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钦慕东方文化的赫尔曼·黑塞终于来到了亚洲。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鄙夷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从文献中汲取的古老哲学与旅行中的见闻掺杂在一起,使这些旅行随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重新向世人勾勒出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
《通往印度次大陆》收录的文字都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中,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的主题相符合。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人比这一位作家及他一生的作品更具有德国精神——古老的、愉快的、自由的……他是歌德“世界文学”概念自然的培育者。 ——托马斯·曼
他那总是令人崇敬的风格既具反抗精神,令人心醉神迷,又福于哲理性,发人深省,两者都是完美无缺的。 ——瑞典学院授予黑塞诺贝尔文学奖颁词
面对非洲
苏伊士运河之夜
红海的夜晚
抵达锡兰
尼科巴群岛
船舱之夜
亚洲的夜晚
丑角
横渡
原始森林中的河
佩莱昂
丛林之夜
佩莱昂
甲板之夜
巨港
绝望
建筑
水上童话
巨港的陵墓
社交所
“马拉斯”号
马来群岛
观之趣
新加坡华人的节日之夜
兜风
新加坡之梦
夜
印度蝴蝶
康提日记
漫步康提
皮杜鲁塔拉格勒山
科伦坡城外
返乡
亚洲的旅行者
三封信
印度尼西亚之旅
苏伊士运河之夜
邮轮饱受蚊子骚扰已有两个小时,天气很热,航行在地中海上时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殆尽。许多人对红海臭名昭著的酷热着实心存畏惧,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刚刚结束短暂的休假和游览返回家乡,要么第一次出国远行。对后者来说,家乡现在才开始远去。东方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里天气炎热,遍地沙丘,太阳总是早早升起,还有蚊虫肆虐,虽然要去挣钱并且因为要去挣钱,他们没有人喜欢这个地方。只有在二等舱的餐厅里,几个年轻的德国人畅怀痛饮,其他乘客大多都已待在船舱中。塞得港登船后便一路随行的埃及检疫官情绪低落地走来走去。我尝试着睡觉。船舱很袖珍,我躺到床上,头顶上方电风扇嗡嗡作响,蓝黑色的夜热辣辣地透过圆形的小窗洞洒了进来,蚊子嘤嘤嗡嗡地唱着歌。自从驶离热那亚,船上没有一夜如此安静,几个小时没有噪声,除了一列火车渐渐远去传来微弱的滚动声,它从开罗驶来,出现在荒凉遥长的路堤,幽灵般呼啸着从近旁驶过,奇异地消失在这广袤无垠不见树木之地的芦苇丛中。
发动机突然停止了轰鸣,这时我尚无困意,不由得心中一惊。大家都静静地躺着。我穿上衣服,向上甲板走去。四下里寂静无声,从西奈山以来,月亮日益亏缺,远处的探照灯掠过,苍白的沙堆在它的目光下没有生气、黯然无光地仰望着,一望无际的黑色海面反射着耀眼刺目的光芒,沉重暗淡的月亮下面,无数湖泊、沼泽、水坑和草塘在忧伤的平原上闪动着黄色的冷冽的光。我们的船停了下来,没有呼喊声,也没有汽笛声,一动不动地泊在那里,着了魔似的,而这荒漠则充满了慰藉人心的现实。我在后甲板上遇到一个身材不高、举止优雅的中国上海人。他身体笔直地倚着栏杆,一双聪慧的黑眼睛追随着探照灯,面露微笑,一如既往地迷人。他熟谙整部《诗经》,已经通过了各种中国的考试,现在还通过了好几门英文考试。他用流利的英语温柔而亲切地谈论着水上的月光,向我恭维德国和瑞士风光旖旎。他毫无赞美中国之意,可是当他对欧洲不吝溢美之词时,彬彬有礼的语气听起来充满了优越感,就像是大哥哥善意地祝贺小弟弟拥有强健的臂膀。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日子里一场新的大革命正在中国蓬勃兴起,这革命或许会推翻皇帝的统治。矮小精致的上海人对此知道的肯定比我们多,他此时身在旅途或许也绝非偶然。可是他像阳光下的山峰一样平和明朗,出于礼貌表现得兴高采烈,用愉悦的态度应对任何难堪的问题。我们大家都感到不解,而我也为之吸引。岸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亮影。那是一条白狗,它沿着河滩跑了一小段路,伸长瘦削的脖子,向我们这边张望。它并没有叫,而是怯生生地静静地看了一会儿,闻闻混浊的水,随后悄无声息地沿着笔直的河岸跑走了。中国人谈到了欧洲的语言,他夸赞英语方便易学,法语悦耳动听,同时也深表遗憾,自己只学过一丁点儿德语,从未接触过意大利语,说话时,他亲切地微笑着,情绪不错,聪慧的眼睛有些湿润,目光紧紧追随着锚灯。这期间,两艘大汽轮缓慢而异常谨慎地从我们旁边驶过。我们的船舶靠在岸边。这条大运河弥足珍贵并脆弱,如金子般备受保护。
一位来自锡兰的英国官员向我们走来。我们久久站在甲板上,看着这死寂的河水,月亮已经开始西沉。我恍然觉得自己已离家多年。身边没有同我说话的,没有让我觉得亲近和喜欢的,除了我们这艘还不错的邮轮,没有什么东西能带给我安慰。眼下我身边的一切,不过是些船板、夹具和灯光。航行了这么多天,突然听不到、感觉不到轮船那熟悉的心跳,让我心中惴惴不安。
中国人跟英国官员聊起橡胶的价格,我不时听到“橡胶”一词,十天前我还不知道这个词,现在却如此熟悉,它是目前东方最流行的词汇。中国人说话时客观冷静,保持着优雅和礼貌,苍白的灯光下他一直在微笑,仿佛一尊佛像。月亮宛如一张小小的弯弓,它倾斜着,坠落在灰蒙蒙的山麓背后,沼泽和湖泊闪烁着的无数清冷、不怀好意的幽光也随之消失,夜色浓重黑暗,探照灯发出的光如利刃般将它割裂,光柱同这条可怕的运河一样,阴森骇人,无声无息,看不到尽头。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真是一段奇妙的心灵旅程!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去印度次大陆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位旅行者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那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穿越了恒河边的晨雾,感受了瓦拉纳西的古老与神秘;也曾在斋普尔的“粉色之城”里迷失,惊叹于那些精美的宫殿和古老的市集;甚至还仿佛置身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体验了那份宁静与壮阔。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感性的思考和哲学的意味。他对当地人民的眼神、微笑、劳作,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绘,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国度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并没有回避那片土地上存在的贫困和复杂,而是以一种悲悯和尊重的态度去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充满矛盾又无比迷人的印度次大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不再是隔着遥远的距离去想象,而是多了一份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从未想象过的风景,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作者用极其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漫游经历。他不是一个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旅行者,而是一个乐于沉浸在过程中的观察者。我喜欢他对于那些微小事物的关注,比如雨滴落在窗棂上的声音,小孩子脸上的泥巴,或者某个陌生人投来的一个善意微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在他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印度次大陆,一个不只是有泰姬陵和香料的国度,更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充满生活智慧的国度。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清晨的薄雾中行走,在热闹的市集里穿梭,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星空。这本书没有强烈的观点输出,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它只是平静地叙述,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被滋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重新被点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缓慢而持久的,像一层层剥开洋葱,直到触碰到最核心的柔软。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更不是一本充斥着“打卡点”和“美食推荐”的攻略。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真诚的视角,将他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的每一次际遇、每一次感悟,都化为文字,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时间”的理解。在印度次大陆,时间仿佛被拉长,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古老的寺庙、沧桑的遗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而街头巷尾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节奏似乎也与我们截然不同。作者捕捉到了这种“慢”的力量,也体悟到了在这种“慢”中蕴含的智慧。他描绘的日落,不仅仅是色彩的变化,更是生命轮回的象征;他描绘的街头艺人,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生活的热情与坚持。读这本书,我仿佛也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开始审视自己被快节奏生活裹挟而忽略的那些细微之处。它让我意识到,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过程。这本书的文字优美而富有诗意,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遥远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是打开我了解印度次大陆的一把钥匙。作者的文字如同画笔,将那片土地上斑斓的色彩、奇特的景象、鲜活的人物,生动地展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跟着他穿梭在古老而繁忙的市场,感受着香料的浓郁气息,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仿佛能看到那些色彩鲜艳的纱丽在人群中穿梭;我跟随他来到神圣的恒河边,目睹了那庄严的仪式,感受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敬畏与超越。他没有回避印度次大陆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呈现。我看到了繁华都市的喧嚣,也看到了乡村田野的宁静;我看到了贫困角落的挣扎,也看到了人们眼中闪烁的希望。这种真实的力量,让我对这个国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刻板印象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一个复杂文明的多元理解。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是将各种片段、回忆、思考穿插其中,读起来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评分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考者。他笔下的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既有古老文明的厚重,又有现代社会的新生。我被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无论是街边小贩手中细微的动作,还是寺庙中壁画上古老的符号,他都能赋予它们生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他对于“等待”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印度次大陆,似乎一切都在以一种别样的节奏进行,等待不再是一种焦灼,而是一种融入和体验。这种对时间的感知,与我们日常的匆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这本书没有提供具体的旅行攻略,但它却给了我一种更重要的东西——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一种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一种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是去感受,去理解,去连接,而不是简单地去“看”和“拍”。
评分非常满意。越来越习惯和喜欢京东。
评分非常满意。越来越习惯和喜欢京东。
评分爱!
评分习惯性好评!
评分习惯性好评!
评分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黑塞的书,有什么好说的?除了说好,除了要读,除了要珍藏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