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

“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萌 编
图书标签:
  • 重庆
  • 民国
  • 老地图
  • 城市地图
  • 历史地图
  • 地图集
  • 地理
  • 珍藏
  • 文化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63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35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重庆,简称“渝”,又称“山城”、“雾都”,历来是长江上游重要、繁荣的港口城市。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随后发展成为西南第1大都市。虽然身处内陆,重庆在民国的现代化大潮中,脚步也绝不落后于沿海地区。被誉为“西部之门”的朝天门码头一片繁忙,堪称“内陆香港”。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入重庆,重庆被定为“陪都”,成为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1938年初,“首都第1街”都邮街的发展鼎盛一时。每当日落西山,斜阳一抹,万家灯火犹如繁星闪烁,十字街头霓虹灯辉映,恍若幻境。
   但是,就在不久之后,日军的持续大轰炸却让这座城市满目疮痍。重庆城在血与火中坚守,在噩梦中熬过艰难的岁月。这张《重庆市街道详图》于1946年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反映的正是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市。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图书简介 一、 跨越时空的凝视:历史的切片与城市的脉搏 这是一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画卷,一张跨越近八十年的时光隧道,将我们引向一个特殊年代的重庆。本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并非单纯的地图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社会百态,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山城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变迁与发展。 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中华民国正步入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纪元。重庆,这座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的城市,在经历了战火洗礼后,迎来了重建与复苏的契机。这个时期的重庆,既是战时的陪都,也是即将迈向和平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本图集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座在时代转折点上的城市,一张详尽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地标的“民国三十五年重庆街道详图”。 它所记录的,是历史真实的存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名称,每一个街区分布,都凝聚着当时的地理风貌、城市规划理念,以及最直观的城市肌理。翻开这幅地图,我们仿佛能听到轮船在长江上汽笛长鸣,看到人力车夫穿梭于大街小巷,感受到当时市民们的生活气息。图上标注的政府机构、商业店铺、学校寺庙、公共设施,无不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在那个年代,一座城市的中心在哪里,居民们主要聚集在哪些区域,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街道,以及当时的交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 这不仅仅是一张静态的地图,更是一份动态的历史档案。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民国时期重庆城市发展的珍贵原始资料。对于历史学家、城市规划师、地理学者而言,这份详图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可以用来比对、分析、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人口分布的变迁、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等重要课题。对于每一个热爱重庆、关心城市历史的读者来说,它是一次与过去的深度对话,一次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绝佳机会。 二、 细节的力量:还原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民国重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其“详”字之上。它并非粗略概括,而是力求精细入微,捕捉那个时代城市的每一个鲜活的细胞。 首先,街道的命名与走向。一张详图,首先呈现的就是密布的街道网络。本图集所收录的地图,细致地标注了当时重庆市内的每一条主要街道、次要街道乃至一些重要的里弄小巷的名称。这些名称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的可能以历史人物命名,有的可能以地理特征命名,有的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功能。通过研究这些街道的走向,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当时的城市骨架,了解城市是如何在山地地形上展开建设的,哪些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哪些区域是发展的边缘。 其次,地标的标注与空间分布。地图的价值不仅在于线条,更在于线条所串联起的“点”。本图集对当时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和设施进行了详尽的标注。这包括: 行政与政治机构:如国民政府机构、各级政府部门、警察局、邮政局等,它们的位置反映了当时的权力中心与管理体系。 商业与金融中心:如主要的商场、银行、钱庄、码头、市场等,这些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揭示了商业的繁荣程度与区域分布。 文化与教育场所:如大学、中学、小学、图书馆、剧院、报社等,它们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水平与文化气息。 宗教与历史遗迹:如寺庙、古迹、教堂等,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交通枢纽与公共设施:如码头、车站、公园、医院、邮局、电报局等,它们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这些地标的精确标注和空间位置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出1946年重庆的城市功能分区,了解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人口密度,还原出当时市民生活的真实场景。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个时期,某个区域是主要的商业中心,另一个区域则是住宅区,还有的区域是工业区。 第三,城市肌理的呈现。地图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叠加,更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详图能够清晰地展现当时重庆的城市肌理。例如,老城区的街巷格局、新开发区域的规划特点,都能够被直观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地图,研究城市是如何扩张的,城市形态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规划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1946年的重庆,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面向未来的规划,这种结合在地图上会得到生动的体现。 三、 时代的印记:历史研究的基石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所承载的,远不止于地理和空间信息,它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印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还原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紧密相连。本图集为研究抗战胜利后重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依据。例如,研究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后的运作,了解各个机关的地理分布;研究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分析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变迁;研究社会思潮的涌动,考察报社、学校、集会场所的分布。 城市发展史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城市之一,重庆的城市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本图集是研究民国时期重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功能的关键史料。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城市是如何在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塑造的。 社会生活史研究:地图上标注的店铺、学校、医院、交通线路等,都折射出当时市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出行方式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民国时期重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图景,构建出更加鲜活的社会生活史。 口述历史的补充与佐证:许多关于民国时期重庆的口述历史,往往需要具体的地理信息来支撑和印证。本图集能够为这些口述提供直观的地理参照,使口述历史更加翔实可信。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城市记忆的唤醒: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重庆人,这张地图是他们青春记忆的载体,是对故土情深的唤醒。对于新一代重庆人,它则是一次了解城市前世今生的机会,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 历史地名的保护与传承:许多曾经的街道名称,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本图集以图像化的方式,将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留存下来,为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激发地方认同感:通过对城市历史地图的深入了解,能够加深读者对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城市精神。 四、 结语:一本“活”着的地图,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地图的整理与呈现,更是一次对城市灵魂的挖掘与还原。它如同一个沉默的证人,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翻阅它,你将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将成为一位穿梭于历史长河中的旅行者,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重庆,体味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这套“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呈现了一扇又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正是这扇窗口中最清晰、最生动的一扇,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国重庆,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去铭记。这是一份属于历史的礼物,更是一份连接我们与过去的珍贵纽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收到《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着实让我惊喜连连。首先,从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就能感受到出品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种复古的质感,让人在触碰的瞬间就产生了敬意。地图本身的绘制,可以说是达到了专业级别的高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路线指示,更是一幅详尽的城市百科全书。我尤其关注地图上那些标注的名称,很多是现在已经听不到的旧称,这其中蕴含的语言演变和历史信息,值得细细品味。而且,通过对地图上建筑分布、道路走向的观察,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当时重庆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活节奏。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这张地图所描绘的城市里穿梭,他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都在这张静止的地图上留下了无形的印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识一座城市,它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现在的视角,而是能够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那份厚重与变迁。

评分

这本《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的封面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上精心设计的民国风格字体,瞬间将人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近现代史,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城市变迁很感兴趣,总觉得老地图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时代的印记。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手绘地图,线条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细腻,每一个街巷、每一个标志性建筑都仿佛跃然纸上。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地图上标注的地名,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地方,在那个年代的叫法可能完全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对照。我试着在地图上寻找我熟悉的区域,然后想象着自己身处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地图的缩放比例、绘制的精准度都体现了当时测绘技术的水平,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规划思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呈现,更是一种历史的再现,是对一个时代城市肌理的深度解读,让我对重庆这座城市的过去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在民国”城市老地图系列,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这次拿到的是1946年的重庆街道详图,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价值的节点。刚翻开,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仿佛能闻到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独特味道。地图的细节处理简直令人惊叹,不仅仅是主要街道的描绘,就连那些现在可能已经消失或改名的小巷、寺庙、甚至是一些商号的标识,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变迁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库。我特别喜欢地图上那些手写的标注,有时候是地名的变迁,有时候是某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历史最生动的注脚。通过这张地图,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期重庆作为陪都的繁华景象,也看到了战后重建初期的城市面貌,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远比枯燥的文字记载来得更为直接和深刻,也让我更加敬畏历史的沧桑。

评分

我对老地图情有独钟,总是觉得它们比任何文字描述更能触及历史的灵魂。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时,眼睛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印刷品,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地图本身的绘制水平就非常高,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很多地方的标注更是细致到了极致,连一些小型的公共设施和地标建筑都一一收录。我尝试着将它与现今的重庆地图进行比对,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差异。一些如今高楼林立的区域,在当年可能还是荒地或农田;而一些曾经繁华的码头和商业街,如今可能已是另一番景象。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也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地理记录,更是一本讲述城市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立体画卷,让我对重庆这座城市产生了更加丰富和深厚的感情。

评分

一本优秀的地图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堆砌,更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而这本《在民国·城市老地图庋藏系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庆街道详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当我仔细端详着那些泛黄的纸张和细腻的笔触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川流不息的车马声,看到身着旗袍的女子走在石板路上,感受到抗战胜利后,这座山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地图上的每一个街道名称,每一处标记,都可能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一段历史的缩影。我试图去想象,在1946年的那个春天,人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奋斗的。这张地图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微观的街巷细节入手,去构建我对那个时代重庆的整体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份“物证”,更是一份“情景再现”,让我与历史的距离瞬间拉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也是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

重庆曾有三个“菜园坝”,还有地名叫“倒挂金钩”

评分

这个系列一共10个城市,一起买齐了,对比一下,不如学苑出版社的那个清楚,内容也有些少,不知何故。

评分

老地图·面积 1925年版,出通远门就是郊区

评分

重庆人看过来,认出多少?

评分

不值这个钱,就一页纸。还是单面。

评分

老地图·飞地 北碚区里有邻水、长寿地块

评分

包装非常好!正品崭新!我买了一系列,推荐购买!谢谢!

评分

真的不错的哟,值得买哟

评分

有趣的,内容不错的地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