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厚重的卷册,我翻开它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纸张的质地,略带泛黄的边缘,仿佛能触摸到十九世纪初叶欧洲思想界的脉搏。我原以为这会是一场艰涩的智力跋涉,毕竟,黑格尔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高不可攀的哲学光环。然而,在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零散的讲演片段后,我发现,比起他那些结构严谨、体系庞大的著作,这些手稿更像是一位巨匠在思绪激荡时的随笔记录,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直击核心的原始力量。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旨在建立一个完美逻辑闭环的论述,而更像是对特定时期社会思潮、法理基础或者美学判断的一种即兴回应。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他那间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听他喃喃自语地勾勒出那些宏大概念的雏形。那些关于国家、理性与自由的思考,虽然尚未完全被系统化,却已显露出未来哲学的磅礴气象。这对于理解黑格尔思想的演变轨迹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座哲学大厦是如何从一堆散落的砖石中逐渐拔地而起的。
评分对于任何一位试图深入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手稿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提供了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切片,让我们得以审视黑格尔是如何将早期的浪漫主义情怀,一步步转化为他晚期那种恢宏的、以辩证法为核心的理性体系的。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手稿内容和《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之间来回对照,那种“啊,原来这个概念的萌芽是这样产生的!”的顿悟时刻频繁出现。相比于阅读最终定稿时那种“被告知”的清晰感,这种在手稿中追溯源头的过程,更接近于一种“发现”的体验。这批材料展现了黑格尔思想的韧性与灵活性,他并非是僵硬的教条主义者,而是一个在不断自我批判和吸收新知中前进的思想巨人。当然,这也意味着普通读者可能会感到门槛较高,因为其中许多术语和概念的指涉对象需要深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密集的德文句式和晦涩的哲学指向上。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批手稿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未完成”的迷恋。完美的体系固然令人敬畏,但人性的光辉往往闪耀在挣扎与修正之中。这部《讲演手稿1》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个无懈可击、最终完成的“绝对精神”,而是一个在与时代对话、在与具体案例碰撞中不断自我扬弃的思考者。那些关于早期政治哲学和逻辑雏形的批注,简直像一张张哲学家的素描,笔触粗粝却精准地抓住了对象的本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罗马法和早期基督教影响力的那些片段,他试图在历史的纵深中寻找普遍性的法律与伦理基石,那种强烈的历史感和对“现实精神”的关注,远比后世那些空洞的思辨来得鲜活有力。当然,阅读体验是跳跃且需要耐心的,因为主题常常是突然转换,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其中的逻辑跳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理解力的考验,也是一种智力上的互动乐趣。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过去声音的私密对谈。这些手稿记录的讲演时期,正值欧洲风云变幻之际,拿破仑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新的国家形态与市民社会正在重塑欧洲的版图。黑格尔在课堂上向他的学生们阐述的观点,带有强烈的现场感和针对性,少了纯粹理论构建的疏离,多了对当下世界的回应。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客观精神”早期形态的论述,那些关于道德(Moralität)与伦理(Sittlichkeit)的区分,在这个阶段的表达比成熟体系中更为直观和带有辩论色彩。它们似乎是在回应当时特定的法学思潮或政治争论。这种“活的哲学”比冰冷的文本更具感染力。虽然篇章的组织略显松散,但我更喜欢这种“未经编辑”的状态,它让我们得以更真实地感受这位哲学家在知识高峰上眺望世界时的心境,以及他如何试图用哲学语言去把握那迅速流逝的、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
评分我必须承认,如果仅从可读性或流畅性来评价,这本手稿集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在通勤路上翻阅的读物。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给那些已经熟悉黑格尔基本概念框架的读者准备的“进阶工具箱”。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思辨的密度,句子结构常常是层层嵌套,充满了被省略的逻辑连接,这要求阅读者必须不断地进行内心的“重构”和“补白”。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最终的收获更加令人满足。它强迫我放慢速度,不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结论,而是细致地分析每一个限定词、每一个否定词在构建其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它揭示了伟大的思想是如何从最初的模糊、矛盾和反复尝试中提炼出来的,这比直接阅读最终的、光鲜亮丽的成品,更能让人体会到知识的艰辛历程和思想的内在张力。这是一次对哲学思维过程的深度潜入,而非对哲学结论的被动接收。
评分现代心理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灵性传统之中,理想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关注所有这些东西:身体、心智和灵魂;潜意识、自我意识和超意识;睡眠、半睡半醒和完全清醒。
评分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肉体上的矮子成为了精神世界的巨人,本卷是他对于宗教问题的通俗论述,但黑格尔的思想通俗版对于我们仍然具有强大的思辨特点,阅读此类图书需要定力,也需要勇气。价格不菲,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不知道怎么样,帮朋友买的
评分肯·威尔伯的所有研究都贯穿着整合的主题。整合心理学是迄今为止威尔伯创建的最雄心勃勃的一个心理学体系,探究了人类意识的各个层面,被称为人类发展中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
评分用来做研究用的,很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不知道怎么样,帮朋友买的
评分很好的书,自己很喜欢。
评分《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尔在1821年夏季学期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写的手稿。它给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讲授这门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制订了基本框架,对于理解他的学生们记录的这三次演讲在观点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附录收入本卷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补写的,对于准确把握他的宗教哲学也有参考价值。《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尔在1821年夏季学期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写的手稿。它给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讲授这门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制订了基本框架,对于理解他的学生们记录的这三次演讲在观点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附录收入本卷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补写的,对于准确把握他的宗教哲学也有参考价值。《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尔在1821年夏季学期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写的手稿。它给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讲授这门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制订了基本框架,对于理解他的学生们记录的这三次演讲在观点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附录收入本卷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补写的,对于准确把握他的宗教哲学也有参考价值。《黑格尔全集·第17卷:讲演手稿1(1816-1831)》收入的是黑格尔在1821年夏季学期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写的手稿。它给他1824年、1827年和1831年讲授这门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制订了基本框架,对于理解他的学生们记录的这三次演讲在观点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附录收入本卷的十四件散篇是他在第一次讲授宗教哲学时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补写的,对于准确把握他的宗教哲学也有参考价值。《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史中的第一个哲学体系,是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的极其重要的著作。这是黑格尔在1803年撰写的三部“体系草稿”之一,即《逻辑,形而上学,自然哲学》,是最具代表性的。尽管本书遗留下来的是一份残缺不全的手稿,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1.《耶拿逻辑》提出的“逻辑学”雏形对于未来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建立有重大意义,成为6年后分三卷出版的宏篇巨制《逻辑科学》(大逻辑)的理念和雏形。2.《耶拿逻辑》提出的“绝对精神”概念对于未来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性质和建构有重大意义;即在本书的“形而上学”部分首次明确地提出和完满地论述了黑格尔未来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组成的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绝对精神”。这两方面标志着黑格尔在摆脱谢林、走自己独立的哲学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对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部不能、也不应绕过的重要著作。是了解黑格尔成熟时期的著作及其与康德、费希特、谢林的主要著作的关系的关键性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