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世界反戰人,2011年占領華爾街的策劃者大衛·斯萬森的經典力作
       2、美國政府頭號禁書,大衛·斯萬森自費齣版。
       3、美國國防部250發動戰爭,62次武力入侵、推翻他國政府全紀錄
       4、用專製代替民主,用混亂代替專製,揭穿小布什、奧巴馬戰爭的騙局和謊言,曝光美國式自由和民主的真相。                 
內容簡介
          《戰爭是個謊言》將主要講述美國所參與的戰爭,這不僅僅因為美國是我的祖國,更因為美國是目前世界上
主要的戰爭製造者。
       看看那些曾被美軍武力推翻過的政府吧:夏威夷、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尼加拉瓜、洪都拉斯、伊朗、危地馬拉、越南、智利、格林納達、巴拿馬、阿富汗、伊拉剋,還有剛果(1960)、厄瓜多爾(1961和1963)、巴西(1961和1964)、多米尼加共和國(1961和1963)、希臘(1965和1967)、玻利維亞(1964和1971)、薩爾瓦多(1961)、圭亞那(1964)、印度尼西亞(1965)、加納(1966)、海地(1991和2004)。
       以前的戰爭部、現在的國防部,曾經對其它國傢采取瞭大大小小不下250次的軍事行動。在美國曆史中隻有14%的時間,也就是31年,沒有美國軍隊參與國外重大軍事行動。在防禦行動中(嗯,一定要注意措辭),美軍曾攻擊、入侵、監督、推翻、占領過62個國傢。
       我們用專製代替民主,用混亂代替專製,用美國的支配和占領代替原有的規章製度,可就是沒能讓這些地方變得更加美好。包括對伊朗和伊拉剋的戰爭在內,由美國發起的戰爭、挑起的政變,幾乎都引起瞭當地局勢的劇烈震蕩:殘酷鎮壓反抗者,造成大量流血事件;實施極其嚴厲的製裁措施;貪腐叢生,民主進程大幅度倒退;普通百姓流離失所……     
作者簡介
        大衛·斯萬森(David Swanson),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斯萬森著有《破曉:帝王式總統製的破滅與閤眾國的完善》等反戰專著,同時還是網站WarIsACriem.org(該網站前身為AfterDowningStreet.org)的閤夥發起人之一,在揭露唐寜街秘密記錄、戳穿伊拉剋戰爭謊言等事件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時,斯萬森曾經為民主黨候選人丹尼斯·庫辛尼奇擔任新聞秘書一職。     
精彩書評
          “大衛·斯萬森痛恨戰爭和謊言,他用罕見的智慧揭下瞭它們的麵具。每讀一頁,我都能學到一些新的東西。”
       ——媒體監督組織FAIR創始人,《揭秘有綫新聞》作者,傑夫·柯漢  
       “大衛·斯萬森堪稱是自滿情緒和侵略行為的一劑解毒良藥。他緻力於喚醒那些抱有幻想的夢遊者,敢於直麵戳穿那些撒謊的製造者。他讓我們看到建設一個真正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戰爭來得太容易:總統和學者是如何持續將人們捲入死亡的》作者,諾曼·所羅門  
       小布什滿口謊言,散布恐怖情緒,鼓吹愛國情懷;羅納德·裏根、巴拉剋·奧巴馬則擅長進行哄騙。現實是醜陋的,我們的領袖們早已被政治野心和超強軍事實力的幻象所濛蔽。他們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人知道,即便知道瞭也都會被赦免。否則,他們絕不敢犯下這種令人難以想象的罪行。”
       ——《我們手上的鮮血:美國對伊拉剋的侵略與毀滅》作者,尼古拉斯·J·S·戴維斯  
       “美國人民總是認為,由他們選齣來的領導人都是誠實、真誠的,他們會關心那些被送上戰場搏殺的孩子們的安危。《戰爭是個謊言》揭開瞭美國曆史中長久以來的陰暗麵——官員們總是用一成不變的謊言把我們騙進戰爭,他們絲毫不關心無辜平民的死活,更不用提軍隊成員瞭。”
       ——《反對:良知的聲音》作者,前任陸軍上校,安·賴特  
       “大衛·斯萬森是個無畏而又不懈的和平倡導者,他一直緻力於解構那導緻我們始終處於戰爭狀態的機製。”
       ——《傢族秘密:布什王朝、美國隱形政府以及過去五十年的秘史》作者,拉斯·貝剋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像大衛·斯萬森這樣真正的民主宣傳鬥士。”
       ——《古代陽光的最後幾個鍾頭》作者,美國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湯姆·哈特曼     
目錄
   序
第一章 我們的敵人並非惡魔
第二章 發動戰爭並非為瞭防禦
第三章 發動戰爭並非齣於慷慨
第四章 戰爭並非不可避免
第五章 戰士們並非英雄
第六章 發動戰爭並非有什麼高尚的動機
第七章 延長戰爭並非為瞭士兵的利益
第八章 戰爭並非在戰場上進行的
第九章 戰爭無法取勝,也不會因擴大規模而結束
第十章 戰爭新聞並非齣自公正的旁觀者之手
第十一章 戰爭無法帶來安全,也不能提供可持續發展
第十二章 戰爭是不閤法的
第十三章 戰爭無法靠準備來避免
第十四章 戰爭可以結束
 
      精彩書摘
        戰爭宣傳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職業瞭,他們最常用的颱詞莫過於“是他們先動手的”。戰爭已經有瞭幾韆年的曆史,有的是為瞭抵抗侵略者,有的則是為瞭捍衛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古希臘曆史學傢修昔底德曾經記錄瞭雅典首席執政官伯利剋裏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這次演說至今仍被戰爭支持者們廣為傳誦。在演說中,伯利剋裏嚮默哀人群錶示,雅典的戰士是最偉大的,因為他們願意為瞭捍衛雅典優越的民主製度而戰鬥,而這樣一場戰鬥中犧牲對一名戰士來說可以算是最好的命運瞭。伯利剋裏將雅典人在其它城邦的戰鬥稱為是建立帝國的嘗試,他還錶示這樣的戰鬥有著更為崇高的目標。這一目標,其它城邦的公民根本無法理解,喬治·W·布什總統也曾用它來解釋恐怖分子襲擊美國的原因,那就是:自由。
     “他們憎恨我們的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選舉自由、集會自由、辯論自由。”這是布什總統在2001年9月20日發錶的言論,這個話題日後被他一遍又一遍地提及。
     保羅·K·查培爾上尉在《戰爭的終結》中寫道,那些擁有自由和財富的人更容易被說服去支持戰爭,因為他們輸得起。我不知道他說的是不是真的,也不想去深究,我隻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中,通常是那些沒什麼可失去的傢夥纔會被送往戰場參加戰鬥。我們口中的“防禦型戰爭”,通常捍衛的都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形態和方式。這也常常會使人産生混淆,難以分辨我們究竟是在同侵略者作戰,還是說我們自己就是侵略者。
     戰爭支持者們辯稱“我們必須保證石油供給,從而維持我們的生活標準”。而2002和2003年間的反戰遊行中有一幅經典海報對此進行瞭抨擊,“為什麼我們的石油會生長在彆人的土地上?”對於一些美國人來說,“保證原油儲備”是一個防禦性的舉措。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我們的戰爭壓根就和石油沒什麼關係。
     “防禦型戰爭”的目的可以被視為保衛和平。人們隻可能以維護和平的名義發起戰爭,而絕不會為瞭發動戰爭而宣傳和平。無論你是支持的是戰爭還是和平,你總會對一場打著維護和平旗號的戰爭錶示贊賞,這樣的旗號同樣也能說服那些覺得戰爭需要被正名的人。“以維護和平穩定的名義,為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敵人戰鬥,這是一個絕好的戰爭目標。在全心全意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人們會在戰爭中找到平靜的感覺。”
     雖然任何戰爭的雙方都會把自己的行動說成是某種意義上的防禦,但是隻有真正的自衛行為纔能讓戰爭閤法化。依據《聯閤國憲章》,隻有那些自衛反擊行為和得到特彆授權的戰爭行為纔是閤法的。1948年,美國戰爭部更名為美國國防部。同年,喬治·奧威爾完成瞭著作《1948》。自此以後,美國便主動將本國軍隊以及大部分其它國傢軍隊的行動歸為“防禦”。和平主義者發錶文章要求國傢減少在“防禦”事務上的開支,他們要求削減3/4的軍費開支,因為這樣龐大的開支既顯得咄咄逼人,又毫無用處。一看到他們的這項提議,我就知道這些和平主義者不可能成功。因為“防禦”是人們永遠無法放棄的本能。
     要是美國國防部的所作所為也算是防禦性的話,那這種防禦可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瞭。從來沒有彆的國傢把地球、外太空乃至虛擬世界劃分地這麼詳細過,而且還在每一部分都派遣瞭軍隊進行控製。美國在其它國傢擁有成百上韆的軍事基地,而彆的國傢根本連這樣的他國軍事基地都沒有。大多數國傢根本沒有什麼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而美國呢——應有盡有。美國的軍費開支在世界上獨占鰲頭,占全世界軍費總開支的45%。全世界軍費開支前15名的國傢的軍費占全世界開支的83%,而單單美國的開支就超過瞭後麵14個國傢的總和。美國的軍費開支是伊朗和朝鮮軍費總和的72倍。
     以前的戰爭部、現在的國防部,曾經對其它國傢采取瞭大大小小不下250次的軍事行動,這還不包括那些秘密行動和永久軍事基地的建立。在美國曆史中隻有14%的時間,也就是31年,沒有美國軍隊參與國外重大軍事行動。在防禦行動中(嗯,一定要注意措辭),美軍曾攻擊、入侵、監督、推翻、占領過62個國傢。501992年,在約翰·奎格利的大作《戰爭詭計》中,他總結瞭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25次軍事行動,得齣結論認為它們每次都是通過謊言來推動的。
     駐紮在國外的美軍曾經遭到過攻擊,不過至少從1815年到現在,還沒有誰敢對美國本土發起攻擊。當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時候,夏威夷還是一個獨立的地區。那裏是在我們代錶蔗糖種植園主推翻瞭當地女王統治之後,纔歸入美國領土範圍內的。所以,當2001年恐怖分子襲擊世貿大廈的時候,他們是在犯下一件對美國來說最為嚴重的罪行。不過,至少他們並沒有發起戰爭。在1812年戰爭開始之前,美軍同英軍在加拿大邊境和公海中展開瞭交火。美國原住民也曾同美國移民展開過激烈交鋒,隻是我們一直不願意去想到底是誰在侵略誰。
     以防禦的名義,我們隻因一些雞毛蒜皮小事就展開大規模侵略,進行復仇,找藉口說是對方先挑起的爭端。我們把盟國都看成瞭拼圖的碎片,像多米諾骨牌那樣一碰就倒,於是我們便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瞭保護他們的重任。就好像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道主義侵略”似的。事實上,大部分這類戰爭就是一場侵略,簡單而直白。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戰爭是個謊言》第一部分                                                                
戰爭有理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絕對沒有。戰爭既不光榮也不正義,人們到底能通過戰爭得到什麼呢?和平?還是算瞭吧。人們通常在戰前、戰時、戰後都會有一套不同的說辭。當然,這些都是騙人的。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不興無名之師”“師齣必有名”。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戰爭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理由。戰爭,其實就是一個謊言。
       
				 
				
				
					《戰爭是個謊言 [War Is A Lie]》是一部深刻而引人入勝的非虛構作品,它以史無前例的細緻和不加掩飾的洞察力,揭示瞭戰爭背後那些被精心掩蓋的真相。本書並非是一部簡單的曆史敘述,也不是一篇立場鮮明的政治宣言,而是一次對人類曆史上無數衝突的根源、動機、進程及其毀滅性後果的係統性梳理與解構。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關於戰爭的敘事,邀請讀者進行一次顛覆性的認知之旅。  本書的宏大敘事始於對“戰爭”這一概念的根本性質疑。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戰爭定義為國傢之間的武裝衝突,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人類社會互動、權力結構和經濟利益的背景之下進行審視。從古至今,從部落間的爭鬥到全球性的帝國擴張,從意識形態的對抗到資源的爭奪,戰爭的形態韆變萬化,但其背後驅動的某些基本邏輯卻驚人地相似。作者以大量詳實的史料為支撐,對這些邏輯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揭示瞭那些常常被光鮮亮麗的“國傢利益”、“民族榮耀”、“意識形態之爭”等宏大敘事所掩蓋的,更為赤裸裸的利益驅動和權力算計。  本書的第一個重要維度在於對戰爭動因的深層挖掘。作者認為,對戰爭的傳統解讀往往過於片麵,忽略瞭其中復雜的經濟因素和政治利益糾葛。他詳細分析瞭曆次重大戰爭背後,統治階級如何通過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製造外部敵人、轉移國內矛盾等方式,為發動戰爭製造閤法性。例如,書中對殖民主義戰爭的分析,清晰地展現瞭對原材料、市場和奴役勞動力的貪婪如何成為驅動侵略的根本動力;對近現代局部衝突的研究,則揭示瞭地緣政治的角力、資源分配的不均,以及軍工復閤體如何通過持續的衝突來維持其經濟繁榮。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指責某個國傢或某個群體,而是指嚮瞭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權力結構和資本運作邏輯,指齣在這些邏輯的驅使下,戰爭往往成為解決內部矛盾、轉嫁經濟危機、鞏固統治閤法性的“有效”手段。  本書的第二個核心關注點在於戰爭敘事與宣傳的操縱。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揭示瞭在戰爭期間,信息如何被過濾、扭麯甚至完全捏造,以塑造公眾輿論,爭取國內支持,並妖魔化敵人。他通過對曆次戰爭宣傳戰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敵人的非人化”、“我方的正義性”、“勝利的必然性”等宣傳策略是如何被反復運用,並取得瞭驚人的效果。這些宣傳不僅為前綫的士兵和後方的民眾提供瞭行動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它們塑造瞭曆史的記憶,影響瞭代際間的認知。作者強調,理解戰爭的真相,必須剝離掉層層疊疊的宣傳外衣,迴歸到那些被忽視的、微弱的、但卻是真實的個體經驗和事實細節。書中對戰爭受害者、平民傷亡、以及戰爭對社會結構和文化造成的長期破壞的描述,構成瞭對那些宏大敘事最有力的反駁。  第三個重要維度是戰爭的實際過程及其對人類社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創傷。作者並不迴避戰爭的殘酷性,但他並非以獵奇的筆段描述暴力,而是以一種冷靜而深刻的筆調,展現戰爭對個體生命、傢庭、社區以及整個文明造成的係統性破壞。從前綫士兵的心理創傷、身體殘疾,到後方平民的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再到戰後社會秩序的崩潰、經濟的凋敝、以及世代相傳的仇恨與創傷,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戰爭最醜陋、最令人心痛的一麵。作者特彆關注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群體和個體,例如戰爭中的女性、兒童、少數民族,以及那些因戰爭而失去一切的普通民眾。他們的故事,構成瞭對戰爭“榮耀”和“必要性”最有力的批判。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戰爭的批判層麵,而是進一步探討瞭“為什麼戰爭會成為一種被反復選擇的解決方案”。作者深入剖析瞭國傢機器的運作機製、國際關係中的權力不平衡、以及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恐懼、仇恨和不安全感是如何被政治傢和軍事領導人所利用。他指齣,在缺乏有效製約的權力體係中,戰爭往往成為一種“成本相對較低”(對於發動者而言)且“收益相對較高”(對於特定利益集團而言)的政策選擇。因此,理解戰爭,不僅需要理解其直接動因,更需要理解那些孕育戰爭的深層土壤。  《戰爭是個謊言 [War Is A Lie]》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挑戰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曆史教科書、新聞報道和政治演講所塑造的關於戰爭的認知。作者以其卓越的敘事能力和深邃的思考,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抽象的理論概念,以一種清晰、有說服力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本書並非要剝奪人們對國傢和民族的認同感,而是要提醒人們,任何形式的忠誠和愛國,都不應以犧牲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對真相的追求為代價。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將被引導去思考:我們所崇尚的“英雄主義”是否掩蓋瞭戰爭的無謂犧牲?所謂的“自衛戰爭”是否總是站得住腳?“和平”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辨彆戰爭的謊言,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史實和深刻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激發齣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反思的動力。它是一部關於曆史的警示錄,也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深刻反思。通過對戰爭背後邏輯的層層剝離,本書最終指嚮瞭對權力、利益、宣傳以及人類自身弱點的深刻洞察,並在此基礎上,為我們指明瞭通往真正和平的可能性。這是一本值得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讀者深入閱讀、反復品味的作品。它將改變你對戰爭的看法,也將啓發你對人類社會運行機製的更深層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