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篆書五言詩捲
臨石鼓文四屏
行草書七言絕句軸
臨散氏盤軸
行草書自作詩軸
臨魯公鼎銘文軸
臨石鼓文四屏
行草書自作詩軸
草書東泛舟中詩軸
行草書自作詩軸
草書自作詩六屏
行草書自作詩四屏
行書題畫詩冊頁
臨石鼓文軸
節臨石鼓文
行書六三園贈友人詩軸
行書題趙之謙書殘屏詩軸
行書題瀋寐叟海日樓圖詩軸
臨石鼓文軸
篆書張繼詩軸
隸書題畫詩軸
行書七言律詩軸
臨石鼓文軸
行書五言律詩軸
篆書『媛公遺術』軸
臨石鼓文額
篆書『去思圖』額
篆書『鄰春山房』額
篆書『九珍齋』額
篆書『地天泰』額
篆書『金石同壽』額
篆書『蹋天一磨』額
篆書『不係舟』額
篆書『強其骨』額
篆書四言聯
篆書五言聯
篆書六言聯
篆書七言聯
篆書八言聯
篆書九言聯
行書七言聯
行書十二言聯
行草書七言詩二首紈扇
楷行二體書紈扇
古器物銘識語紈扇
臨石鼓文紈扇
行書自作詩三首摺扇
臨石鼓文摺扇
詩稿信劄冊
內容提要: 《吳昌碩》內容簡介:吳昌碩(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清晚期『海派』書畫傢,篆刻傢。初名剠侯,號香圃,後更名俊卿,字昌碩,又作倉石,彆號缶盧、苦鐵、大聾、石尊者等,七十歲後以字行。浙江安吉人,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與虛榖、蒲華、任伯年齊名,並稱『清末海派四傑氣』。 吳氏詩、書、篆刻皆精。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書臨石鼓文,參以兩周金文及秦代石刻,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趟之謙等人影響,並融閤篆刻用筆。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由於他的藝術風格明顯,地位顯著,形成瞭言滅昌碩流派氣並對後來的藝術大傢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曆代名傢書法經典:吳昌碩》中吳昌碩是晚清畫傢,書法傢、篆刻傢,與虛榖、蒲華、任伯年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傑”,為“後海派”中的代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大。
對於緻力於提升個人書寫水平的普通愛好者而言,這類匯集瞭名傢精粹的冊頁往往是最好的教科書。吳昌碩的書法,尤其是他將篆隸入行的那種雄強之氣,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標杆。此書既然收錄瞭“臨石鼓文軸”以及自作詩軸的行草書,正好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與參照。石鼓文的雄渾古拙與行草的灑脫恣肆,中間的轉換與融閤點在哪裏?這需要我們反復摩挲、細細體會。旁注的繁體字,如果能用清晰的字體標注在旁邊,無疑是極大地便利瞭我們對古文原貌的辨識與學習。我不指望能立即模仿齣大師的神韻,但光是能跟著他的筆路走一遍,感受一下那份力量的凝聚與釋放,就已經是一次寶貴的修行。一本好的書法教材,不光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有用”,能指導我的筆尖走嚮正確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對“全纔型”文人藝術傢的深度緻敬。吳昌碩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書法範疇,他是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大師。因此,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學寫字”的層麵。那些詩稿和信劄,提供瞭研究他思想體係的鑰匙。詩歌的內容反映瞭他的審美趣味和人生哲學,而信劄則更像是他對當時藝術界動態的參與和思考。這種多維度的呈現,使得我們能更全麵地理解,一位藝術大師是如何在創作的洪流中保持其獨立性和創新性的。我非常欣賞這種將“創作物”與“生活記錄”並置的編排方式,它打破瞭藝術品的高冷感,讓我們看到瞭藝術傢鮮活、有血有肉的一麵。對於渴望全方位學習中國傳統文人藝術的讀者來說,這種集閤瞭多種文本形式的齣版物,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關於吳昌碩的書籍,光是看書名就讓人對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感到震撼。《石鼓文》的臨摹和行草書的創作,無疑是展現這位藝術大師精湛技藝的絕佳窗口。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手稿和信劄部分,它們往往能捕捉到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的真實心境與思想火花。尤其是那些帶有旁注的繁體字,對於我們這些在現代簡體字環境中成長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僅能學習到書法的結構與氣韻,更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文人交往的真實麵貌。如果書中的圖片印刷質量足夠精良,能夠清晰還原墨色的層次與筆觸的力度,那麼它對於書法愛好者和研究者來說,絕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我希望齣版社在裝幀設計上也多花些心思,畢竟麵對這樣一位重量級藝術傢的作品集,一本精美的裝幀本身也是一種緻敬。總而言之,這本書承載瞭太多的藝術信息量,讓人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翻閱一本藝術傢的作品集,最迷人的莫過於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煙火氣”。我深信,這本聚焦於吳昌碩的書籍中,那些詩稿和信劄部分,定能為我們勾勒齣一個立體而非扁平化的藝術形象。我們習慣於膜拜那些完成度極高的精品,但真正讓人心動的,往往是那些未曾發錶、充滿草稿痕跡的文字記錄。想象一下,在那些字裏行間,也許藏著他當年為某件作品構思時的猶豫與抉擇,或是與友人討論藝術見解時的激昂文字。行草書的酣暢淋灕與篆書的古樸厚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如何在同一位藝術傢身上和諧共存,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如果這本書能夠配上詳細的考證和釋文,哪怕是旁注的繁體字,對於現代讀者理解其創作背景和時代語境都有著莫大的幫助。我更看重的是,通過這些一手資料,能感受到藝術傢在繼承傳統基礎之上,如何開創齣屬於自己的金石入印、筆墨融匯的獨特麵貌。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位書法大傢,必須追蹤他的“源頭活水”,也就是那些早期的探索和後期的總結。這本匯集瞭吳昌碩不同階段作品的冊頁,恰好提供瞭一個縱嚮觀察的視角。從“臨石鼓文”這種對古代碑刻的深度研習,到他自己“五言詩捲”的創作實踐,中間有著怎樣的心路曆程?行草書的揮灑自如,是否建立在對篆隸堅實基礎的絕對掌控之上?而那些信劄中零星記錄的隻言片語,或許纔是解讀其藝術理念的密碼。我希望齣版社在收錄這些繁體旁注的內容時,能夠確保其準確性,畢竟,任何微小的差錯都可能誤導後學者對大師原意的理解。總之,這是一次對一位巨匠創作脈絡的係統梳理,對於想要追根溯源、深入探究其藝術精髓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部極具分量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