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一个外国摄影家眼里的朝鲜日常景象及其人民的日常生活。
★选用的36幅作品,以方构图无裁剪的形式创作。
★用“图证”的形式核实人们对朝鲜的各种猜测与判断,揭开朝鲜神秘的面纱。
★在机场、火车站的寻常景象中,客观审视自然冷静的朝鲜。
《当代视觉影像丛书:平壤记忆》是一本摄影集,36幅图片,作者摄于2002年9月7日至13日,第八届平壤国际电影节和朝鲜国庆节期间。
场景有平壤国际机场、平壤火车站、通往妙香山的高速公路、郊区山川农庄、市区大同江西岸、市区大同江东岸、大同江畔的主题思想塔等等,在寻常景物中以客观的视角对平壤进行了图说。
廖曙辉,广东省揭西县籍,1954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封川县(现封开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70年开始涉足摄影,1997年由《中国摄影家》印发《廖曙辉摄影作品集》1998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专题摄影集《河源镜痕》。
担任出品人、制片人、监制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片共40多部。
序
Pyongyang Memoir Preface
图集
而廖先生的这些照片平静得简直不是旅行所得,他的平常心使得照片没有多余的东西张望,他更像是穿越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那些没有可乐,没有牛仔裤,没有网络,没有迪斯科舞厅,没有咖啡的生活场景里,一次次悄无声息摁动快门,照片中没有“发现”的惊奇,反倒有着温暖的端详。事实上,如果能放低一些来自于生活物质的优越感,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朝鲜人身上看到他们的生活贫乏却不贫瘠,这和当年的我们确实也有某些相似之处。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走了30年快车道后也还是没有发现——丰富的物质并不代表着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廖先生说,他在平壤感到的不仅仅是这份平静,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一个国家有着井然的秩序和高度的自制力;他看到,在一场大型的广场国庆活动之后,地上竟然看不到一片纸屑,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啊!
……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对话场域。它巧妙地规避了单一视角的局限,通过穿插的文献资料、口述访谈的节选片段,以及作者本人的田野笔记,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交响乐。这种多声部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靠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对比不同时间点出现的官方宣传口径与民间私下的记录时,那种微妙的张力立刻就凸显出来了。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策展人,他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置在一起,任由它们在彼此的映照下,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历史”往往只是被精心打磨过的表面。这种尊重事实的严谨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严肃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拿到它起,我就被那种沉稳而又充满力量感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那种灰调的底色,配上简洁却极具张力的字体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严肃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光影在上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层次变化,即便是普通的文字,在这样的纸张上阅读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跨页的图片展示,摄影师的取景角度非常大胆且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能引发深层思考的瞬间。特别是那些关于建筑细节的捕捉,它们不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对逝去时代符号的重新解读。光是翻阅这些影像,我就能想象出作者在收集和整理这些素材时付出了多少心血。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翻阅一次,我都会在不同的光线下重新审视那些画面,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探讨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评分我必须提到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它在于其对“凝视”这一行为的深刻反思。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他更是那个主动去“看”的人,他的凝视充满了选择性、渗透性和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在阅读那些关于公共空间影像的分析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他试图穿透表面的平静,去捕捉那些被制度性景观所掩盖的微小的人类痕迹。这种“透过”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穿透力。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自身的观察立场是如何被塑造和制约的。与其说这本书是在描绘一个遥远的地方,不如说它是在邀请我们进行一场关于“如何观看”的哲学思辨。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纪实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经验的局限与可能。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了一种近乎诗意的逻辑,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推进,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意象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探讨。每一次主题的回归,都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迷惘,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内在韵律,就会发现其高妙之处。它更像是一次对记忆和体验的重塑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罗列。例如,某个关于集体活动的章节,它可能与后半部分关于个体失语的探讨形成了强烈的对位,这种跳跃式的关联,迫使读者去主动建立概念之间的桥梁。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精力的读者来说,它所回报的认知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愉悦是巨大的,远超那些平铺直叙的论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叙事风格极为克制和内敛,这与我预想中的那种煽情或宏大叙事完全不同,反而更显出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作者似乎有意地将自我情感抽离出来,让事实和观察本身去说话。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交织点时,那种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反而产生了更强的冲击力。我欣赏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很多段落的句式结构都非常精妙,长句和短句的交替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首结构严谨却又充满内在张力的乐曲。这种文字的力度,在于它所构建的留白空间,让读者有足够的呼吸和沉思的余地,去填补那些未被言明的情感重量。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审美上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