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概念和意义
二、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现状
(一)栽培模式多样化
(二)生产呈现区域化
(三)西瓜、甜瓜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四)品种多样化
三、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生产规模的盲目性问题
(二)生产布局的合理调整问题
(三)品种改良问题
(四)栽培技术不规范问题
四、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发展趋势和展望
第一部分 西瓜标准化生产技术
一、西瓜标准化生产的条件
(一)西瓜的质量标准
(二)西瓜生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三)西瓜生产对投入品的要求
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目录二、西瓜的栽培特性
(一)西瓜的生物学特性
(二)西瓜的生育特性
(三)西瓜生长的基本生态条件
三、西瓜标准化生产的品种与砧木品种
(一)小型西瓜
(二)中型西瓜
(三)大型西瓜
(四)优质无籽西瓜新品种
(五)西瓜嫁接用砧木品种
四、西瓜标准化生产的育苗技术
(一)西瓜壮苗的标准
(二)传统育苗
(三)集约化嫁接育苗技术
五、西瓜标准化生产的茬口安排及栽培管理技术
(一)栽培方式与茬口安排
(二)西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
(三)大棚西瓜早熟栽培技术
(四)露地西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五)无籽西瓜栽培技术
(六)西瓜嫁接栽培田间管理要点
(七)礼品西瓜栽培技术
六、西瓜病、虫、草害的标准化防治技术
(一)西瓜主要病害及防治
(二)西瓜主要害虫及防治
(三)西瓜主要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四)西瓜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七、西瓜的标准化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
(一)采收
(二)分级包装、保鲜贮存、运输
第二部分 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
一、甜瓜标准化生产的条件
(一)绿色瓜类蔬菜的质量标准
(二)绿色甜瓜生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三)绿色甜瓜生产对产地的要求
(四)绿色甜瓜生产对投入品的要求
二、甜瓜生长特性
(一)甜瓜的生育特性
(二)甜瓜生长的基本生态条件
三、甜瓜标准化生产的品种与砧木品种
(一)薄皮甜瓜
(二)厚皮甜瓜
(三)适宜西部干旱地区种植的厚皮甜瓜品种
(四)甜瓜嫁接用砧木品种
四、甜瓜标准化生产的育苗技术
(一)甜瓜壮苗的标准
(二)传统育苗
(三)集约化穴盘育苗
五、甜瓜标准化生产的茬口安排及栽培管理技术
(一)栽培方式与茬口安排
(二)薄皮甜瓜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三)薄皮甜瓜大中棚栽培技术
(四)厚皮甜瓜栽培技术
(五)网纹甜瓜栽培技术
(六)甜瓜嫁接防病栽培技术要点
六、甜瓜病、虫、草害的标准化防治技术
(一)甜瓜主要病害及防治
(二)甜瓜主要害虫及防治
(三)甜瓜主要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四)甜瓜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七、甜瓜的标准化采收与贮运技术
(一)适时采收
(二)分级、包装、预冷、贮存、运输
附录
一、西瓜、甜瓜生产中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
二、西瓜、甜瓜栽培简明农事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直观,翠绿的瓜皮纹理和饱满的果肉色泽跃然纸上,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关于西瓜和甜瓜的专业书籍。我特地找来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们家那块试验田今年打算大规模种植新品种甜瓜,想在种植前好好学习一下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书里开篇就详细介绍了不同瓜类作物的遗传背景和育种历史,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有点深奥,涉及了很多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不过对于理解为什么有些品种抗病性强、有些口感更佳,还是很有帮助的。书中对不同气候带的适应性分析也相当透彻,比如在干燥地区和潮湿地区分别需要注意哪些水分和湿度管理,书中都有详尽的图表说明。我尤其欣赏它对土壤健康指标的阐述,不再是笼统地说“肥沃土壤”,而是明确列出了pH值、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配比的最佳范围,这对于我们精确施肥很有指导意义。不过,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虽然理论讲解得很专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应急处理”环节略显不足,如果能多一些现场照片或者视频二维码指引就更完美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理论扎实、数据详实的农业科学读物,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种植者深入研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哪里是一本简单的农业技术手册,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瓜类产业发展史与未来趋势报告!作者显然是深耕这个领域多年的专家,他对于市场动态的把握精准得令人吃惊。书中对全球主要西瓜和甜瓜出口国的贸易壁垒、物流链的损耗控制以及品牌化建设的案例分析,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原本只是想了解如何种好瓜,没想到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讨论如何“卖好瓜”。特别是关于采后处理的章节,它详细拆解了不同采收成熟度对货架期和风味的影响模型,这对我正在考虑搭建小型加工坊的计划至关重要。作者在介绍设备时,没有生硬地推荐某一款昂贵的进口机器,而是提供了基于不同预算和产量的自制或优化方案,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难得。书中穿插的那些老一辈瓜农的访谈录,更是增添了人情味,让冰冷的科学数据变得鲜活起来,讲述了他们几十年摸索出的“凭感觉”的经验,并尝试用科学语言去解释这些经验背后的原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宏观的战略思考,也有微观的操作细节,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让人对这个传统行业充满了新的想象空间。
评分我买这本书时,主要是冲着它名字里提到的“标准化生产”去的,希望找到一套可以复制、能确保每一茬瓜品质稳定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坦白说,这本书在“标准化”的定义上,比我想象的要宽泛一些。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填空的表格,告诉你“温度必须是25℃,湿度必须是70%”,而是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动态反馈系统”的概念。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如何根据实时天气数据、土壤传感器反馈,来调整灌溉和营养液的配比。这种方法论的讲解非常深入,让我理解了标准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对变化的精确响应。其中关于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图纸和计算公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花了好几天才把那些复杂的营养液配方用Excel跑通。然而,对于小农户而言,那些高精尖的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可能有些遥不可及,书中虽然提到了经济型替代方案,但讲解深度明显不足,感觉像是给大型合作社量身定做的教材。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张蓝图,指明了未来高效农业的方向,但要真正落地到田间地头,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翻译”和“裁剪”。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令人印象深刻,厚实的全彩印刷,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细胞结构图和病理切片图,都清晰可见,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图示的专业读者来说是巨大的便利。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品种特性”的分类介绍,简直像一本详尽的瓜类“图鉴”。每一个重要的西瓜和甜瓜品种,从起源地到风味特征,再到主要的抗逆性,都有专属的一页进行总结,并且附有该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代表性照片。我发现我们当地近年来引进的几种网红新品种,在这本书里都有很详尽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口感脆甜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这让我对自己种植的那些“网红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品种在连续阴雨天后味道会迅速变淡。美中不足的是,在图鉴部分,作者似乎更偏爱传统或出口导向的品种,对于一些区域性的、地方特色的小众瓜种介绍得较为简略,如果能增加对这些“乡土宝贝”的保护和复壮的讨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完整了。
评分从一个完全门外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但一旦你坚持下来,收获会非常巨大。它没有太多煽情的叙事,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科学态度,剖析了从种子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采后增甜技术”的探讨,书中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乙烯释放和氮素代谢,来延迟果实成熟过程中的风味物质降解。这对我家今年打算尝试的“错季销售”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近十年的国际期刊文献,使得全书的论点具有极强的可信度,让人不得不信服。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浅尝辄止的园艺指南,这本书像是一套严谨的工程学手册,要求读者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虽然有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让我这个文科生望而却步,但我可以通过跳过那些推导过程,重点吸收其结论,这依然不妨碍我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实战经验,它让我对未来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有了全新的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