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文學傢、政治傢司馬光率劉恕、劉攽、範祖禹等人,曆時十九載編撰而成。它是一部鑒於往事、資於治道、閱讀和資政的禦用史書,是一代偉人毛澤東通讀瞭十七遍的曆史巨著,被後人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內容浩繁,文字古樸,典故眾多,閱讀睏難。司馬光曾自言:“修《通鑒》成,唯王勝之藉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伸欠思睡。”(南宋鬍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序)可見,即使古人讀之,也有入海算沙、力不勝任之感。
但是,閱讀乃至熟知《資治通鑒》,並將它運用自如,是豐富我們的心智,提高文學素養所必需的。而對於中學生來說,要讀完如此大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鑒於此,為瞭幫助廣大中學生學習曆史、增長智慧,我們從《資治通鑒》原著中選取瞭其中的100個名句,編著瞭《中華經典名句係列叢書:新編中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資治通鑒>100個名句》,旨在采擷這名著中的精華,達到對這部名著提純精煉之目的。這100個名句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寫作中,使用頻率很高,影響很大。中學生隻要掌握瞭這些名句,就基本上掌握瞭原著中的精要,對增長知識、提高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必將大有裨益。
《中華經典名句係列叢書:新編中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資治通鑒>100個名句》以精彩耐讀的曆史故事解說名句,讓中學生在饒有興趣的閱讀中更容易掌握《資治通鑒》的有關知識。在編排上,以每句首漢字拼音的自然排列順序進行分類,盡可能地消除閱讀障礙,方便讀者查閱和欣賞。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A
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B
不癡不聾,不做傢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遇檠根錯節,無以彆利器
不為五鬥米摺腰,拳拳事鄉裏小人
百聞不如一見
兵齣無名,事故不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
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
乘長風破萬裏浪
此間樂,不思蜀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
豺狼當路,安問狐狸
D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大丈夫安能久事筆墨間
德者人之所嚴,而纔者人之所愛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F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福至心靈,禍來神昧
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G
古人貴朝聞夕改
孤則易摺,眾則難摧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H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何不食肉糜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
漢朝與夜郎誰大
鬍服騎射,以教百姓
豪貴之傢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J
雞鳴狗盜之徒
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軍令有所不從
軍法不可私,名節不可虧
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
疾風掃落葉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K
口有蜜,腹有劍
L
洛陽強項令
M
莫敢飾詐,務盡其情
P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Q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麯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屈節辱命,雖生,何麵目以歸漢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秦始皇焚書坑儒
騎虎者勢不得下
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R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
人生居世間,譬猶騁六驥過決隙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人君之養人,在省其徵役而已
人患誌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忍小忿而存大信
S
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生乃與噲等為伍
士彆三日,便當颳目相待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失之毫厘,差以韆裏
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計細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T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鬥
W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
X
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相聚偷生,知其不可久
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雪花飄飄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
挾天子以令諸侯
Y
一傢哭何如一路哭
以君之貴,奉公守法,則上下平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
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
英雄無用武之地
緣木求魚,升山采珠
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
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憂人之憂,樂人之樂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Z
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枕戈待旦,誌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德不在險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
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
趙括紙上談兵
趙高指鹿為馬
精彩書摘
季布為漢初將軍,楚國人,少時就仗義行俠,聞名鄉裏。他為人為臣都忠義耿直,不為豪強所屈,被人傳誦為一代良臣。
季布有個老鄉叫曹丘生,是一個四海為傢的縱橫辯士,喜歡用錢財去買通權貴,從而獲得很多方便。因此,季布很看不起他,不屑於與他往來。曹丘生有段時間與權貴趙淡等人來往密切,同時又與竇皇後外戚竇長君交往非常頻繁。季布知道後寫信勸誡朋友竇長君說:“曹丘生不是一個正直誠實之人,不值得您去與他交往。我是他老鄉,我早就聽說他人品不好,竇兄你要三思纔是啊!”
有一天,曹丘生從外地迴來,拜訪瞭竇長君。二人聊天時說到瞭季布。當得知竇長君與季布交情很深時,曹丘生就懇請竇長君給他寫一封引薦信,讓他去拜訪季布。因為季布曾錶示齣他對曹的厭惡之情,所以竇長君不想讓朋友曹丘生去自討沒趣。於是對曹丘生說:“說實話,季布對你的評價不高,他不喜歡你,大概也不願見你。我建議你還是彆去瞭,省得自討沒趣,下不瞭颱!”但竇長君最終還是為曹丘生寫瞭引薦信。季布看完信後,很生竇長君的氣。然而推薦信既已收瞭,不見終是不好。於是,季布鼓著一肚子氣等待曹丘生的到來。
這天,曹丘生興衝衝地來到季布府上,季布冷若冰霜,一臉鄙視神色。曹丘生知道季布對他有成見,也就不在意。按禮節揖拜瞭一番,曹丘生見季布還沒有好臉色,便正瞭臉色對季布說:“將軍您大概聽過我們傢鄉楚國有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可是,將軍您真的就沒有想過您為什麼在梁、楚兩地有這麼高的聲譽嗎?我這些年在外漂泊,一直以您為驕傲,到處宣揚您的美名,您纔有這麼高的聲譽。難道我做得還不夠嗎?還是做錯瞭什麼,以緻您對我有這麼深的成見,對我拒而遠之呢?”
一席話將季布鎮住瞭。季布深錶感動,原來曹丘生這麼多年來在外奔走,一直沒忘傳播我的聲名。自己之所以有這麼多人看重,原來是這位老鄉在人們之間大力宣傳的結果。於是,季布立即上前扶住曹丘生.誠懇地道歉並緻謝,並引曹丘生上座,開懷暢飲。此後,季布熱忱地挽留曹丘生在傢裏住瞭幾個月,每天以貴賓相待。
……
穿越時空,品讀韆古智慧:一場與《資治通鑒》的深度對話 一、 盛世迴響,微言大義:為何《資治通鑒》是中華智慧的寶庫?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無數英雄豪傑、王朝興衰,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在這些財富中,《資治通鑒》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部由北宋史學傢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巨著,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考證、深刻的洞察,曆經韆年而不衰,成為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案頭必備的經典。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治國理政的教科書,一部洞察人性的百科全書,一部涵養情操的人生指南。 《資治通鑒》的價值,在於它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宗旨,通過對春鞦戰國至五代十國時期共1362年的曆史事件的梳理與分析,提煉齣瞭無數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和規律。它不拘泥於單一王朝的興衰,而是縱觀全局,描繪齣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演變軌跡。在這裏,我們能看到王朝更迭的必然性,看到權力鬥爭的殘酷性,看到民心嚮背的決定性,更看到無數曆史人物的智慧與局限、功過與是非。 司馬光及其編纂團隊,傾盡畢生心血,搜集整理瞭浩如煙海的史料,去僞存真,去粗取精,以極其精煉的文字,勾勒齣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每一則史實,都經過反復推敲;每一次評價,都力求客觀公允。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資治通鑒》成為史學研究的典範,也為後人提供瞭理解曆史、藉鑒曆史的可靠依據。 然而,《資治通鑒》並非隻有冰冷的史實和政治謀略。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後,隱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民族精神。它教會我們如何審時度勢,如何權衡利弊,如何識人察心,如何居安思危,如何進退有據。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演進並非偶然,而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個人的命運,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傢國命運緊密相連。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重溫《資治通鑒》的智慧,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幫助我們沉靜下來,在曆史的長河中汲取力量,培養一種穿越時空的宏觀視野。它能幫助我們辨析是非,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抓住本質,提高判斷力。它更能幫助我們涵養品格,在曆史人物的悲歡離閤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 二、 曆史長河中的星辰大海: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資治通鑒》名句 《資治通鑒》全書洋洋灑灑近三百萬言,其中蘊含的智慧,更是如同浩瀚星辰,數不勝數。這些名句,或是一語道破天機,或是字字珠璣,或是發人深省,它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曆史的迷霧,指引著前進的方嚮。 當周朝開國元勛太公望麵對周文王,以“國者,不能自強,則必有妖孽。”警示其國將有內憂外患之虞時,我們看到瞭對國傢安全與內在治理的深刻洞見。這句簡潔的話語,直指國傢動蕩的根源——自身的衰弱,而非外在的敵對。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源於內部的穩固與發展,外部的威脅往往隻是內部問題的催化劑。 當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對敵人進行“坑卒二十餘萬”的殘忍處理時,《資治通鑒》的敘事中,隱藏著對戰爭殘酷性的反思,以及對軍事策略背後倫理考量的深刻審視。雖然這並非直接的名句,但其蘊含的對“勝”的代價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的描繪,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警示。 當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後,與群臣討論功臣封賞時,他坦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韆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這句豁達而充滿智慧的話,道齣瞭一個偉大君主的胸懷與識人之明。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更能虛懷若榖地接納並重用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纔。這便是“用人”之道,也是“成事”之根本。 唐朝名相魏徵,在勸諫唐太宗時,反復強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三麵“鏡子”,分彆從物質、曆史、人和自我等不同維度,為統治者提供瞭自我反省和改進的途徑。它不僅是治國之道的精髓,更是每個人提升自我、完善品格的寶貴箴言。 宋朝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齣自散文,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傢國情懷和士大夫精神,早已成為《資治通鑒》精神內核的完美注解。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個人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 還有,那些關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告誡,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善惡纍積,最終會決定人生的走嚮;關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智慧,至今仍是決策製勝的重要原則;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學思辨,引人深思宇宙人生的奧秘;以及那些關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想,教會我們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這些名句,如同一顆顆閃耀的鑽石,鑲嵌在《資治通鑒》的曆史長捲之中。它們或簡練,或深邃,或磅礴,或溫婉,卻無一不蘊含著穿越時空的智慧,能夠啓發我們的思考,指導我們的行動,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三、 智慧的傳承,精神的滋養:如何從《資治通鑒》中汲取力量? 《資治通鑒》並非高高在上的聖經,它是一部充滿人間煙火的史書,一部記錄著無數人物悲歡離閤、成敗得失的生動故事集。要真正領悟其中蘊含的智慧,需要我們用心去品讀,用情去體會,用思去感悟。 首先,要以史為鑒,洞察規律。閱讀《資治通鑒》,不能僅僅停留在故事的層麵,更要關注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和結果。去分析王朝興衰的內在邏輯,去探究政治鬥爭的復雜性,去體會民生疾苦對政權的影響。通過對曆史規律的洞察,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當下,預見未來,避免重蹈覆轍。 其次,要明辨是非,涵養品格。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往往具有多麵性。我們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既要看到他們的偉大之處,也要認識到他們的局限性。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警惕他們的缺點,逐漸形成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者,要以人為鏡,認識自我。曆史上的人物,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他們的經曆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通過閱讀他們的故事,我們能更好地認識人性的復雜,也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例如,看到劉邦“用人”的智慧,我們能反思自己在團隊協作中的角色;看到項羽“剛愎自用”的悲劇,我們能警醒自己是否固執己見。 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當下,學以緻用。《資治通鑒》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過去的總結,更在於它對當下的指導意義。那些關於治國理政、為人處世、軍事策略、經濟發展等方麵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藉鑒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如何更好地管理人際關係,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齣。 《資治通鑒》的智慧,如同甘泉,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它讓我們懂得,曆史是一麵鏡子,可以照見過去,也能映照未來;它讓我們明白,人生是一場修行,需要智慧的指引,更需要品格的支撐。 四、 結語:與曆史對話,與智慧同行 《資治通鑒》是一部值得我們一生去閱讀、去品味、去感悟的經典。它所包含的智慧,穿越瞭時空的界限,連接瞭古往今來。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收獲;每一次感悟,都能得到新的啓迪。 它告訴我們,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故事;它證明瞭,智慧不是遙不可及的玄思,而是觸手可及的力量。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走近這部偉大的史書,與曆史對話,與先賢交流,讓《資治通鑒》的智慧,成為我們人生前行的不竭動力,為我們的生命注入更深刻的內涵,點亮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