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堯臣等作《崇文總目》,每類有序,每書有釋,蓋祖嚮、歆之成規。鄭樵作《通誌?校讎略》,乃極不滿之,謂其文繁無用。清初硃彝尊得《總目》鈔本於天一閣,已無序釋,因為之跋,歸獄於樵。修《四庫全書》時,即用其本著錄。《提要》信硃氏之說,所以罪樵者尤至。雖其考證不免謬誤,然可見編錄書目,均當有解題,乃為盡善也。
評分“以聖人相期勉”
評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捲八十四《崇文總目提要》:“原本於每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時,鄭樵作《通誌》,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考《漢書?藝文誌》本劉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案欲駁鄭樵之說,當詳考《七略》《彆錄》之體例。今隻舉班固《漢書?藝文誌》為說,不知樵說正是根據《漢書?藝文誌》,是仍不足以服樵也。《隋書?經籍誌》參考《七錄》,互注存佚,亦沿其例。案《隋誌》佳處在每類之序論。若隻每書下注存佚,則其文亦已略矣。《唐書》於作者姓名不見紀傳者,尚間有注文以資考核。後來得略見古書之崖略,實緣於此,不可謂之繁文。鄭樵作《通誌》二十略,務欲淩跨前人,而《藝文》一略,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自揣海濱寒唆,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已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齣公心。厥後脫脫等作《宋史?藝文誌》,紕漏顛倒,瑕隙百齣,於諸史誌中最為叢脞,是即高宗誤用樵言,刪除序釋之流弊也。案《宋誌》之叢脞,與鄭樵絕不相乾。宋人官私書目存於今者四傢,晁氏、陳氏二目,諸傢藉為考證之資,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及此書,則若存若亡,幾希湮滅。是亦有說無說之明證矣。”《崇文總目》之無序釋,與鄭樵初無關係。杭世駿《道古堂集》捲二十五已駁硃氏之說,
評分孫奇逢(1584—1675 )明末清初理學大傢。字啓泰,號鍾元,晚年講學於輝縣夏峰村20餘年,從者甚眾,世稱夏峰先生。明亡,清廷屢召不仕,人稱孫徵君。與李顒、黃宗羲齊名,閤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孫奇逢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理學宗傳》、《聖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五捲、《書經近指》。在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的筆下,孫奇逢與李顒、黃宗羲並稱“清初三大儒”;在當代學者的著述中,以孫奇逢的“北學”與黃宗羲的“南學”相提,也屢見不鮮。傳統儒傢以“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而曆檢孫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當此“三不朽”。
評分本次購買多本,共消費*,分多次陪送,京東以前都是送貨上門,但現在都上自取,如要送貨上門需要再打電話,另外,部分書封麵很髒。
評分 評分這本書很好啊,很值得看一下啊
評分評分
孫奇逢的著述多成於晚年隱居蘇門期間,講學之餘,兼及著述。親自定稿的著作有《理學宗傳》、《四書近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都是他居夏峰時所作。《理學宗傳》是孫奇逢的傾力之作,是先於黃宗羲《明儒學案》的一部學術史著。全書二十六捲,三易其稿,幾乎傾注瞭畢生心血。該書全麵係統地反映瞭作者晚年的理學觀點,特彆是對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所持的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