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简史+私募股权圣经(原书第2版)+风投的选择: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公司
YL0406 9787115440822 9787111510246 9787115326058
| 书 名 | 中国创投简史 | |||
| 丛书名称 | ||||
| ISBN书号 | 978-7-115-44082-2 | 价 格 | 55.00 | |
| 库 存 | 出版日期 | 201701 | ||
| 装 帧 | 平装 | 页 数 | 250 | |
| 作 者 | 投资界网站 | |||
| 上架建议 | 管理/投资/创新与创业 | |||
| 特色介绍 | 国内创投咨询界排名前列的清科集团官方作品,有大量的数据和资本故事是公开披露。 倪正东、熊晓鸽、阎焱作序解读,徐新、徐小平诚挚推荐。 首次从微观历史层面,梳理国内创投行业的发展,呈现百度、腾讯、… | |||
| 内容介绍 | ||||
| 目标读者 | -- | |||
1.国内创投智库清科集团完整梳理15年来的国内创投案例和人物。
2.IDG资本熊晓鸽、前海基金阎焱、清科倪正东作序,徐新、徐小平等推荐。
3.系数京东、腾讯、百度、360、58同城、携程等互联网巨头背后的资本博弈历程。
《中国创投简史》系统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创投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了各个时代中的代表人物、著名投资机构以及他们所创下的一个个投资奇迹。从熊晓鸽、徐新、沈南鹏等风险投资人的成长经历中,从搜狐、腾讯、百度、小米等一代代科技企业巨头的诞生与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投资的力量、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科技创造伟大财富的神奇过程。此外,本书还附有清科集团近15年来的中国创投产业数据报告。
对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有价值的行业指南。
正在加载
目录
第1章 VC拓荒(1983年—1999年) / 1
第1节政府主导的尝试 / 3
第2节熊晓鸽与IDGVC的诞生 / 4
第3节外资机构长驱直入 / 9
第4节创业板要来了!本土投资机构蜂拥而起 / 18
第2章开创者们的远见(1999年—2003年) / 21
第1节第1次中国互联网创业泡沫 / 23
第2节互联网1.0时代的收获者 / 30
第3节上市“窗口期”,外资VC的“黄金时代” / 36
第4节本土拓荒者们的坚持 / 41
第3章神奇的“2005年”(2004年—2007年) / 51
第1节股改全流通,本土创投的曙光 / 53
第2节美国VC组团入华 / 58
第3节沈南鹏与红杉中国的崛起 / 64
第四章全民PE(2008年—2009年) / 71
第1节金融危机与奥运会,创投洗牌季 / 73
第2节创业板开了——本土创投的崛起 / 80
第3节全民PE,一场不期而遇的泡沫 / 88
第5章电商时代(2010年—2014年) / 97
第1节决胜电商 / 100
第2节 58同城的胜利!阎焱与林欣禾的投资哲学 / 106
第3节徐小平,聚美优品背后的获利者 / 112
第4节京东一役奠定今日资本徐新的“投资女王”地位 / 121
第5节京东、腾讯背后的金主——高瓴资本张磊 / 128
第6章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启(2010年—2016年) / 135
第1节致敬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启 / 137
第2节“雷布斯”背后的男人:刘芹的阳谋 / 146
第3节纪源资本的崛起,铁三角组合初现 / 155
第7章 VC裂变(2013年—2016年) / 161
第1节 VC 2.0时代 / 163
第2节 VC格局将巨变 / 179
我对于本书中“中国创投简史”这一部分,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在我看来,理解一个行业的现在,离不开对其过去历史的梳理和洞察。中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到互联网浪潮的兴起,再到如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和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清晰的脉络,勾勒出中国创投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转折点。例如,早期有哪些具有开创性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他们是如何将国外的创投理念引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创投业又是如何适应和发展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验教训,以及那些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投资模式和方法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创投业的独特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公司”这个副标题,让我充满了对未来商业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我一直坚信,伟大的公司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市场洞察以及关键的资本注入才得以成长。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揭示这一过程的奥秘。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探讨,那些最终成长为巨头的公司,在早期是如何被投资人发现的?投资人是如何在众多创业项目中,识别出那些具有“黑马”潜质的?是技术突破?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风险与回报”的权衡的分析,投资人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找到那些能够带来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识别有潜力成为未来巨头的公司,以及创业者如何才能在资本的助力下,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和资本市场的运作。这本书,正是连接这两者的重要桥梁。“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企业融资、成长和重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概念,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实的案例分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的探讨,以及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两种投资理念是如何演变的。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投资人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那些真正有长期价值的公司,并与这些公司共同成长。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商业生态、洞察未来经济趋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创投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能够让我深入理解其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的书籍。这本书,正如其书名所示,似乎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创投简史”部分,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梳理,了解中国创投业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涌现了哪些关键人物,以及这些发展过程是如何受到中国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创投业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哪些投资理念和方法论在中国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又有哪些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同时,“私募股权”和“风投的选择”这些内容,也让我看到了深入理解资本运作和企业成长背后的关键要素的希望。我期待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投资人是如何评估一个项目,如何做出投资决策,以及他们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
评分“风投的选择”这一部分,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能够精准“押宝”的投资人。我一直对他们的决策逻辑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创业项目?“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公司”这个目标,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诱惑。我想知道,在投资人眼中,一家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公司,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是颠覆性的技术?是巨大的市场空白?还是能够形成强大用户粘性的社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投资人的“选股”逻辑,他们是如何评估一个创业团队的执行力、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他们又如何判断一个项目的差异化优势和长期护城河?我对投资人对于宏观趋势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将宏观判断与微观项目相结合,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识别优秀创业项目、如何理解投资人视角下的商业逻辑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类对中国创投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感到摸不着头脑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国内的风投和私募股权市场发展迅猛,涌现出无数令人瞩目的科技公司和创业明星,但背后的逻辑、关键节点以及决策者的思维模式,总像是隔着一层迷雾。之前也零散地看过一些文章和报道,但总感觉不成体系,缺乏深入的洞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公司名字和融资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勾勒出中国创投市场从早期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如今日趋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的。其中,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主要的驱动因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期待着能从中了解到,中国特有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创投生态。同时,“原书第2版”的字样也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深度的提升充满了期待,毕竟,创投界的风云变幻日新月异,一本能够与时俱进的书籍,其价值将不可估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是这些公司成功,而不是那些”的深层原因,以及那些在市场搏杀中,投资人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策的精彩故事。
评分“风投的选择: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公司”这个副标题,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也点燃了我内心最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着迷于那些能够发现“独角兽”的投资人,他们似乎拥有某种超乎常人的预见力,总能在早期就识别出具有巨大潜力的创业公司。这本书,正是要揭示这种“选择”背后的智慧和策略。我迫切地想知道,当面对无数的创业项目时,顶尖的风险投资家是如何进行筛选的?他们关注的到底是什么?是团队的能力?是产品的创新性?是市场的潜力?还是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投资人的决策过程,揭示他们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看似平庸的种子中发现未来的参天大树。同时,我也对“十亿美元级公司”这个目标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家公司能够跨越这个门槛?是技术壁垒?是规模效应?还是颠覆性的创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从投资人的视角,学习如何去识别那些具备“独角兽”潜质的公司,理解创业公司如何才能吸引到顶尖风投的目光,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哪些领域和方向最有可能孕育出未来的巨头。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获得一种“局内人”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创投市场的运作逻辑。我一直觉得,创投行业是一个充满信息不对称和规则的游戏,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的决策过程和价值创造,往往隐藏在幕后。这本书,尤其是其“简史”部分,有望帮助我搭建起一个理解这个行业的框架。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中国创投业是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如何在中国特有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出如此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投资阶段的分析,比如,早期风险投资、成长期私募股权,以及后期并购等,它们各自的特点、风险和回报是如何考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认知,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分析和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关于“私募股权”的深入探讨,正是我一直渴望填补的知识空白。相较于风险投资的光鲜亮丽,私募股权的运作常常显得更为隐秘和专业。我理解私募股权在企业的成长和转型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对于其具体的投资策略、尽职调查流程、以及投后管理的方式,我一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原书第2版”的标注,让我预感它将提供一个非常扎实和全面的视角。我希望它能够解释清楚,私募股权基金是如何筛选目标公司的?他们的投资目标是短期的高回报,还是更侧重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增长?在并购、重组、以及企业上市等复杂操作中,私募股权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私募股权投资的实际操作,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专业的管理和运营,为企业创造价值。我对私募股权如何评估一个项目的潜力和风险,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交易结构中规避风险,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也能为我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评分“原书第2版”的字样,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信心。这意味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很可能融入了最新的市场动态、最新的案例研究,以及对过去几年发展变化的最新的思考。在我看来,创投行业的变化速度极快,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能在今天就不再适用。一本能够及时更新内容的书籍,其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将大大提升。我非常期待,在第二版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近几年中国创投市场的最新观察和分析。比如,在过去几年里,哪些新的投资领域崛起?哪些曾经的“风口”逐渐冷却?投资人的策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穿越周期”的智慧,帮助读者理解在经济波动和市场变化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增加新的案例,这些新的案例能否代表当前最前沿的创投趋势,并为我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