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智慧父母教子良方》是一本教你亲子教育方法的好书。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显示出种种弊端,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破坏亲子关系。《智慧父母教子良方》基于科学的教育思想,内容来自大量亲子教育的一手资料积累,针对亲子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解答家长遇到的各种困惑,指出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为不同孩子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养策略。
《智慧父母教子良方》内容以案例形式呈现,内容丰富、鲜活、发人深省,从一个个情景引入,旨在传达正确、健康、适合国情的教育理念。多重视角的呈现,能引起家长、老师的共鸣,但又能站在第三方立场进行剖析和指导,是家长和老师可以共读的宝贵资料。如果您还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苦恼,如果您正在为如何把孩子培养成长而发愁,请翻开《智慧父母教子良方》吧,它会让你发现智慧父母的教子良方。
内容简介
《智慧父母教子良方》针对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事例分析的方法从打骂孩子的危害、铸造好的品质、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教孩子管好自己、孩子的社交技巧、怎样让孩子喜欢学习、教孩子处世技巧、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尊重孩子等方面入手采用大量实例探讨亲子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用的家教方法。
作者简介
柴一兵,资深媒体人,曾在多家电视媒体从事家教类、健康类节目的策划编辑工作。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打骂吼叫并不能让孩子信服
1.孩子不打不骂不成器?
2.孩子恨透了你的:大吼大叫
3.教育孩子不能靠“吓唬”
4.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
5.父母的“碎碎念”让孩子厌烦不已
6.别用父母的权威“压迫”孩子
第二章 不打不骂也能培养孩子的好品德
1.对孩子“不打不骂”也能溺爱
2.逆反的孩子父母伤不起
3.勤劳是孩子不可缺少的品质
4.女孩能不能“富养”
5.晓之以理,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6.诚信让孩子一生受益
7.让孩子敢作敢当,打骂无济于事
8.让孩子乐于助人,鼓励胜于逼迫
第三章 让孩子为自己的青春做主
1.好父母不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2.好成绩不是打出来的
3.开明父母不会“圈养”孩子
4.不放弃让孩子吃苦的机会
5.不在孩子“伤口”上撒盐
6.不否定孩子的小小成就
7.让孩子做自己空间的小主人
第四章 不凶不恼,也能教孩子管好自己
1.花花世界的诱惑让孩子自己抵制
2.天才孩子也要学会照顾自己
3.孩子发点下脾气不算出格
4.自省强于“逼迫”式说教
5.不凶不怒让孩子明白时间的宝贵
6.过多的责骂易使孩子自暴自弃
7.帮孩子建立“零用钱”实用计划
8.父母不恼怒,孩子不骄躁
第五章 在快乐中教给孩子“闯江湖”的绝技
1.为孩子上好“社交第一课”
2.教孩子学会怎样关心别人
3.父母常笑,孩子也会变成“微笑天使”
4.懂得分享的孩子招人爱
5.培养独立坚强的孩子,拒绝“窝里横”
6.父母宽容,孩子才会宽以待人
7.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倾听”的艺术
8.教孩子懂得拒绝的技巧
9.好父母会把幽默传授给孩子
10.让孩子学会“欣赏”而非“嫉妒”
第六章 少一些批评,让孩子成为“乐学派”
1.孩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2.催孩子学习不如交给他方法
3.敢质疑的孩子才是好学生
4.好奇心让孩子对学习更有热情
5.教孩子学会在学习中“慎思之”
6.不打不骂,让孩子在“小破坏”中培养创造力
7.不以孩子的成绩论家教成败
8.教孩子学会“学以致用”
9.怎样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10.让孩子明白“知识就是力量”
第七章 勿斥勿罚,教孩子学会处世之道
1.勇敢的孩子人人爱
2.孩子不服输,好样的
3.莫让“拖拉”害了孩子
4.不打骂也能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
5.随机应变,让孩子离危险远一点
6.孩子也该清楚“细节 决定成败”
7.教孩子知道事有轻重缓急
8.让孩子感受合作的力量
9.适者生存,孩子必知的“丛林法则”
第八章 不打不骂,让孩子拥有阳光心态
1.让孩子远离自闭症的困扰
2.向前看,孩子的未来不是梦
3.警惕,别让孩子变得自卑
4.让孩子不再愤世嫉俗
5.聪明的孩子不该盲目攀比
6.自信的孩子更易获得成功
7.偏激的孩子易发火
8.孩子有泪该不该“轻弹”
第九章 将心比心,优秀父母更能体谅孩子
1.孩子的心里话,要认真听
2.好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3.父母要懂“小大人”的喜怒哀乐
4.生活中别忘了尊重孩子的隐私
5.了解,缩短亲子间的距离
6.犯错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包容
7.父母犯错,也要向孩子道歉
8.优秀的父母,不拿孩子做比较
精彩书摘
“啪”……晚上,安静的厨房里,突然响起了一道碎裂声,像是有什么东西掉到了地上,摔碎了。
闻声而来的爸爸妈妈冲进厨房,看到自家女儿呆呆地愣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地看着脚边的碎碗片。
“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昨天就打碎了一个茶杯,今天又打碎一个碗。不是说不让你碰这些东西了吗?怎么就不听呢?妈妈抚额,头疼地大声喊叫起来,“再这样下去,这家里的东西都要被你摔完了。咱们家不是大富豪,再这么摔下去,迟早有一天要变成乞丐的。
“我不是故意的。这碗上有油,我一拿就滑下去了。小采为自己辩解道。不过说完她就后悔了,晚上刷碗的是妈妈,这么一说,不是怪她的意思吗?
果然,她话音刚落,妈妈又嚷了起来,声调比刚才还提升了几分:“那还是我的不对了?你不在房间里写作业,跑来厨房做什么?
“晚饭没吃饱,饿了。小采低着头小声说道。
妈妈一听,更生气了,“吃饭的时候明明叫你多吃点,结果死活不吃。现在又跑来说饿,成心捣乱还是怎么着?整天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学习也不好,做事也不让人放心,你到底还能干什么啊?简直就像个废物。
小采眉毛跳了一下,刺耳的吼叫就像是野兽的挑衅一样,刺激着她。
“老婆!小采刚想反驳的时候,爸爸出声了。他说:“只不过是摔坏了一个碗,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咳!妈妈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不免有些心虚,轻咳一声,摆着手说道:“行了,行了,这里我来收拾,你们都出去吧。真是的,到最后还是我来替你们收拾烂摊子。
爸爸拉着小采的手,走出了厨房。
“小采,你也知道你妈妈一说话就有些口无遮拦,其实她也只是太担心你才会这样的,别往心里去,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爸爸说,知道了吗?”
“嗯,我知道了”。小采仍旧低着头,轻点了两下。
爸爸拍拍她的头,指着冰箱说道:“晚上爸爸刚买了面包,你去拿吧。
“谢谢爸爸。小采终于仰起了头,露出了一抹笑。
可当她把面包从冰箱里拿出来,打开包装,刚咬了一口后,从厨房里出来的妈妈就毫不掩饰地大叫道:“吃,就知道吃,也不知道把垃圾筐拿过来。”
夜深人静时,小采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一直想着妈妈大声喊叫的模样。她坐起身,打开台灯找到日记本,在上面写道:“我最讨厌妈妈了,因为她总是在我周围大吼大叫,十分烦人。
孩子犯错误是很常见的现象,可是现实中却不乏像小采妈妈这样的父母———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对孩子大吼大叫。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教训了孩子之后,孩子非但不认错,还对自己说“妈妈(爸爸),我讨厌你”,孩子的这句话会让父母觉得伤心,却很少有人考虑过,正是因为父母的做法伤害到了孩子,他们才会产生负面情绪。
前言/序言
《静水流深:童年心事与成长轨迹的秘密》 一、 序章:触碰生命最初的涟漪 孩子的到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是层层叠叠的涟漪,也搅动了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情感。从咿呀学语的稚嫩,到蹒跚学步的独立,再到探索世界的勃勃生机,每一个阶段都如同生命乐章中的一个独特音符,奏响着成长的旋律。本书并非是一本教条式的育儿指南,更不企图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它是一次深入的观察,一次细腻的体悟,一次对童年世界万千气象的温情记录。我们将一同走进孩子那片纯净而又复杂的心灵土壤,去聆听他们不曾言说的细语,去解读他们行为背后深藏的逻辑,去理解他们成长轨迹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我们常常感叹孩子成长的速度,似乎昨天还在怀中撒娇的婴儿,转眼间便已有了自己的主张。在这飞速的更迭中,我们作为父母,是船上的舵手,是路上的向导,却也时常感到迷茫与不安。我们投入了爱,付出了心血,却依然难以完全把握孩子前进的方向,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误解而与他们的内心渐行渐远。本书的出发点,正是要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用一种更接近孩子视角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他们的成长过程。我们将聚焦于童年时期那些至关重要的“瞬间”,这些瞬间,或许只是一个眼神,一次沉默,一个无心的举动,但它们却如同种子一般,悄悄地埋下了影响孩子未来性格、认知乃至人生走向的胚芽。 阅读本书,您将不会找到“如何才能让孩子考满分”、“如何让孩子乖巧听话”这类功利性的答案。相反,我们将带您走进那些更为本质的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是什么驱动着他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在面对挫折时,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将如何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当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时,我们才能真正地“看见”我们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看见”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 一、 第一章:孩童的宇宙:感知与理解的初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转规律和感知方式。在他们生命的早期,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在被探索。从对色彩的敏感,对声音的好奇,到对触感的迷恋,这些原始的感官体验,构成了他们对世界的第一印象。本书将深入剖析孩子是如何通过感官来构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例如,孩子为何会被某种颜色或形状深深吸引?为什么会反复地重复某种声音或动作?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其实是他们在进行着复杂的认知实验,他们正在尝试理解事物的规律,建立因果关系。 我们将讨论“依恋”在孩子早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依恋关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亲密,更是孩子探索世界安全感的基石。一个稳定、充满关爱的依恋关系,能够赋予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反之,如果依恋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可能会变得胆怯、焦虑,甚至出现行为上的退缩。本书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依恋关系的具体观察与思考,但这并非是刻意的“技巧”,而是基于对孩子发展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对父母与孩子日常互动模式的深入描绘。 我们还会关注孩子的“游戏”行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绝不仅仅是消遣。它是学习、是思考、是情感的表达、是社会交往的演练。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特点,以及游戏如何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会看到,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习社会规范,在搭积木游戏中理解空间结构,在户外奔跑中锻炼身体协调性。理解了游戏的重要性,父母才能更明智地去引导和支持孩子的游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玩耍”。 二、 第二章:语言的魔法:连接世界的情感纽带 语言,是孩子连接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再到理解复杂的指令和情感,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过程。本书将探讨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以及父母的语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并非鼓励父母用“儿童语言”去刻意迎合孩子,而是强调“高质量的语言互动”的重要性。高质量的语言互动,意味着父母能够耐心倾听,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回应,并且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孩子理解。 我们将关注“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孩子想要表达的,并非只是表面的词语,而是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父母的有效倾听,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如何去倾听孩子那些“听似无理取闹”的抱怨,如何去理解他们那些“语无伦次”的表达,以及如何通过回应来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讲故事”的艺术。故事,不仅仅是哄睡的工具,更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催化剂。本书将分享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故事,如何通过生动的讲述来激发孩子的兴趣,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参与故事的创作,让他们成为故事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听众。通过故事,孩子能够学习词汇、理解情节、培养同理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故事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出口。 三、 第三章:情绪的潮汐:理解与引导的艺术 孩子的情绪,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阴雨绵绵。愤怒、委屈、沮丧、喜悦……这些情绪,是孩子真实感受的写照,也是他们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重要信号。本书将深入探讨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以及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导航员”。我们不鼓励父母去“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提倡“接纳”和“引导”。 我们将分析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例如,为什么孩子会在商场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大哭?为什么会因为小伙伴抢走了玩具而勃然大怒?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对公平、占有、以及自我保护的朴素认知。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致解读,帮助父母理解孩子情绪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安抚和引导。 “情绪词汇”的教授,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很多孩子在表达情绪时,往往只能用哭闹、喊叫等方式,因为他们缺乏准确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本书将分享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命名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孩子感到不开心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沮丧?”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学会区分不同的情绪,并找到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父母的“情绪榜样”作用。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发展。当父母能够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本书将提供一些关于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积极情绪管理示范的思考与建议,但这并非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流露。 四、 第四章:探索的边界:好奇心与独立性的培育 孩子天生就是探险家,他们的好奇心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驱使他们去探索未知,去发现新奇。然而,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又要鼓励他们的独立。本书将探讨如何平衡这种关系,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 我们将讨论“风险管理”的艺术。并非所有风险都需要被完全规避。适当的风险,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应对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场景,例如,孩子是否可以独自在家门口玩耍?孩子能否尝试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来引发父母的思考,并提供一些基于观察的建议,帮助父母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失败的价值”也是本书关注的另一重要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许多父母却过度地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历失败。本书将强调,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及如何支持孩子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我们将看到,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恰恰是孩子建立韧性,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宝贵机会。 同时,本书也将强调“独立决策”的培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父母可以如何逐步放手,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例如,让孩子自己挑选衣服,自己安排玩耍时间,甚至参与家庭决策。通过这些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责任感。 五、 结语:静水流深,相伴成长 童年的每一个瞬间,都如同水中的涟漪,看似微小,却在无形中推动着生命的向前。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固定不变的“公式”,而是希望通过对童年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激发父母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导他们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理解孩子成长的内在逻辑。 正如“静水流深”,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陪伴,一种耐心而富有洞察的引导。当我们能够放下对“结果”的过度焦虑,转而关注“过程”的意义,当我们能够用一颗平常心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与孩子相伴的时光,我们就会发现,育儿之路,并非荆棘密布,而是充满着无限的爱与惊喜。 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育儿旅程中,一份温厚的陪伴,一份深刻的启迪,让您与孩子一同,在静水流深中,品味成长的甘甜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