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觉影像丛书:平壤记忆

当代视觉影像丛书:平壤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曙辉 著
图书标签:
  • 平壤
  • 朝鲜
  • 摄影
  • 纪实
  • 城市景观
  • 文化
  • 当代艺术
  • 视觉影像
  • 旅行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6249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41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视觉影像丛书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资深摄影爱好者、对朝鲜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一个外国摄影家眼里的朝鲜日常景象及其人民的日常生活。
  ★选用的36幅作品,以方构图无裁剪的形式创作。
  ★用“图证”的形式核实人们对朝鲜的各种猜测与判断,揭开朝鲜神秘的面纱。
  ★在机场、火车站的寻常景象中,客观审视自然冷静的朝鲜。

内容简介

  《当代视觉影像丛书:平壤记忆》是一本摄影集,36幅图片,作者摄于2002年9月7日至13日,第八届平壤国际电影节和朝鲜国庆节期间。
  场景有平壤国际机场、平壤火车站、通往妙香山的高速公路、郊区山川农庄、市区大同江西岸、市区大同江东岸、大同江畔的主题思想塔等等,在寻常景物中以客观的视角对平壤进行了图说。

作者简介

  廖曙辉,广东省揭西县籍,1954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封川县(现封开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70年开始涉足摄影,1997年由《中国摄影家》印发《廖曙辉摄影作品集》1998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专题摄影集《河源镜痕》。
  担任出品人、制片人、监制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片共40多部。

内页插图

目录


Pyongyang Memoir Preface
图集

精彩书摘

  而廖先生的这些照片平静得简直不是旅行所得,他的平常心使得照片没有多余的东西张望,他更像是穿越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那些没有可乐,没有牛仔裤,没有网络,没有迪斯科舞厅,没有咖啡的生活场景里,一次次悄无声息摁动快门,照片中没有“发现”的惊奇,反倒有着温暖的端详。事实上,如果能放低一些来自于生活物质的优越感,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朝鲜人身上看到他们的生活贫乏却不贫瘠,这和当年的我们确实也有某些相似之处。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走了30年快车道后也还是没有发现——丰富的物质并不代表着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廖先生说,他在平壤感到的不仅仅是这份平静,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一个国家有着井然的秩序和高度的自制力;他看到,在一场大型的广场国庆活动之后,地上竟然看不到一片纸屑,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啊!
  ……

前言/序言


《平壤记忆》:一瞥朝鲜首都的城市映像与时代印记 “当代视觉影像丛书”系列,致力于以图像的力量,探索时代变迁中的城市景观、社会风貌与个体记忆。《平壤记忆》作为该丛书的一员,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详尽的政治分析,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精心遴选的视觉素材,如同一扇扇窗户,引导读者窥探朝鲜首都平壤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城市景象与时代脉搏。本书旨在呈现一个相对立体、多维的平壤,一个在人们既有想象之外,又在某些方面印证着某种预设的,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城市。 本书的视角是“记忆”,这并非指向某个单一的、官方叙述的“平壤记忆”,而是试图捕捉那些散落在时间碎片中的、更具个人色彩的、甚至是转瞬即逝的影像印记。这些印记可能来自于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自于造访过此地的观察者,亦来自于历史的沉淀。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平壤这座特殊城市的一种视觉化回响,一种跨越了官方宣传与民间传闻的,更为朴素而真切的影像呈现。 视觉呈现:城市肌理与生活切片 《平壤记忆》的灵魂在于其视觉内容。本书不会罗列枯燥的文字,而是将叙述的重任交给照片、海报、电影片段截图(如有可能)、以及具有时代感的绘画或素描等视觉元素。这些影像将从多个层面勾勒出平壤的城市肌理: 宏伟的建筑与广场: 那些标志性的、为展示国家实力而建造的宏伟建筑,如主体思想塔、凯旋门、人民大学习堂、以及宽阔的广场,它们在视觉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书将展现这些建筑在不同光影下的姿态,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然而,我们关注的并非仅仅是其规模,而是它们如何成为城市叙事的载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个特定的角度、某种特定的天气,或是广场上特定活动的瞬间,都可能揭示出建筑背后隐藏的更多故事。 日常生活场景: 抛开宏大的政治符号,本书将深入到平壤的日常生活场景。街头巷尾,行人匆匆的身影,孩子们玩耍的笑脸,商店里的商品陈列,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以及公园里休憩的人们,这些看似平凡的画面,却最能触及城市跳动的脉搏。我们将努力呈现不同年代的服饰风格、交通方式(从有轨电车到自行车的变迁)、以及街头摊贩的烟火气(如果影像资料允许)。这些细节将勾勒出普通人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世界。 城市景观的细节: 除了标志性建筑,本书还将关注城市景观中的细节。例如,郁郁葱葱的街道绿化,精心维护的花坛,以及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居民楼。窗户里的灯光,阳台上晾晒的衣物,甚至墙壁上偶尔出现的涂鸦,都可能成为理解城市生活的一扇窗口。我们也会留意城市中出现的指示牌、广告牌(如果存在且具有代表性),以及公共设施的设计,它们都反映着城市的文化与发展方向。 特殊活动与节日: 平壤的盛大阅兵、群众游行、体育赛事、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是构成其独特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收录相关的影像,但不会仅仅停留在展示其规模与队列的整齐,而是试图捕捉活动中的个体表情、人们的参与热情,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与国家认同感塑造的工具。某些非官方的、更具生活气息的节日习俗,如果能找到相关资料,也将是重要的补充。 历史脉络:时间维度下的平壤变迁 《平壤记忆》并非一部静态的城市写照,它也承载着时间维度的痕迹。通过不同年代的视觉影像,本书将试图勾勒出平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 早期建设与发展: 追溯平壤在朝鲜战争后的重建时期,以及其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面貌。那个时期,城市充满了重建的希望与集体主义的激情,建筑风格可能带有浓厚的苏式或早期中式影响。 黄金时期与纪念碑式建筑的崛起: 在国家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平壤建造了大量标志性建筑,塑造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天际线。这一时期,城市可能展现出一种更加自信与宏大的气象。 特定时代的视觉文化: 本书会关注特定时代所形成的视觉文化。例如,社会主义宣传海报的设计风格、电影海报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广告宣传语言(如果能通过视觉呈现)。这些将是理解该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近现代的微妙变化: 即使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平壤也并非完全 static。本书将尝试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变化。例如,某些建筑外立面的修缮、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或是人们穿着风格的细微调整。这些细节可能暗示着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细微滑动与适应。 主题探讨:不止于城市表象 《平壤记忆》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展示平壤的风貌,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视觉素材,引发读者对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身份与认同: 在一个高度集体化的社会里,个体的身份与认同是如何被塑造与呈现的?视觉影像如何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本书将通过观察人们的穿着、表情、以及参与集体活动的姿态,来探讨这一问题。 视觉的权力和叙事: 视觉影像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叙事性与权力属性。在平壤,哪些影像被官方选择、放大并传播,又有哪些被选择性地忽略?本书希望通过呈现多元化的视觉素材,来引导读者批判性地审视视觉信息,理解其背后的权力运作。 现代性与传统: 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平壤如何处理与传统的关系?视觉影像中,现代建筑与历史遗迹,新式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如何在同一空间中共存? 观看者与被观看者: 我们作为观看者,带着怎样的预设与想象来看待平壤?而平壤的居民,又在如何被观看、被记录?本书的影像选择,也力图打破单向的观看模式,呈现出被观看者可能拥有的主体性。 “记忆”的多重含义: 这里的“记忆”不仅指个人对过去的怀念,更包括集体记忆、历史记忆,以及影像本身作为一种凝固的“记忆”的功能。本书将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年代的影像,构建一个关于平壤的、更为复杂而多层次的“记忆”图景。 本书的独特之处 《平壤记忆》力求避免成为一部冰冷、客观的图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强调“感觉”与“氛围”: 除了记录事实,本书更注重捕捉平壤的独特氛围——那种庄重、有序,有时又带着一丝神秘与疏离感。通过对光影、构图、以及人物表情的细致捕捉,来营造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避免断言与定论: 本书提供的是一系列视觉线索,而非明确的结论。读者将有机会自行解读影像背后的含义,形成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试图“解释”平壤,而是提供一个“观看”平壤的平台。 注重细节与非宏大叙事: 在宏大的政治叙事之外,本书更关注那些微小、却富有生命力的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真实肌理。 《平壤记忆》是一次对视觉文本的深入探索,一次对一个特殊城市多维度解读的尝试。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用眼睛去“读懂”平壤,去感受这座城市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那些不可磨灭的“记忆”印记。它希望激发的是一种开放的、好奇的、以及对图像的力量和城市叙事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对话场域。它巧妙地规避了单一视角的局限,通过穿插的文献资料、口述访谈的节选片段,以及作者本人的田野笔记,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交响乐。这种多声部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靠性和复杂性。比如,在对比不同时间点出现的官方宣传口径与民间私下的记录时,那种微妙的张力立刻就凸显出来了。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策展人,他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置在一起,任由它们在彼此的映照下,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历史”往往只是被精心打磨过的表面。这种尊重事实的严谨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严肃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拿到它起,我就被那种沉稳而又充满力量感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那种灰调的底色,配上简洁却极具张力的字体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严肃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光影在上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层次变化,即便是普通的文字,在这样的纸张上阅读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跨页的图片展示,摄影师的取景角度非常大胆且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能引发深层思考的瞬间。特别是那些关于建筑细节的捕捉,它们不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种对逝去时代符号的重新解读。光是翻阅这些影像,我就能想象出作者在收集和整理这些素材时付出了多少心血。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翻阅一次,我都会在不同的光线下重新审视那些画面,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探讨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它在于其对“凝视”这一行为的深刻反思。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他更是那个主动去“看”的人,他的凝视充满了选择性、渗透性和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在阅读那些关于公共空间影像的分析时,我能明显感受到他试图穿透表面的平静,去捕捉那些被制度性景观所掩盖的微小的人类痕迹。这种“透过”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穿透力。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自身的观察立场是如何被塑造和制约的。与其说这本书是在描绘一个遥远的地方,不如说它是在邀请我们进行一场关于“如何观看”的哲学思辨。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纪实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经验的局限与可能。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了一种近乎诗意的逻辑,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推进,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意象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探讨。每一次主题的回归,都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迷惘,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内在韵律,就会发现其高妙之处。它更像是一次对记忆和体验的重塑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罗列。例如,某个关于集体活动的章节,它可能与后半部分关于个体失语的探讨形成了强烈的对位,这种跳跃式的关联,迫使读者去主动建立概念之间的桥梁。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精力的读者来说,它所回报的认知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愉悦是巨大的,远超那些平铺直叙的论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叙事风格极为克制和内敛,这与我预想中的那种煽情或宏大叙事完全不同,反而更显出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作者似乎有意地将自我情感抽离出来,让事实和观察本身去说话。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交织点时,那种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反而产生了更强的冲击力。我欣赏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哲学,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很多段落的句式结构都非常精妙,长句和短句的交替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首结构严谨却又充满内在张力的乐曲。这种文字的力度,在于它所构建的留白空间,让读者有足够的呼吸和沉思的余地,去填补那些未被言明的情感重量。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也是一次审美上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