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以往的中國思想史缺少『根』,即經學;而以往的中國經學史又缺少『魂』,即價值和意義。因此要想寫一部有『根』的中國思想史,須先寫一部有『魂』的中國經學思想史。我們應該丟掉『東施效顰』式的思想方法,寫齣透著中國精神的思想史,即以意義的信仰為本質特徵的中國思想史。
內容簡介
《新編中國思想史二十二講》以經學、子學為綫索,以思想史上的代錶人物、重要經典為內容,選取名傢、學者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力圖整閤經學與子學,尤其突齣經學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從一個新的角度論述中國思想史。《新編中國思想史二十二講》論文經過嚴格、廣泛的篩選,所選論文在其領域具有一定的代錶性,可作為學術研究的藉鑒。《新編中國思想史二十二講》既是一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集,也是一本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中國思想史教材,可供該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及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梁濤,男,1965年6月齣生,陝西西安人。1996年於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後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做博士後研究,齣站後留社科院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2006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現為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部『孔子文化奬』推選委員、復旦大學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教授等。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6-2007年)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纔百人工程(2009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10年)等。專著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獲北京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孟學史』。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學思想史、經學思想史、齣土簡帛等。主講課程有『中國思想史研究』、『孟子研讀』、『老、莊研讀』、『齣土文獻研究』、『先秦諸子概論』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經學在傳統學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且巨大。但民國以來經學衰落,學者有意無意地迴避經學,結果往往以子學為主綫來寫思想史。但就當時思想界的狀況而言,恐怕還是經學為主,子學為輔。這本論文集即體現瞭這一思想。
——龐樸(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以經學、子學為綫索,既站在現代學術的高度,又重視傳統學術自身的特點。本書所收的論文,或曾在思想史上産生過一定的影響,或代錶瞭學術界的前沿成果,作為研究生的閱讀材料,對於提高其學術研究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李學勤(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文科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盡早進入研究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精讀一些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這部新編中國思想史二十二講,從選入的論文看,無疑是一部很好的研究生教材,至於其突齣經學、子學的想法,更是全書一個亮點。
——杜維明(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目錄
先秦
01/新思想史:整閤經學與子學
02/孔子及孔門——經學基礎的奠定
08/論諸子學的緣起
04/老子之“自然”與“無為”概念新詮
05/《論語》的結集與早期儒學的價值觀
06/孟子“道性善”的內在理路及其思想意義
07/逍遙與自由——從嚴復《莊子評語》談起
08/荀子人性論的再考察
兩漢
09/孔子和今文學(節選)
10/孔子與《春鞦》(節選)
11/漢道、王道、天道——董仲舒《春鞦》公羊說新探
12/揚雄《法言》的思想(節選)
魏晉隋唐
13/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定嚮及代錶作——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
14/從王韓玄學到程硃理學的易學發展
15/論韓愈
16/惠能禪思想的成立及其意味
宋明
17/宋、明儒學之課題(節選)
18/範仲淹與宋代儒學的復興
19/硃熹集新儒學之大成
20/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清代
21/儒傢智識主義的興起——從清初到戴東原
22/章太炎與晚清諸子學的興起
《東方智慧的韆年迴響:從先秦諸子到近現代思潮》 本書並非一部詳盡梳理中國思想史的教科書,也不是某一本特定著作的解讀。相反,它是一扇窗,一扇帶領讀者穿越韆年時光,窺探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那些澎湃思潮與智慧火花的窗。我們將從古老的大地上萌芽的哲學種子齣發,追溯其在曆史長河中的生長、演變與激蕩,最終觸及近代以來中國思想界在東西方文明碰撞中孕育齣的新生命。 第一章:百傢爭鳴的先秦風雲——思想的春天 我們的旅程始於那個人類精神史上的黃金時代——先秦時期。當周王朝的禮樂崩壞,舊有的秩序搖搖欲墜,思想的火種便在亂世中熊熊燃燒。孔子,這位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的教育傢與思想傢,他的“仁”與“禮”並非冰冷的教條,而是對人倫秩序與個體德性的深刻關懷。他所倡導的“剋己復禮為仁”,是在亂世中尋求重建和諧的有力呼喚,其對教育的重視,對君子人格的塑造,至今仍影響著我們對理想人格的認知。而他的弟子們,如顔迴的“不遷怒,不貳過”,曾參的“吾日三省吾身”,更是將儒傢思想的實踐性與道德修養推嚮瞭極緻。 與孔子溫潤的仁愛不同,老子的《道德經》則以其深邃的“道”與“無為”為我們展現瞭另一種天機。他仿佛站在宇宙的源頭,洞察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主張順應自然,反對人為的矯飾與乾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篇即以難以言喻的神秘感,引人探尋超越現象世界的本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至今仍是理解事物對立統一關係的重要啓示。 緊隨其後,莊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幽默辛辣的筆觸,將道傢思想推嚮瞭更加自由浪漫的境界。“逍遙遊”是他精神自由的象徵,他藉由北冥之魚、扶搖而上的大鵬,以及列子的禦風而行,描繪瞭一種擺脫世俗束縛、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理想狀態。莊子對語言的解構,對名相的超越,以及他對生死、物化的超脫態度,都深刻地影響瞭中國文人的審美情趣與精神追求。 墨子,這位齣身平民的兼愛、非攻的倡導者,則以其嚴謹的邏輯和樸素的實利主義,在諸子百傢中獨樹一幟。他身體力行的“兼愛”,主張無差彆的愛,這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無疑是驚世駭俗的。“非攻”的立場,更是對戰爭的直接批判,體現瞭深切的民本關懷。墨傢在邏輯學、光學、力學等方麵的貢獻,也展現瞭其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 法傢,以其對君主集權和法律製度的強調,為大一統的秦朝奠定瞭思想基礎。商鞅的變法,韓非子的集大成,他們認為人性本惡,必須依靠嚴刑峻法來加以約束和管理。“法、術、勢”的結閤,旨在構建一個高效運轉的國傢機器。法傢思想的強大執行力,雖然在後世常被批評為過於冷酷,但其對國傢治理的某些原則,如權力的製約與平衡(雖然是君主內部的),以及對製度的重視,仍然值得深思。 此外,還有名傢的邏輯辯論,縱橫傢的捭闔縱橫,以及農傢的樸素生産觀,它們共同構成瞭先秦時期思想領域百花齊放的壯麗景象。這些思想的種子,在後世不斷被繼承、融閤、發展,成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精神源泉。 第二章:儒釋道三傢鼎峙與融匯——精神的融閤與演化 漢代以後,儒傢逐漸成為官方推崇的正統思想,但其內部也在不斷發展與演變。董仲舒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簡單地壓製,而是在融閤瞭陰陽五行等元素後,構建瞭一個更加係統化的儒學體係,為皇權提供瞭閤法性論證。經學傢們對儒傢經典的深入研究,使儒學更加製度化、理論化。 與此同時,道教作為一種本土宗教,在繼承老莊思想的基礎上,融閤瞭民間信仰、方術等,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宗教體係。其對長生不老、修煉成仙的追求,以及其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儀式,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宗教情感和宇宙觀。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經曆瞭“漢譯運動”和早期的本土化探索後,逐漸與中國本土思想發生深刻的碰撞與融閤。般若學、唯識學等學派的傳入,為中國思想界帶來瞭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哲學概念。而禪宗的齣現,更是將佛教的智慧與中國人的直覺、體驗相結閤,形成瞭極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以及“緣起性空”的哲學,為中國思想界提供瞭超越二元對立的視野。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作為一種對儒傢經典進行哲學反思的思想潮流興起。王弼、何晏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逃避,但也孕育瞭中國士人獨特的美學趣味和精神品格。竹林七賢的狂放不羈,以及“魏晉風度”,成為中國文人一種獨特的精神符號。 隋唐時期,佛教達到鼎盛,各宗派爭鳴,並與儒、道相互競爭與融閤。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等都在這一時期形成並發展壯大。佛教的哲學思辨、倫理觀念和生活方式,極大地豐富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儒傢也在與佛教、道教的互動中,不斷調整自身,吸收其精華,如理學正是對儒傢經學的哲學化、係統化改造。 第三章:宋明理學與心學——理性與精神的迴歸 宋代,中國思想史迎來瞭又一個高峰,即宋明理學。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硃熹、陸九淵、王陽明為代錶的思想傢們,在麵對佛教的挑戰和對儒傢傳統的反思中,試圖重建儒傢的哲學根基,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硃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構建瞭一個以“理”為核心的宏大哲學體係。“格物緻知”是其認識論的核心,強調通過窮究事物之理來達到聖賢的境界。他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以及對“四書”的注疏,成為後世無數讀書人的圭臬。理學強調“性即理”,認為人的本性中就蘊含著天理,通過修身可以達到與天理的閤一。 與硃熹強調“理”的客觀性不同,陸九淵則提齣瞭“心即理”的命題。他認為,人的心體本身就包含著天理,無需外求。這種強調主觀性的思想,為後來的王陽明心學奠定瞭基礎。 明代,王陽明將心學發揚光大。他提齣瞭“緻良知”和“知行閤一”的學說。“緻良知”是指發揮人心固有的道德意識,即“良知”。“知行閤一”則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認為真知即是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陽明的思想,以其強調人的主體性、道德實踐的自覺性,以及對個體精神解放的追求,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明清的士人階層中。 盡管理學和心學在一些核心命題上存在差異,但它們都指嚮瞭對個體精神世界的關注,對道德修養的重視,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探尋。它們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提供瞭深厚的滋養。 第四章:近代中國的思想激蕩——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求索 當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古老的東方智慧與西方理性思潮發生瞭前所未有的碰撞。中國思想界由此進入瞭一個漫長而痛苦的轉型時期,在“器物—製度—思想”的層層遞進中,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 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林則徐對西學的初步瞭解,開啓瞭國人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口。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在學習西方軍事和工業技術的同時,也引進瞭部分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 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瞭洋務運動的局限性,中國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僅僅學習西方技術是不夠的,必須藉鑒其政治製度。康有為、梁啓超等戊戌變法維新派,試圖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學習西方的政治體製和教育理念。他們的“托古改製”,雖然未能成功,但其思想的傳播,對中國近代的政治變革産生瞭重要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瞭封建帝製,將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國大地實踐。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他對西方政治學說、經濟思想的學習與改造,力圖將西方先進的思想與中國的國情相結閤。 然而,中國社會的深層矛盾並未因此解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則是一場更為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鬍適等為代錶的知識分子,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猛烈批判封建禮教和傳統文化,提倡白話文,引進西方各種哲學思潮,如實用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他們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對個體解放的呼喚,極大地衝擊瞭中國社會的思想觀念。 第五章: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革命的燈塔與思想的燈火 在西方各種思潮湧入中國的同時,馬剋思主義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和強大的實踐力量,逐漸吸引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目光。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瞭馬剋思列寜主義。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剋思主義傳播者之一,他對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給予瞭高度評價。陳獨秀在早期也對馬剋思主義産生瞭濃厚興趣。 在中國共産黨的成立過程中,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閤,逐漸找到瞭適閤中國國情的實踐道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他將馬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創造性地提齣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等一係列重要思想。他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刻地影響瞭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方方麵麵。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繼續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産黨對馬剋思主義進行新的闡釋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標誌著中國馬剋思主義的不斷創新和時代發展。 結語:思想的傳承與未來的迴響 本書所描繪的,是中國思想史上璀璨奪目的片段,是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那些不朽篇章。從先秦諸子的智慧之光,到儒釋道的相互激蕩與融閤,再到近代以來在東西方文明交匯處的艱難求索,直至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並不斷中國化,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思想的張力與智慧的閃光。 這些思想,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滋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們並非靜止不變的古董,而是在曆史的進程中不斷被重新解讀、繼承、發展和超越。理解這些思想的脈絡與演變,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底蘊,也為我們思考當下和未來的中國發展,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這趟思想之旅,不僅是對過往的迴顧,更是對未來智慧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