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結束60周年,一個外國攝影傢眼裏的朝鮮日常景象及其人民的日常生活。
★選用的36幅作品,以方構圖無裁剪的形式創作。
★用“圖證”的形式核實人們對朝鮮的各種猜測與判斷,揭開朝鮮神秘的麵紗。
★在機場、火車站的尋常景象中,客觀審視自然冷靜的朝鮮。
《當代視覺影像叢書:平壤記憶》是一本攝影集,36幅圖片,作者攝於2002年9月7日至13日,第八屆平壤國際電影節和朝鮮國慶節期間。
場景有平壤國際機場、平壤火車站、通往妙香山的高速公路、郊區山川農莊、市區大同江西岸、市區大同江東岸、大同江畔的主題思想塔等等,在尋常景物中以客觀的視角對平壤進行瞭圖說。
廖曙輝,廣東省揭西縣籍,1954年8月齣生於廣東省封川縣(現封開縣),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
1970年開始涉足攝影,1997年由《中國攝影傢》印發《廖曙輝攝影作品集》1998年由嶺南美術齣版社齣版個人專題攝影集《河源鏡痕》。
擔任齣品人、製片人、監製的電影電視劇等影視片共40多部。
序
Pyongyang Memoir Preface
圖集
而廖先生的這些照片平靜得簡直不是旅行所得,他的平常心使得照片沒有多餘的東西張望,他更像是穿越迴到三十多年前,在那些沒有可樂,沒有牛仔褲,沒有網絡,沒有迪斯科舞廳,沒有咖啡的生活場景裏,一次次悄無聲息摁動快門,照片中沒有“發現”的驚奇,反倒有著溫暖的端詳。事實上,如果能放低一些來自於生活物質的優越感,我們其實可以從這些朝鮮人身上看到他們的生活貧乏卻不貧瘠,這和當年的我們確實也有某些相似之處。遺憾的是許多人在走瞭30年快車道後也還是沒有發現——豐富的物質並不代錶著更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廖先生說,他在平壤感到的不僅僅是這份平靜,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讓一個國傢有著井然的秩序和高度的自製力;他看到,在一場大型的廣場國慶活動之後,地上竟然看不到一片紙屑,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民族精神啊!
……
我必須提到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它在於其對“凝視”這一行為的深刻反思。作者不僅僅是記錄者,他更是那個主動去“看”的人,他的凝視充滿瞭選擇性、滲透性和不可避免的主觀性。在閱讀那些關於公共空間影像的分析時,我能明顯感受到他試圖穿透錶麵的平靜,去捕捉那些被製度性景觀所掩蓋的微小的人類痕跡。這種“透過”的努力,使得這本書的文字充滿瞭穿透力。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自身的觀察立場是如何被塑造和製約的。與其說這本書是在描繪一個遙遠的地方,不如說它是在邀請我們進行一場關於“如何觀看”的哲學思辨。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本單純的紀實作品,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經驗的局限與可能。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展現瞭一種近乎詩意的邏輯,它並非嚴格按照時間綫索進行推進,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主題意象進行螺鏇式上升的探討。每一次主題的迴歸,都會帶來新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感到一絲迷惘,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內在韻律,就會發現其高妙之處。它更像是一次對記憶和體驗的重塑過程,而非簡單的信息羅列。例如,某個關於集體活動的章節,它可能與後半部分關於個體失語的探討形成瞭強烈的對位,這種跳躍式的關聯,迫使讀者去主動建立概念之間的橋梁。這種敘事上的大膽嘗試,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精力的讀者來說,它所迴報的認知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愉悅是巨大的,遠超那些平鋪直敘的論著。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對話場域。它巧妙地規避瞭單一視角的局限,通過穿插的文獻資料、口述訪談的節選片段,以及作者本人的田野筆記,形成瞭一種多聲部的交響樂。這種多聲部結構,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靠性和復雜性。比如,在對比不同時間點齣現的官方宣傳口徑與民間私下的記錄時,那種微妙的張力立刻就凸顯齣來瞭。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策展人,他沒有直接下定論,而是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並置在一起,任由它們在彼此的映照下,摺射齣更深層次的意義。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曆史”往往隻是被精心打磨過的錶麵。這種尊重事實的嚴謹態度,使得這本書在嚴肅性上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部分,敘事風格極為剋製和內斂,這與我預想中的那種煽情或宏大敘事完全不同,反而更顯齣一種冷靜的、近乎冷酷的客觀性。作者似乎有意地將自我情感抽離齣來,讓事實和觀察本身去說話。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社會現象和個體命運的交織點時,那種不加修飾的白描手法,反而産生瞭更強的衝擊力。我欣賞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哲學,它要求讀者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中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的結論。很多段落的句式結構都非常精妙,長句和短句的交替運用,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節奏感,讀起來就像是在聆聽一首結構嚴謹卻又充滿內在張力的樂麯。這種文字的力度,在於它所構建的留白空間,讓讀者有足夠的呼吸和沉思的餘地,去填補那些未被言明的情感重量。對我而言,這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戰,也是一次審美上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拿到它起,我就被那種沉穩而又充滿力量感的封麵深深吸引住瞭。那種灰調的底色,配上簡潔卻極具張力的字體排版,讓人立刻感受到瞭一種嚴肅的曆史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到位,光影在上麵呈現齣一種微妙的層次變化,即便是普通的文字,在這樣的紙張上閱讀也變成瞭一種享受。我特彆留意瞭那些跨頁的圖片展示,攝影師的取景角度非常大膽且富有洞察力,他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能引發深層思考的瞬間。特彆是那些關於建築細節的捕捉,它們不是簡單的記錄,更像是一種對逝去時代符號的重新解讀。光是翻閱這些影像,我就能想象齣作者在收集和整理這些素材時付齣瞭多少心血。這種對視覺體驗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翻閱一次,我都會在不同的光綫下重新審視那些畫麵,總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的細節,這無疑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所探討主題的理解和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