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要说,《冷记忆:1987-1990》这本书,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回忆录”这个题材的固有认知。我一直觉得回忆录就是要真实客观地记录事件,要给读者还原一个过去的场景。但这本书,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编织的梦境,或者说是一首情绪的交响乐。作者没有选择直接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化的描绘,比如雨滴落在玻璃上的轨迹,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或是夕阳染红的天边,来暗示和烘托某种情感状态。这种写法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解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暗流。有时,我会觉得作者在用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表达,但仔细品味,又能从中找到共鸣。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书,需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我最喜欢书中有几处关于“失去”和“寻找”的描写,那种模糊不清的边界,那种追寻却又无处可寻的失落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记忆并非总是清晰可见的画面,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模糊的感知,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一种淡淡的遗憾。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记忆,也许我们遗忘的,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
评分我花了不少时间来消化《冷记忆:1987-1990》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硬核的历史记录,或者是一部充满怀旧情怀的小说。结果,它展现给我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质感。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她更像是一位解剖师,将那些沉寂在时光深处的记忆碎片,一点点剥离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她没有试图去美化或者丑化任何过去,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客观,来呈现那些模糊的,甚至是被遗忘的细节。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敬畏。书中有很多关于“选择”和“错过”的描写,那种宿命般的无奈,以及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渺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产生共鸣的书,它需要你去思考,去反刍。我反复阅读了书中的一些章节,试图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体会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不愿触碰的角落。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带着一丝释然的情绪。这本书,让我对“记忆”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总算在假期前啃完了。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冷记忆:1987-1990》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种带着距离感和时间沉淀的味道,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以为会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或者是某个群体在那个年代的集体回忆,没想到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更个人化、更内敛的情感叙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像是慢镜头一样,将一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比如夏日午后窗外的蝉鸣,路边小摊飘来的烤红薯香,或是夜晚独自一人点亮的台灯光晕,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尘埃,听到脚下踩过的落叶声。那些文字,不像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种心境,一种在特定时间段里,个体所经历的,那些被时间冲刷却又依然鲜活的情感印记。我反复回味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是关于人物内心独白的部分,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在类似情境下的影子。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静水流深般的触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节奏,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氛围里。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丝温暖,在我心头萦绕。
评分坦白说,《冷记忆:1987-1990》这本书,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也不是那种能让你哈哈大笑的书。它是一种非常沉静,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压抑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压抑,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作者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克制、内敛的表达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段落,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却又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做到用如此简单朴素的文字,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的?书中有很多关于“遗忘”和“铭记”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些思考留给了读者。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记忆”,其实是被我们选择性地过滤和重塑过的。那些被遗忘的,或许才是最真实的。我特别欣赏书中有几处对于“孤独”的描绘,那种深刻的、仿佛要渗透进骨子里的孤独感,被作者描绘得无比真实,却又不过分渲染。它像是一杯烈酒,入口微苦,回味却悠长。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评分《冷记忆:1987-1990》,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老旧的抽屉里,翻出了一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里的人,事,都已经模糊不清,但透过那层岁月留下的灰尘,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属于那个年代的气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描绘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聚焦于一些细枝末节,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一句未竟的话语,或者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些细节,经过作者的重新打磨和解读,却承载了异常丰富的情感信息。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书中的场景,试图去还原那个年代的氛围,去理解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它不是一种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种拼贴,将零散的片段,通过作者的情感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整体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时间”的描绘,那种流逝感,那种无法挽回的遗憾,被刻画得非常到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又像是在和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在文字的世界里重逢。它勾起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模糊的记忆,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让那些曾经鲜活的日子,最终变成了“冷记忆”。
评分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又译吉恩·布希亚、让·波德里亚等。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他在对于“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做“后现代”的年代,让·鲍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
评分在此之前七年,1882,这一年度可能最值得尼采本人铭记的是他生平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失恋,对象是作家、行为艺术家莎乐美(现在的脱衣舞娘还被人称作莎乐美舞者)。但是很多年后,更多人关心的是他在《快乐的哲学》里试图传达的信息,包括那句著名的“上帝死了”。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买了三本,都很好,物流也很给力,两天就到了。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1929年7月29日出生于法国兰斯(Reims ),西方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常被误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者,实际不然,他批判过福柯等后现代主义,明确表明自己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
评分月夕成玦,又该如何溯得百转千回的爱恋;月夕成玦,又该如何追寻执子之手的痴缠;月夕成玦,怎样才能留住落花流水的美。
评分消费社会/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1.
评分澳洲土著人有一种同大地难以割舍的哲学,大地赋予人类生命,赐予人类食物、语言和智慧,而在人走完自己的一生之后,大地又接受了他的躯体。一个人“自己的土地”哪怕只是一片空地,其本身就是神圣的,不应受到伤害。会因为修筑公路、铁路或开矿而伤痕累累。谁伤害大地,谁就是伤害自己,同时也在伤害别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