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多个历史版本精心编校,查漏补缺
特别收录图书插画大师、岭南画派名家卢延光、蒙复旦等手绘插画近千幅,弥补大陆梁羽生武侠小说无插画之憾,具有收藏和阅读价值
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书名,印装精美,具有历史感和艺术性
岳飞风波亭蒙冤后,家将张保之子张炎携带岳飞的外孙女,抗金名将张宪之女张雪波逃离京城,避难盘龙山。张雪波长大后与隐居此山的檀公直之子檀道成成婚,生下一子,取名檀羽冲。一日,张炎偶然得知檀公直原是金国王爷,遂在酒中下毒欲杀死檀家父子。正当此际,金国官兵奉旨来召檀公直回京,捉拿张雪波的宋国卫士也接踵而来。并肩对敌之余张炎终于明白了真相,原来檀公直当年是因不愿领兵攻打宋国才离开金廷,可惜为时已晚,张炎和檀公直父子亦皆因伤重而亡。
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生前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他博闻多见,涉猎甚广,对历史颇有研究,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也很深,还下得一手好棋,写过不少棋评。
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广泛,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自成一家,不落俗套。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精彩书评
“《梁羽生——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
——羊城晚报
“《名家插画重现梁羽生经典作品》”
——晶报
“《看或不看,武侠就在那里?》”
——山东商报
“《奇正相生讲述政治童话-评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
——新华书目报
“《梁羽生作品集》插画完整版本全新上市”
——新浪读书
“《(朗声插画版)梁羽生作品集》全新上市”
——网易读书
“《梁羽生作品集》再推朗声插画版”
——新华书目报
一鸳鸯同命
二亲友成仇
三离奇身世
四毁家逃难
五官衙赏花
六箫心剑气
七夫人出走
八大闹寿筵
九浮萍聚散
十客途奇遇
十一曲终人散
十二西湖风波
十三含冤莫白
十四太湖波涛
十五红颜薄命
十六变生幽谷
十七泪洒长江
岳飞风波亭蒙冤后,家将张保之子张炎携带岳飞的外孙女,抗金名将张宪之女张雪波逃离京城,避难盘龙山。张雪波长大后与隐居此山的檀公直之子檀道成成婚,生下一子,取名檀羽冲。一日,张炎偶然得知檀公直原是金国王爷,遂在酒中下毒欲杀死檀家父子。正当此际,金国官兵奉旨来召檀公直回京,捉拿张雪波的宋国卫士也接踵而来。并肩对敌之余张炎终于明白了真相,原来檀公直当年是因不愿领兵攻打宋国才离开金廷,可惜为时已晚,张炎和檀公直父子亦皆因伤重而亡。
张雪波毁容携儿下山,隐姓埋名在金国商州节度使完颜鉴府上养花,并生下遗腹女檀羽樱。三年后,辽国王子、檀公直生前好友耶律玄元只身闯入完颜府寻找张雪波母子,并欲与少时情侣完颜夫人相见。完颜夫人不忍见丈夫和昔日的心上人对敌,携檀羽樱出走。耶律玄元与府中卫士及金国一等巴鲁图哈必图一场混战,张雪波不幸中箭身亡,耶律玄元带檀羽冲离开,并收他为徒,传与一身绝世武艺与一支玉箫。
七年后,檀羽冲艺成下山,在洛阳归云庄手诛仇人哈必图,并结识了神秘的娇媚少女赫连清波。从开封完颜夫人处,檀羽冲得知妹妹已被送往江南,托付给师父的朋友太湖七十二家水寨总头领王宇庭教养,于是也跟踪而下江南。
檀羽冲来到临安,在西湖酒楼为卖唱少女钟灵秀解围,同时也见到了族弟檀世英。他拒绝了檀世英回金国效力的建议,却被临安的武林豪杰误会为金国奸细而追杀。檀羽冲在灵秀的帮助下来到太湖洞庭山向王宇庭求助未果,而檀羽樱也早已被心如神尼收入门下离开太湖。
熟悉地形的灵秀帮助檀羽冲来到边境,向千柳庄庄主柳元甲求助,准备渡江北还。暗投金国的柳元甲却以武林盟主的身份,借江南豪杰之手把檀羽冲逼入绝境。灵秀祖父钟不鸣死于庄内,清波突然出现,帮助身负重伤的檀羽冲逃出生天,但她狠辣的手段和金国郡主的身份埋葬了他们最后的友情。檀羽冲救醒昏迷的灵秀,自己却不支倒地,清波留下一支灵芝黯然离去。七日后檀羽冲苏醒,但已武功尽失成为废人。
灵秀对檀羽冲不离不弃,细心照料,两人隐居翠屏山半年有余,最初的兄妹之情慢慢开始变化。檀羽冲为灵秀补办十八岁生日,陷于情感的迷惘。正在此时,他们的行踪暴露,金国国师金超岳欲置檀羽冲于死地,灵秀舍生相救,死在金超岳掌下。檀羽冲伤心欲绝,幸好被赶来的清波以激将法点醒。安葬灵秀之后,檀羽冲和清波之妹赫连清云再度南下,与宋朝豪杰会于桐柏山,消释了误会。檀羽冲决定携清云回到翠屏山居住,以完成与灵秀长相厮守的承诺,同时也因为这里一半是宋,一半是金。
……
说实话,初捧此书,我略有些忐忑,毕竟梁老的经典作品众多,对《武林天骄》这个篇章的期待值一直很高,担心改编或收录的版本会删减太多精彩内容。然而,通读下来,我发现这套书对原作的尊重是毋庸置疑的。故事情节的推进一气呵成,人物的性格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那些恩怨情仇、江湖道义,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之感。特别是主角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处理得极其细腻到位,让人读到动容之处,甚至会为之扼腕叹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武学哲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招式对决,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这本书成功地保留了那个时代武侠文学特有的侠骨柔情与家国情怀,读完后,胸中一股豪气油然而生,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装帧实在没得挑剔,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那股油墨的清香就让人心旷神怡。我特意选了带插画的版本,果然没让我失望。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难得的是,那些插图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一幅都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神韵和场景的氛围,仿佛能听到刀剑交击的铿锵之声,看到高手过招时的衣袂飘飘。每次翻到关键情节,那些精美的线条和细腻的墨色处理,都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和沉浸感,完全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配图可以比拟的。从排版布局上看,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对传统武侠小说阅读不太习惯的新读者,也能轻松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典藏版,无论是书架摆设还是闲暇品读,都显得档次非凡。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慢慢品味,感受这份匠心独运的制作诚意。
评分我向来不太追捧“名家插画版”这种附加概念,总觉得容易喧宾夺主,冲淡了文字本身的力量。但这次的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这里的插画,与文字的融合度极高,它们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作为一种视觉的注解,深化了文本的内涵。比如描绘某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戏时,插画所展现的动态捕捉和场景深度,比我用想象力构建出的画面还要更具张力。它像一个默契的伙伴,在你阅读稍有停顿时,悄无声息地为你补足了画面细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搭配,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让原本就精彩的故事,更添了一层古典韵味和视觉冲击力,非常适合那些喜欢在脑海中构建完整世界观的读者。
评分对于那些从小读武侠长大、对梁老作品情有独钟的老读者来说,这本《武林天骄》无疑是一份情怀的回归。重温经典,总会有一种与故友重逢的亲切感。但这次的阅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一种“重读出新”的惊喜。随着阅历的增加,再去品味书中那些关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深刻主题,会产生新的共鸣。当年读不懂的隐忍与牺牲,如今读来更觉其厚重。它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反而因为其对人性本质的洞察,显得历久弥新。这套书让我找回了当初沉浸在快意恩仇、仗剑天涯的纯粹乐趣,同时又多了一份对历史和人生的沉思,是一次非常充实和有价值的阅读旅程。
评分我通常是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对情节的逻辑性和人物设定的合理性要求很高。在这本《武林天骄》中,叙事节奏的掌控堪称教科书级别。故事开篇便迅速将读者卷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江湖漩涡,悬念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最妙的是,作者处理了多条线索的交织,每条线索都有其独立的高潮和发展方向,但最终又能巧妙地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主线剧情的走向。没有出现那种为了强行反转而设计的生硬情节,所有的冲突和解决都显得水到渠成。即便是配角们,他们的命运线也丰满立体,各有各的江湖立场,让人感觉这片武林是真正“活”起来了的。这种结构上的精妙,体现了大家风范,让人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作家的功力。
评分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最广,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他创作的武侠小说有35种之多。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评分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最广,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他创作的武侠小说有35种之多。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评分无论金人,还是宋人,都是他之所爱。因为一方是父亲之邦,另一方是母亲之国。但世人偏不谅他,乃至世人皆曰杀,但却何处是知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彼何人哉?”是檀羽冲一生的写照。作者创作一这位人物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借鉴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形象,个人认为两个人物从创作上各有所长,在气势上萧峰明显比檀羽冲胜出一筹,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但檀羽冲更让人产生同情。他身处的险境比萧峰更深。萧峰在他不容于一方的时候往往另一方会加以接纳,但檀羽冲却时时受两方的攻击。萧峰更为粗犷而檀羽冲更显细腻。当读者惋惜于聪明精灵的阿朱痛死于萧峰掌下之时,又是否注意到天真活泼的钟灵秀更成为民族纷争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各具特色,不过金庸笔法更为煸情,梁羽生的笔意较为平淡从容,导致两者在读者心中留下的不同的位置。《天龙》的结局中萧峰为了反战阻止侵略而献出自身的生命无疑予以以最大的震撼,而本书结局带有特定的理想化,檀羽冲选择了金宋交界的翠屏山作为隐居地,也应了他身上一半金人、一半宋人的血统,结局稍嫌平淡,与萧峰壮烈自杀相比更为明显。但萧峰的创作上应该还有一定的不足,因为他生于辽而养于宋,但是当得知养父母死于生父之手的反应似乎过于平淡,脱离了人之常情,而檀羽冲的创作上没有这方面的缺陷。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金庸更多考虑的是予读者以震撼,吸引读者最大的关注,而梁羽生更着重于塑造“平凡的人”而“推已及人”,武侠人物也应有平凡的一面。 应该说本书从创作理念、文字技法、人物形象、人物内涵方面作者的创作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作者晚期的代表作。但是本书还是存在一定方面的缺点,首先本书与作者创作的《狂侠、天骄、魔女》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一直不明白有这么好的创作思路作者为什么不另起炉灶,塑造出新的人物、新的故事,这以作者才华而论当不是难事,但作者却要借用以前小说的人物创作、背景创作出本书。致使本书在很多方面受制于前作,无法尽展作者之才华。 部分小说情节又与前作产生矛盾,如两部小说檀羽冲的身世就大不相同,前书他明显还是金国贵族,是金人武士心目中的“武林天骄”,后书虽冠名为“武林天骄”,但感觉让只是为了对应前书,这个外号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从而让人有点反感。这无论对作者、对读者而言均是很可惜的事。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许作者偏爱这个人物,故在后期创作中着意再写一下,或许作者创作精力不足,有偷懒之意,让人无法猜测。另外本书篇幅偏小,有这么好的体裁本可以创作出一部长篇巨著,可惜本书偏于小巧。全书多着力于檀羽冲面临的险境,却没有让他在更强民族冲突中更好表现自我,无形中降低了人物的影响力,比起《萍踪侠影》中的张丹枫,呈现出明显的差距。甚至与《狂侠、天骄、魔女》那个谈笑自若、亦哭亦歌,傲视王侯的檀羽冲相比,我觉得前者更当得起这一称号,因为“天骄”这个称号当让人产生一种脱俗、神往之感,不是尘世之人之感。而明显前者更让人有这种感觉,后者缺少了这种神韵。另外小说一些情节作者有欠交代,如檀羽冲妹妹的下落等作者一直没有向读者说明。尽管本书予人以不完美之感,但本书仍然无愧于一部好的小说,堪称作者晚期的代表作。
评分我有双手
评分据说是大幅度删节过的
评分《我好想你》这句话的意思是:
评分这本书非常适合改变成舞台剧,宋朝系列与唐朝系列不一般的地方开始显现。国仇家恨,是金是宋,檀羽冲有情有义,少年有成却不骄纵又适度孤傲,不错。就是梁大侠写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怎么写的了,赫连姐妹等等没有交待清楚。和《狂侠天骄魔女》根本两个系统了。后者我非常之不喜欢。三个人在今人看来都很做作,但是《武林》中的每个人都自有道理,就算檀羽冲某些地方依然拘谨,不过好歹没有《狂侠》中那般行为艺术了。走到哪儿箫声就到哪儿,还动不动大哭三声,念上一段“知我者谓我心忧”,当年小学生的时候觉得哗果然名士风范,现在只想骇笑,哪儿来的疯子。赫连清波比《狂侠》中可爱太多,可惜梁羽生笔下的魔女除非彻头彻尾改过自新,不然是没好结果的,没有像厉胜男那样死掉,已经算晚年梁大侠开恩了吧。清云在这本书中完全没光彩嘛。《武林天骄》是梁羽生所著的武侠小说,原在书报上连载,但后来出版时因故删除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将连载时众多的重要人物和情节都删去。可以看做是《狂侠天骄魔女》的前传,但《武林天骄》中的檀羽冲跟《狂侠天骄魔女》中的檀羽冲有一定出入。故事讲述了“武林天骄”檀羽冲的传奇经历。羽生先生在晚年积极求新求变的历程,经历了《弹指》的尝试,《剑网》、《幻剑》的探索,在《武林天骄》又一次实现了一个突破。个人认为,本书应是是羽生先生后期创作中较为出色的一部作品。小说从创作手法、创作观念、人物塑造看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在惯用的反抗异族入侵、反抗暴政的创作中更进一步突出民族融合,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思想。以选取的主角檀羽冲独特的身份、曲折的历程以展开本书,檀羽冲的母亲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外孙女,父亲檀道成是金国的贵族。他身上一半流着宋人的血,一半是金人的血。他心中的理想(也可以说是他一家的理想)是令两个百年相互仇杀的民族走向和睦,至少令两国人民不再视同寇仇。这是多少人的理想?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毕竟长期的战争带给两国人民心中的创痛是巨大的,难以愈合的。尽管檀公直放弃王爷的爵位,尽管檀羽冲深爱着母亲之邦,但是依靠个人的行为无法消除战争带来的偏见。自来先知的有识之士多是伴随着悲剧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容于他们的时代,从而为世人所不解。问世间几多知音人?他们往往既不容于宋人、也不容于金人,檀公直先被“亲家”张炎下毒,又死于金宋两国武士之手,而檀羽冲既受金人之迫害,又逢宋人之仇视,可悲的是他们都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看张炎不择手段的下毒却口口声声继承岳飞元帅的遗志,而宋人对檀羽冲天生的仇恨以致不择手段杀之,他们的理念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者通过檀羽冲一家的遭遇写出两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仇恨,而更可悲的是这种仇恨是通过正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让一个完美的家庭破碎,让一个人几度生死,更让多少人惨死于非命。正是在狂热的思想支配下,正义的理念往往会变成了杀人的工具,这才是人类社会中最可悲的事,作者在本书中对此作了反思。
评分唐晓澜也随之到天山学艺,武功大增。吕四娘回家后探望弥留之际的父亲,其青梅竹马的恋人沈在宽被官府逮捕,吕四娘与师兄甘凤池等化装闯入浙江抚衙中,救出已成残废的沈在宽,隐居仙霞岭修炼。五年后,唐晓澜奉师命下山寻找冯瑛及师嫂邝练霞,到京城独闯皇宫,无意中却巧遇生母,方知其身世原为生母与康熙帝所生。为救生父,却被杨仲英和关东四侠误认为是清廷爪牙,百口莫辩,只得上仙霞岭找吕四娘及甘凤池为其澄清。吕四娘、甘凤池等一道闯入铁扇帮巢穴,巧遇杨仲英及关东四侠,群侠合力踏平铁扇帮,救出白泰官及其恋人鱼娘,并为唐晓澜澄清了心迹。师徒二人重归于好,唐晓澜也和杨柳青订下了婚约。
评分岳飞风波亭蒙冤后,家将张保之子张炎携带岳飞的外孙女,抗金名将张宪之女张雪波逃离京城,避难盘龙山。张雪波长大后与隐居此山的檀公直之子檀道成成婚,生下一子,取名檀羽冲。一日,张炎偶然得知檀公直原是金国王爷,遂在酒中下毒欲杀死檀家父子。正当此际,金国官兵奉旨来召檀公直回京,捉拿张雪波的宋国卫士也接踵而来。并肩对敌之余张炎终于明白了真相,原来檀公直当年是因不愿领兵攻打宋国才离开金廷,可惜为时已晚,张炎和檀公直父子亦皆因伤重而亡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生前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他博闻多见,涉猎甚广,对历史颇有研究,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也很深,还下得一手好棋,写过不少棋评。 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最广,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他创作的武侠小说有35种之多。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自成一家,不落俗套。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作者通过檀羽冲一家的遭遇写出两国人民根深蒂固的仇恨,而更可悲的是这种仇恨是通过正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让一个完美的家庭破碎,让一个人几度生死,更让多少人惨死于非命。正是在狂热的思想支配下,正义的理念往往会变成了杀人的工具,这才是人类社会中最可悲的事,作者在本书中对此作了反思。无论金人,还是宋人,都是他之所爱。因为一方是父亲之邦,另一方是母亲之国。但世人偏不谅他,乃至世人皆曰杀,但却何处是知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彼何人哉?”是檀羽冲一生的写照。作者创作一这位人物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借鉴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形象,个人认为两个人物从创作上各有所长,在气势上萧峰明显比檀羽冲胜出一筹,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但檀羽冲更让人产生同情。他身处的险境比萧峰更深。萧峰在他不容于一方的时候往往另一方会加以接纳,但檀羽冲却时时受两方的攻击。萧峰更为粗犷而檀羽冲更显细腻。当读者惋惜于聪明精灵的阿朱痛死于萧峰掌下之时,又是否注意到天真活泼的钟灵秀更成为民族纷争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各具特色,不过金庸笔法更为煸情,梁羽生的笔意较为平淡从容,导致两者在读者心中留下的不同的位置。《天龙》的结局中萧峰为了反战阻止侵略而献出自身的生命无疑予以以最大的震撼,而本书结局带有特定的理想化,檀羽冲选择了金宋交界的翠屏山作为隐居地,也应了他身上一半金人、一半宋人的血统,结局稍嫌平淡,与萧峰壮烈自杀相比更为明显。但萧峰的创作上应该还有一定的不足,因为他生于辽而养于宋,但是当得知养父母死于生父之手的反应似乎过于平淡,脱离了人之常情,而檀羽冲的创作上没有这方面的缺陷。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金庸更多考虑的是予读者以震撼,吸引读者最大的关注,而梁羽生更着重于塑造“平凡的人”而“推已及人”,武侠人物也应有平凡的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