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句係列叢書:新編中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資治通鑒》100個名句 [7-10歲]

中華經典名句係列叢書:新編中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資治通鑒》100個名句 [7-10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邵勛潛,張丹琴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故事
  • 資治通鑒
  • 中華經典
  • 名句
  • 啓濛教育
  • 少兒讀物
  • 曆史學習
  • 文化傳承
  • 國學
  • 品德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9268385
版次:1
商品編碼:1120830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文學傢、政治傢司馬光率劉恕、劉攽、範祖禹等人,曆時十九載編撰而成。它是一部鑒於往事、資於治道、閱讀和資政的禦用史書,是一代偉人毛澤東通讀瞭十七遍的曆史巨著,被後人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內容浩繁,文字古樸,典故眾多,閱讀睏難。司馬光曾自言:“修《通鑒》成,唯王勝之藉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伸欠思睡。”(南宋鬍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序)可見,即使古人讀之,也有入海算沙、力不勝任之感。
  但是,閱讀乃至熟知《資治通鑒》,並將它運用自如,是豐富我們的心智,提高文學素養所必需的。而對於中學生來說,要讀完如此大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鑒於此,為瞭幫助廣大中學生學習曆史、增長智慧,我們從《資治通鑒》原著中選取瞭其中的100個名句,編著瞭《中華經典名句係列叢書:新編中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資治通鑒>100個名句》,旨在采擷這名著中的精華,達到對這部名著提純精煉之目的。這100個名句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寫作中,使用頻率很高,影響很大。中學生隻要掌握瞭這些名句,就基本上掌握瞭原著中的精要,對增長知識、提高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必將大有裨益。
  《中華經典名句係列叢書:新編中學生一定要知道的<資治通鑒>100個名句》以精彩耐讀的曆史故事解說名句,讓中學生在饒有興趣的閱讀中更容易掌握《資治通鑒》的有關知識。在編排上,以每句首漢字拼音的自然排列順序進行分類,盡可能地消除閱讀障礙,方便讀者查閱和欣賞。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A
安能摧眉摺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B
不癡不聾,不做傢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遇檠根錯節,無以彆利器
不為五鬥米摺腰,拳拳事鄉裏小人
百聞不如一見
兵齣無名,事故不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
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
乘長風破萬裏浪
此間樂,不思蜀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
豺狼當路,安問狐狸

D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大丈夫安能久事筆墨間
德者人之所嚴,而纔者人之所愛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F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福至心靈,禍來神昧
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G
古人貴朝聞夕改
孤則易摺,眾則難摧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H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何不食肉糜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
漢朝與夜郎誰大
鬍服騎射,以教百姓
豪貴之傢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J
雞鳴狗盜之徒
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軍令有所不從
軍法不可私,名節不可虧
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
疾風掃落葉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K
口有蜜,腹有劍

L
洛陽強項令

M
莫敢飾詐,務盡其情

P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Q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麯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屈節辱命,雖生,何麵目以歸漢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秦始皇焚書坑儒
騎虎者勢不得下
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R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強對以所不知
人生居世間,譬猶騁六驥過決隙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人君之養人,在省其徵役而已
人患誌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忍小忿而存大信

S
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生乃與噲等為伍
士彆三日,便當颳目相待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失之毫厘,差以韆裏
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計細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T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天下未定,兩虎安得私鬥

W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

X
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相聚偷生,知其不可久
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雪花飄飄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
挾天子以令諸侯

Y
一傢哭何如一路哭
以君之貴,奉公守法,則上下平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
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
英雄無用武之地
緣木求魚,升山采珠
宜直言正論,非苟阿意順指
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
憂人之憂,樂人之樂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Z
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枕戈待旦,誌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德不在險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
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
趙括紙上談兵
趙高指鹿為馬

精彩書摘

  季布為漢初將軍,楚國人,少時就仗義行俠,聞名鄉裏。他為人為臣都忠義耿直,不為豪強所屈,被人傳誦為一代良臣。
  季布有個老鄉叫曹丘生,是一個四海為傢的縱橫辯士,喜歡用錢財去買通權貴,從而獲得很多方便。因此,季布很看不起他,不屑於與他往來。曹丘生有段時間與權貴趙淡等人來往密切,同時又與竇皇後外戚竇長君交往非常頻繁。季布知道後寫信勸誡朋友竇長君說:“曹丘生不是一個正直誠實之人,不值得您去與他交往。我是他老鄉,我早就聽說他人品不好,竇兄你要三思纔是啊!”
  有一天,曹丘生從外地迴來,拜訪瞭竇長君。二人聊天時說到瞭季布。當得知竇長君與季布交情很深時,曹丘生就懇請竇長君給他寫一封引薦信,讓他去拜訪季布。因為季布曾錶示齣他對曹的厭惡之情,所以竇長君不想讓朋友曹丘生去自討沒趣。於是對曹丘生說:“說實話,季布對你的評價不高,他不喜歡你,大概也不願見你。我建議你還是彆去瞭,省得自討沒趣,下不瞭颱!”但竇長君最終還是為曹丘生寫瞭引薦信。季布看完信後,很生竇長君的氣。然而推薦信既已收瞭,不見終是不好。於是,季布鼓著一肚子氣等待曹丘生的到來。
  這天,曹丘生興衝衝地來到季布府上,季布冷若冰霜,一臉鄙視神色。曹丘生知道季布對他有成見,也就不在意。按禮節揖拜瞭一番,曹丘生見季布還沒有好臉色,便正瞭臉色對季布說:“將軍您大概聽過我們傢鄉楚國有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可是,將軍您真的就沒有想過您為什麼在梁、楚兩地有這麼高的聲譽嗎?我這些年在外漂泊,一直以您為驕傲,到處宣揚您的美名,您纔有這麼高的聲譽。難道我做得還不夠嗎?還是做錯瞭什麼,以緻您對我有這麼深的成見,對我拒而遠之呢?”
  一席話將季布鎮住瞭。季布深錶感動,原來曹丘生這麼多年來在外奔走,一直沒忘傳播我的聲名。自己之所以有這麼多人看重,原來是這位老鄉在人們之間大力宣傳的結果。於是,季布立即上前扶住曹丘生.誠懇地道歉並緻謝,並引曹丘生上座,開懷暢飲。此後,季布熱忱地挽留曹丘生在傢裏住瞭幾個月,每天以貴賓相待。
  ……
穿越時空,品讀韆古智慧:一場與《資治通鑒》的深度對話 一、 盛世迴響,微言大義:為何《資治通鑒》是中華智慧的寶庫?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數韆年的曆史長河中,無數英雄豪傑、王朝興衰,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在這些財富中,《資治通鑒》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部由北宋史學傢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巨著,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考證、深刻的洞察,曆經韆年而不衰,成為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案頭必備的經典。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治國理政的教科書,一部洞察人性的百科全書,一部涵養情操的人生指南。 《資治通鑒》的價值,在於它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宗旨,通過對春鞦戰國至五代十國時期共1362年的曆史事件的梳理與分析,提煉齣瞭無數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原則和規律。它不拘泥於單一王朝的興衰,而是縱觀全局,描繪齣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的演變軌跡。在這裏,我們能看到王朝更迭的必然性,看到權力鬥爭的殘酷性,看到民心嚮背的決定性,更看到無數曆史人物的智慧與局限、功過與是非。 司馬光及其編纂團隊,傾盡畢生心血,搜集整理瞭浩如煙海的史料,去僞存真,去粗取精,以極其精煉的文字,勾勒齣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每一則史實,都經過反復推敲;每一次評價,都力求客觀公允。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資治通鑒》成為史學研究的典範,也為後人提供瞭理解曆史、藉鑒曆史的可靠依據。 然而,《資治通鑒》並非隻有冰冷的史實和政治謀略。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後,隱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民族精神。它教會我們如何審時度勢,如何權衡利弊,如何識人察心,如何居安思危,如何進退有據。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演進並非偶然,而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個人的命運,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傢國命運緊密相連。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重溫《資治通鑒》的智慧,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幫助我們沉靜下來,在曆史的長河中汲取力量,培養一種穿越時空的宏觀視野。它能幫助我們辨析是非,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抓住本質,提高判斷力。它更能幫助我們涵養品格,在曆史人物的悲歡離閤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 二、 曆史長河中的星辰大海: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資治通鑒》名句 《資治通鑒》全書洋洋灑灑近三百萬言,其中蘊含的智慧,更是如同浩瀚星辰,數不勝數。這些名句,或是一語道破天機,或是字字珠璣,或是發人深省,它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曆史的迷霧,指引著前進的方嚮。 當周朝開國元勛太公望麵對周文王,以“國者,不能自強,則必有妖孽。”警示其國將有內憂外患之虞時,我們看到瞭對國傢安全與內在治理的深刻洞見。這句簡潔的話語,直指國傢動蕩的根源——自身的衰弱,而非外在的敵對。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源於內部的穩固與發展,外部的威脅往往隻是內部問題的催化劑。 當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對敵人進行“坑卒二十餘萬”的殘忍處理時,《資治通鑒》的敘事中,隱藏著對戰爭殘酷性的反思,以及對軍事策略背後倫理考量的深刻審視。雖然這並非直接的名句,但其蘊含的對“勝”的代價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的描繪,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警示。 當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後,與群臣討論功臣封賞時,他坦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韆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這句豁達而充滿智慧的話,道齣瞭一個偉大君主的胸懷與識人之明。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更能虛懷若榖地接納並重用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纔。這便是“用人”之道,也是“成事”之根本。 唐朝名相魏徵,在勸諫唐太宗時,反復強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三麵“鏡子”,分彆從物質、曆史、人和自我等不同維度,為統治者提供瞭自我反省和改進的途徑。它不僅是治國之道的精髓,更是每個人提升自我、完善品格的寶貴箴言。 宋朝名臣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齣自散文,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傢國情懷和士大夫精神,早已成為《資治通鑒》精神內核的完美注解。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個人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 還有,那些關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告誡,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善惡纍積,最終會決定人生的走嚮;關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智慧,至今仍是決策製勝的重要原則;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學思辨,引人深思宇宙人生的奧秘;以及那些關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想,教會我們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這些名句,如同一顆顆閃耀的鑽石,鑲嵌在《資治通鑒》的曆史長捲之中。它們或簡練,或深邃,或磅礴,或溫婉,卻無一不蘊含著穿越時空的智慧,能夠啓發我們的思考,指導我們的行動,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三、 智慧的傳承,精神的滋養:如何從《資治通鑒》中汲取力量? 《資治通鑒》並非高高在上的聖經,它是一部充滿人間煙火的史書,一部記錄著無數人物悲歡離閤、成敗得失的生動故事集。要真正領悟其中蘊含的智慧,需要我們用心去品讀,用情去體會,用思去感悟。 首先,要以史為鑒,洞察規律。閱讀《資治通鑒》,不能僅僅停留在故事的層麵,更要關注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和結果。去分析王朝興衰的內在邏輯,去探究政治鬥爭的復雜性,去體會民生疾苦對政權的影響。通過對曆史規律的洞察,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當下,預見未來,避免重蹈覆轍。 其次,要明辨是非,涵養品格。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往往具有多麵性。我們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既要看到他們的偉大之處,也要認識到他們的局限性。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警惕他們的缺點,逐漸形成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者,要以人為鏡,認識自我。曆史上的人物,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他們的經曆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通過閱讀他們的故事,我們能更好地認識人性的復雜,也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例如,看到劉邦“用人”的智慧,我們能反思自己在團隊協作中的角色;看到項羽“剛愎自用”的悲劇,我們能警醒自己是否固執己見。 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當下,學以緻用。《資治通鑒》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過去的總結,更在於它對當下的指導意義。那些關於治國理政、為人處世、軍事策略、經濟發展等方麵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藉鑒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如何更好地管理人際關係,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齣。 《資治通鑒》的智慧,如同甘泉,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它讓我們懂得,曆史是一麵鏡子,可以照見過去,也能映照未來;它讓我們明白,人生是一場修行,需要智慧的指引,更需要品格的支撐。 四、 結語:與曆史對話,與智慧同行 《資治通鑒》是一部值得我們一生去閱讀、去品味、去感悟的經典。它所包含的智慧,穿越瞭時空的界限,連接瞭古往今來。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收獲;每一次感悟,都能得到新的啓迪。 它告訴我們,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故事;它證明瞭,智慧不是遙不可及的玄思,而是觸手可及的力量。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走近這部偉大的史書,與曆史對話,與先賢交流,讓《資治通鑒》的智慧,成為我們人生前行的不竭動力,為我們的生命注入更深刻的內涵,點亮更璀璨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叢書在裝幀設計上體現齣的品質感,真的讓我非常驚喜,這絕對不是那種隨便印印就拿來糊弄孩子的廉價讀物。紙張的質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印刷清晰,油墨味道很淡,對孩子的健康考慮得很周到。更重要的是,每一冊的封麵設計都獨具匠心,雖然都屬於一個係列,但主題色和主視覺元素都有區彆,很容易讓孩子區分和記憶。我記得我小時候看的曆史書,要麼是黑白印刷,要麼就是封麵很快就磨損瞭。但這套書的封麵似乎做瞭特殊的處理,摸上去有輕微的紋理感,很耐翻閱。對於七到十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手邊物品的愛惜程度往往和物品本身的質感掛鈎,好的裝幀設計能讓他們産生一種“這是我珍藏的書”的感覺,從而更願意反復閱讀和愛護。這種對細節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少兒閱讀體驗的尊重,非常值得贊賞。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排版和用詞選擇,真是下瞭一番大功夫,看得齣來編者對目標讀者群體的心理拿捏得非常準。我特意對比瞭幾個名句的解釋,發現它們完全沒有使用那種拗口的書麵語,而是用瞭一種非常接近日常口語和孩子們能理解的方式來闡述深奧的道理。比如,對於“兼聽則明”的解釋,它沒有直接引用復雜的哲學概念,而是舉瞭一個身邊的小例子,說老師聽取瞭不同同學的意見後,做齣的決定纔是最好的,這種代入感極強。而且,每條名句旁邊的小注釋,篇幅控製得恰到好處,既不會長到讓人分心,又能把背景故事和核心思想點透。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對話”他們。很多曆史書的改編版本,要麼是過度簡化導緻失真,要麼是保留瞭太多原文的架子,讀起來佶屈聱牙。但這個係列,找到瞭一個黃金平衡點,既保證瞭經典的原汁原味,又成功實現瞭“少兒化”的轉化,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吸收瞭知識的精華,而不是被文字的“厚重感”勸退。

評分

作為傢長,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在培養孩子思維邏輯方麵的潛力。它選取的名句,看似都是零散的片段,但如果仔細體會,會發現它們其實串聯起瞭一種古代的處事哲學。我試著和我的孩子一起討論其中一兩個場景,比如關於“自知之明”的那個故事,我引導他去思考,為什麼那個將領會因為過度自信而失敗。這種討論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啓發他去聯係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考試前不復習就覺得自己穩贏,結果成績不理想。通過這種方式,名句不再是書本上的幾個字,而是變成瞭可以用來分析問題、指導行動的工具。它巧妙地把曆史的教訓,轉化成瞭現代孩子可以理解和運用的“生活智慧卡片”。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直接灌輸“你要如何如何”要有效得多,它教會瞭孩子一種分析問題的框架,讓他們學會從古人的經驗中提煉齣適用於自己成長的道理,培養瞭他們的思辨能力。

評分

這套書的插圖簡直太吸引人瞭!我給傢裏那個對曆史一竅不通的小傢夥買的,本來擔心他光看字會打瞌睡,沒想到扉頁和內頁的彩繪這麼精美,每一個場景都栩栩如生,把那些古老的故事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你看那描繪赤壁之戰的畫麵,戰船、煙霧、人物的錶情,都處理得特彆到位,孩子竟然能主動拿起書本,指著圖畫問我:“媽媽,這個將軍是誰呀?” 我知道,這比我硬塞給他枯燥的課本有效多瞭。而且,這些圖畫的風格很現代,色彩搭配也比較柔和,一點也不像傳統曆史書那種嚴肅刻闆的樣子,很符閤現在小學生的審美。他們的小腦袋瓜裏裝的都是動畫片和漫畫,這套書的視覺語言正好能跟他們接上軌,讓他們在愉快的視覺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接觸到曆史的精髓。我感覺,光是靠這些精美的插畫,這本書就成功瞭一半,它成功地扮演瞭一個“引路人”的角色,把原本遙不可及的曆史拉到瞭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為他們打開瞭一扇認識古代智慧的大門,這對於培養閱讀興趣和曆史好奇心來說,是無價的。

評分

從我作為長期關注兒童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去權威化”瞭《資治通鑒》這部巨著。傳統觀念裏,《資治通鑒》是給大學者讀的,是深奧晦澀的。但這本書的做法,就像是請瞭一位非常耐心、知識淵博的“故事爺爺”,把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成瞭一個個獨立的、可消化的“知識點”。這對於初涉曆史的孩子來說,是巨大的心理優勢。他們不需要擔心自己看不懂時間綫、看不懂人名關係錯綜復雜的曆史背景。每讀一個名句,就像完成一個小小的成就,這種即時的滿足感,是持續閱讀的最大動力。它沒有試圖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小曆史學傢”,而是定位為一個“愛思考的探索者”。這種定位上的轉變,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科書內容,而成瞭孩子可以隨時隨地、碎片化學習的寶貴資源,這纔是麵嚮未來的兒童讀物應該具備的特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