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关于最新技术进步和应用的讨论。新增了介绍扩频通信、频率选择性信道和OFDM系统的章节(第11章和第12章)。新增的和更新过的可供学生实践的MATLAB实例。灵活的组织形式(参见《现代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4版)(英文版)》前言)容纳了各种课程框架,包括一学期、两个学期、一季度及两个季度。尽可能给出直观的讲解(而不仅仅是证明),进而启发式地解释理论成果。包含CDMA、OFDM.均衡、软解码、Turbo码、LDPC等新内容。
内容简介
《现代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4版)(英文版)》是电子工程领域中的理想的通信系统入门教材。作者首先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通信的核心问题,然后给出了设计和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工具。内容涵盖基本的通信理论、必要的数学基础及扩频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启发性的讲解方法、精心挑选的例题和更新的MATLAB练习使本书成为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通信系统理论与应用的入门教材。
《现代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4版)(英文版)》作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书中系统介绍从调制解调等通信基本理论到OFDM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内容,包含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基本知识,增加了CDMA.OFDM.均衡、软解码、Turbo码和LDPC等近年来通信技术领域的热点技术,并包含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作者简介
B·P·拉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电机与电子工程系名誉教授,IEEE会士。
丁峙,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IEEE会士。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2004~2005年度杰出讲师,IEEE通信协会2008~2009年度杰出讲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简介
第2章 信号与信号空间
第3章 信号的分析和传输
第4章 幅度调制与解调
第5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第6章 采样和模数转换
第7章 数字传输原理
第8章 概率论基础
第9章 随机过程和谱分析
第10章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第11章 扩频通信
第12章 线性信道失真下的数字通信
第13章 信息论介绍
第14章 纠错编码
第15章 纠错编码
附录A 一些信号集的正交性
附录B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
附录C 矢量集的格拉姆-施密特正交化
附录D 矩阵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附录E 其他
精彩书摘
As noted earlier, channel noise is a major factor limiting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because it is random and cannot be removed by prediction. On other other hand, randomness is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sired signals in communications. Indeed, randomness is theessence of communication. Randomness means unpredictabiliry, or uncertainty, of a source message. If a source had no unpredictability, like a friend who always wants to repeat the samestory on "how I was abducted by an alien," then the information would be known before handand would contain no information. Similarly, if a person winks, it conveys some informationin a given context. But if a person winks continuously with the regularity of a clock, the winks convey no information. In short, a predictable signal is not random and is fully redundant.Thus, a message contains information only if it is unpredictable. Higher predictability meanshigher redundancy and, consequently, less information. Conversely, more unpredictable or lesslikely random signals contain more information.
Source coding reduces redundancy based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message source. The objective of source coding is to use codes that are as short as possible to represent the sourcesignal. Shorter codes are more efficient because they require less time to transmit at a givendata rate. Hence, source coding should remove signal redundancy while encod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unpredictable, random part of the signal. The more predictable messages contain more redundancy and require shorter codes, while messages that are less likely contain more information and should be encoded with longer codes. By assigning more likely messages withshorter source codes and less likely messages with longer source codes, one obtains more efficient source coding. Consider the Morse code, for example.ln this cod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dashes and dots (code words) are assigned to each letter. To minimize transmission time,shorter code words are assigned to more frequently occurring(more probable) letters (suchas e,t, and a) and longer code words are assigned to rarely occurring (less probable) letters(such as x, q, and z). Thus, on average, messages in English would tend to follow a knownletter distribution, thereby leading to shorter code sequences that can be quickly transmitted.This explains why Morse code is a good source code.
It will be shown in Chapter 13 that for digital signals, the overall transmission time is minimized if a message(or symbol) of probability P is assigned a code word with a lengthproportional to log (1/P). Hence, from an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the information of amessage with probability P is proportional to log (1/P). This is known as entropy (source)coding.
……
前言/序言
现代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理论、实践与前沿探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扮演着连接世界、传递知识、驱动创新的核心角色。无论是日常的语音通话、高清视频流,还是复杂的无线网络、深空探测,其背后都离不开对通信系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深入、详实且富有洞察力的通信系统全景图,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广泛内容,旨在培养读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内容设计,旨在搭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种现代通信技术的实现细节与性能分析。我们将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信号的表示、频谱分析、噪声理论等核心要素,为理解后续的复杂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通信系统基础与信号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建立对通信系统基本构成的认知,理解信息源、信道、调制器、解调器、接收机等关键组成部分的职能。我们将详细探讨模拟信号的特性,包括其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在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关键作用。理解信号的频谱是理解调制、滤波以及信道容量的基础。我们将深入分析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傅里叶变换性质。 接着,我们将进入数字信号的世界。数字信号离散化和量化的过程将被详细阐述,以及如何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例如采样定理(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的严格证明与实际应用。我们将探讨数字信号的表示方法,包括二进制、格雷码等编码方式,以及数字信号的频谱特性。 噪声是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敌人。本书将对各种类型的噪声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脉冲噪声等。我们将学习如何量化噪声的影响,例如信噪比(SNR)和比特信噪比(Eb/N0),并探讨噪声对信号解调精度的影响。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将成为我们分析噪声的有力工具,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描述和预测噪声的统计特性。 第二部分:模拟通信系统 在深入理解数字通信之前,掌握模拟通信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这为理解更复杂的数字调制提供了基础。本部分将详细讲解各种经典的模拟调制技术。 幅度调制 (AM): 我们将探讨调幅的原理,包括载波信号、调制信号和已调信号之间的关系。AM的多种形式,如标准AM(DSB-WC)、双边带抑制载波AM(DSB-SC)以及单边带AM(SSB)和残留边带AM(VSB)将被逐一剖析,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带宽需求和抗噪声能力。特别地,我们将深入研究SSB和VSB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例如在广播和电视传输中的作用。 角度调制 (FM/PM): 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是模拟通信中另一类重要的调制方式。我们将详细介绍它们的数学模型,理解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如何随调制信号变化。FM的带宽特性,特别是Carson法则,将得到深入的讨论。我们将分析FM和PM的抗噪声性能,并解释为什么FM在许多音频广播场景中表现优越。 模拟解调技术: 针对上述的调制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应的解调方法。对于AM,我们将讲解包络检波器和相干解调器的工作原理。对于FM/PM,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例如斜率检波器、锁相环)的实现方式及性能将得到深入探讨。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本部分还将对模拟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包括信号传输的失真、噪声对解调精度的影响、以及不同调制方式的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第三部分:数字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是现代通信的基石,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来深入探讨这一领域。 基带数字传输: 在将数字信号传输到信道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基带信号的整形和编码。我们将探讨脉冲幅度调制(PAM)及其多种形式,例如2-PAM(BPSK)和4-PAM(QPSK)。我们将深入分析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以及符号间干扰(ISI)的产生机理,并学习如何通过匹配滤波和升余弦滤波器来抑制ISI。 带通数字传输(调制): 将数字信号传输到更高的频率以利用信道资源是带通数字传输的目的。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带通数字调制技术: 幅度键控 (ASK) / on-off keying (OOK): 最简单的数字调制形式。 移频键控 (FSK): 利用频率的变化来表示数字信号。 相移键控 (PSK): 包括BPSK、QPSK、8-PSK等,利用相位的变化来编码信息,其高效率和良好的抗噪声性能使其应用广泛。 正交幅度调制 (QAM): 将ASK和PSK结合,以同时利用幅度和相位来编码信息,是现代高效数字通信的核心技术,例如64-QAM, 256-QAM等。 数字解调技术: 针对以上带通调制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应的最佳接收机(MLSE - Maximum Likelihood Sequence Estimation)的设计原理,包括匹配滤波器和判决电路。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的实现方式及其性能差异将被深入分析。 信道编码与纠错: 现实中的信道并非理想,会引入错误。信道编码是为了在传输过程中增加冗余,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甚至纠正错误。 线性分组码: 包括汉明码(Hamming codes)、循环码(Cyclic codes)等,介绍其生成矩阵、校验矩阵以及译码算法。 卷积码: 介绍其编码器结构、约束长度、以及Viterbi译码算法,它是许多现代通信系统(如Wi-Fi, LTE)的基础。 Turbo码与LDPC码: 作为现代的强大纠错码,它们能够逼近香农限,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频谱效率,我们将对其基本思想和译码过程进行介绍。 多用户通信系统: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如何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信道是通信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多址技术: 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我们将深入分析它们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通信标准中的应用。 OFDM(正交频分复用): 作为一种高效的多载波传输技术,OFDM能够极大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并抵抗多径效应,是4G、5G等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我们将深入研究其原理,包括IFFT/FFT的应用、子载波的划分以及循环前缀(CP)的作用。 第四部分:通信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在掌握了基本的通信系统原理和技术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量化分析和优化。 香农容量定理: 作为信息论的基石,香农容量定理定义了在给定信道条件下,信息可以无差错传输的理论最大速率。我们将深入理解其含义,并探讨如何通过编码和调制来逼近这一极限。 误码率(BER)分析: 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不同调制和编码方案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误码率,并探讨影响BER的因素。 系统设计考虑: 实际通信系统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带宽效率、功率效率、延迟、成本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这些指标之间进行权衡。 现代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 从移动通信(2G-5G)、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通信到光通信,本书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讲解通信系统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的。 第五部分:前沿发展与未来展望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书将简要介绍一些前沿领域,为读者开启进一步探索的思路。 认知无线电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 探索更加灵活和智能的无线通信方式。 第五代及未来移动通信(6G): 展望未来通信网络的新特性与技术挑战。 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应用: 探讨AI如何优化信道估计、信号检测、资源分配等。 量子通信: 介绍量子通信的独特性质及其在安全通信方面的潜力。 本书的编写,力求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概念之间找到平衡,辅以丰富的图示和例子,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无论是希望深入理解通信系统原理的学生,还是希望在通信工程领域发展的专业人士,本书都将是您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不仅理解当前的通信技术,更能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信息时代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