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是根據建設部建標[2001]87號文的要求,在《民用建築設計通則》JGJ37—87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修編組在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城市規劃對建築的限定;5.場地設計;6.建築物設計;7.室內環境;8.建築設備。
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為:設計原則,設計使用年限,建築氣候分區對建築基本要求,建築突齣物,建築布局,室內環境;增加瞭術語,平麵布置,建築幕牆和室內外裝修以及建築設備等內容。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基本規定
3.1 民用建築分類
3.2 設計使用年限
3.3 建築氣候分區對建築基本要求
3.4 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3.5 建築無障礙設施
3.6 停車空間
3.7 無標定人數的建築
4 城市規劃對建築的限定
4.1 建築基地
4.2 建築突齣物
4.3 建築高度控製
4.4 建築密度、容積率和綠地率
5 場地設計
5.1 建築布局
5.2 道路
5.3 竪嚮
5.4 綠化
5.5 工程管綫布置
6 建築物設計
6.1 平麵布置
6.2 層高和室內淨高
6.3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4 設備層、避難層和架空層
6.5 廁所、盥洗室和浴室
6.6 颱階、坡道和欄杆
6.7 樓梯
6.8 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
6.9 牆身和變形縫
6.10 門窗
6.11 建築幕牆
6.12 樓地麵
6.13 屋麵和吊頂
6.14 管道井、煙道、通風道和垃圾管道
6.15 室內外裝修
7 室內環境
7.1 采光
7.2 通風
7.3 保溫
7.4 防熱
7.5 隔聲
8 建築設備
8.1 給水和排水
8.2 暖通和空調
8.3 建築電氣
附錄A 中國建築氣候區劃圖
本通則用詞說明
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7.4 防熱
7.4.1 夏季防熱的建築物應符閤下列規定:
1 建築物的夏季防熱應采取綠化環境、組織有效自然通風、外圍護結構隔熱和設置建築遮陽等綜閤措施;
2 建築群的總體布局、建築物的平麵空間組織、剖麵設計和門窗的設置,應有利於組織室內通風;
3 建築物的東、西嚮窗戶,外牆和屋頂應采取有效的遮陽和隔熱措施;
4 建築物的外圍護結構,應進行夏季隔熱設計,並應符閤有關節能設計標準的規定。
7.4.2 設置空氣調節的建築物應符閤下列規定:
1 建築物的體形應減少外錶麵積;
2 設置空氣調節的房間應相對集中布置;
3 空氣調節房間的外部窗戶應有良好的密閉性和隔熱性;嚮陽的窗戶宜設遮陽設施,並宜采用節能窗;
4 設置非中央空氣調節設施的建築物,應統一設計、安裝空調機的室外機位置,並使冷凝水有組織排水;
5 間歇使用的空氣調節建築,其外圍護結構內側和內圍護結構宜采用輕質料;連續使用的空調建築,其外圍結構內側和內圍護結構宜采用重質材料;
6 建築物外圍護結構應符閤有關節能設計標準的規定。
前言/序言
本通則是根據建設部建標[2001]87號文的要求,在《民用建築設計通則》JGJ37—87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修編組在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本通則。
本通則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城市規劃對建築的限定;5.場地設計;6.建築物設計;7.室內環境;8.建築設備。
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為:設計原則,設計使用年限,建築氣候分區對建築基本要求,建築突齣物,建築布局,室內環境;增加瞭術語,平麵布置,建築幕牆和室內外裝修以及建築設備等內容。
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通則由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製性條文的解釋,由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本通則在執行過程中,請各單位注意總結經驗,積纍資料,隨時將有關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北京市西外車公莊大街19號,郵政編碼100044),以供今後修訂時參考。
建築之魂:空間、尺度與人文精神的融閤 本書旨在探索民用建築設計的深層內涵,超越單純的技術規範與功能考量,深入挖掘建築藝術與人文精神的交融之處,引導讀者構建既符閤社會發展趨勢,又飽含人性關懷的理想居住與生活空間。我們不討論具體的技術標準,而是著眼於建築設計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美學追求以及對人類行為與情感的深刻理解。 第一章:場所精神與地域文脈的再造 建築並非孤立的實體,它與所處的環境、曆史、文化緊密相連。本章將深入探討“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分析如何通過設計語言,提煉並升華地域獨特的文化符號、自然景觀與曆史記憶,將其轉化為建築的靈魂,使其與環境和諧共生,而非格格不入。我們將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曆史的語匯,當代的錶達: 如何從傳統的建築形式、材料、色彩、肌理中汲取靈感,並以現代的建造技術和審美觀念進行重塑?這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對曆史智慧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記憶的建築”來連接過去與未來,讓建築成為流動的曆史敘事。 自然的韻律,空間的呼吸: 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是民用建築設計的永恒課題。本章將強調如何尊重並迴應自然地形、氣候條件、光影變化,使建築成為自然生態的延伸。我們關注的是通過對自然元素的巧妙運用,創造齣“會呼吸”的空間,讓居住者感受到四季的流轉、陽光的溫度,以及微風拂過的輕柔。這包括對綠色建築理念的非技術性解讀,例如如何通過建築形態、材料選擇以及與植物的結閤,實現節能、節水、環保的目標,而非僅僅列舉具體的節能指標。 文化的印記,身份的象徵: 每一個地域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建築作為文化的載體,應當反映並傳承這些地域特色。本章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將當地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藝術錶達等融入建築之中,創造齣具有鮮明地域辨識度和人文歸屬感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錶麵的裝飾,而是深植於建築肌理與空間體驗中的文化基因。 第二章:空間的敘事與體驗的營造 空間是建築的核心,而空間的體驗則決定瞭建築的生命力。本章將側重於如何通過對空間的精心組織與設計,引導居住者的行為,引發情感共鳴,並創造齣富有多層次、多維度的感官體驗。 流動的序列,動綫的詩意: 建築內部的空間組織如同樂章的編排,動綫的設計便是連接各個音符的鏇律。我們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流暢、自然且富有引導性的空間序列,引導居住者的腳步,在穿越不同空間時,産生愉悅的體驗。這包括對入口空間的儀式感營造,對公共與私密空間的界定與過渡,以及對視覺焦點與景深的巧妙運用,使每一次穿越都成為一次“發現”之旅。 尺度與比例的和諧: 空間的大小、高低、寬窄,以及各個元素的比例關係,都直接影響著人們在空間中的感受。本章將探討如何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運用恰當的尺度與比例,創造齣既舒適宜人又富於變化的室內外空間。我們將關注“人的尺度”,而非僵化的尺寸,思考如何讓空間能夠容納人的活動,並與之産生親密互動,從而激發安全感、親切感或莊重感。 光影的雕塑,氛圍的塑造: 光與影是建築最富錶現力的“材料”。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通過光綫的強度、方嚮、色彩和質感,來塑造空間的氛圍,強調空間的形態,引導人的情緒。我們關注的是光影在時間與季節的變化中,為建築帶來的生動與神秘感,例如透過格柵灑下的斑駁光影,或者利用天窗引入的柔和天光。 物質的觸感,空間的溫度: 建築的材料不僅僅是構成實體,更是觸感和情感的載體。本章將探討如何選擇與運用不同的建築材料,通過其天然的質感、色彩和溫度,來豐富空間的錶現力,營造獨特的感官體驗。從溫潤的木材到冰涼的石材,再到粗糲的磚石,每一種材料都能講述不同的故事,喚起不同的聯想。 第三章:以人為本的設計倫理與情感關懷 民用建築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人,滿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本章將迴歸設計的本源,強調人文關懷在設計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設計師應有的倫理責任。 居住者的需求,設計的齣發點: 在任何設計決策之前,首要的是理解並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包括他們的生活習慣、傢庭結構、年齡特點、健康狀況以及情感寄托。本章將強調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深入的訪談和富有同理心的思考,將居住者的真實需求轉化為設計語言,創造齣真正“屬於”他們的空間。 通用性與包容性: 優秀的民用建築設計應當具備通用性與包容性,能夠適應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本章將探討如何在設計中融入無障礙理念,為所有使用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的居住環境,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和諧。這不僅僅是符閤規定,而是以人為本的內在驅動。 社區的營造與歸屬感: 居住空間不僅僅是獨立的單元,更是構成更大社區的一部分。本章將思考如何通過建築設計,促進社區的交流與互動,增強居住者的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這包括對公共空間的設置,對鄰裏關係的引導,以及對社區公共活動的場所支持。 可持續的生活,長遠的考量: 設計的責任不僅在於當下,更在於未來。本章將從人文與倫理的角度,探討可持續設計的意義,鼓勵設計師在材料選擇、能源利用、廢棄物處理等方麵,做齣長遠且負責任的決策,為子孫後代留下更美好的生存環境。這是一種對生態的敬畏,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第四章:設計的再思考與未來的展望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建築設計也需要不斷地反思與創新。本章將引導讀者跳齣既有框架,對民用建築設計的未來發展進行前瞻性思考。 技術的賦能,人性的迴歸: 科技的發展為建築設計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可能,但技術的運用絕不能脫離人性的關懷。本章將探討如何將新興技術,如智能化係統、新型材料、虛擬現實等,巧妙地融入設計,提升居住的便利性、舒適性與安全性,但始終將人的體驗置於核心地位。 多元文化的對話,全球視野的拓展: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民用建築設計也需要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與包容。本章將鼓勵設計師藉鑒不同文化的設計智慧,拓展設計視野,創造齣既能滿足本土需求,又能與國際對話的優秀作品。 對“傢”的永恒追問: “傢”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本章將以一種哲學的視角,追問“傢”的本質,以及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背景下,通過建築設計來承載和延續這份永恒的情感。這包括對居住空間功能性的超越,對情感連接的營造,以及對精神寄托的探索。 本書不提供具體的施工圖紙或強製性的技術參數,它所提供的,是一種設計思維的引導,一種對建築藝術的熱愛,以及一種對人類居住未來的深刻關切。希望通過這些探討,能夠激發每一位閱讀者,無論您是專業的設計師,還是對居住空間充滿想象的普通人,都能對民用建築設計産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共同創造齣更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