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西尔薇娅·毕奇 著,陈荣彬 译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9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14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1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3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独立书店的传奇|世界上美的书店之一|巴黎知名的文化地标之一
  “迷惘的一代”“失落的一代”精神堡垒
  乔伊斯、海明威、庞德、艾略特、纪德都赞美的女子
  梁文道导读;许知远、徐晓及十余家中国独立书店推荐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从它诞生开始,就在机缘巧合下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拉尔博、瓦乐希、安太尔等作家与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重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莎士比亚书店》是书店创办者毕奇小姐的回忆录,书中不仅讲述了书店经营中的欢喜、哀愁、成就、遗憾和与很多知名作家交往中的细节,也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莎士比亚书店和它的缔造者毕奇小姐都已成为永远的传奇。

作者简介

  西尔薇娅·毕奇(Sylvia Beach,1887-1962),1887年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1919年,她在巴黎左岸开了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1922年,她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为乔伊斯出版了英美两国列为禁书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噪一时。然而在盗版、战争、经济萧条的威胁下,1933年开始书店多次面临困境,还好在法国艺文界的支持下,仍继续经营了下来。1941年,她因拒绝卖给德国纳粹军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而受到威胁,不得不将书店关门。随后,因美国加入对纳粹德国的作战,毕奇小姐因为是美国人而被纳粹逮捕,投送进集中营。出狱后她已无心再开书店。到1951年,在得到她的授权后,乔治·惠特曼先生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叫“莎士比亚书店”。1956年,毕奇小姐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1962年,她逝世于巴黎。

  译者简介:
  陈荣彬,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清云科技大学兼任英文讲师,著有《当电影遇上爵士》,译作二十本左右,包括《乔伊斯:永远的都柏林人》《莎士比亚书店》《尘世乐园》《骗局游戏》等等。


目录

导读 莎士比亚在巴黎(梁文道)
译序 巴黎舞台上的英美现代主义(陈荣彬)
谁是西尔薇娅?
灰暗的小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开张
美国来的朝圣者
遇见乔伊斯
对《尤利西斯》伸出援手
剧院街十二号
二十岁之前就读完所有东西的人
最佳顾客海明威
如何偷渡一本禁书
布赖尔
店里的杂务
《机械芭蕾》
惠特曼在巴黎
于勒·罗曼与他的“伙伴们”
我们亲爱的纪德
《流亡》与两张唱片
海盗版
《芬尼根守灵记》
远离尘嚣
《尤利西斯》的版权与我
德军占领法国之后
海明威解放剧院街
附录 西尔薇娅·毕奇年表

精彩书摘

  如何偷渡一本禁书
  有谣言指出,《尤利西斯》快要上市了。我手上校好的稿子已经到最后一章的《潘妮洛普》了。
  乔伊斯的生日在二月二号,日子已经迫近,我知道他满心期待自己庆祝生日那一天也可以庆祝《尤利西斯》的问世。
  我和达罕提耶谈这件事,他说印刷工们已经尽力了,但是我要再过一会儿才能等到《尤利西斯》,要它二月二日上市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问他是否愿意做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在乔伊斯生日那天,印一本交到他手上。
  他并未承诺,但是我知道达罕提耶这个人是靠得住的,所以当我在二月一日收到他从第戎发的电报时,一点也不意外——他要我在隔天早晨七点到车站去等那班从第戎开来的特快车,司机会拿两本《尤利西斯》给我。
  当来自第戎的火车完全停下后,司机下车拿着一个包裹左顾右盼,像在找人——当然是找我,当时我站在月台上,心跟火车头一样砰砰跳着。几分钟过后,我拿着第一本《尤利西斯》去按乔伊斯家的门铃。那天是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
  第二本《尤利西斯》是给莎士比亚书店的,而我做错了一件事——把它放在店头橱窗展示。消息很快在蒙帕尔纳斯区跟外围的其他区域传开来,隔天在书店开张之前,已经有许多订书人在店外排队,大家都想买《尤利西斯》。我跟大家说,书只印了两本,《尤利西斯》还未上市,但是怎么解释也没用。看他们那副模样,好像恨不得把书从橱窗抢出来“大卸八块”,大家分着看。还好我眼疾手快,把书移往安全的地方,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乔伊斯收到生日礼物后,写了一张便条表达他有多感激。他写道:“无论如何,在今天这个日子,我一定得表达我的感激之意,因为在过去一年里,我的书不知道为你惹了多少麻烦,带来多少烦恼。”为了庆祝《尤利西斯》的问世,他写了一首打油诗给我这位出版商。他是这样写的:
  谁是西尔薇娅?
  为什么每个作家都赞赏她?
  年轻、勇敢的美国女人,
  那西边的国度孕育了优雅的她,
  我们的书才有可能被出版。
  但除了勇敢之外
  她也一样富有,足以承担许多的失误吗?
  嬉嬉闹闹、喧喧嚷嚷,
  大家吵着要订购《尤利西斯》
  但是在要到签名后,他们又陷入沉思。
  让我们为西尔薇娅欢呼,
  看她卖的书,就知道她有多大胆。
  什么鬼东西她都卖得出去,
  再多说什么就太无趣
  多亏她,我们才有书可买。
  (詹姆斯·乔伊斯改编威廉·莎士比亚之作)
  带着希腊蓝书皮的《尤利西斯》终于问世,书名及作者名都是白色字母写成。“完整写好”的内页篇幅总计七百三十二页,一页平均出现一至五、六个打字的错误——为了这些错,出版商在每本书里面夹了一张致歉的纸条。
  这本书出版后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乔伊斯兴奋到睡不着,一整天都泡在我店里,唯恐错过什么事。他专心帮我们包书(但是常帮倒忙),甚至还发现每一本书的重量是一公斤又五百五十克。当我们开始把这些包裹扛到街角邮局去寄时,也注意到它的重量。他把标签、地板跟自己的头发弄得到处都是胶水,还催促我们,如果有哪个人已经付了钱,就要赶快把书寄出去,尤其是:“所有爱尔兰的订单要赶快送出去,因为爱尔兰才刚刚换了新的执政者,还有保安委员会也落入了神职人员手里,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改变。”
  我们试着用“去除剂”把胶水从乔伊斯的头发上清干净,也试着在政府当局知道前就把所有的《尤利西斯》寄到英国和爱尔兰的每位订书人手中。在美国,除了奎因之外,有一两个订书人也拿到书了,所以我尽快把其他的书也都寄出去。第一批书送出去后,我发现纽约港查扣了每一本书,于是我赶快取消船运,害可怜的订书人枯等,而我则是四处求援。
  “智慧女神”海明威
  大家都知道尤利西斯这英雄角色的交游广阔,而其中有一位是神明: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如今她以男性的形象降临世间,把自己打扮成海明威。
  我希望下面爆的料不会让政府去找海明威的麻烦——当然啦,谁敢去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利西斯》能够被挟带进入美国,全多亏了海明威。
  我向海明威丢出这个问题,他说:“给我二十四小时。”隔天便带着计划回来找我。我收到一封来信,发信的是他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叫做“伯纳·B”,向来最乐于助人,我给他一个“圣伯纳”的外号[ “圣伯纳犬”是最常用来执行雪地救援任务的狗。],因为多亏他的解救,我才知道接下来要如何进行这件事。
  那位男士说他要做一些准备工作,还要到加拿大去待一阵子。他问我是否愿意出钱租下一间位于多伦多的小公寓,我当然马上同意了。然后他把他的新住址告诉我,要我用海运的方式把书都寄到那里。因为加拿大并未把《尤利西斯》列为禁书,书便安全抵达了。接下来的任务不只需要很多勇气,也要靠机智达成——他必须把这好几百本沉重的书弄过边界。
  后来他跟我描述,他每天搭船渡河,都把一本《尤利西斯》塞进裤裆。当时流行走私酒[ 当时美国本土禁酒,不能制酒、卖酒,也不能进口。],所以他身边有不少人的身体都变成奇形怪状,但是这只会增加他被搜身的风险而已。
  随着任务的进行,他只剩最后几十本还没送出去,伯纳觉得港口官员已经注意到他鬼鬼祟祟。他怕很快就有人上前盘问他在搞什么鬼,为什么要每天来来回回的——可能他身上携带了要拿去卖的东西。他找到一个愿意帮他的朋友,他们俩天天坐船,而且为了加快脚步,各自挟带两本书。一前一后,两个人看起来都像大腹便便的老爹。
  当他把最后几大本书带进美国时,他心里不但松了一大口气,“体重”也因此骤减不少!如果乔伊斯能够预见这些困难,他真该写一本薄一点的书。
  无论如何,美国那些订购《尤利西斯》而且也收到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他们必须感谢海明威以及他那乐于助人的朋友,否则美国运通快递公司哪有可能把那一个大包裹寄送到他们家门口?
  同一时刻,乔伊斯与《尤利西斯》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剧院街的莎士比亚书店。我们帮他处理通讯文件,也是他的金主、经纪人以及跑腿小妹。我们帮他搞定行程,为他介绍新朋友,安排他的作品在德国、波兰、匈牙利与捷克等国翻译出版。乔伊斯每天都在中午左右抵达书店,不管是他或我都忙到没时间吃午饭。如果还有事必须处理的话,他通常要到晚间才回去。
  随着乔伊斯的声名大噪,有越来越多朋友、陌生人、书迷和媒体记者想要找他,他们获得的待遇随着不同情况而有差异,有些兴奋,有些失望,有些受到欢迎,有些则受到无礼的对待。重点是这些事情大多发生在书店里,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们还要帮这位大作家挡人。
  我当然有权拒绝提供这些服务,但是我之所以愿意把它们都接下来做,是因为我乐在其中。
  布鲁姆先生的照片
  通过《尤利西斯》的作者本人我得知布鲁姆先生长得是怎么一个样子。霍尔布鲁克·杰克逊先生(Holbrook Jackson)是伦敦一间小型评论杂志社《今日》(To-Day)的编辑,一天乔伊斯问我是否愿意写信给他,请他寄一张自己的照片过来。我知道这本杂志,上面曾登文章介绍过艾德丽安·莫里耶的书店,对乔伊斯的作品也展现了友善的态度。乔伊斯没说他跟杰克逊先生见过面,但我想他们见过,或许是在乔伊斯第一次去伦敦期间。无论如何,他们似乎对彼此都有兴趣,而且交情是多年前建立起来的。
  照片寄来后,我拿给乔伊斯看,他端详了一会儿,似乎有点失望,然后把照片拿给我,对我说:“如果你想知道李奥波·布鲁姆长得怎样,这人跟他倒是有点像。”他接着继续说:“这照片看起来比较不像,不像书里的布鲁姆先生。”无论如何,我小心保存那张照片,那是我唯一一张布鲁姆先生的照片。
  “我的那些涂鸦”
  乔伊斯写了一封没有注明日期的信给我,因为是写在莎士比亚书店的信纸上,一定是有天我出去后他在店里写的。信的部分内容如下:
  亲爱的毕奇小姐:因为你出门去为我的“那些涂鸦”付了好几百法郎的邮资(!),我想你可能会想要保留《都柏林人》的手稿,所以等它们到我手里时,我就会给你。我只会把第一版的打样稿卖出去,我觉得《都柏林人》有一部分是跟都柏林一样的作品。还有,到现在我才想起还有一堆在第里亚斯特写的手稿,大概一千五百页左右,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画像》的初稿(但是跟后来的成书完全不一样)……
  这些字是否还可以加在印版上?——它们就像“爱尔兰大众”(Phoblocht)唱的歌谣一样,是O·嘉尼写的音乐!A·韩姆斯写的歌词(第二个惊叹号(中间字迹无法辨认)是头下脚上的。)[“爱尔兰大众”(Phoblocht)也是爱尔兰政治团体“新芬党”(Sinn Fein)的报刊;O?嘉尼(O. Gianni)与A?韩姆斯(A. Hames)两个人物跟《芬尼根守灵记》有关。]
  带着最感激的问候,诚挚祝福你的,
  詹姆斯·乔伊斯
  我想,这封信应该是一九二二年一月间写的,因为乔伊斯问我,如果他想在《尤利西斯》里加一些东西,把一些字“加在印版上”,不知是否来得及?他提到“第里亚斯特的那一堆手稿”,里面包括了《英雄史蒂芬》(Stephen Hero),也就是他所谓《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画像》的初稿,还有他在妹妹梅宝(Mabel)的习字簿上面写的《艺术家的速写画像》(A Sketch for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这手稿也是我觉得最珍贵的一份。
  乔伊斯也把《室内乐》(Chamber Music)的初稿给了我。为了朗读给叶芝听,他写在最大张,也最好的纸上——至少他是这样告诉我的。手稿并不齐全,其中编号二十一、三十五与三十六等三首诗不见了。我细心注意到乔伊斯是在十月五日把这份手稿给我,但是忘记在上面注明是哪一年,而他给我其他手稿时,则是忘了写日期。但是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份手稿,也就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画像》上面,他除了署名,也给了日期,并写了一段文字,描述这份赠礼的内容。
  乔伊斯注意到,只要是他亲手写的东西,就算是小纸片我也很珍惜。这也难怪他觉得没有人会比我更重视他的手稿,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莎士比亚书店的遗憾
  尽管《尤利西斯》在英语系国家不能透过正常管道销售,但乔伊斯还是很快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然,禁书的名声也助长了销量。但可悲的是,它居然跟一堆“淫书”被相提并论,例如《芬妮·希尔》(Fanny Hill)、《芬芳的花园》(The Perfumed Garden)
  ……

前言/序言

  导读

  莎士比亚在巴黎

  梁文道

  听说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先生仍然健在,应该有九十多岁了吧[ 本文写于2008年,当时乔治·惠特曼先生95岁,他已于2011年12月14日辞世。]。这位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老板,前两年我还在一部纪录片里看见他对着两个年轻女孩示范自己理发的方法:点燃一根蜡烛,然后把它凑近头顶,烧一阵子,再不慌不忙地用手拍熄头发上的烈焰。

  他这家店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了,读书人去了巴黎可以不逛铁塔,但不能不去一趟“莎士比亚书店”。假如你是个年轻而贫穷的作家,觉得有朝一日必成大器,还可以去他那里短住,就睡在二楼的书架旁边搭起来的小床上。不用付费,只要帮他打杂(同时忍受他的怪脾气)。此外,他还提供早餐,你则必须留下照片和作品;也许你有天会真的成名,他的书店就多了一项活见证了。

  现在实际营运“莎士比亚”的,其实是他那年轻迷人的女儿毕奇(Sylvia Beach Whitman)。光看这名字,就知道惠特曼先生多么崇拜上一代的毕奇,又是多么的希望自己创办的这家书店能够接得上老“莎士比亚”的荣光。

  那当然,早在一九四一年结业的那一家“莎士比亚”根本就不是家书店,而是现代主义的震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产房。且看看当年那位老板西尔薇娅·毕奇(Sylvia Beach)的顾客名单:纪德、莫朗、庞德、曼·雷(Man Ray)、艾略特、瓦乐希、拉赫博、海明威、阿拉贡、乔伊斯、安太尔、格特鲁德·斯坦因、菲茨杰拉德、艾森斯坦[ 梁文道先生的原文是“且看看当年那位老板雪维儿·毕奇(Sylvia Beach)的顾客名单:纪德、莫杭、庞德、曼·雷(Man Ray)、艾略特、梵乐希、拉尔博、海明威、阿拉贡、乔埃斯、安塞尔、葛楚斯坦、费兹杰罗、艾森斯坦……”本书编辑时,根据大陆通用译名,对部分人物译名进行了修改。]……他们在这里看书、聊天、抽烟、朗诵、办公,甚至在无聊的时候走进来看看自己今天会碰到谁。于是毕奇多了一项奇特的新业务,就是帮人收发邮件和电报,因为许多寄居巴黎的文人干脆把“剧院街·莎士比亚书店”当做自己的通信地址。

  然而,真正令到“莎士比亚”名垂千古的还是出版。毕奇推却了D.H.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把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转介给其他同行;可是,一部《尤利西斯》也就够了。她怎样全心全力地协助乔伊斯,又怎样让这部文学史上的巨塔突破重重限制进入市场的故事,要知道的人早都知道了,不知道的人就该好好看看她的回忆录《莎士比亚书店》。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出了半世纪的老书要等到今天才有中文版,难道是里头的故事不精彩吗?看看达达主义大诗人阿拉贡,他和其他人一样,迷上了毕奇那美丽的妹妹;但是由于他上一个爱慕的对象是埃及艳后的木乃伊,小毕奇也就不敢轻易接受他的心意了。

  这本回忆录最有意思的还不是一大堆著名文人的奇闻异行,而是它们都过度符合大家对这些人的既有印象,典型得不得了:阿拉贡果然是这么地超现实;萨蒂果然是这么地冷静节制,而且不论晴天雨天总要带一把伞上街。至于菲茨杰拉德,就和传说一样地挥霍無度。“总是把钱放在他们住家大厅里的盘子上,如此一来,那些要来结账或者要小费的人就可以自己动手拿钱”。

  叶芝一如既往地扶掖后进,他是最早为《尤利西斯》下订单的顾客之一。他的爱尔兰同乡萧伯纳就是萧伯纳,当大家都以为一向支持言论自由的他必定也会赞助这本禁书时,他却回信给毕奇:“当《尤利西斯》连载刊登出来的时候,我就读过了一部分。它以令人厌恶的方式记载了一个恶心的文明阶段,不过里面写的都是实话。我还真想派一队人马去包围都柏林,特别是包围城里面十五到三十岁的男性,强逼他们看这本充斥脏话以及胡思乱想的嘲笑与淫秽之作。……我在二十岁之际抛开这一切逃到英国;四十年后的今天,我透过乔伊斯先生的书知道都柏林还是老样子,年轻人还是跟一八七○年代一样,满嘴说着乡巴佬的流氓混话”。“在爱尔兰,人们把猫弄干净的方式是压着它的鼻子去闻它自己的秽物。我想乔伊斯先生也是想要用同样的方式把人弄干净吧。我希望这本书能大卖”。可他自己就敬谢不敏了。

  二战爆发,德军入城,毕奇那些说英语的朋友多半逃回老家,而说法语的那帮则全部成了地下反抗军。一开始书店还在营业,直到有一天,一位德国军官走进来指名要买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记》(多高的品味呀,就和我们印象中的纳粹一样,就算满手血腥照样可以弹一手漂亮的贝多芬)。可是毕奇不卖,她说店里只剩一本了。于是这位军官火了,声言要带人来充公整家店的东西。最后毕奇进了集中营。

  一九四四年八月尾,盟军快要打进巴黎,毕奇也早被释放,那阵子她甚至还回到了剧院街。二十六号那天,一辆吉普车停在书店门口,毕奇“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叫喊:‘西尔维娅——’那声音传遍了整条街道”,原来是海明威﹗“我冲下楼去,撞上了迎面而来的海明威。他把我抱起来转圈圈,一边亲吻我,而街道窗边的人们都发出欢呼声”。然后海明威问她还有什么可以做,她就请他解决仍在剧院街屋顶放冷枪的纳粹狙击手。一生以好斗的男子气自豪的海明威二话不说,招呼了几个同行的大兵上楼,“接着传来的是剧院街最后一次枪响。海明威和他的人马下来后又开着吉普车走掉了——海明威说,接下来要去解放丽池(Ritz)饭店的酒窖”。

  就是这样,巴黎光复了,莎士比亚书店的故事也结束了。早已心灰意冷的毕奇没有再把店子办下去,二十年后,她把这个神圣的名字交托给乔治·惠特曼,让他延续一家巴黎英文书店的血脉。虽然后者也是群贤毕至,声名大噪,但始终及不上第一代的光彩。书店凭读者留名,毕奇的莎士比亚以纪德为第一批会员,以海明威的解放而告终;一般书店往来无白丁,它却是来往尽名家,恐怕在整个二十世纪西方书业史上都找不到第二家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撇开店子办得好,店主有魅力这些难以客观分析的理由不谈,我想主要还是时代使然。回想二战之前,巴黎仍是全球文化首都,英语世界有点志气的文人作家都想去那儿混一阵。当他们到埠之后,这家罕有的英文书店自然成了会馆。更可注意的是一座文化首都的包容与自信。读《莎士比亚书店》,你会发现许多法国本土精英居然都是它的常客,他们不像最近妄言美国没文学的那位诺贝尔奖评审那么自大,那么以欧陆为中心;相反地,他们对英伦三岛和正在崛起的美国文学充满好奇心。

  有时候那种好奇心甚至热烈到了明明不懂英文也老要来逛的地步。例如诗人莱昂─保罗·法尔格,他来书店不是看书,而是为了碰那帮包括英语作家在内的“好家伙”。其中一个住在楼上的“好家伙”因为工作不愿开门,一抬头竟发现法尔格从窗外盯着他瞧;原来他弄来了一道梯子,自己爬到人家窗口!

  老世界的英语书店既然聚着一群新世界的新锐,它自己的精英也就自然跟着过来凑热闹了。这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契机,大战一过,欧洲尽成废墟,美国趁势而起,纽约渐渐取代巴黎,曼·雷等欧洲人也都到了大洋彼岸定居,莎士比亚的故事就很难继续说下去。

莎士比亚书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莎士比亚书店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莎士比亚书店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莎士比亚书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不错!第二次来了!就是发货速度慢了点,等了好久才寄出来。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籍,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或许“之一”二字可以拿掉?)《尤利西斯(Ulysses)》,刚发表时被英美等国视为猥亵色情的文学作品,在英国、美国的杂志上连载时倍受打压,美国官方3次扣押刊登它的《小评论(The Little Review)》杂志,甚至还以出版淫秽出版品名义起诉杂志社。社方败诉且被罚了100美元。金额虽然不是天价,却把杂志社搞倒了。

评分

  幸好女主人遇到不少贵人帮忙,《尤利西斯》不但于1922年顺利出版(起先是没有印刷厂愿意接,然后是乔伊斯对文稿龟毛的个性一校再校、一改再改,整惨打字员、排版工、印刷工),书印成后还历尽千惊万险把书当作禁酒偷渡进美国,交给引颈长盼的美国读者。这部伟大作品能够问世,绝大部份是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的功劳。这就是发生在巴黎传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的一段传奇故事。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思想型书评。书评既然作为一种创作,书评人文笔风骚掩映下迸射而出的独到而锐利的思想的光芒,应该成为一篇书评立足的根本。这种造诣,得自于书评人的个人修为,得自于对被评作品的深刻理解,得自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妙想。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评分

“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从它诞生开始,就在机缘巧合下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拉尔博、瓦乐希、安太尔等作家与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重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莎士比亚书店》是书店创办者毕奇小姐的回忆录,书中不仅讲述了书店经营中的欢喜、哀愁、成就、遗憾和与很多知名作家交往中的细节,也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莎士比亚书店和它的缔造者毕奇小姐都已成为永远的传奇。西尔薇娅·毕奇(Sylvia Beach,1887-1962),1887年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1919年,她在巴黎左岸开了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1922年,她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为乔伊斯出版了英美两国列为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噪一时。然而在盗版、战争、经济萧条的威胁下,1933年开始书店多次面临困境,还好在法国艺文界的支持下,仍继续经营了下来。1941年,她因拒绝卖给德国纳粹军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而受到威胁,不得不将书店关门。随后,因美国加入对纳粹德国的作战,毕奇小姐因为是美国人而被纳粹逮捕,投送进集中营。出狱后她已无心再开书店。到1951年,在得到她的授权后,乔治·惠特曼先生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叫“莎士比亚书店”。1956年,毕奇小姐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1962年,她逝世于巴黎。

评分

目录莎士比亚书店开张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莎士比亚书店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