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野晶午 Shogo Utano,一九六一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新本格派第一代作家。大学毕业后受到推理之神岛田庄司的提携,于一九八八年发表处女作《长屋杀人事件》而正式出道。二〇〇三年出版的《樱树抽芽时,想你》几乎囊括了当年所有与之相关的推理文学奖项。新作《春,夏,然后是冬》则在二〇一二年入围直木奖最终决选,成为歌野晶午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读起来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美感,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疏离感。作者对词汇的选择极其考究,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使得整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仿佛每一个句子都承载了双倍甚至三倍于其长度的含义。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速度,因为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去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比如,书中描述“时间的流逝”时,没有用任何陈词滥调,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新颖的意象,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具体的、触手可及的画面感。然而,这种极致的文学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在某些时刻显得过于“用力”。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作者在刻意雕琢,试图将所有东西都提升到一种诗意的层面,反而让某些本应自然流露的情感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它更像是一件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而非纯粹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存在的载体。我欣赏这种纯粹的艺术追求,但同时,我也渴望在那些华丽的辞藻背后,能看到更坦诚、更赤裸的人性挣扎,而不是永远被一层精致的面纱所遮盖。
评分这本书,我刚读完,说实话,心情有些复杂。它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色彩斑斓却又留下了大片的留白,让人忍不住想去填补,却又生怕自己的想象会玷污了作者那种若有若无的意境。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反而更像是一系列情绪的碎片,轻轻地洒落在你面前。你得自己去拾起,去拼凑,才能勉强勾勒出一个故事的轮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捕捉,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清晨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的光影,或者是一杯咖啡冷却时表面那层薄薄的膜,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哲学的重量。但这种细腻的描写,有时也让人感到疲惫,感觉作者似乎过于沉溺于氛围的营造,而忽略了人物内心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角色的动机时常是隐晦的,你需要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才能探寻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暗流。对于喜欢直白叙事和强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号。我个人更倾向于这种探索式的阅读体验,但必须承认,它门槛不低,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解读和感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空间”的描绘。它不是简单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而是将环境本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角色。无论是被遗忘的阁楼、弥漫着潮湿气味的地下室,还是光线诡异的走廊,每一个场景都像是呼吸着的有机体,深刻地影响着人物的心境和命运的走向。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和具有决定性。然而,这种对环境的极度聚焦,导致对“人”的刻画相对扁平化了。主角们的内心活动虽然时常被环境的氛围所烘托,但他们的性格转变和核心动机却显得有些单薄和模糊。他们更像是环境的“受体”而非“驱动者”。我感觉自己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不如说是在阅读一个关于“地方”的编年史。如果你对建筑美学、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生存状态这个话题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上乘之作。但如果你期待深入探究复杂人性、揭示角色深层心理动机的叙事,这本书提供的精神食粮可能略显不足,更多的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和对环境的敬畏。
评分从整体基调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化不开的“疏离感”和“失落感”。它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关于“获得”的故事。无论角色们如何努力奔跑,最终似乎都只是在原地踏步,或者与他们真正渴望的目标擦肩而过。这种情绪贯穿始终,像背景音乐一样低沉而持久。作者非常擅长利用冷色调的意象和低饱和度的情绪来营造这种氛围。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力感和宿命论的沉重,它让人在读完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那种情绪泥潭中抽离出来。这是一种非常“作者化”的情绪表达,它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悲观哲学倾泻而出。对我而言,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优点在于其情感的纯粹和一致性,它忠实地完成了它所设定的情绪基调。缺点则在于,这种持续的低迷,使得阅读过程缺乏起伏和喘息的机会。我期待哪怕只是一丝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希望之光,来平衡这种近乎窒息的压抑感,但书中似乎刻意回避了这类“慰藉”。这是一本需要特定心境才能阅读的书,在心情低落时读它,可能会让你彻底沉沦;在心境平和时读它,则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某种必然的徒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它仿佛是一个被拆解又重组的万花筒,章节之间的跳转带着一种近乎跳跃式的突兀感。你可能上一秒还在一个喧闹的市集,下一秒就瞬间被拉入一个空旷的雪地场景,人物和环境的转换毫无预警。我一开始非常抗拒这种叙事方式,总觉得思路被打断,难以建立起对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连贯认知。但是,当我尝试抛开传统线性叙事的期待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反而开始展现出它的魅力。它模拟了记忆的运作方式——我们的记忆本身就是非线性的,充满了闪回和情绪的跳跃。这本书似乎在探讨,我们的人生经验是否也应该被这样重新编排:重要的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而是事件在情感上留下的印记的强度。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种结构对普通读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联想能力和主动构建故事的能力,否则很容易在庞杂的碎片中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抓住一些零散的画面,而无法串联起作者试图表达的宏大主题。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O———O┬——╯
评分好评
评分沉香的香气袭人。 其实是幻觉,这里可不是上香的地方。 可是,平田每次打开门时,总觉得能闻到一股草香的味道。 仓库最里面有一个小房间,总共三块榻榻米大小,是后来用直通天花板的隔断围出来的。这里既未供着菊花,也没摆着遗像,连香台都没有。医院的那种地方则要齐整得多,不过,平田感觉,这里简直就是太平间的翻版——大概是因为面积相仿,再加上灯光幽暗。天花板上的荧光灯两端...
评分“是个女高中生,头发到这儿,直发,没有染过。您倒是看着我啊……那个女孩子穿的是白色的衣服,挎着一个黑色的包。”
评分春天的耕耘,夏日的劳碌,严冬的凋零。
评分开门见山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豆腐块式文章似乎过于简单粗暴,但对于我等才疏学浅之辈却正好拿来现学现用。
评分歌野晶午的书就是好看的保证QAQ,希望国内多引进一些~
评分“绑架?!”她睁大眼睛望向平田,“叫警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