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

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蛰存 编
图书标签:
  • 施蛰存
  • 北山楼词话
  • 词学
  • 诗词
  • 文学
  • 传统文化
  • 清代文学
  • 近现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22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89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7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辑录词学名家施蛰存历年撰写的独具创意的词学论文与他的词学研究名著《词学名词释义》、《花间新集》、《王修微集》等,对研究中国词学发展史与历代著名词人极有启示

目录

卷一 名义
一词学名词释义
(一)词
(二)雅词
(三)长短句
(四)近体乐府
(五)寓声乐府
(六)琴趣外篇
(七)诗馀
(八)令·引·近·慢
(九)大词·小词
(一〇)阕
(一一)变·徧·遍·片·段·叠
(一二)双调·重头·双曳头
(一三)换头·过片·么
(一四)拍(一)、(二)
(一五)促拍
(一六)减字·偷声
(一七)摊破·添字
(一八)转调
(一九)遍·序·歌头·曲破·中腔
(一O)犯
(二一)填腔·填词
(二二)自度曲·自制曲·自过腔
(二三)领字(虚字、衬字)
(二四)词题·词序
(二五)南词·南乐
二其他
(一)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二)何谓词牌?何谓小令与慢词?何谓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卷二 词籍
书目
(一)词学书目集录
(1)《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词籍
(2)《遂初堂书目》著录词籍
(3)《菜竹堂书目》著录词籍
(4)《百川书志》著录词籍
(5)《古今书刻》著录明代各直省所刊词籍
(6)《万卷堂书目》著录词籍
(7)《脉望馆书目》著录词籍
(8)《世善堂书目》著录词籍
(9)《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词籍
(10)《李蒲汀家藏书目》著录词籍
(11)《天一阁书目》著录词籍
(12)《也是园藏书目》著录词籍
(13)《述古堂藏书目》著录词籍
(14)《读书敏求记》著录词籍
(15)《季沧韦书目》著录词籍
(16)《文瑞楼书目》著录词籍
(17)《稽瑞楼书目》著录词籍
(18)《孙氏祠堂书目》著录词籍
(19)《知圣道斋读书跋》著录词籍
(20)《即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词籍
(21)《世善堂书目》著录词籍
(22)《嘉业堂藏钞校本目录》著录词籍
(二)新得词籍介绍
(1)全清词钞
(2)唐宋词格律
……
卷三 词词
卷四 词论
卷五 词语
卷六 词评
卷七 词选
卷八 词学
文本
整理
附编(一)
词坛
纪事
附编(二)
词坛
回响

前言/序言



《北山楼词话》 卷一 一、词体之源流与变迁 词,源出于汉乐府,虽有“诗之余”之称,然其孕育、成熟乃至衍变,实则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汉魏六朝,风雅颂骚的余韵未绝,而南北朝士族文人多耽于辞藻,歌咏香草美人,亦有零星的乐府民歌流传。至唐,诗坛盛况空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歌唱性文学形式,开始悄然兴起。最初,词多为宴乐之曲,词牌多出自当时流行的曲调,如《忆江南》、《浣溪沙》等,内容亦多描写闺怨、离别、宴游之景。此等词作,虽尚显稚拙,然已初具词之体貌,如李白的《忆秦娥》、杜牧之的《赠别》等,皆是早期词的代表。 迨至五代,国势飘摇,战乱频仍,词风亦随之转入绮靡。南唐后主李煜,身处国破家亡之境,其词作写尽亡国之痛,凄婉动人,一扫前代之轻靡,将词的抒情功能推向极致,成为一代宗师。其《虞美人》、《浪淘沙》等,至今读来仍令人扼腕。同时,其他如冯延巳、温庭筠等,亦各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了词的创作。 宋代,乃词之黄金时代。宋初,晏殊、欧阳修承前启后,词风趋于典雅。随后,范仲淹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创作出豪迈旷达之词,开创了豪放词派。至苏轼,更是集宋词之大成,将词的题材、意境、艺术手法拓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豪放洒脱,气魄雄浑,对后世影响至巨。婉约派亦在宋代达到巅峰,如柳永,以其俚俗易懂的语言,描摹市井生活,深受市民喜爱;李清照,则以其细腻婉约的笔触,写尽女儿情思,婉转动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宋词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名家辈出,更体现在其体式、格律的成熟与规范,词牌的数目剧增,声律的运用亦愈加精妙。 元代,词风略显沉寂,然亦有陈亮、辛弃疾之辈,继承豪放之风,气势磅礴。而曲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词的生命力。明清时期,词的创作虽不如前代鼎盛,然仍有不少词人墨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明代高启,其词雅正;清代纳兰性德,其词哀婉缠绵,感人至深。 二、词牌之由来与演变 词牌,即词的曲调名称,亦是词的格律、句式、字数、平仄的依据。词牌的由来,大多与音乐相关,早期词牌多取自当时流行的乐曲名,如《忆江南》、《浣溪沙》、《蝶恋花》、《菩萨蛮》等。这些曲调,或源于民歌,或源于宴乐,或源于燕赵悲歌。随着词的不断发展,词牌亦随之演变,有些词牌的曲调已经失传,但其名称却沿用至今,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格律。 词牌的演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量的增减: 早期词牌数量有限,随着词的创作日益活跃,新的词牌不断涌现,同时一些不常用的词牌也逐渐被淘汰。 2. 格律的固定: 早期词的格律相对自由,但随着词评的发展,对词的格律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词牌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都逐渐固定下来。 3. 内容的关联: 有些词牌的名称,也与词作的内容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关联,例如《长相思》常用于表达思念之情,《忆秦娥》则常用于描写离愁别绪。然而,这种关联并非绝对,很多词人也会打破这种惯性,在固定的词牌中创作出意想不到的内容。 4. 异名同调与同名异调: 许多词牌之间存在异名同调的现象,即不同的词牌名称,实则采用的是同一曲调,只是名称不同。反之,也存在同名异调的现象,即相同的词牌名称,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曲调和格律。这给词的辨识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丰富了词的创作空间。 词牌的意义,不仅在于规范词的创作,更在于其本身蕴含的文化信息。每一个词牌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典故、一个民间故事,或是一种特定的音乐情感。研习词牌,如同探寻词的血脉,理解词的灵魂。 三、词句之声律与意境 词句之声律,乃词之骨架,意境则乃词之灵魂。声律之美,在于其平仄协调,抑扬顿挫,如音乐般悦耳。长短句的错落,韵脚的安排,皆需精心考量,方能达到“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平仄,是词句声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与仄声。词的格律,对每句的平仄有着严格的规定,遵循一定的声律规则,可以使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例如,一句“无言独上西楼”,平仄安排得当,读来抑扬有致,自然流露出一种凄凉孤寂之感。 韵脚,是词句声律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词的押韵,通常是按词牌的规定进行,有固定的韵部。同一首词,韵脚的运用,能够将各个句子串联起来,形成和谐的整体。同时,押韵的轻重缓急,也能影响词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而,声律之美,并非仅仅在于遵守规则,更在于化腐朽为神奇,将声律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真正优秀的词作,声律之美能够烘托出情感的深邃,而情感之美,亦能赋予声律以生命。 意境,则是词作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作者内心世界在作品中的投射。好的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共鸣。词的意境,往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抒发,以及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而得以展现。 例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种极度孤寂、悲凉的意境。这八个叠词,不仅在声律上回环往复,更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将词人的愁苦心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再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有吞吐山河之势,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声律与意境,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优美的声律能够增强意境的感染力,而深刻的意境则能够使声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词作的成功,正在于声律与意境的完美结合,使读者在品味字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味到作品的深意。 四、词之题材与情感 词,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其题材广泛,情感丰富。从早期对宴乐、游乐的描摹,到唐五代对离别、相思的吟咏,再到宋代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词的题材不断拓展,情感表达也愈加多元。 常见题材: 1. 离愁别恨: 这是词作中最常见、最动人的题材之一。无论是亲人离别、友人远行,还是恋人相思,都能在词中找到感人至深的表达。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亦有“人比黄花瘦”的婉约。 2. 相思之苦: 闺怨、相思,是词作中永恒的主题。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对时间的流逝,对梦境的虚幻,来抒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3. 羁旅之思: 漂泊异乡,思念故土,是许多词人常常抒发的情感。客居他乡的孤独、对家乡的眷恋,在词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咏物寄情: 词人常借咏叹花鸟鱼虫、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志向。 5. 咏史怀古: 词人常常借咏叹历史遗迹、怀念古代人物,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或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6. 写景抒情: 词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动人之处,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摹,来烘托自己的情感,使情景交融,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 7. 边塞壮志: 尤其在宋代,一些词人以雄浑的笔力,描写边塞风光,抒发报国之志,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情感表达: 词作的情感表达,既有宏大的叙事,亦有细腻的铺陈。 豪放旷达: 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词作往往气魄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婉约缠绵: 如李清照、柳永等,他们的词作则细腻委婉,情感深沉,多描写闺阁情事、离愁别绪,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敏感。 悲凉凄恻: 尤其是在国破家亡、人生失意之际,词中常流露出深沉的悲凉与凄恻之感,如李煜的亡国之词。 清丽淡雅: 有些词作,如晏殊、欧阳修等,其情感表达清丽淡雅,不露痕迹,却韵味无穷。 总而言之,词的题材与情感,如同万花筒般丰富多彩。词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使词作成为反映时代风貌、抒发个体情怀的宝贵艺术财富。 五、词之鉴赏与评析 鉴赏词作,是一件既需要理性分析,又需要感性体悟的事情。它不仅是对词作文本的解读,更是对作者情感、思想以及时代背景的深入探寻。 鉴赏要点: 1. 品味字句之美: 仔细推敲词作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感受其选词的精炼,用语的传神。例如,一个“愁”字,在不同词人笔下,可以有千百种写法,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深浅不同。 2. 体味声律之妙: 朗读词作,感受其平仄协调、韵脚押韵所带来的音乐美。声律的起伏变化,能够极大地增强词作的情感张力。 3. 领悟意境之深: 尝试在脑海中勾勒出词作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营造出动人的意境? 4. 理解题材之广: 了解词作所描写的内容,是离愁别恨,是咏史怀古,还是写景抒情?题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词作所要表达的主题。 5. 探究情感之真: 词作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真挚的情感。要尝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其喜怒哀乐,感受其悲欢离合。 6. 结合时代背景: 许多词作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词作的内涵。 7. 比较与鉴别: 将不同词人、不同风格的词作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例如,将苏轼的豪放词与李清照的婉约词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风格的魅力。 评析方法: 评析词作,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对词作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评价。 1. 总体评价: 首先对词作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等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 2. 分析论证: 运用具体的词句,结合声律、意境、题材、情感等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3. 挖掘创新之处: 指出词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4. 探讨不足之处(酌情): 对于一些不够成熟的作品,可以适当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苛刻。 5. 联系个人感受: 在评析中,也可以融入自己对词作的理解与感悟,但要避免过度主观,要以文本为依据。 鉴赏与评析词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每一次的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与体会。唯有怀着一颗热爱之心,才能真正领略到词海的无穷魅力。 结语 《北山楼词话》旨在梳理词体之源流,剖析词牌之变迁,探讨词句之声律与意境,揭示词之题材与情感,并提供鉴赏与评析之方法。愿此书能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古典词学世界的大门,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施蛰存先生以他独特而深邃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词的王国。我不是词学专家,也不是什么行家,但我就是被他那种对文字的痴迷,对词句的考究所吸引。书中的每一段评语,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读某一句,然后陷入沉思,试图去理解先生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他的文字,不似旁人那般晦涩难懂,而是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亲和力,让人愿意去跟随他的思路,一同走进那个充满韵律和情感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词的意境的阐释,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读这本书,让我对词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只是提供了一些词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对文学,对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初读《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我的心情是带着些许好奇和期待的。施蛰存先生,作为现代文坛巨匠,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而《北山楼词话》,听名字就带着一股文人雅士的韵味,似乎与那些豪情万丈的诗歌有所不同,更添了几分婉约与沉静。我并没有抱着要从中学习多少“秘籍”的心态,而是更倾向于以一种悠闲的心情,去品味文字的韵律,去感受作者的思绪。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施蛰存先生的词话,并没有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腔调。相反,他的语言是那样温润、那样亲切,仿佛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分享他对词的理解和感悟。他对词句的剖析,细致入微,却又不失洒脱;他对词人生平的介绍,引人入胜,却又不会流于八卦。我尤其欣赏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以及他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深厚感情。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丝宁静,一丝对美的觉醒。它让我感受到,即使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这样一方净土,可以让我们沉潜下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味人生的况味。

评分

翻开这本《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民国时期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施蛰存先生的名字,早已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小说、散文,都曾深深地打动我。然而,这本《北山楼词话》,却让我看到了他性格中更为细腻、更为温婉的一面。翻阅词话,我并非要寻找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希望从文字的缝隙中,窥见一位文学巨匠的心灵轨迹,感受他在词的世界里,如何挥洒自如,又如何情深意切。那些关于词句的品鉴,那些对词人生平的揣摩,无不透露出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词的意境的描摹,仿佛能看到词人笔下的山水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读《北山楼词话》,就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友对弈,每一局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每一次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部词学著作,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施蛰存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于文学、对于艺术、对于人生,那份至死不渝的热爱。我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对美的追求的激励。

评分

《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更是一种智识的启迪。施蛰存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品味,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词的世界的大门。我并非是抱着要成为一个词学大家的雄心壮志来阅读此书,而是更希望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去体会情感的细腻。先生的笔触,总是那么自然而然,仿佛是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他对词句的赏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更是深入到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词作所营造的意境。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让我对词这种文学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真挚的喜爱。它就像是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引导着我去发现词的魅力,去感悟其中的韵味。我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考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对于《施蛰存全集·北山楼词话》,我更多的是抱着一种“静享”的态度去阅读的。施蛰存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深深地吸引。他谈论词,就像是谈论自己的老朋友,充满了感情和理解。我喜欢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闲适和从容,仿佛一切烦恼都可以在他的笔下烟消云散。他对于词句的解读,总能让我产生共鸣,或者让我看到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那些关于词人的故事,也为冰冷的文字增添了人性的温度。我不是那种抱着学习目的去钻研的人,更多的是在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清茶,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慢品味,细细回甘。它让我看到了施蛰存先生作为一个文学家,其学识的广博,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其洞察的深刻。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让我能够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

高山仰止,慢慢学习吧。

评分

施蛰存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分析小说家,并且通过他主编的三十年代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现代》,培植出中国现代文学最成熟最完善的现代派,使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现代文坛并形成气候,造成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足鼎立的现象——施蛰存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对中国文坛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评分

实在印得不好,像盗版书,同样是华师大的书,品味差别太大。

评分

施先生的文字和风骨都值得钦佩

评分

2、 创业挣扎(不要抗下所有责任、坚持就有转机【不抛弃、不罢手】)

评分

施先生的全集,华东师大出版的这十卷终于收齐,了却心愿。

评分

因言获罪、因文罹难,上海的老作家施蛰存被打成右派还因为他的一篇文章《才与德》。这篇文章引历史典故说明“乱世”以“才”取人,只要真有能耐,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可以任用;而“盛世”用人可以注重“德”。那么新中国当然是“盛世”,共产党员都是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有德之人,应该是很好的。但事实上还有品德坏的干部影响党的形象;同时他认为“老子打过游击”,这是“功”,不是“德”,有功可酬以利禄,何必以位?仅有德而不了解业务,恐怕也不顶事。所以文章最后还是归结到呼吁“不拘一格用人才”上面。于是他因“乱世说”、“才与德的谬论”而被打成右派。批判他,还挖出他的历史旧账——他曾被鲁迅命名为妄想在对立的斗争中保持中立的“第三种人”。而如今呢,“历史给他提升了一级”——“第三种人”变成了第二种人: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第二种人。这就是姚文元的大手笔。

评分

本书精心选编了体现台静农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实力,反映台静农学术研究全貌,展示台静农文献整理和编辑水准等几方面突出成果的作品,同时收入台静农往来书信,编辑了台静农年谱,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标,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全面的台静农。所选编的文字,皆依据台静农著作手稿、最初发表的报刊、初版本、通行本汇校而成,涵盖台静农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献整理等诸方面。

评分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下)(精)》(作者沈建中)是关于现代学者施蛰存先生最详实的个人传记,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与施先生没有直接关联的社会大事则列于本年之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