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日文版序
韩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引论
历史背景/考古与文献/考古资料/途径/本书概要
**部分 新等级制度及其实施
**章 西周晚期贵族的重组(约前850年)
周原与庄白一号窖藏/风格序列/礼制改革的迹象/作为历史证据的铜器铭文/微氏世系与礼制改革的年代/西周的氏族组织/微氏族的社会地位
第二章 诸侯氏族内的等级和性别差别(约前1000-前650年)
墓葬资料及其局限性/三个墓地: 年代问题/墓葬与墓地布局/用器制度分析/性别差异
第三章 中国北方氏族共同体的个案研究(约前800-前450年)
人口统计和等级分析/上马墓地及其周边环境/人口发展/社会分化的标志/葬具/随葬品/等级的世袭与地位标志的分配/性别差异/比较/插曲
第二部分 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
第四章 周文化圈内的姓族差异(约前1050-前500年)
洛阳和曲阜/洛阳的“商人”与“周人”墓葬/曲阜的“商”、“周”遗存/腰坑/陶鬲/评述/尾声: 一个“先周”案例
第五章 周文化圈内的民族差异(约前1050-前350年)
西周时期周朝和晋国都城的“异族”/东周时期的秦墓/益门村2号墓/东周时期秦墓的“外来”因素/从毛家坪来看秦的民族身份 /评述
第六章 扩张中的社会(约前1050-前221年)
早期趋势/“东夷”的融入/中山国/长江流域/东周时期的长江下游/移民式扩张/评论
第三部分 变化与调整
第七章 东周时期的宗教转变(约前600-前221年)
礼仪重点的改变/宗庙与墓葬关系的转变/明器/再现家居和社会环境的墓葬/作为小宇宙的墓葬/基本的宗教观念
第八章 **贵族与低级贵族的分野(约前750-前221年)
东周各诸侯王陵及陵园/淅川下寺的双重铜器组合/“特殊组合”青铜礼器的其他实例/性别差异的扩大/新郑的祭祀坑/阐释
第九章 低级贵族与平民的融合(约前600-前221年)
东周楚墓/春秋时期楚墓等级/战国时期的发展/社会层面的阐释/与文献的对应/评述/插曲
结语
人口增长与人群流动/领土控制与扩张/农业人口/军事/商人与企业家/工匠、专业人员及其他/呼吁
本书引用古典文献及铭文的标准版本
中文书目
日文书目
西文书目
我一直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深有感触,但如何理解“维新”的内涵,总觉得有些抽象。《宗子维城》从考古学的视角,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解释。书中详细阐述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经济模式、政治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的巨大变迁,而这些变迁,都可以从出土的物质遗存中找到清晰的印记。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铁器使用的论述。早期文献中关于铁器出现的记载,往往是零散的,甚至带有神话色彩。但《宗子维城》通过对大量考古遗址的实证研究,清晰地勾勒出了铁器在中国早期社会的应用范围、技术水平以及对农业生产、军事技术的影响。我明白了,铁器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它意味着更高效的耕作方式,意味着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意味着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这种由物质基础带来的深刻变革,才是“维新”最真实的写照。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证。《宗子维城》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书中所引用的考古材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非常具体,常常会引用出土文物的照片、线图,甚至详细的考古报告数据。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听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在与真实的过去进行对话。 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会列举大量的证据。例如,关于早期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作者会引用不同时期出土青铜器的成分分析数据,以及冶炼遗址的发现,来证明其论点的可靠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结论深信不疑。而且,作者在引用这些专业数据时,也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这种将科学严谨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做法,是我非常推崇的。
评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历史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其“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宗子维城》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经常会被书中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考古发现所吸引,然后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推导出关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惊人结论。 例如,书中关于早期墓葬中“人殉”现象的探讨,就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并非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残酷或野蛮,而是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观念、宗教信仰、权力结构等多个角度去解读。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墓葬中人殉的数量和形式,作者逐渐揭示了这种习俗的演变过程,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和权力关系。这种对复杂历史现象的多元解读,让我觉得历史充满了深度和层次,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
评分《宗子维城》让我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就是历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我一直觉得,中国历史的演进并非是平缓的,而是在某些关键时期会发生剧烈的变革。《宗子维城》用考古材料,为我描绘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图景。 书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变法图强”的论述,就让我看到了这种剧烈变革的缩影。通过分析不同诸侯国在农田水利、法律制度、军队建设等方面出土的物证,作者清晰地展现了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改革。我明白了,所谓的“诸侯争霸”,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较量,更是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创新与比拼。这种基于物质基础的变革,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根本动力。
评分《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这本书,我大概是抱着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开始翻阅的。毕竟,考古材料研究,这听起来就带点“硬核”的味道,我一个非专业读者,能否消化得了,心里还真没谱。但不得不说,作者的处理方式,或者说编纂者(我也不太确定是个人创作还是团队成果,姑且称之为作者吧)的功力,远超我的预期。 书的开篇,并非是枯燥的年代梳理或文物罗列,而是非常有策略地将我引入了一个鲜活的场景。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着那些尚未被时间尘封的遗迹。书中对青铜器的描述,不再是简单的“某某墓出土某某鼎”,而是细致地勾勒出其纹饰的精妙,工艺的繁复,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是权力的象征?是祭祀的礼器?还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解读这些器物时,并没有止步于其物质属性,而是尝试将其放入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例如,关于宗法制度的阐释,并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概念,而是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出土器物的对比,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宗”和“族”的概念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层层递进。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叙述,让我觉得既有严谨的学术逻辑,又不失故事性和趣味性。
评分读《宗子维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扮演一位“考古侦探”,跟着作者一起,从散落的线索中拼凑出历史的全貌。书中关于“丧葬文化”的探讨,就充满了这种侦探的乐趣。 我尤其好奇,为什么不同墓葬的随葬品会如此差异巨大?为什么有些墓葬里有大量的玉器,而有些却几乎空无一物?作者通过对大量墓葬的发掘材料的细致分析,逐渐揭示了这些差异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等级、财富分配、宗教信仰等因素。我渐渐明白,墓葬不仅仅是逝者安息的地方,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生动写照。通过解读这些“地下宝藏”,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灵魂。
评分《宗子维城》这本书,让我对“史料”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维度。我过去一直以为,“史料”主要就是文献记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考古材料同样是珍贵而有力的史料,有时甚至比文献记载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书中对于某些文献记载的“纠谬”或“补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描述某个历史事件时,如果文献记载模糊不清,或者存在争议,作者就会引用考古发现来佐证或反驳。这让我看到了考古学在纠正历史偏差、填补文献空白方面的巨大价值。我开始意识到,要真正理解历史,就必须打破单一的史料依赖,将文献与考古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读《宗子维城》,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大扫除”,将脑海中那些模糊、片面的历史印象一一清理,然后重新构建。我一直对“礼乐文明”这个概念有种朦胧的认识,觉得它很高深,但又不知道具体体现在哪里。《宗子维城》用大量的考古证据,将这个概念“具象化”了。书中关于礼器制度的论述,让我明白了青铜礼器在周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严格的等级划分,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礼器时,会将其与墓葬的规格、数量以及主人的身份联系起来。例如,某些大型青铜鼎的出土,往往伴随着规模宏大的墓葬,这无疑表明了其主人非凡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区青铜礼器的风格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我开始理解,所谓的“礼乐文明”,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条文,而是渗透在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是那个时代社会运行的“代码”。通过对这些“代码”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一个惊喜,就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这个概念的早期雏形,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明。《宗子维城》在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兴衰时,不仅仅是描述战争和政治事件,而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技术传播、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与联系。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化交流”的阐释。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如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展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例如,某个诸侯国的青铜器风格,可能受到了邻国的影响,而某个地区的陶器制作技术,又可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互动,不仅仅是表面的模仿,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的深刻变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文明”,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包容、吸纳的过程。通过考古材料,我看到了这个过程的早期轨迹,看到了不同文化基因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交织,最终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如何影响着当下,以及我们如何从过往中汲取智慧。《宗子维城》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早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以及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互动关系。我被书中对城墙、宫殿、墓葬区布局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对不同遗址的平面图和考古发掘报告的解读,描绘出了一幅幅关于“中国早期城市”的立体画卷。我惊叹于先民们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如此超前的城市规划意识,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来构建他们理想中的“城”与“国”。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宏观的城市建设,还深入到微观的居民生活。对陶器、石器、玉器等生活用具的考证,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例如,关于不同时期陶器制作工艺的演变,以及釉料的使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对美的认知。作者还将这些微观的发现与更宏大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比如,某个时期玉器的大量出现,是否与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有关?抑或是与某种新的宗教信仰的兴起有关?这种“小中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线,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生活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