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第一章 引言
全球性的差距
社会阶层
技术差距。
结构与潜能
结构理论
传播与联结性
关于本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形象系统
观念形象系统
媒介的形象系统
意识
潜意识
时空意识
家庭的时间、空间和位置
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霸权
媒介的角色和通俗文化
全球性义霸
反霸权:真的做别人告诉我们的事
结论
第四章 社会规则与权力
规则
社会中的规则
规则的例外
规则和文化
权力
权威的边界
电子媒介的特权
公众形象与个人习惯:媒介,规则与宏观/微观问题
规则透视
第五章 媒介受众
直接影响
有限影响
利用与满足
一种利用与满足方法
功能主义传统
大众受众
大众社会
大众受众再思考
受众和技术变化
碎片和分割
两极
结论
第六章 文化
意识形态与文化
情感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种族与文化
内部文化模式
社会阶层与文化
习性
结论
第七章 象征性权力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接收
大众情感
情感“标签”
媒介化的感情
故事、体裁、话语
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
文化和物质世界
大众文化资本:黑金
狂欢节文化
结论
第八章 变化中的意义
媒介与文化帝国主义:简略的评述
无法确定的区域
传播源头:制度化的多样性
传播渠道:无法管理的技术
传播信息:意义的影子
结论
第九章 全球化与文化领域
传播接受者:全球文化的制作
全球文化的混合体
形象国家
全球文化的动力学
解域化和移民
文化融合与调解
“全球地方化”
结域化和放逐
循环的迁移
通向后现代性
第十章 文化、超文化、感觉
在文化冲突中幸存
新的传播技巧与文化个性化
超文化
文化范畴
文化现实化
感觉
没有文化的经验
结论
注释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坚持。内页排版疏密有致,注释清晰地放在脚注,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流畅性,又方便读者随时查阅原始资料。这种细致入微的编辑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书中可能穿插的一些视觉元素(如果存在的话,比如图表或信息图),它们用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复杂的理论模型,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精准、学术但绝不晦涩的类型,它要求读者集中注意力,但回报却是丰厚的知识结构。它像一把精确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社会信息流动背后的复杂肌理,对于任何想要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媒介的出现而愈发凸显。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成功地将“媒介”这个工具性的概念,提升到了“文化塑造者”的哲学高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管道,更是我们感知和定义现实的媒介本身。书中对全球文化产品在地化(Glocalization)现象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把全球化看作是单一文化的扩张,而是细致描绘了不同文化在接受和改造外来媒介形式时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复杂性正是现实的写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理论如何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例如,某个国际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书中似乎提供了分析它的理论模型。这种即时的关联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死板地分章节,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探险旅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从最基础的媒介概念开始,层层递进,直到探讨极其复杂的文化互动现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审慎。它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姿态,而是非常耐心地剖析了地域、历史和权力结构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我感觉作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陷阱,而是努力构建一个真正多元、多声部的分析框架。书中引用的文献和理论支撑非常扎实,虽然有些理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作者的解释清晰到位,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对话”,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但又充满洞察力的语气,与我探讨这个变幻莫测的媒介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有点复古又有点现代的字体搭配在一起,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感觉质感不错,纸张的厚度也刚刚好,让人有种想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我其实是对这个领域接触不深,但一直对信息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流动感到好奇,所以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读完前言和目录,我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似乎想要构建一个宏大而全面的图景。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个向导,领着读者探索一片广袤的新大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跨学科的视角,感觉能把很多我之前零散的认知串联起来。比如,它似乎在探讨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全球化”这个词的理解,这种结合现实案例的分析方式,让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的媒介技术是如何在不同地域引发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知识点,更是在提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传播学的书,很多都是在重复一些已经被嚼烂的概念,缺乏新意。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在努力“更新”我们的思维工具箱。它不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挑战,反而将其置于核心位置进行拷问。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作者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是深入分析了背后深层次的资源分配不均和文化权力的话语权争夺。这种深度剖析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老练,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论证方式,让人信服。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关怀。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和刷社交媒体时的“滤镜”似乎被换了一副新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评分好书一本,值得一读。
评分在麦克卢汉看来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才具有开辟新社会交往方式的可能性。在口语传播阶段,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因而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文字传播阶段到来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社会空间,令转瞬即逝的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保存,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其传播的规模效应对文化的记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评分商务印书馆出品,确属精品。
评分货真价实,送货飞快。
评分权威人士编写的教材,值得一读。
评分还不错,看上去不错,不错的,不错
评分........................................................................................................................................................................................................................................................................................................
评分商务印书馆出品,确属精品。
评分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