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集3: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

徐邦达集3: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邦达 著,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徐邦达
  • 古书画
  • 书法
  • 晋唐
  • 五代
  • 宋代
  • 中国书法
  • 艺术史
  • 鉴赏
  • 论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49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16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邦达集3: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是徐邦达先生有关古代书画鉴定系列专著中的功夫之作《古书画过眼要录》(全八册)中的第3册,是徐先生几十年来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成果的汇集之一。书中选择经徐先生过目的从西晋到清末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详细著录,包括作者小传、作品名称、质地、尺寸、收藏单位、内容、题跋、鉴藏印记、历代著录等。此外,在每件作品之后,徐先生以“按语”的形式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与考证。

目录

晋隋唐五代宋书法 贰

苏辙 出京帖
冻合帖
致定国五札
致定国三札
文宇帖
车马帖
苏迈 辱书帖
别纸帖
苏过 疏奎言论帖
赠远夫诗帖
试后四诗帖
王巩 冶淘帖
老病帖
曾布 守边帖
还朝帖
曾肇 造门帖
奉别帖
张商英 女夫帖
李之仪 汴堤帖
别纸帖
黄庭坚 致赵景道书礼并诗帖
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
寒山子庞居士诗
诸上座帖
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
懒残和尚歌后记语
廉颇蔺相如传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
华严小疏
刘宾客经伏波神祠诗
松风阁诗
送四十九侄诗
浣花溪图引
腊梅诗
刘梦得竹枝九篇
南康帖
读书绿阴帖
雪寒帖
天民知命帖
惟清道人帖
动静帖
云夫帖
苦笋赋
山预帖
糟姜银杏帖
花气诗帖
杜甫寄贺兰钴诗
制婴香方
勤恳帖
君宜帖
王诜 颖昌湖上诗、蝶恋花词
蔡京 节夫帖
墙字帖
蔡卞 雪意帖
蔡翛 子通帖
米芾 苕溪诗
蜀素帖
吴江舟中诗
与魏泰倡和诗
拜中岳命诗
向太后挽词
兰亭序跋赞
褚临兰亭序跋赞
破羌帖题赞
多景楼诗
虹县诗
三吴诗帖
长者帖
寒光二帖
淡墨秋山诗帖
秘玩、李太师、张季明三帖
法华台诗帖
道林诗帖
砂步二诗帖
穰侯出关诗帖
参政帖
秋暑憩多景楼诗帖
伯充台坐帖
值雨帖
真脉帖
陈揽帖
河事帖
熏徒帖
景文隰公帖
彦和帖
乐兄帖
遭谗帖
论书帖
道味帖
元日等四帖
新恩帖
公议帖
粮院帖
提刑殿院帖
恶札帖
乡石帖
紫金研帖
甘露帖
珊瑚、复官二帖
韩马帖
得书帖
面谕等九帖
清和帖
窦先生帖
逃暑帖
岁丰帖
留简帖
春和帖
噶白帖
非才当剧帖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录示文字帖
薛绍彭 杂诗帖
乍履危涂帖
三诗帖
晴和帖
得告帖
昨日帖
元章召饭帖
周邦彦(传) 前日帖
陈师锡 岁晏帖
赵令畤 雨湿帖
赐茶帖
张舜民 潭州帖
邵 到京帖
即日暑毒帖
林希 奉见风范帖
前日阽
王岩叟 大人上问帖
清范帖
吕嘉问 蒙恩帖
王靖 余春帖
陈瓘 仲冬帖
……
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足以见御史公待吾弟兄之意也。二月望后一日偶书于此卷尾。又明谢在杼跋:“米宝晋当时片纸只字俱入御府。仰书高皇帝下自矜伐。寸善必录之意。天台散人臣谢在杼拜手恭题于庶城寓宇。时丁丑重五前十日。”又焦源溥跋:“人人以米南宫书奉为楷模。求真迹百无一也。时丁巳岁见来阳伯于黎阳治中。示所携南宫山水歌一帖过目焉。至今神魄依稀。适晤萧大将军季馨出所藏珊瑚帖。 一见既如见山水帖也。始知季馨鉴赏与阳伯略同。豪杰之见耳。借留临摹。形似而已。神情竟下传也。关中焦原溥。”又清成亲王永瑝跋:“傅文忠王家。藏米真迹二种。 一为蜀素卷。已贡入御府矣。 一即此简尺并珊瑚帖。信希世之珍也。余所见海岳书又有虹县诗、府公帖。而多景楼诗及褚兰亭跋则藏余家。家有南威可与论淑嫒。翰墨绿殊自幸也。下然六七百年后欲得前贤遗笔。而见之即片纸只字犹或难焉。况七八种耶。平生但知吴琚学米逼真。今于此册见施光远书。亦可谓得髓后世。垣赫艺林之辈街下及古之无名者。可叹也。嘉庆庚申十二月廿二日。成亲王。”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徐邦达集3: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以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鉴古求真: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笔墨传承与时代精神 (本书并非《徐邦达集3: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 卷一:魏晋风骨——从六朝的孤绝到初唐的蜕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艺术风貌。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潮交织,为绘画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内涵与精神气质。 一、六朝石窟造像中的“曹衣带水”: 我们首先聚焦于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艺术。不同于后世的程式化,六朝的造像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与强烈的宗教情感。重点分析了“曹衣带水”的衣纹处理技法,探讨了犍陀罗艺术传入后对中原绘画线描技巧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比对了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对人物神韵的捕捉,如何将“传神写照”的理论付诸实践。 二、人物画的转折与山水画的萌芽: 南朝宋代的谢赫提出了“六法论”,为后世中国画定下了理论基石。本书详细解读了“气韵生动”的内涵,并考察了这一理论在当时山水画初兴阶段的应用。陆探微、张僧繇的画风虽多有失传,但通过唐代李思训、吴道子等人的风格继承与发展,我们可以窥见其遗风。特别指出张僧繇“禀赋超迈,鬼神夺削”的独特风格,以及他如何将佛教绘画提升到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境地。 三、初唐的过渡与气象的开阔: 进入初唐,随着国力强盛,艺术审美也趋向恢弘大气。阎立本、吴道子标志着人物画的成熟。阎立本人物造型的严谨古朴,与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飘逸洒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通过对吴道子壁画线描的摹写分析,揭示了唐代对线条的力度、速度与节奏的全新理解,这为盛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卷二:盛唐气象——繁荣、多元与变革的黄金时代 盛唐,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顶峰。绘画领域百花齐放,既有宫廷的富丽堂皇,也有文人的清幽自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 一、李思训与李昭道——“青绿山水”的辉煌: 本卷详述了“大小李将军”开创的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风格。这不仅是技法的创新,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对大好河山的热烈赞美与自信。详细对比了《千里江山图》(虽然在宋代,但其风格源头在于唐代李思训一脉)的构图与设色特点,分析了矿物颜料的运用如何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二、吴道子与“写意”的雏形: 盛唐的主流仍是精工的界画和人物画,但吴道子的变革性在于,他将线条的表现力推向极致,为后世的写意水墨开辟了道路。书中探讨了“吴带当风”如何超越简单的衣袂飘扬,而成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外化。 三、壁画的宝库——敦煌与昭陵: 敦煌莫高窟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其壁画内容之丰富、人物形象之生动,是研究唐代社会风貌的无价之宝。本书特别选取了部分唐代壁画中的世俗生活场景、供养人形象以及佛教故事画,剖析其构图的饱满与色彩的和谐。同时,也对比了昭陵唐代墓室壁画中,如《阙楼仪仗图》所展现出的宫廷气度与严整的阵列感。 四、周昉与张萱——“仕女画”的典范: 在人物画领域,周昉和张萱的贡献不可磨灭。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摹本)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两种极致:前者是富贵之态的瞬间抓取,后者则是贵族女性的慵懒与内心世界的微妙流露。书中细致分析了周昉“丰肥”的审美取向如何反映了唐朝的国力与文化自信。 --- 卷三:中晚唐的内敛与文人画的崛起前夜 安史之乱是唐代艺术的转折点。盛唐的磅礴之气逐渐消退,艺术开始向内求索,为五代和宋代的文人画奠定基础。 一、晚唐的诗意与萧索: 晚唐,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追求。朱存理、温圭等人的作品,虽然流传稀少,但其风格倾向于含蓄、清淡,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而非宏大的叙事。 二、五代的画坛格局——南唐的典雅与北宋的开创: 五代时期,南方割据政权中的南唐,继承了唐代的衣钵,尤以徐铉、高太尉等为代表,将宫廷绘画推向了精细与典雅的极致。董源、巨然的出现,是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董源的“平淡天真”,运用披麻皴描绘江南丘陵,强调了笔墨自身的表现力,标志着文人山水画的正式开端。 三、北宋初期的风格探索: 北宋初期的画家们面临着如何继承唐代雄浑与五代典雅的难题。李成开创的寒林野水之景,以“雪压枝头”的萧疏意境,为后世北方山水画定下了清峻的基调。再结合荆浩、关仝在北方的雄伟笔法,可以看出,尽管时代变迁,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描绘热情从未消减。 本书通过对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风格的剖析,力图展现中国绘画艺术从外放的宗教感与宫廷气象,逐步转向内敛的个体精神表达与笔墨本体语言探索的完整脉络。它着重于技法流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而非简单的作品罗列,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古代绘画发展图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阅读起来的“门槛”却并不像预想中那样高。这得益于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抽象的艺术史概念变得具象化。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旧有的认知被不断地修正和深化。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会让人时不时想拿出来翻阅对照的“常备书”。它对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自信和学识积累,是任何速成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质感拿捏得恰到好处。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稳厚重的纸张,触感细腻,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印刷的质量也是顶级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籍插图也能展现出惊人的细节层次。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书籍的实体感受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装帧上的用心,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也让这本书在书架上显得格外有分量。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常常是判断一本严肃学术著作是否值得收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承载着知识,也承载着美学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目录结构,体现了极高的编排智慧。我发现它在内容组织上有着一套清晰而逻辑严密的体系,使得读者即便面对海量的史料和复杂的考证,也能顺藤摸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脉络进行深入阅读。注释和索引部分做得极为详尽,这对于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试着根据书中的线索去追溯一些罕见的早期文献,发现所有引用的出处都清晰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部可以用来查阅和参考的工具书,这种实用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古代艺术品鉴赏维度进行了非常深远的拓宽。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时代、风格的简单界定,而是深入到了“品鉴”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阅读过程中,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或残片断简,那种对历史留痕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思辨性,他提出了许多我以前从未考虑过的角度来剖析艺术品的“生命力”和“价值流动”,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看,如何去“读懂”那些无声的艺术。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让人在沉浸于历史细节的同时,又不会感到丝毫的枯燥。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古代艺术史料,用一种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仿佛他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才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妙情绪和思想变迁。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份意境,那种被深厚文化底蕴浸润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但绝非空泛的辞藻堆砌,而是字字珠玑,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灵性。

评分

论述详尽,考证精细,论据翔实,视野开阔

评分

京东给力我最爱!京东给力我最爱!

评分

京东给力我最爱!京东给力我最爱!

评分

其他各册好久出哟,盼望中

评分

很好的书,装帧精美,排版合理,字迹清晰,羡慕已久,今天终于拿到手,很满意,好评。

评分

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

评分

这书无需赘言,中国古代书画必备书。

评分

其他各册好久出哟,盼望中

评分

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2)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