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劃·建築·景觀(2009年版)》由2003版的兩大部分調整為三大部分,即將原來的景觀章節形成獨立的部分。本次修編後的內容與2003版相比,變動較大,增加的內容較多,主要是按新標準、規範(程)核對、修改和補充瞭新技術的內容,力求全麵地反映近年來建築設計與技術發展的成果,為工程建設服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總平麵設計
1 總則
2 基地總平麵
2.1 一般規定
2.2 建築、建築突齣物與用地紅綫的規定
2.3 建築高度計算
2.4 建築間距
2.5 綜閤技術經濟指標
2.6 基地防災、防噪聲、避免光汙染及防視綫乾擾、避震疏散場所
3 竪嚮設計
3.1 一般規定
3.2 各類場地的適用坡度
3.3 山地地形各類坡度的劃分及竪嚮設計處理
3.4 場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計算
3.5 各類土壤土石方量的換算係數(自然狀態、壓實狀態)
3.6 標高注法
4 道路及停車場
4.1 一般規定
4.2 消防車道
4.3 基地內道路技術標準
4.4 山區道路
4.5 停車場
5 廣場、商業步行區及室外活動運動場
5.1 廣場
5.2 商業步行區
5.3 室外活動和運動場地
6 管綫綜閤
6.1 一般規定
6.2 地下管綫最小水平及垂直距離
附錄
附錄1 部分城市日照間距的規定摘錄
1.1 北京市《建築專業技術細則》(2005年版)摘錄
1.2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3年版)摘錄
1.3 《陝西省城市規劃管理規定》(試行)摘錄
1.4 《貴陽市城市規劃技術管理規定》(2007年修正)摘錄
1.5 《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摘錄
1.6 《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6年版)摘錄
附錄2 普通高等學校建築規劃麵積指標(內部發行)摘錄匯總
2.1 不同類彆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規模摺算比例
2.2 普通高等學校用地指標
2.3 普通高等學校校捨建設用地補助指標
2.4 體育場地配置標準
第二部分 建築設計
1 總則
2 基本規定
2.1 一般規定
2.2 建築氣候分區對建築的基本要求
2.3 民用建築分類及建築工程設計等級劃分
2.4 建築麵積計算
2.5 房間閤理使用人數及無標定人數的房間疏散人數的確定
2.6 層高和室內淨高
2.7 室內環境
2.8 安全防範
2.9 綠色建築規劃設計技術要點及綠色建築評價
3 地下室
3.1 一般規定
3.2 地下室防水
3.3 地下室防火
……
第三部分 景觀設計
精彩書摘
3)散熱管應鋪設在C15細石混凝土填充層內,不應鋪設在架空層內(不利傳熱),填充層厚度不應小於50mm。
4)當絕熱層采用EPS聚苯闆時,用於樓闆,厚度不應小於20mm;用於地麵,厚度不應小於30mm;與室外空氣相鄰的樓闆,厚度不應小於40mm;且應滿足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由計算確定厚度。
5)衛生間、洗衣間、浴室和遊泳館等潮濕房間樓地麵的防水層應設置在填充層之上。
6)低溫熱水、發熱電纜地闆輻射采暖樓地麵構造見圖6.2.15—6及說明。
7與樓地麵保溫構造有關的國標圖集有:05J909《工程做法》、09J908—3《建築圍護結構節能工程做法及數據》。
6.2.16地麵防凍脹設計
1 季節性冰凍地區非采暖房間的地麵,當土壤標準凍深大於600mm,且在凍深範圍內為凍脹土或強凍脹土時,應在地麵墊層下增設防凍脹層。
2 防凍脹層的材料一般為中粗砂、砂卵石、爐渣或爐渣灰土等。爐渣灰土的配閤比為爐渣:素土:熟化石灰為7:2:1,其壓實係數小於0.85,凍前齡期應大於30d。
3防凍脹層應注意排水。
4防凍脹層厚度可根據當地經驗確定,亦可按錶6.2.16選用。
6.2.17地麵防濕陷設計: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上的地麵,應采取下列防水措施:
1 采用加大散水寬度方法以防止雨水滲入地基,即:高度不大於8m的建築,其散水寬度不小於1500mm;當建築高度高於8m,每增高4m散水寬度增加250mm,但不超過2500mm。散水外緣不宜設明溝。
2確保地麵墊層的整體性,防水性。地麵的縫隙應有嚴密的防水構造。
3所有地麵以下的有水管道,包括采暖管道,均需設防水管溝,且坡嚮集水坑。
4濱、湖等沼澤淤泥地基,如因淤泥太厚而無法置換時,結構可做樁基承颱梁,以防首層地麵沉降,首層做結構零層闆,闆底設混凝土墊層、防潮層和EPS闆緩衝沉降層。
6.2.18樓地麵變形縫設計
1 樓地麵變形縫的位置及其寬度應根據建築物的條件、主體結構的材料、型式、所在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等因素、相應的結構規範的要求確定。
2樓地麵變形縫的構造除應滿足不突齣地麵等通行要求外,還應滿足其局部保溫、防水、防火、防潮、隔聲、防蟲害等要求。
3 變形縫應按其性質,使其在發生位置變形時不受阻、不被破壞、不破壞主體結構。
4與變形縫構造有關的國標圖集有:04CJ01—1《變形縫建築構造(一)》、04CJ01—2《變形縫建築構造(二)》、04cJ01—3《變形縫建築構造(三)》。
6.3踢腳、牆裙、內牆麵
6.3.1 一般要求
1 內牆麵使用的材料、施工方法等,應考慮所在室內環境對其質感、色彩、花型、飾物安裝等方麵的要求。
2保證和改善建築物的保溫、隔熱、隔聲、吸聲、防潮、防火等功能要求。
3牆麵的陽角綫宜采用強度較高防撞的小圓弧形、不凸齣牆麵的護角,以保證其安全性,耐久性,並方便老年人及兒童使用。在醫院、療養院及無障礙用房內牆麵應設置護牆闆及靠牆扶手。
4玻璃隔斷及玻璃裝飾牆麵應采用安全玻璃。
6.3.2內牆麵裝修構造
1 清水磚牆麵,磚外露,磚為原本色或刷色漿,用1:1水泥砂漿勾縫。縫有:凹縫、平縫或凸縫。
《城市肌理與空間秩序:規劃·建築·景觀的融閤之道》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城市規劃、建築設計與景觀營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復雜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勾勒齣構建和諧、有序、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的基本原理與實踐路徑。本書並非對某個具體設計技術措施的條分縷析,而是側重於從宏觀視角審視城市發展的脈絡,挖掘不同學科領域在塑造城市形態與功能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強調三者有機融閤對於提升城市品質、營造宜人環境的重要意義。 第一章 城市發展的多維視角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其發展演變是一個集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動態過程。本章將跳脫齣單一學科的局限,從曆史、地理、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元視角齣發,審視城市形成的內在邏輯與演化規律。我們將追溯城市從原始聚落到現代都會的漫長曆程,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城市形態的特徵及其背後的驅動力。例如,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功能集聚與防禦性布局,近現代工業化城市因生産活動而産生的擴張與功能分區,以及當代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呈現齣的復雜網絡化特徵。 同時,本章還將深入剖析社會結構、人口流動、經濟活動等社會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城市的空間形態和功能布局。人口密度、社會階層分布、就業結構、消費模式等都將成為我們解讀城市肌理的重要依據。例如,高密度住宅區的形成與交通係統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而商業區的分布則往往受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引導。 此外,地理環境的製約與塑造作用也不容忽視。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不僅決定瞭城市選址的早期傾嚮,更在後續的城市發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建築的風格、景觀的構成以及交通網絡的組織。例如,濱水城市的獨特魅力,山區城市因地製宜的建築形式,以及不同氣候條件下植被選擇的差異,都體現瞭地理因素的深遠影響。 本章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關於城市發展的整體性認知框架,為後續深入探討規劃、建築、景觀的協同作用奠定理論基礎。我們強調,理解城市,必須超越錶象,深入探究其背後錯綜復雜的成因與規律。 第二章 規劃的藍圖與城市的骨架 城市規劃作為一項綜閤性的決策與行動,其核心在於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嚮的預判、資源的閤理配置以及空間秩序的建立。本章將聚焦於城市規劃在塑造城市宏觀格局中的關鍵作用,解析其如何為城市發展勾畫藍圖,並構建起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骨架。 我們將首先闡釋城市規劃的戰略性意義。一份優秀的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眼前的需求,更要著眼於長遠的未來,兼顧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等多重目標。它需要迴答諸如城市發展規模、産業結構調整、人口承載能力、基礎設施供給、公共服務配置等一係列關乎城市命運的重大問題。 隨後,本章將深入探討城市規劃的實施工具與技術手段。這包括但不限於:空間管製(如土地使用分區、容積率、建築高度控製),交通係統規劃(道路網絡、公共交通、慢行係統),基礎設施規劃(供水、排水、電力、通訊、燃氣),以及綠地係統規劃等。我們將分析這些規劃手段如何有效地引導城市形態的形成,約束城市空間的擴張,並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 特彆地,本章將強調規劃的“秩序”維度。城市的有序性體現在其交通網絡的流暢性、公共空間的連續性、功能區域的閤理性以及環境要素的協調性。缺乏有序的規劃,城市極易陷入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功能失調等睏境。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實現城市空間的秩序化,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與宜居性。 同時,本章也將關注規劃的適應性與前瞻性。城市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規劃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社會經濟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我們探討如何在規劃中預留發展空間,預設應對未來挑戰的策略,並引入動態調整的機製。 第三章 建築的形體與城市的錶情 建築,作為城市最直接、最生動的物質載體,其形態、風格、功能和文化內涵共同構成瞭城市的“錶情”。本章將深入剖析建築設計在塑造城市形象、承載城市功能以及體現城市文化方麵的獨特作用。 我們將首先從建築的“形體”齣發,探討其如何影響城市的視覺景觀。建築的體量、輪廓、綫條、色彩以及材料選擇,都在共同塑造著城市的整體風貌。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錯落有緻的低密度住宅,曆史悠久的古建築群,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訴說著城市的曆史與當下。我們將分析不同建築風格的演變及其背後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語境,例如,古典主義建築的對稱與莊重,現代主義建築的功能主義與簡潔,以及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多元與解構。 其次,本章將關注建築的“功能”與“社會性”。建築不僅僅是靜態的物質存在,更是滿足人們居住、工作、學習、娛樂等多元需求的場所。建築的設計如何兼顧實用性與舒適性,如何營造良好的室內外空間體驗,如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都是建築設計的核心課題。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建築(如住宅、辦公、商業、文化、教育等)的設計原則,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支撐起城市的復雜功能體係。 此外,本章還將深入探討建築的“文化內涵”與“場所精神”。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優秀的建築設計能夠反映和傳承一個地區的曆史文化特色,並賦予城市獨特的場所精神。例如,地域性的建築材料、傳統工藝的應用,以及與當地民俗風情的融閤,都能夠讓建築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梁。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建築設計,喚醒和強化城市的文化認同感,創造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空間。 第四章 景觀的韻律與城市的呼吸 城市景觀,是城市物質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交融的綜閤體現,它包括公園綠地、濱水空間、街道景觀、廣場空間以及建築之間的公共區域等。本章將聚焦於景觀營造在提升城市品質、改善生態環境、豐富居民生活等方麵的核心作用,探討其如何為城市注入生命力,使其能夠“呼吸”與“律動”。 我們將首先闡釋景觀的“生態功能”與“環境效益”。城市綠地係統不僅能夠提供休憩遊憩的空間,更是城市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綠地(如城市公園、帶狀綠地、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的功能定位與設計要點,以及如何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綠地係統。 其次,本章將關注景觀的“空間組織”與“體驗營造”。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綠化種植,更是對城市空間的一種精妙組織與塑造。通過對地形、水體、植被、鋪裝、小品等元素的巧妙組閤,景觀設計能夠創造齣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引導人們的活動路徑,並與建築、道路等要素形成和諧的整體。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景觀設計,營造宜人的步行環境,創造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並提升城市的整體美感。 同時,本章還將強調景觀的“文化意涵”與“場所記憶”。景觀設計同樣能夠承載和體現地域文化特色,並與居民的情感建立連接。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品種、傳統園林的空間布局、體現當地曆史故事的景觀小品等,都能讓城市景觀更具人情味和文化底蘊。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景觀設計,挖掘和傳承城市的曆史文化,創造具有場所記憶的景觀空間,並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第五章 規劃·建築·景觀的協同整閤 在深入分析瞭規劃、建築、景觀各自的獨立作用之後,本章將迴歸到本書的核心主題——三者之間的協同整閤。我們將探討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規劃、建築、景觀在理念、策略和技術層麵的有效對接與融閤,以期構建更加卓越的城市空間。 我們將首先強調“一體化設計”的理念。城市的發展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項元素的缺失或脫節都可能導緻整體效果的摺扣。因此,在城市設計的全過程中,需要建立起規劃、建築、景觀設計團隊之間的常態化溝通與協作機製。從項目初期概念的生成,到方案深化,再到後期實施,三方應緊密配閤,共同解決設計中的復雜問題。 其次,本章將探討如何在規劃層麵為建築與景觀的協同奠定基礎。例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需要明確城市的功能分區、主要的交通走廊、重要的景觀軸綫以及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這些規劃的“骨架”將為後續的建築與景觀設計提供明確的導嚮和約束。同時,在詳細規劃階段,可以通過對建築密度、高度、退界等參數的控製,以及對綠地係統、濱水空間的規劃,為建築與景觀的融閤創造有利條件。 隨後,我們將深入分析建築設計如何迴應規劃的要求並與景觀元素相互呼應。例如,建築的體量與形態應與城市肌理相協調,建築的底層空間應與街道景觀和公共空間有機結閤,建築的材料與色彩應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建築的設計也應為景觀的介入預留空間,並主動與室外環境形成互動。 最後,本章將探討景觀設計如何通過對規劃與建築的迴應,進一步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景觀設計可以彌閤規劃與建築之間的潛在斷層,連接不同的功能區域,豐富城市的空間層次,並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生態化的環境體驗。例如,通過精心設計的街道綠化,可以提升步行環境的舒適度;通過對濱水空間的生態修復與景觀打造,可以重塑城市的親水魅力;通過對公共空間的藝術化設計,可以增強城市的文化活力。 結語 《城市肌理與空間秩序:規劃·建築·景觀的融閤之道》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緻力於啓發讀者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規劃、建築、景觀三者協同作用的全新認識。我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準確把握規劃的導嚮作用,充分發揮建築的塑造功能,並精妙運用景觀的營造手法,纔能最終構建齣真正和諧、有序、宜人、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間,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