动员"
十 最后的改革:金圆券发行
十一 蒋介石的阅读史



精彩书摘

  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
  蒋父去世时,蒋母32岁。除9岁长子外,还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寡母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其艰难困苦不难想见。蒋介石日记中,屡屡回忆其幼年失怙后,孤儿寡母如何含辛茹苦,如何受人欺压:
  “时念余九岁丧父,……余之一生,可说自九岁起无一日不在孤苦伶仃孤寡无援之中过活”
  “当胞弟瑞青殇后,家难频作,家产行将被侵,先慈朝晚饮泣长叹。决心上京诉怨控告,毫无难色。呜呼!慈母之保家保子,其忧苦至此。回忆往事,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当蒋介石执掌国民党最高权力并以革命领袖自居以后,试图追溯自己“革命思想之起源”,而孤儿寡母受人欺压的童年往事,正好成为建构自己革命思想起源的最佳素材:
  余少年自先父殁后,即随余先慈受社会劣绅之压迫,贪吏之剥削,以过孤儿寡母之悲境。余忆自亡弟瑞清亡后,余兄介卿受恶讼与劣友之挑拨,思分亡弟之遗产不遂,几至涉讼,而以讼词恫吓先慈。先慈朝夕惕励,忧患备尝,但毫不为其所动,以其已出继于伯父,而且已经分拆产业,授其家室。余当时知胞兄不甘心,而又恐获罪于先慈,乃以私书寄胞兄,属其勿争琐屑,如余长大,必以全产交彼。惟此时勿使母亲多忧也。
  以后,吾乡以钱粮不足,须由甲首赔偿,而田亩在十亩以上者,须帮助甲首赔款,其所赔之数,多寡不一,概由胥吏与劣绅串通,随意摊派。是年适族人兴水当甲,而余陪甲,其款数逾常,先慈不能承认。不料兴水听胥吏邬开怀之主使,而又见吾家内不和,胞兄虽有势力,亦毫不帮助,袖手以观余孤儿寡母之涉讼,竟使差役到家勒逼,以牌票传余,以为乡间最污辱之事,是余母子所最痛心而不能忘也。后卒以赔钱了事。
  自此,吾母望余读书成业更切,而余则自知非读书立业,亦无以雪此耻辱。此约余十五岁之事也。当时只觉孤寡,备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压迫之苦状,非改革推翻,不能出头,且不能雪此奇耻。而不知吾之革命思想,即基于此。
  在蒋介石日后的多次回忆中,个人早年之孤苦,很“自然”地与国族的衰微相衔接,出洋求学也被解读为具有“革命”的动机:“余既痛国事之衰堕,满族之凌夷,复痛家事之孤苦被欺受凌,更欲发奋图强,以为非出洋求学加入革命,再无其他出路。”
  去掉“革命”的神圣外衣,更能清晰地见到,蒋介石早年之孤苦,对其个性特质的铸就,以及对其行事风格的影响,是鲜明而深远的。孤儿孤苦的童年,塑造了他孤独孤僻的个性。蒋这样的自我表述其实更合常情:“余自此乃知社会之黑暗与不平,而更恨世态之炎凉与人情之浇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让少年蒋介石感知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邻里乡亲的无义与同胞手足的无情让他深切体察到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浇薄。
  “曾忆十岁之年,父丧未满一年,是年夏初……乡间洪水浸屋三尺,为从来所罕见。此时家中惟寡母与孤儿二人,胞妹幼稚自不知情。透水半日,无人来家援。吾乃闻吾母悲叹曰:如汝父在,近邻铺中人皆早来协助,而你父亦自在家处置一切,决不至如今日之孤苦伶仃矣。” 诸如此类的情景,令蒋介石终身难忘,直到晚年仍记忆犹新,耿耿于怀。溪口乡亲不仅对孤儿寡母有困难时未伸以援手,而且对蒋的所作所为,在很长时间里不以为然,甚至多有贬评。在乡民眼中,少年蒋介石是“无赖”,青年时也未见多大出息。直到1918年,蒋日记中仍记有乡人“见余之所为,未有不为之惊骇也。”“吾岂可为乡人之毁誉荣辱,而易我高心乎,所念者惟母在也。”蒋心虽高,无奈此时经济拮据,甚至“梦寐间亦忧贫困”,“为乡愿似是而非者所排斥”。自感“茫茫前途,不知何所底止”。乡人的毁誉,自己虽然无所介怀,只是担心牵累母亲,使母亲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直到母亲去世时,35岁的蒋介石在溪口乡民眼中仍是事业无成。蒋也时常“想念身世与人情之薄,悲叹无已,愁闷不堪。”
  扬眉吐气的一天终于到了。1930年10月下旬,蒋介石携宋美龄衣锦还乡。家乡父老为庆祝他“凯旋”归来,演戏三日,白天开欢迎会,晚上办提灯会。蒋自称“余对欢迎会无不厌弃,而独于乡间此次之欢迎,使余略述余母训及家庭教育之优良,以舒积悃,特加欣快。”“以今日中正略有所成,是不能不认母教严厉”。蒋素有“雪耻”情结,无论国恨家仇,均不忘“雪耻”。1919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申言有四大心病未除,其中之一即是“以仇恨耻辱太多,而涤荡湔雪不到也”。对是时的蒋介石而言,“仇恨”恐怕不是国仇,而是家仇;“耻辱”也不是国耻,而是家耻。“舒积悃”三字,充分表露了他的“雪耻”心态。
  蒋介卿是介石同父异母的兄长,比介石年长十岁。蒋父去世后,兄弟分家析产,本相安无事。不料四年后,小弟瑞青夭折。蒋介卿要求将亡弟名下的遗产重分。蒋母坚拒。双方反目,几至涉讼。蒋介石后来反复忆述说,自家内不和、兄弟阋墙以后,家难频作。蒋也因此对其胞兄深怀痛恨,日记中提及胞兄,多是贬词:“俗不可耐,鄙陋尤甚”; “有意捣乱,顽固不化”,“不可感化”,“嫌恶已极”,“恶劣狡诈”; “心术不可复问”等等。
  玩劣的孩子,难免厌学。蒋回忆其童年说:“每遇放学,视为大赦,其愉快之情,莫能言喻。”在私塾时代,厌学玩劣的孩子难免受到老师的严加管教。在蒋的童年记忆中,教过他的多位塾师皆“无善足述”,有的甚至成为他切齿痛恨的对象。直到晚年,谈及任介眉、蒋价人等塾师,痛恨之情仍溢于言表:
  60岁回忆:九岁之年追溯塾师任介眉先生之残忍惨酷,跪罚、毒打、痛骂、诅咒几乎非人所能忍受,此非严师,实是毒魔。如任师当年不死,则余命或为其所送矣。
  66岁回忆:余自六岁上学识字至十六岁之十一年间,除任介眉之凶虐以外,蒋价人(谨藩)间亦任意使气,以学生为囚徒视之。其他对余之教诲皆无善足述。余之少年教育完全由先慈一人之所赐,当十二岁时,蒋师之苛刻虐待后,十三岁吾母乃即辞退蒋而聘姚,其对元培养之苦心可说无微不至矣。
  天地君亲师,父亲既“不忍言”,塾师都“无善足述”,甚至视如“毒魔”,同胞手足反目成仇,邻里乡亲也无情无义。蒋介石于1934年的一次日记中写道:“中正幼年受劣绅污吏之欺凌,亲戚之轻侮。长受满清鞑奴之压迫,学友之嫉视。壮受倭寇苏俄赤匪之胁诱,与倭寇之畏忌与侵略,而成今日之中正。是中正之历史,乃劣污倭俄与赤匪所逼成也。”除了满清压迫,劣绅欺凌,更加亲戚轻侮,学友嫉视,父兄无情,乡邻无义,周遭竟没有一个“好人”。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主观感受,这样的生存境遇,多么阴暗凄惨!这样的早年成长经历,又将如何铸造蒋的人生和个性特质?
  在蒋的童年记忆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孤立无援。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蒋介石日记中,经常慨叹、质疑友朋、同志、部属之间忠诚、信任、友爱之不可靠:
  除母子之外,天下决无义友仁爱,无事则首聚谈心,似为至交,有事则彼此避匿,一如风马牛之不相及者,甚至背笑腹骂,幸灾乐祸,今而后,乃知友朋之交,竟止如此而已,抑□吾自不能以诚待友乎。
  近日愤激不绝,以友人伪者多,而真者少也。自私自利者多,为公为友者更少也。以此而欲独善我身,断绝一切,自外于世而不可得耳。
  吾友除孙先生以外,诚意待我者极少,昔日以为可信之人愈不可信,天下事,惟求自立而已。
  直率公道难容世,阴险骗诈反成名。以人人为莫逆,便知处处要留心。人心虚伪,社会陆沉,绝无容身余地;风波险恶,沙漠荒凉,创造渡世津梁。
  国中皆荆棘,世上无知音。
  人心险诈恶劣,畏我者固为我敌,爱我者亦为我敌,必欲我皆为其利用而后快心,稍拂其意则妒忌交至,怨恨并来。政治社会之卑污毒狠如此,岂我所能堪哉。遁世既不可能,则惟有另辟途径,独善其身,而使若辈自争以还我清白之体。诚意爱辅我者,惟妻一人。
  一生爱人惟母与妻耳。
  父母妻子之外,皆无诚意己待之人,此乃人情之常。
  蒋介石认为:“天下事之难,莫难用人及用于人也。”恰在“用人”和“用于人”方面,蒋表现出特异之个性。一方面,他非常看重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忠诚,另一方面,又十分疑心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忠诚。蒋介石总是回忆他小时候,孤儿寡母如何受人压迫,受人欺负,受人冷眼。因此既自卑,又自尊。对别人的控制、驾驭有着强烈的抗拒情结,对外界的轻忽、怠慢更是高度敏感。
  国民党前辈中,蒋仅服膺陈英士、孙中山等一两人。陈英士是蒋离开寡母步入社会后,所结识的第一位关照和提携他的人。由于得到陈英士的充分信任和赏识,蒋尽心竭力为陈驱驰效命。辛亥革命后,他挺身暗杀了陈的竞争对手陶成章。蒋自称处世交友,“在乎极端,故有生死患难之至友,而无应酬敷衍普通之交好。”1916年陈英士被刺身亡后,蒋写了一篇情见乎辞的祭文:“呜呼!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从小失怙的蒋介石,从这位同乡大哥身上找到了一种“近似父爱”。
  陈英士死后,蒋与孙中山逐渐建立起比较直接的关系。但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1917-1924),蒋对孙中山一直若即若离,欲迎还拒。对于孙中山交办的任务,并不积极,动辄使气撂挑子,任性开小差。有时孙中山函电交催,他却有意延搁。之所以如此,除了正值孙中山事业低谷外,是蒋认为未能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1924年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但蒋上任不久即辞职。辞职的借口是学校经费不济,负责供应经费的禁烟督办杨西岩故意刁难。深层原因其实见诸蒋致孙函:“先生不尝以英士之事先生者,期诸中正乎?今敢还望先生以英士之信中正者,而信之也。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之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测。”并称:“中正与英士共事十载,始终如一,未尝有或合或离之形神”,“乃以其信之专、爱之切而知之深也。”“今日岂复有真知中正者乎?如吾党同志果能深知中正,专任不疑,使其冥心独运,布展菲材,则虽不能料敌如神,决胜千里,然而进战退守,应变致方,自以为有一日之长。”
  不仅渴望孙中山如陈英士那样充分信任他,还要求党内其他同志也象陈英士那样容忍体贴他。他致书胡汉民、汪精卫曰:“如欲弟努力成事,非如先慈之夏楚与教导不可,又非如英士之容忍诱掖亦不可也。”“今弟做事,既无人督责如先慈,又无人体贴如英士,而欲望其有成者,恐转以偾事也。”只有母亲、英士在他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当这两人都死后,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过着一种漫无目标的游荡生活。在1918-1924年间,他曾创下14次的辞职纪录。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不到半年,最短的一次只有一天。往复到职、离职,“事近儿戏”。“一言之不合,一事之不如意,乃即念辞职独行”蒋也自省“赌气即走,是吾之过”。辞职的理由,不外乎上司信任不专,以及同侪疑忌排挤。每次辞职借口,大多是“不见信”、“不见谅”于总座。不能接受别人的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种抗拒权威的“反上”情结,当与蒋介石缺乏对父权的敬仰有关。
  当其“用于人”时,他希望上司同侪对他深信不疑,以慈爱至诚待之。当他执掌最高权力以后,却很少有人长久不衰地受到他的信任。蒋介石用人,最重忠诚。然而,对上,对下,对同辈,他又常怀疑忌。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即感觉蒋介石对人“防患太过”。而亲信如陈立夫,在晚年回忆录中亦指责“蒋公”“好使部下力量对立”。同样是拥蒋派系,蒋有意让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足鼎立。抗战时期成立三青团,又有意使党、团互相制衡。特务系统也是中统、军统双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部下信任不专,有意使部属之间相竞相成,相克相生,从相互制衡中达到驾驭的目的。
  翁文灏日记中曾转述美国大使詹森(Y.F.Johnson)对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三人的观察和评价:胡汉民思想坚决,但教条,窄隘,不易与人合作;汪精卫善于变化,但无甚原则;蒋介石“目光动人,但对人从不信任,各事亲劳”。翁认为詹森的观察颇独到,显然深有同感。
  抗战中,时任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日记中写道:“国军不能练精,由于蒋先生不善治军耶?由于不能执简御繁耶?由于防下过甚耶?”;“……委员长不能执简御繁,用人不疑。”
  在蒋看来:“无论为个人,为国家,求人则不如求己。无论亲友盟人之如何亲密,总不能外乎其本身之利害。而本身之基业,无论大小成败,皆不能轻视恝置。如欲成功,非由本身做起不可。外力则最不可恃之物也。”又认为:“无论何人为汝尽力,必欲称功望恩,而实患难死生,除生母之外,任何人不能相共也。”
  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任何人都不可信赖,想不独裁也难。
  ……
《权力与蜕变:民国风云中的群像》 ——一部深入剖析近现代中国历史转折期的多维度画卷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波谲云诡的中国历史舞台,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细致描摹,力求还原一个充满张力、矛盾与深刻变革的时代侧影。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权力中心的风云变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肌理、文化思潮的碰撞,以及知识分子、地方实力派、新兴阶层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第一部: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力量的萌芽 (1910s - 1920s) 引言:帝国的黄昏与军阀的割据 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尚未稳固,中国便迅速跌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沼。本部分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的权力真空是如何被各地军事强人所填补。 北洋的残响与“府院之争”: 深入分析段祺瑞、曹锟等人物的政治手腕及其背后的派系利益。重点剖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势力如何在利益分配与意识形态(或曰权力合法性)的旗帜下进行残酷的博弈。我们不只是记录他们开战与停战,更探究他们如何利用北洋政府的空壳来包装其地方性的军事统治。 南方的探索与“护法运动”的困境: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屡次尝试,并非孤立的革命行动,而是对中国未来政治模式的深刻探索。本章细致梳理其与桂系、滇系等地方力量的复杂合作与破裂,揭示了早期革命党在组织能力、资金筹措以及军事资源上所面临的结构性短板。 文化与思想的地下激流: 在政治动荡的表象下,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正在酝酿。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群体,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倡导白话文、批判传统礼教,并对国家命运提出激进反思的。我们考察“德先生”和“赛先生”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仅仅触及了都市精英阶层,而未能真正深入民间。 第二部:革命的整合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1920s - 1930s初) 重塑中国的努力:从广州到南京 这一阶段的焦点转向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整合尝试——国民党的崛起与“北伐”的进程。 黄埔的建立与军事人才的培养: 详细考察早期的黄埔军校,不仅仅是军事学校,更是新政治力量的熔炉。分析不同背景的教官和学生如何被一种新的“党国”理念所塑造,以及这种塑造如何影响了后续的政治权力结构。 国共合作的张力与破裂: 深入剖析两党在建国目标、组织结构、群众路线上的根本差异。分析“四一二”事件的决策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倾轧,更是两种不同革命逻辑的必然冲突。 地方实力的消融与收编: “北伐”的胜利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场复杂的政治交易与资源重组。本章将呈现各省士绅、地方军阀(如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是如何在新的中央政府框架下,保持其有限自治权,并参与到南京的权力分配体系中的。我们关注他们的妥协、反抗与共生关系。 “训政时期”的治理实验: 分析国民政府在统一后,试图在政治、经济、教育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考察其在税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新兴民族工商业的态度,揭示了改革在面对巨大财政压力和地方阻力时的局限性。 第三部:内外挑战的加剧与民族命运的抉择 (1930s中 - 1940s) 风雨如晦:内战阴影下的国家建设 历史的进程证明,任何统一都是短暂的,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矛盾交织,将中国推向了更深重的危机。 “剿共”方略的演变与后果: 重点研究国民政府针对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军事与经济“围剿”政策。分析张学良等地方实力派在面对“攘外必先安内”指导方针时的矛盾心理与实际行动。西安事变不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国家战略转向的关键断裂点。 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与结构性脆弱: 考察1930年代,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的发展。分析其在金融、交通、轻工业方面的成就,同时深刻揭示其依赖外资、技术薄弱以及对传统农业经济依附性过强的结构性弱点,这使得它在全面战争来临时不堪一击。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总体战的考验: 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本书将侧重于分析国民政府如何组织一个多战线的、总体性的战争防御体系。关注国民党内部军事指挥系统的效率问题、后勤保障的巨大挑战,以及与盟友和地方力量协调的难度。 沦陷区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流亡: 描绘在日军铁蹄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有的选择南迁,有的被迫留守。分析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通过重庆、香港、昆明等地,维持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和民族精神的火种。 结语:历史的馈赠与教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困境、他们的远见与失误。它不是一部关于某一位领袖的传记,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寻求现代化”的群像志。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思潮演变的交叉分析,我们试图揭示,近现代中国的每一次重大抉择,都是无数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国家命运轨迹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后劲”。很多传记读完后,合上书本,内容便很快淡去,但《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却在我的脑海中持续发酵了好长一段时间。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对一种执政理念、一种历史选择的深刻反思。我常常在阅读其他历史资料时,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书中对某些事件的独到解读,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衡量一本历史著作优秀与否的关键标准。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有力,极富逻辑性,但同时又饱含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人性的洞察。它成功地将一个被神化或妖魔化的符号,还原成一个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做出艰难抉择的鲜活个体,让人在读完之后,对我们身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更为复杂和成熟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叙事的“温度”。它没有采用冰冷的学术腔调,也没有陷入过度煽情的泥淖,而是在一种近乎于纪录片的冷静客观中,透露出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那些关于家庭、亲情、以及他与身边幕僚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为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增添了极其宝贵的“人性锚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失”的探讨——那些未竟的事业、那些错失的良机,是如何在岁月的冲刷下,成为定义他一生的底色。它让人意识到,所有的历史巨人,其背后都有着常人的弱点、遗憾与不甘。这种对“不完美英雄”的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和情感的共鸣。它迫使读者去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在承受如此巨大的历史重压之下,依然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这条路布满了荆棘与误解。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刻板印象上,抱着一种探究“争议性”人物的好奇心翻开了《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细节铺陈,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作者仿佛是一位极其耐心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层层历史的尘土,揭示出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细微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政治哲学”层面探讨的深度。书中并非只是讲“他做了什么”,更深入地追问了“他为何那样想,以及他的思想体系如何影响了决策的落地执行”。这种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心理的切换,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硬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张力的描述,思考如果换做是我,身处那样的绝境,又会如何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想上的碰撞,让阅读体验达到了极高的层次,远非一般的历史读物可以比拟。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历史事件的肌理。

评分

从结构布局上来看,《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展现了高超的编排艺术。它并非完全依循时间线性发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对特定历史主题的深度聚焦,使得全书既有宏大的历史跨度,又不失对关键节点的精妙解构。比如,书中对某一阶段的军事部署细节的分析,其严谨程度丝毫不逊于专业的军事史著作,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迅速地将读者从技术细节中抽离出来,重新拉回到人物的决策心境中去。这种在“宏大叙事”与“个人视角”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张力和层次感。每当感觉自己即将被纷繁的史料淹没时,作者总能用一句精炼的总结或一个场景化的描绘,将散落的线索重新聚合,指引读者看清那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个时代的掌舵者如何与命运角力。

评分

这本《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读完之后,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那些简单罗列史实的传记,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宏大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蒋介石这个复杂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刻的笔力。他没有一味地褒扬或贬低,而是将这位历史巨人置于一个巨大的时代洪流之中,细致地剖析了他每一个关键决策背后的权衡利弊与内心纠葛。比如,书中对几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复盘,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分析,更深入挖掘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如何制约乃至塑造了最终的指挥艺术。我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身处历史转折点,既要力挽狂澜又要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感与责任感。尤其是对于他晚年心境的描摹,那种对往昔功业的沉思与对未来迷茫的交织,让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领袖形象变得异常丰满和人性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视角,让人在历史的迷雾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如何承载了国家的命运与荣辱。

评分

和朋友一起买的,必须点赞,划算!纸张不错!

评分

物流速度超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能按照客户的时间要求送货上门。

评分

书不错,活动买的很划算

评分

内容极好,很值得阅读,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的宝贝,很好的价格,下次还要再来京东商城购物

评分

知名学者关于蒋介石研究的论文集,看后推荐,主要了解蒋介石的心路历程,虽然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论文,但看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评分

不错的东东,物美价廉

评分

这本书从取材范围来说很大,但是写的文字却很少,只有300来页,读起来远不如一些传记详实。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传记,而是对蒋介石人生中一些重要事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简单的回顾而已,其重点似乎在于天下之得失,起于青萍之末。

评分

书中对于蒋介石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述,对于了解现代史及民国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