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红雨 编
图书标签: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遗传学
  • 基因工程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技术
  • 生命科学
  • 医学
  • 生物学
  • 分子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6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20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分子生物学》系统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核心内容以及主要技术,全书共12章,分为5个部分。第1、2章着重介绍了核酸和基因组的结构;第3~5章讲述了DNA的复制、突变和重组;第6~8章系统分析了基因的表达过程,内容涉及RNA的生物合成、转录后加工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加工;第9、10章论述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第11、12章对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专题介绍,内容包括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和杂交,基因克隆,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和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分析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等。
《分子生物学》全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架构清晰,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目录

第1章 核酸的结构与性质
1.1 DNA的结构
1.1.1 DNA的化学组成
1.1.2 DNA双螺旋
1.1.3 DNA结构的多态性
1.2 DNA超螺旋
1.2.1超螺旋DNA
1.2.2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拓扑结构
1.2.3超螺旋密度
1.2.4拓扑异构酶
1.2.5嵌入剂
1.3 DNA的变性和复性
1.3.1 DNA变性
1.3.2复性
1.4RNA结构
第2章 基因组DNA
2.1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染色体
2.1.1原核生物基因组的遗传结构
2.1.2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2.2真核生物的基因组
2.2.1真核生物的C值矛盾与非编码DNA
2.2.2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序列组分
2.3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和染色质
2.3.1组蛋白
2.3.2核小体
2.3.3从核小体到中期染色体
2.3.4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
2.3.5真核生物染色体DNA上的几个重要元件
2.4核外基因组
2.4.1质粒基因组
2.4.2线粒体基因组
2.4.3叶绿体基因组
第3章 DNA的复制
3.1 DNA复制的一般特征
3.1.1半保留复制
3.1.2复制起点与复制子
3.1.3 DNA合成的引发
3.1.4半不连续复制
3.1.5滚环复制与D环复制
3.2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
3.2.1复制的起始
3.2.2复制的延伸
3.2.3复制的终止
3.2.4复制起始调控
3.3真核生物DNA复制
3.3.1 SV40 DNA的复制
3.3.2真核生物基因组复制的调控
3.3.3核小体的组装
3.3.4端粒DNA复制
3.4反转录
3.4.1反转录病毒的结构
3.4.2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
3.4.3反转录过程
3.4.4原病毒DNA的整合
第4章 DNA的突变、损伤和修复
4.1 DNA突变
4.1.1突变的主要类型
4.1.2突变的产生
4.1.3正向突变、回复突变与突变的校正
4.1.4突变热点
4.2 DNA修复
4.2.1光复活
4.2.2烷基的转移
4.2.3核苷酸切除修复
4.2.4碱基切除修复
4.2.5错配修复
4.2.6极小补丁修复
4.2.7重组修复
4.2.8SOS反应
4.2.9真核生物的DNA修复
第5章 DNA重组
5.1同源重组
5.1.1同源重组的分子模型
5.1.2大肠杆菌的同源重组
5.1.3真核细胞的同源重组
5.1.4交配型转换
5.1.5基因转换
5.2位点特异性重组
5.3转座
5.3.1 DNA转座子
5.3.2反转录转座子
5.3.3 Mu噬菌体
第6章 RNA的生物合成
6.1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
6.1.1大肠杆菌RNA聚合酶
6.1.2σ70启动子
6.1.3原核生物的转录
6.2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
6.2.1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6.2.2 RNA Pol Ⅰ基因的转录
6.2.3 RNA Pol Ⅲ基因的转录
6.2.4 RNA Pol Ⅱ基因的转录
第7章 转录后加工
7.1真核生物前体mRNA的加工
7.1.15′端加帽
7.1.23′端加尾
7.1.3剪接
7.1.4 RNA编辑
7.1.5 RNA运出细胞核
7.2 mRNA降解
7.2.1原核生物mRNA的降解
7.2.2真核生物mRNA的降解
7.3前体rRNA和前体tRNA的加工
7.3.1原核生物rRNA前体的加工
7.3.2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加工
7.3.3原核生物tRNA前体的加工
7.3.4真核生物tRNA前体的加工
7.4四种内含子的比较
7.4.1细胞核前体mRNA的GUAG型内含子
7.4.2Ⅰ型内含子
7.4.3Ⅱ型内含子
7.4.4真核生物前体tRNA内含子
第8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8.1遗传密码
8.1.1遗传密码是三联体
8.1.2遗传密码的破译
8.1.3密码子的特性
8.2 tRNA
8.2.1 tRNA分子的二级结构
8.2.2 tRNA分子的三级结构
8.2.3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
8.3氨酰tRNA合成酶
8.3.1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的化学反应
8.3.2氨酰tRNA合成酶的分类
8.3.3氨酰tRNA合成酶对tRNA的识别
8.3.4氨酰tRNA合成酶的校正功能
8.4核糖体
8.4.1核糖体的结构
8.4.2核糖体循环
8.4.3肽酰转移酶反应
8.5多肽链的合成
8.5.1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
8.5.2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
8.6反式翻译
8.6.1 tmRNA的结构与功能
8.6.2反式翻译的分子模型
8.7程序性核糖体移码
8.8硒代半胱氨酸
8.9吡咯赖氨酸
8.10依赖翻译的mRNA质量监控
8.10.1无义密码子介导的mRNA降解
8.10.2无终止密码子介导的mRNA降解
8.11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8.12蛋白质翻译后加工
8.12.1蛋白质的折叠
8.12.2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8.12.3蛋白质的酶解切割
8.12.4内含肽与蛋白质拼接
8.13蛋白质的定向与分拣
8.13.1翻译�沧�运途径
8.13.2翻译后转运途径
8.14蛋白质的降解
8.14.1溶酶体降解途径
8.14.2泛素�驳鞍酌柑逋揪�
第9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9.1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9.1.1转录起始调控
9.1.2转录终止阶段的调控
9.2翻译水平的调控
9.2.1反义RNA
9.2.2核糖体蛋白的自体控制
9.2.3一些mRNA分子必须经过切割才能被翻译
9.2.4严紧反应
9.3核开关
9.4 DNA重排对基因转录的调控
9.5λ噬菌体调控级联
9.5.1裂解周期中的级联调控
9.5.2溶源生长的自体调控
9.5.3溶源生长建立的分子机制
9.5.4裂解生长和溶源生长的选择
9.5.5前噬菌体的诱导
第10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10.1染色质的结构与基因表达
10.1.1位置效应
10.1.2活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
10.1.3染色质结构的调节
10.1.4染色质结构的区间性
10.2 DNA甲基化与基因组活性调控
10.2.1真核生物DNA的甲基化
10.2.2 DNA甲基化与基因沉默
10.2.3 DNA甲基化与基因组印记
10.2.4 X染色体失活
10.3真核生物的特异性转录因子
10.3.1转录因子的分离与鉴定
10.3.2转录因子的功能域
10.4转录因子的作用方式
10.4.1活化子
10.4.2抑制子
10.5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
10.5.1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
10.5.2信号分子对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
10.6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10.7翻译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10.7.1 mRNA结合蛋白对翻译的调控
10.7.2翻译激活因子对翻译的激活作用
10.8 DNA重排与抗体基因的组装
10.8.1抗体的分子结构
10.8.2抗体基因的结构及其重排
10.9 RNA介导的基因沉默
10.9.1 RNA干扰
10.9.2转录后基因沉默
10.9.3双链RNA对基因组的调节
10.9.4微小RNA
第11章 分子生物学方法Ⅰ
11.1核酸的分离、纯化、检测和杂交
11.1.1 DNA的分离和纯化
11.1.2 DNA凝胶电泳
11.1.3脉冲场凝胶电泳
11.1.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1.1.5 DNA的化学合成
11.1.6完整基因的化学合成
11.1.7肽核酸
11.1.8用紫外线检测DNA和RNA的浓度
11.1.9核酸的放射性标记
11.1.10放射性标记DNA的检测
11.1.11 DNA和RNA的荧光检测
11.1.12用生物素和地高辛标记DNA
11.1.13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杂交
11.1.14荧光原位杂交
11.1.15分子信标
11.2基因克隆
11.2.1工具酶
11.2.2基因克隆的载体
11.2.3基因文库
11.3聚合酶链式反应
11.3.1 PCR简介
11.3.2简并引物
11.3.3反向PCR
11.3.4 PCR产物的克隆
11.3.5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11.3.6反转录PCR
11.3.7差异显示PCR
11.3.8快速cDNA末端扩增
11.3.9定点突变
11.3.10 PCR介导产生融合基因
11.3.11实时荧光定量PCR
第12章 分子生物学方法Ⅱ
12.1 DNA测序和基因组测序
12.1.1 DNA测序
12.1.2基因组测序
12.2基因表达分析
12.2.1报告基因
12.2.2上游序列的缺失分析
12.2.3确定上游调控区中的蛋白质结合位点
12.2.4转录起始位点的确定
12.2.5转录组分析
12.3蛋白质组学
12.3.1蛋白质电泳
12.3.2双向PAGE电泳
12.3.3蛋白质Western印迹
12.3.4蛋白质标签系统
12.3.5噬菌体展示
12.3.6酵母双杂交系统
12.3.7免疫共沉淀
参考文献
遥远的星尘与未知的文明:科幻小说《时空涟漪》内容梗概 作者: 艾萨克·维克多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篇幅: 约 80 万字 --- 引言:宇宙的寂静与人类的远征 《时空涟漪》的故事始于公元 2742 年。地球文明在经历“大融合”时代后,已成为银河系中一个相对成熟的,但仍在不断扩张的物种。人类的疆域横跨了猎户座悬臂的边缘,通过超光速曲率驱动技术(Warp Drive)建立了庞大的星际联邦。然而,宇宙的尺度是残忍的,即使是先进如联邦,也无法完全摆脱孤独感。 小说的主线任务,是围绕着一个代号为“先驱者-VII”的深空探索任务展开。这艘集合了人类最尖端科技的巨型探索舰,被设计用于穿越被理论物理学家称为“暗流区”(The Shroud)的星际空域——那是一片被认为充满奇异物理现象,且电磁信号完全被屏蔽的区域,位于仙女座星系边缘的一片无人区。人类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第一接触”的证据,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宇宙中是否存在超越碳基生命的普遍规律。 第一部:暗流区的呼唤与物理学的边界 “先驱者-VII”的舰长是传奇宇航员,退役的星际舰队上将,卡莉·雷诺兹。她不仅是顶尖的战略家,也是一位狂热的理论物理学家,对宇宙起源有着近乎偏执的探求欲。 核心情节: 当“先驱者-VII”接近暗流区的边界时,舰载人工智能“赫尔墨斯”(Hermes)开始接收到无法被现有数学模型解释的信号。这些信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线电波,而是一种基于引力波和量子纠缠的“结构化信息流”。 雷诺兹上将及其科学团队发现,暗流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时空褶皱”。在这些褶皱内部,时间流速和空间维度呈现出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常规的曲率引擎在这种环境下极易发生“量子坍缩”,导致船毁人亡。 关键转折点: 通过对信号的逆向工程,团队发现这些信息流似乎描述了一种“非线性时间”的概念,暗示了宇宙的演化并非单一的因果链条。他们被迫放弃已知的物理定律,转而使用一套基于五维几何的全新数学框架进行导航。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人类理性认知的颠覆。 第二部:零点能量的遗迹与失落的文明 穿越暗流区后,“先驱者-VII”抵达了一个奇异的星系——“寂静之环”。这个星系围绕着一颗超巨星运行,其周围环绕着数千颗人工建造的、漂浮的巨型结构,这些结构散发出微弱但稳定的零点能量辐射。 主要发现: 这个星系是“先驱者”——一个在人类出现前亿万年就已经消亡的古老文明的遗迹。然而,这个文明并非简单的衰亡,而是似乎主动选择了“格式化”。 探索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数据方尖碑。通过激活方尖碑,他们下载了“先驱者”文明最后的记录。这些记录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该文明发现,宇宙的演化存在一个“熵增阈值”。一旦文明触及这个阈值,无论其技术如何发展,最终都将导向内部的无序崩溃和彻底毁灭。 哲学冲突: “先驱者”的选择是:在达到阈值前,利用高级技术将自身文明的意识数据上传至一个基于宇宙基本常数的“信息态”(Information State),从而跳出物理宇宙的限制。他们留下的遗迹,是他们为后来的生命体(如果能到达)留下的警示和一扇可能的“门”。 第三部:多维度的囚徒与选择的悖论 随着探索深入,雷诺兹上将的副手,天体物理学家林博士,开始沉迷于“先驱者”留下的信息。他认为,上传意识是逃避现实的懦弱行为,而真正的进化,在于掌握物理宇宙的终极奥秘。 内部危机: 舰上的部分船员开始出现幻觉,他们声称听到了来自信息态的“低语”,诱惑他们放弃物质身体。这引发了关于“生命定义”和“存在意义”的激烈争论。部分船员试图夺取控制权,强行启动“先驱者”留下的跃迁装置,试图立刻加入信息态。 雷诺兹上将必须在维护联邦的探索使命(即保持物质存在的延续)和理解“先驱者”的终极智慧之间做出抉择。她意识到,这个古老文明留下的信息,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考验。 高潮对决: 在试图阻止林博士启动跃迁装置的过程中,“先驱者-VII”被卷入了一个由方尖碑引发的、局部时空扭曲事件中。舰船的物理结构开始崩塌,船员们体验到自己同时存在于多个时间点上的感觉。雷诺兹被迫做出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她必须利用自己对物理学的直觉,强行“重写”舰船周围的局部物理常数,以稳定时空,但这样做,也将永久切断他们与联邦的时空联系。 结局:超越时空的涟漪 雷诺兹上将成功稳定了时空,但“先驱者-VII”已被“流放”到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宇宙象限——一个时间流向似乎是随机的区域。 在最终的场景中,飞船抛弃了所有依赖于已知物理学的系统,转而依靠船员们之间纯粹的量子纠缠连接进行操作。雷诺兹上将不再试图理解“先驱者”的最终形态,而是接受了探索本身就是目的的哲学观点。 小说以一封发送给可能永远无法接收到信息的地球的日志结束。日志中,雷诺兹描绘了他们的新旅程,这不再是关于征服或发现,而是关于适应和共存。她最后写道:“我们追逐着星尘的涟漪,最终发现,涟漪本身,才是我们存在的证据。宇宙的宏大不在于它的边界,而在于它允许我们提出疑问的勇气。” 《时空涟漪》探讨了信息、存在、时间与物理定律的根本性关系,是一部挑战读者认知边界的史诗级硬科幻作品。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人类置于宇宙中最深奥的哲学困境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分子生物学》著作。我一直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调控生命活动。我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精辟的论述所折服。例如,在解释基因表达调控的章节,作者不仅列举了不同生物体中的经典案例,还详细分析了调控因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复杂的调控网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书中引用的研究文献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让读者了解相关研究的来龙去脉和前沿动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工作原理,还探讨了它在基础研究和医学上的潜在应用,这让我看到了分子生物学未来的无限可能。尽管内容非常详实,但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力求精准而不失易懂,避免了过多空泛的理论陈述,而是以具体的例子和模型来支撑其观点。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且耐心十足的导师对话,引导我一步步揭开生命的奥秘。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一本名为《分子生物学》的图书,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尽管书名听上去挺学术,但我发现它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即使是像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这些复杂的过程,也被描绘得如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趣闻和科学家的故事,这让枯燥的知识点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讲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时,作者详细描述了沃森、克里克、富兰克林等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读来让人仿佛置身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非常精良,色彩鲜艳,结构清晰,很多地方用动画式的分解图来展示分子运动的过程,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概念。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也做得很好,总能在看似独立的知识点之间找到内在的联系,让我感觉学习过程是流畅而连贯的。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最基本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我后续深入学习分子生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分子生物学》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这类学科的书籍往往比较晦涩。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在内容呈现上,采取了一种非常注重“问题导向”的方式。他不像一些书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知识点,而是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科学问题,然后引导读者一步步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比如,在介绍DNA损伤修复机制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修复过程的细节,而是先抛出“为什么DNA会发生损伤?”“损伤后又如何被修复?”这些问题,然后才逐步展开介绍各种修复途径,以及它们是如何精确地完成任务的。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于“为什么会这样?”的哲学思考,比如关于生命演化与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基因组的稳定与变异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些内容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知识,更包含了一些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这正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需要的。

评分

手上的这本《分子生物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以为这类专业书籍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通过类比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分子过程。比如,他把DNA比作一本生命的“指令手册”,而RNA则是“工作副本”,蛋白质则是执行指令的“工人”。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理解的“任督二脉”。在探讨蛋白质合成这一核心环节时,作者详细描绘了核糖体如何“阅读”mRNA信息,如何招募tRNA并组装氨基酸链,整个过程被描绘得如同精密高效的工厂流水线,条理清晰,让我对这个生命中最基本的“翻译”过程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基因突变及其后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突变的类型,而是通过对一些著名遗传病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基因突变对个体生命健康的影响,这使得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更具启发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更加偏向科普,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评分

我最近读了《分子生物学》这本书,它在整体的科学严谨性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条理,将分子生物学庞大的知识体系划分成了若干个逻辑清晰的部分,从宏观的细胞结构到微观的核酸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层层递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基因调控网络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他不仅仅是介绍单个基因的功能,而是着重强调了不同基因、不同调控元件之间如何相互协作,共同调控复杂的生命活动。这让我明白,生命不是孤立的分子游戏,而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在对分子机制进行解释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验证据和研究数据,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在关于信号转导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的信号分子如何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以及随之而来的细胞内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响应。这种基于实验证据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有信服力,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正式,但逻辑清晰,适合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读者。

评分

没什么感觉,随便看看

评分

第2章 基因组DNA

评分

1.1 DNA的结构

评分

2.2真核生物的基因组

评分

1.3 DNA的变性和复性

评分

1.2 DNA超螺旋

评分

1.2.2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拓扑结构

评分

1.3.1 DNA变性

评分

《分子生物学》全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架构清晰,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