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将它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位同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古典,但其内涵却是跨越时空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执着于文本原貌和细微考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对古典文献的鉴赏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注家的观点,我学会了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定论的解释。这种思维上的训练,远比记住一两个知识点来得更有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常置案头的典籍,它所蕴含的学养和匠心,值得每一位珍视传统文化的读者去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传统的竖排版,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古典文献阅读的氛围中。封面素雅而不失庄重,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能感受到编者在制作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字体的选择也很讲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 preserves 了古籍的风韵。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繁体字和竖排阅读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一件宝物。初翻阅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生敬畏,仿佛面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流淌了千年的智慧。这种仪式感,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书的开本大小也适中,方便携带和随时翻阅,无论是在书房静坐,还是在旅途中品读,都能获得极佳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所收录的注释和考证,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通过“新编”和“补正”这两个概念,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编纂者对传统研究成果的继承与革新。它似乎在无形中完成了一次对现有庄子研究的“大盘点”,指出了哪些是值得信赖的经典解读,哪些地方可能存在争议或需要进一步商榷。这种梳理工作,对于想要系统性掌握庄学脉络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不像是一部单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导师,引导我循着清晰的脉络,去追溯庄子思想演变的历史轨迹,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地图。
评分这次阅读《新编诸子集成》的体验,最让我惊喜的是其注释的详尽与精辟。我过去在阅读《庄子》时,常因文义晦涩而感到困惑,但这本书的“集解”部分,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收录了历代名家的精要解读,还巧妙地进行了整合与辨析,使得那些看似深奥的章节变得豁然开朗。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词汇和典故,作者的考证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考据翔实,论证有力。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庄子思想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重和洞见。我尤其欣赏它在补正部分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面对前人可能存在的疏漏或误解,能坦诚地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这种学术上的担当,着实令人钦佩。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文献细节的苛求,也能让初涉庄子思想的读者感到友好和易于上手。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在学术著作中是比较难得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行文中体现出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学术立场,没有过度的个人发挥,而是扎根于文本,回归到对先秦思想的本真探求上。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先哲的深度对话,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娱乐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与塑造。
评分买了一堆东西,送货快,质量不错,很好。
评分庄子通辩这个好道经一部就够
评分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集纳了前人注庄的许多成果,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解,要言不烦,便于披览,为本世纪以来研究庄子者所必读。近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就庄子中最重要的内篇部分对集解做了许多补充订正,颇有参考价值。
评分不错,很喜欢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重要的事情提三遍
评分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买了一堆中华书局的版本,不错
评分按此《霍光传》记事清晰明白,昌邑王贺在帝位27天之间内,徵发人力物力的诏令多达1127次而已。昌邑王此处的罪过是,忙于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大事及新帝身份,其精力、注意力,全在为皇帝自己服务的方面,(当然这是霍光一方的证词,而我们也不太可能了解多少真相了)不合乎一位新继任的皇帝应有的谦抑的态度,缺乏对朝廷旧官僚集团的尊重,对国事的正常关注等,这里并没有1127条罪状或“荒唐事”的事情,这只可以算是一条罪状或一件“荒唐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