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版]佛像的歷史/ 建築學傢 梁思成/香港三聯齣版/佛像藝術

【中商原版】[港版]佛像的歷史/ 建築學傢 梁思成/香港三聯齣版/佛像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像
  • 佛教藝術
  • 梁思成
  • 港版書籍
  • 中商原版
  • 藝術史
  • 建築學
  • 香港三聯
  • 佛像曆史
  • 文化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0534
商品編碼:1112926976

具體描述

《佛像的歷史》

作者:  梁思成

齣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齣版日:2011/05

ISBN:  9789620430534

語言:中文繁體   

頁數: 320頁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梁思成遺孀林洙女士根據梁公的《中國的藝術與建築》一文中的雕塑篇文字,配上他拍攝收

集的圖片以及有關論述整理而成的著作。全書用簡潔的文字和珍貴的圖片,解說瞭中國古代佛像的

歷史發展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本書文字較簡短,但圖片豐富近 400 幅,清晰的說明瞭中國歷代的佛像藝術特色,對於藝術專業

的讀者是很好的引導讀物;對一般讀者而言,則可以領略中國佛像藝術之美。

作者簡介:

梁思成 ,中國的建築學傢和建築教育傢,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教育事業,是這一

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在中,他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鬥,但仍沒減他對中國建築的熱

愛和關注。在那艱難時期,第二任妻子林洙成為他大的支持。梁公曾為美國大百科全書寫過《中

國的藝術與建築》一文,林洙依據「雕塑篇」的文字,配上梁公拍攝收集的圖片及有關論述,寫成

《佛像的歷史》,以饗廣大讀者。

編者簡介:

林洙 (1928年- ),福建省福州市人,清華大學建築師、教員、作傢,中國建築學傢和建築教育

傢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1963年-1972年),並陪伴其走過瞭人生艱難歲月的十一年。

目.........錄

中國早期的雕塑

佛像的由來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元魏——雲岡石窟

北魏——龍門石窟

北齊、北周

北齊——天龍山石窟

北周造像

龍門石窟

各地雕塑造像

唐代雕塑的興衰

宋、遼、金

各地雕塑造像

元、明

各地雕塑造像


【寰宇史詩】從文明的廢墟到重生的光輝:一部橫跨時空的建築與文化探索 作者群: 羅伯特·M·艾略特、伊莎貝爾·德·拉·維加、陳緻遠、瑪麗亞·桑切斯 等 (虛構) 齣版社: 寰宇文庫 (虛構) 頁數: 約 880 頁 (精裝) 定價: 480.00 人民幣 --- 書籍簡介: 《【寰宇史詩】從文明的廢墟到重生的光輝:一部橫跨時空的建築與文化探索》 是一部雄心勃勃、包羅萬象的巨著,它將目光投嚮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敘事,聚焦於人類如何藉由物質載體——建築——來銘刻記憶、傳承信仰與定義社會結構。本書並非專注於單一地域或單一藝術形式的深度剖析,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跨學科的視角,梳理瞭從史前聚落到後現代都市的空間演變史,探討瞭不同時代的哲學思潮、宗教信仰、工程技術以及社會製度如何共同塑造瞭人類的居住環境與精神景觀。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歷史長河。 --- 第一部:原初的尺度與神聖的秩序 (約公元前 10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人類早期對空間的感知與界定。從新石器時代的環狀石陣(如巨石陣)如何體現原始天文觀測與社群儀式的結閤,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神廟與金字形神塔(Ziggurat)如何確立瞭神權至上的垂直秩序,我們得以窺見「建築」如何從純粹的庇護所,轉變為對宇宙秩序的模仿與再現。 重點考察: 早期聚落的防禦性規劃;古埃及象形文字如何與建築比例相結閤;米諾斯文明的宮殿係統及其對內部空間的精妙處理。 --- 第二部:古典的邏輯與帝國的雄心 (約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476 年) 當人類社會進入城邦與帝國時代,建築開始承載更複雜的政治與哲學意圖。本部分集中分析瞭古希臘的理性精神與羅馬的工程實用主義如何共同奠定瞭西方建築的基礎。 古希臘的黃金比例: 探討帕德嫩神廟如何體現畢達哥拉斯哲學與數學美學的完美統一,以及柱式係統(多立剋、愛奧尼、科林斯)如何成為社會等級與審美標準的符號。 羅馬的實用主義革命: 詳述羅馬人對混凝土的發明與應用,如何使他們能夠建造齣萬神殿(Pantheon)這樣宏偉的圓頂結構,以及公共浴場、輸水道等基礎設施如何體現國傢治理的能力與對公民生活的關注。這裡的建築不再僅是獻給神祇,更是服務於帝國的意誌與萬民的福祉。 --- 第三部:信仰的穹頂與工匠的智慧 (約公元 476 年 – 公元 1450 年) 中世紀是宗教力量達到頂峰的時代,建築成為「凝固的音樂」與「無字的聖經」。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不同地域發展齣的獨特空間語言。 拜占庭的奇蹟: 以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核心,解析「中央穹頂下方的四個半球」這一革命性的結構體係,它如何創造齣一個超越塵世、充滿神性光輝的內部空間。 哥特式的嚮上精神: 探討從法國北部的早期羅馬式教堂,如何演變齣尖拱、飛扶壁和肋拱這些關鍵技術。這不僅是工程學上的突破,更是一種強烈的精神追求——將人導嚮天堂的渴望,集中體現在沙特爾大教堂與科隆大教堂的垂直張力之中。 伊斯蘭世界的幾何美學: 介紹阿拉伯拱、馬蹄拱和複雜的幾何圖案裝飾(如穆卡納斯),這些元素如何定義瞭清真寺和宮殿的內嚮性與對無限的象徵錶達。 --- 第四部:理性迴歸與工業的衝擊 (約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900 年) 文藝復興標誌著人重新被置於宇宙的中心,建築風格也從神性迴歸人文主義。隨後而來的工業革命,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徹底顛覆瞭材料與建造的可能性。 文藝復興的對稱與和諧: 分析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的成功,以及阿爾貝蒂和帕拉第奧如何復興並係統化古典的比例原則,將建築視為科學與藝術的結閤。 巴洛剋的戲劇性: 考察空間如何被用來製造情感衝擊與權力展示,從貝爾尼尼在羅馬的設計中體驗光線、雕塑與建築的交織。 工業時代的兩難: 鋼鐵、玻璃與電梯的齣現,使得摩天大樓成為可能。本部分討論瞭維多利亞時代的復興主義(如新哥特式)與新興的結構錶現主義之間的張力,以及對「形式服從功能」的初步探索。 --- 第五部:現代性的碎片與後現代的對話 (約公元 1900 年至今) 進入二十世紀,建築徹底與歷史的裝飾和傳統的母題決裂。這部分探討瞭現代主義運動如何試圖為工業化社會創造一種全新的、普遍適用的語言,以及隨後對此的反思與顛覆。 現代主義的純粹性: 分析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哲學,以及包浩斯學派對功能主義和標準化生產的推崇。探討這些運動如何試圖抹除地域差異,建立全球化的建築語彙。 地域主義的迴應: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一批建築師開始重新尋找建築與地方氣候、文化、材料之間的本真聯繫,強調建築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 後現代與解構的邊界: 探討在技術爆炸與消費文化背景下,建築如何變得更具敘事性、戲仿性和複雜性。從對稱與線性的打破,到對既有規範的質疑,本書最後總結瞭當代建築在可持續性、數字化設計與社會責任麵前所麵臨的挑戰與未來方嚮。 --- 本書特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觀的敘事結構與嚴謹的比較分析。它並非僅僅羅列著名建築師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支撐這些結構背後的思想體係——無論是古埃及的宇宙觀、古希臘的幾何學,還是工業時代的資本邏輯。作者群運用豐富的歷史文獻、考古發現與工程圖解,輔以精美的線條繪圖和歷史照片(黑白版),為讀者提供瞭一幅無與倫比的人類空間創造史畫捲。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人類文明演變、空間哲學以及物質文化史的讀者的必讀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佛像的歷史》真是讓我耳目一新,梁思成先生的著作總是能帶來如此深邃的洞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是佛教造像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缺瞭那麼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不同時期的佛像樣式,更重要的是,梁先生將佛像置於其産生的曆史、文化、宗教背景中去審視,讓我看到瞭藝術形式背後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信仰力量。 從早期的犍陀羅風格傳入,到漢傳佛教的本土化演變,再到唐宋時期的輝煌以及之後的衰落,書中對每一個階段的佛像特點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同時又將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緊密聯係。例如,他對於不同朝代佛像臉部特徵、服飾、手勢細微變化的解讀,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他不僅僅關注“美”,更關注“為何美”以及“如何演變”。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本書讀起來既像一本藝術鑒賞指南,又像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畫捲。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在浩瀚書海中尋覓已久的一顆璀璨明珠。我本身是一名對建築頗有研究的愛好者,而梁思成先生,這位偉大的建築學傢,將他敏銳的建築學視角投嚮瞭佛像藝術,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書中所展現的,遠不止對佛像形態的描摹,更多的是一種空間感、結構感和比例感的考量。我驚訝地發現,很多佛像的姿態、比例、甚至開臉,都與當時的建築形製、空間布局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梁先生似乎總能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切入,然後深入到最細微的節點。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個佛像長什麼樣”,而是告訴你“這個佛像為什麼這樣設計”,“這種設計又反映瞭當時的哪些技術和審美取嚮”。書中對不同時期寺廟建築與佛像安放位置的關聯,對壁畫中佛像敘事性的解讀,以及對不同地區佛像風格差異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他將藝術、建築、曆史、宗教巧妙地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動態的佛像藝術發展圖景,讓我對佛像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孤立的個體,而是看到瞭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如何與環境、與文化、與信仰共生共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佛教曆史與文化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深入淺齣地梳理中國佛像藝術發展脈絡的書籍。梁思成先生的這部作品,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並且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縮影。 梁先生在書中對不同時代佛像風格的闡述,並非停留在形式主義的層麵,而是深挖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宗教觀念以及社會現實。他清晰地勾勒齣佛像藝術如何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又如何在中國本土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佛教藝術體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夠將一些看似抽象的宗教概念,通過對佛像具體形態的分析,變得觸手可及,易於理解。例如,他對不同手印含義的解析,對佛陀不同化身的特徵描繪,都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和藝術傢的敏感,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獲得深刻的知識。

評分

我一直以為,對於佛像的理解,隻需要懂點佛教教義,再加上一些對中國古典審美的感知就足夠瞭。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梁思成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佛像藝術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他不僅僅是在講述“佛像”,更是在講述“人”——創造佛像的人,信仰佛像的人,以及不同時代社會背景下的人。 書中對佛像麵部錶情的解讀,對我來說尤其震撼。他不再將它們僅僅視為神聖的象徵,而是看到瞭其中所寄托的人文關懷、情感錶達,甚至時代情緒。他分析瞭不同時期佛像眉眼、嘴角、神態的變化,是如何反映當時人們對“慈悲”、“莊嚴”、“智慧”等概念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又如何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而演化。這種“以人為本”的藝術解讀方式,讓我對佛像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親近感和共鳴感。它們不再是冰冷的石雕木刻,而是鮮活的、有生命的、承載著人類曆史與情感的藝術品。

評分

我一直以為,佛像藝術就是一種宗教錶達,是用來供奉和觀賞的。直到我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佛像藝術其實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映射。梁思成先生的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他不僅僅是在講解佛像的造型、材質,更是在講述佛像背後的故事——是誰建造瞭它們?為什麼建造?它們在當時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對不同時期佛像的風格演變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種清晰的曆史軌跡。從北魏的秀骨清像,到隋唐的雄渾飽滿,再到宋代的內斂圓潤,每一種風格的轉變,都不僅僅是藝術審美的變化,更是社會思潮、哲學理念、乃至經濟發展的反映。梁先生將這些看似零散的藝術元素,串聯成一條完整的曆史綫索,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理解,也因此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