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建築十書》是西方古典時代幸存下來的建築全書,也是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本建築學著作。一部西方建築史就是一部維特魯威的接受史,兩韆年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建築師和理論傢對於維特魯威的認識和評價,摺射齣建築觀念的流變,也決定瞭西方城市與鄉村的景觀。除瞭建築史的價值外,它還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書,廣泛涉及哲學、曆史、文獻學、數學、幾何學、機械學、音樂學、天文學、測量學、造型藝術等諸多領域,它所記載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獻中已無法尋覓,為科技史、文獻學與語文學的研究提供瞭珍貴的史料。
本中譯本根據劍橋大學1999年的英譯評注本譯齣,此版本是的英文評注本,也是所有現代語言版本中插圖最豐富的版本,全麵地反映瞭西方古典學與藝術史研究的成果。
1.本書是一部最古老最有影響的建築學經典著作。
2.本中譯本根據劍橋大學1999年的英譯評注本譯齣,此版本是的英文評注本,也是所有現代語言版本中插圖最豐富的版本,全麵地反映瞭西方古典學與藝術史研究的成果。
3.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書,廣泛涉及哲學、曆史、文獻學、數學、幾何學、機械學、音樂學、天文學、測量學、造型藝術等諸多領域,它所記載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獻中已無法尋覓,為科技史、文獻學與語文學的研究提供瞭珍貴的史料。
內容簡介
《建築十書》一書是由古羅馬建築師和工程師維特魯威所著的藝術史上必讀的經典文獻,自産生以來産生瞭廣泛的影響。其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本以係統的方法論述建築的著作,次為建築提齣瞭評價標準和審美規範,同時為後世建築師做齣瞭榜樣,極大地推進瞭建築理論的繁榮。全書分為十捲,內容豐富,資料全麵,無處不透露著作者的哲學觀。其中提齣瞭建築的三大要素:美觀、實用和堅固,涉及的比例與均衡原則是藝術史上討論的基本內容,首次談到將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築丈量中,並總結齣結構的比例規律。不僅為專業必備的經典文獻,而且是廣大讀者瞭解建築學的入門之作。
作者簡介
維特魯威(Vitruvius),古羅馬的禦用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編寫的《建築十書》是歐洲中世紀以前遺留下來的的建築學專著,這本書後來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剋時期和新古典主義時期建築界的經典,並且至今仍對建築學界産生著深遠的影響。
目錄
中譯者前言
緻謝
插圖目錄英譯者前言
插圖作者前言
導論
所見稿本清單
《建築十書》譯文
第1書 建築的基本原理與城市布局
第2書 建築材料
第3書 神廟
第4書 科林斯型、多立剋型與托斯卡納型神廟
第5書 公共建築
第6書 私人建築
第7書 建築裝修
第8書 水
第9書 日晷與時針
第10書 機械
評注
索引
精彩書摘
8.如果這些事物真如我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可以憑感官覺察齣動物身體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進而斷定若某個元素或另一元素過瞭量或齣瞭差錯,它們便會生齣毛病並分解,那麼,我便可以確定無疑地說,如果我們要尋找一個有益健康的環境來築城,便要盡全力選擇氣溫適中的緯度。9.因此,我要強調以下這個觀點:應重新找迴古老的選址原則並付諸實施(圖12)。我們的祖先在想要建城鎮或兵營的地方,就用放養於該地的羊做犧牲,檢查它們的肝髒(圖13)。若肝髒變瞭色或有毛病,就再殺些羊,看看原先殺的那些羊是否因染上瞭疾病或食物中毒而遭到傷害。一旦他們對若乾羊進行徹底檢查,認定當地的水與飼料對肝髒有利,便在那裏構築要塞;若發現羊的肝髒有毛病,便認定這種地方齣産的食物和水對人體是緻命的,就要繼續遷移,到其他地方去尋找各方麵都有益健康的環境。10.以下這個結論是站得住的,即土地可為人們帶來健康的種種特性,是可以通過飼料和食物看齣來的。也可以注意並記取剋裏特島鄉村的情況。沿波特裏烏斯河(Pothereus)兩岸分布著兩個剋裏特人的群落,剋諾索斯(cnossus)和戈提納(Gortyna)。羊群在河兩岸吃草,但靠近剋諾索斯那一邊放養的羊群,由於土地貧瘠而脾髒腫大。相反,戈提納這邊的羊群則很正常。因此醫生們便來研究這一現象,他們在這些地區發現瞭一種草,羊群吃瞭之後它們的脾髒會縮小。他們便收集這種草,將其製成藥來醫治羊群的脾病。剋裏特人稱這種藥為asplenon,即“消脾藥”。因此從食物或水來看,便可以確定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是健康的還是有害的。11.如果城牆築在靠近海邊的濕地,朝嚮北方或西北方,而濕地又高於海岸,那就證明這城牆是根據閤理的原理構築的。挖掘水溝可以形成沿海岸的齣水口,當暴風雨降臨時,海水高漲,掀起巨浪湧入周圍濕地,緻使濕地的水翻騰起來,便不能維持正常的濕地生命。於是,所有從深水處遊嚮海邊的生物,都會被含鹽度極高的海水殺死。位於山南高盧地區的濕地,的確可以作為這一現象的實例,如阿爾蒂諾(Altinum)、拉韋納(Ravenna)、阿奎萊亞(Aquileia)周圍的濕地,以及處於同類沼澤地區的其他城鎮,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是十分有益於健康的。
前言/序言
序言
維特魯威生活在羅馬共和製嚮帝製過渡的重要轉摺期,他在文化上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不遺餘力地維護從古希臘繼承下來的人文價值觀和建築理想。他在書中所強調建築師的教育、知識的統一性、建築的意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建築與社會倫理、人類健康與環境等問題,至今仍然對我們具有重大的啓示意義。他的這些主張鮮明地體現瞭古典人文主義的傳統,這個傳統源於荷馬史詩,經柏拉圖奠定其基礎,由西塞羅等思想傢所繼承和發展,其核心便是強調公民的美德與教化;重視知識、理性與規則的價值。
建築師作為人類房屋和諸神在人間居所的建設者,他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維特魯威提齣的這個問題,兩韆多年來並沒有得到解決,它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建築領域(以及其他實踐領域)最突齣的問題之一。維特魯威的同時代人瓦羅(TerentiusVarro)最早將建築列入自由藝術之列,但維特魯威則更進瞭一步,他開列齣建築師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具體科目。要想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建築師,就必須掌握宇宙萬物的物性,精通本行業的技術與技能。在維特魯威的課程錶中,有繪圖、幾何學、算術、光學、曆史學、哲學、音樂學、醫學、法律、天文學,而從他書中所涉及內容來看,還包括瞭古典語文學、寫作和古文獻學。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成為所有這些學科的專傢,但掌握這些學科的基礎知識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大多有實際用途,比如繪圖和幾何學是建築視覺傳達的基本手段,音樂學有助於劇場設計,對調校弩炮彈索也有用;法律有助於妥善處理界牆、采光等方麵的問題,防止法律糾紛;醫學有助於建築選址,天文學有助於製造日晷,如此等等。
對於建築師和建築史傢來說,《建築十書》的重要性或許首先就在於它是兩韆多年前唯一幸存下來的建築全書。可以這麼說,一部西方建築史就是一部維特魯威的接受史。兩韆年來,各個曆史時期的建築師和理論傢對於維特魯威的認識和評價,摺射齣建築觀念的流變,也決定瞭西方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對人類本身的關注和研究是設計的前提,這一信念如一條紅綫貫穿於《建築十書》之中。維特魯威將建築的起源追溯到火的發明,有瞭火,人類便開始告彆動物的生存狀態;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導緻瞭語言的産生;辛勤的勞作與探求,使構建技術不斷改良,建築從原始棚屋逐漸走嚮舒適的居所。氣候與水土影響瞭各個地區族群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影響到人的發音,如溫暖地區的人發音很高,而潮濕地區則發音低沉;赤道綫上的人們因氣候炎熱而思維活躍,北方人則相反,思維遲緩;南方人膽小,因為太陽的熱量削弱瞭他們的勇氣,而北方人則打起仗來毫不畏懼。由此維特魯威要證明,羅馬人生活在地球上最適宜的地區,氣候溫和,不冷不熱,在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方麵,集中瞭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長處,從而成為瞭世界的統治者。這些觀點,令人聯想到溫剋爾曼將氣候條件作為希臘藝術成因的論點,以及丹納的環境決定論,雖然與現代科學不盡吻閤,但讀來依然有趣。
《建築十論:空間、形式與文明的對話》 內容梗概: 《建築十論》並非一部單純的建築圖集或技術手冊,它是一次深入的哲學思辨,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本書以“十論”為框架,並非拘泥於十個獨立的章節,而是通過十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核心議題,探究建築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根源性意義、演變軌跡及其對個體與社會精神的塑造力量。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細膩的個體體驗相結閤,從物質的砌築上升至精神的構建,試圖揭示建築如何從最初遮風避雨的功能性需求,逐漸演化為承載文化、信仰、權力、情感乃至身份認同的復雜載體。 全書的核心在於“建築”二字的雙重含義:既是物理空間的設計與建造,更是精神世界的構建與錶達。作者不局限於西方古典或現代建築的範式,而是博采眾長,將不同文明、不同時代、不同尺度下的建築現象納入視野,從史前洞穴的溫暖,到古埃及金字塔的永恒;從古希臘神廟的理性秩序,到羅馬鬥獸場的宏偉實用;從哥特式教堂的嚮上飛揚,到文藝復興的均衡和諧;從巴洛剋的熱烈奔放,到現代主義的純粹理性;再到後現代的解構與反思,乃至當代對生態、技術與人文的新探索。每一段曆史,每一次風格的更迭,都被視為人類思想、技術、社會結構乃至宇宙觀的摺射。 本書的結構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呈現齣一種螺鏇上升的辯證關係。十個“論”分彆從不同的維度切入,但又緊密呼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第一論:存在之始——建築的原始衝動與宇宙秩序 此論追溯建築的源頭,探討人類最初為何需要創造“空間”,並將其與對宇宙的原始認知聯係起來。從對自然形態的模仿,到對神聖力量的敬畏,建築如何成為人類與外部世界建立聯係的第一個介質。作者在此論中,將建築的齣現視為人類擺脫自然混沌,確立自我存在,並在有限的空間中尋求秩序與安寜的本能驅動。 第二論:形態之語——象徵、隱喻與物質的轉化 此論深入探究建築的“形式”語言。建築的造型、比例、材料如何超越純粹的功能,承載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文化隱喻?作者將通過對不同文化中標誌性建築的解讀,展示建築如何通過其形態嚮後人傳遞信息、錶達觀念,甚至構建一種共同的文化記憶。 第三論:尺度之衡——人、建築與宇宙的和諧 此論關注建築的“尺度”問題。從人體比例齣發,建築如何與人的身體、感知産生關聯?從社會群體到國傢象徵,建築又如何在宏大尺度上體現權力、信仰與集體認同?作者將探討人作為衡量建築的重要尺度,以及建築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心理和情感體驗。 第四論:材料之魂——物質的記憶與技術的演進 此論聚焦於建築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不僅決定瞭建築的物理屬性,更蘊含著曆史的痕跡、技術的智慧和地域的特色。從泥土、石塊到鋼鐵、玻璃,材料的演進不僅是技術的進步,也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體現。作者將揭示材料如何成為建築的“靈魂”,承載著建造者的情感與時代的溫度。 第五論:空間之韻——流動的體驗與靜止的秩序 此論將建築的核心——“空間”——置於首位。作者將分析建築如何組織和定義空間,如何引導人的 movement(運動)和 perception(感知)。從封閉的私密空間到開放的公共廣場,從直綫型的通道到麯摺的迴廊,建築空間的設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社會交往、生活方式乃至精神狀態。 第六論:光影之舞——知覺的維度與精神的滲透 此論探討“光影”在建築中的作用。自然光與人造光的巧妙運用,如何塑造建築的氛圍,影響人的情緒,甚至在精神層麵産生深刻的共鳴?從神聖空間中的神秘光暈,到現代建築中的通透視野,光影是建築感知體驗中不可或缺的維度。 第七論:時間之痕——曆史的疊加與記憶的載體 此論將建築置於“時間”的長河中考察。每一座建築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時間的印記,經曆風雨的洗禮,承載曆史的變遷。建築如何成為曆史的見證者,如何通過其物質形態記錄過去的輝煌與滄桑?作者將探討建築與曆史記憶之間的深刻聯係,以及如何通過對舊建築的保護與再利用來傳承文明。 第八論:文明之鏡——社會、政治與建築的互動 此論將建築視為“社會”和“政治”的反映。建築如何體現當時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意識形態?從宮殿、廟宇到住宅、監獄,建築的設計往往與統治者的意誌、社會的價值觀緊密相連。作者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建築作為一種社會工程,如何塑造和鞏固社會秩序。 第九論:人居之本——倫理、情感與意義的棲息 此論將視綫拉迴到“人”本身,探討建築的終極意義在於“人居”。建築如何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提供歸屬感、安全感和個性錶達的空間?作者將強調建築不僅是技術和藝術的結閤,更是一種倫理的關懷,一種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迴應。 第十論:未來之形——生態、技術與人文的融閤 此論展望“未來”的建築。在麵對全球性的挑戰,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技術爆炸等,建築將走嚮何方?作者將探討可持續性、智能化、以及如何將日益復雜的技術與最根本的人文關懷相融閤,創造齣既能滿足生存需求,又能滋養精神的未來建築。 《建築十論》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一係列問題,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它鼓勵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的建築,去理解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緻而不失力量,敘述流暢而富於啓發性,避免瞭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以一種更為詩意和哲學的筆觸,描繪齣建築與人類文明之間錯綜復雜、卻又息息相關的宏大圖景。它適閤所有對建築、對曆史、對人類文明感興趣的讀者,無論其專業背景如何。通過閱讀本書,你將不再僅僅將建築視為冰冷的磚石結構,而是會看到其中跳動的脈搏,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智慧,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