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法国摄影家镜头下的文革影像
近百张珍贵的彩色照片
著名媒体人、图片专家杨浪深入解读
新华社领衔编辑、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陈小波作序并郑重推荐
内容简介
继美国通讯兵拍摄的大型抗战图片集《国家记忆》后,汉唐阳光于2015年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图片集——《中国记忆,1966》,所不同的是,这次摄像师镜头对准的和平年代,而且照片也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1965年到1968年,二十来岁的法国姑娘索朗日·布朗来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作为工作人员,她穿行于北京、大同、南京、苏州等地,抓取了一系列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瞬间,街区拐角、无名小街、一张张大字报、以及日常的活动都没有逃出摄像师的镜头。
当然,索朗日拍摄更多的是那些民间景象,那些动作、表情、服装、房屋、道路,少有政治表述,但这些却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困境。
虽然照片会说话,但这是对内行人来说的,相对于一般读者,照片里折射出来的信息毕竟有限,也限制了对照片的理解,好在这本书有一位熟谙那个年代的人做照片解读,这人便是著名媒体人杨浪,在他的解读下,每一幅照片都活了起来,所透露出来的巨大信息量足以复原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每一个场景,也因此,本书更有价值。
作者简介
索朗日·布朗(Solange Brand),法国著名摄影家。“文革”期间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任职,并藉由这样的机缘拍摄了数目繁多的文革时代中国影像。这些图片最后集结成书,反响巨大,已有法文、日文等版本。
杨浪,著名媒体人。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杂志、《财经时报》、《财经》杂志任高级职务。1999年杨浪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财经时报》的创办,同年任《财经时报》总编辑,主持《财经时报》全面编辑业务。2001年7月任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联办)媒体事业部副总经理。2002年5月任《证券市场周刊》主编。2010年8月,受聘出任海航集团海航新华文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海航集团艺术总监。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小索的图片在说话,它告诉世界,发生在不久以前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它解开历史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一些秘密场景——一个极端年代带给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与荒谬。而看似天方夜谭的东西不过就发生在才过去不久的几十年前。感谢她的“西方眼睛”和“自由的心灵”,在“普遍的困惑中”存留下来的包含记忆的历史。(释图者)杨浪当时只有十二岁,他就站在那些人群中张望。今天杨浪用文字、也用自己少年时期所看所想来解读小索的照片。
他避开宏大叙事的锋芒,选择比宣泄更隐忍更平静的一种叙述方式。不铺陈、不评价、不妄下断语,温吞吞地吐出只言片语,道出的是平静的苦痛、躲不过去的灾难、比戏剧更夸张的日子、大规模的黑色幽默……杨浪和小索联手,找到公共历史与个人记忆的关联。以自己的“私人叙事”来补史之阙,拉着我们一起记住伤痛,对抗健忘。
——新华社领衔编辑、著名策展人 陈小波 ★在北京,机缘巧合,一个年轻姑娘因为工作关系,身处整个政治漩涡的中心。这位名叫索朗日·布朗的法国姑娘带着相机,游走在北京的街上,她的西方眼睛满是年轻人的自由神情。对于这个古老的国家,她茫然无知,只因在法国大使馆工作,才使她根据政治形势的演变,拼凑起信息的碎片。然而,她却无心报道此事,她更喜欢的,是用镜头捕获历史瞬间,并在世人普遍的困惑中留存历史。她做得很好。她跳过那些政治的价值评判,给予街头一角和天安门同样的曝光机会。这种情况下的拍摄,让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具备了档案价值。很少有外国人能不受时间限制,免除个人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审查——这些审查通常主导着大众传媒。她的照片揭示了北京人——背后是全中国人——如何被卷入了一场革命。将近四十年后,我们可以分析她如何选择典型的对象,如何强调画面控制,并发现她如何忠实地复原当代中国的这段历史中透露的重要气息和氛围。
——法国著名学者 弗朗索瓦·德努瓦耶勒 目录
序小索的图片会说话
北京记忆
南京记忆
苏州记忆
大同记忆
精彩书摘
小索的图片在说话
陈小波/文
小索(杨浪把摄影者索朗日· 布朗称为“小索”)拍摄的几乎每张照片都让我想笑更想哭啊——11页上的老城墙,39页上的时代歌舞,137页、139页的示威,149页、151页的日常街景,123页后连续几页的串联,147页捡拾菜叶,177页的补丁衣衫……小索的图片在说话,它告诉世界,发生在不久以前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它解开历史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一些秘密场景——一个极端年代带给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与荒谬。而看似天方夜谭的东西不过就发生在才过去不久的几十年前。
年轻的女外交官小索,1965年开始,抱着“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试着去明白”的心态,不经意地、随性地拍摄出记录中国大时代的图片。她在北京、南京、苏州、大同几个城市的街区拐角和无名小街看似漫无目的地游逛和拍摄,留下的却是令后人探究的谜团和令人敬畏之物。因为正是此时,全中国开始卷入一场“革命”。
几十年后再读这些照片,我们发现:好的照片像盐巴与面包一样简单,但它述说的却是深刻的人文气息与时代大变革大历史。正是图像,使寂灭的东西在时间深处得以存留,截留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人类生存的痕迹与信息。
小索拍摄更多的是那些民间景象,那些动作、表情、服装、房屋、道路,少有政治表述,但这些却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困境。
在世界摄影版图上,中国摄影注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和中国有关的影像写满特定的时代印迹与气息,浓到化不开。再没有哪个国家,影像如此这般与这个国家历史紧密相连,与大时代紧密相连,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2010 年开始,我开始主持一个摄影项目:“国家典藏”。这个项目是把中国老一代摄影家的经典照片用国际收藏标准做出来,交由中国照片档案馆永久性收藏。
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遍布在全中国的摄影者为数有限,但这些摄影者尽可能多地拍摄他们经历的历史瞬间,完整地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与瞬间。把这些照片连起来看,可以看到文字难以代替的一部文献。摄影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历史和文献工作。当时很多摄影者完全可以看作历史工作者。
我与数百万张照片默然相对。在过往的图片中,看一个国家独特的存在,看那些令我无法想象的瞬间。常常有人问我,你选择什么样的照片进入“国家典藏”?回答是肯定的:那些有历史痕迹的照片,那些解读某一段特殊历史的照片。这个时候,我早已不把摄影看成纯粹的摄影,相机镜头、光影关系全部靠后站,历史和社会发展之证据才是我更关心的。
现在 1200 余幅典藏图片被学者认为是“重新认识中国”的重要史料。这些照片记录了历史的发展,更记录了历史的挫折。将来,在把历史挫折变为历史智慧的时候,这些照片会站出来说话。
遗憾的是,中国当时拿相机的人太少太少,记录下来的东西远远不够。
今天,小索的图片站出来说话了。她的图片述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史,帮助我们回到那些不能忘记的情景之中,近距离地观看众多个体的人的无奈且悲伤的生命状态。她让我们沉默,更让我们反思。
摄影与文学、音乐一样,是存放秘密的地方,也是解开秘密的地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摄影,历史何以保存。摄影,最终要与文化和历史站在一起:存留、作证、发言。没有摄影,历史可以随意篡改涂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足够理由感谢当年只有二十岁的小索,感谢她的“西方眼睛”和“自由的心灵”,在“普遍的困惑中”存留下来的包含记忆的历史。
杨浪当时只有十二岁,他就站在那些人群中张望。今天杨浪用文字、也用自己少年时期的所看所想来解读小索的照片。他避开宏大叙事的锋芒,选择比宣泄更隐忍更平静的一种叙述方式,细碎、还有些小嗦。他织连补缀,命题具体而微:中国人在困境中的生存哲学。杨浪不铺陈、不评价、不妄下断语,温吞吞地吐出只言片语,道出的是平静的苦痛、躲不过去的灾难、比戏剧更夸张的日子、大规模的黑色幽默……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说:“当摆脱一切历史记忆之后,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在中国,历史叙述一段段地空缺。对国和家的记忆,有多少的遗忘、遮蔽?有多少“失踪的历史”? 值得反省的历史被白白浪费了多少?
史料的挖掘是学术研究极为重要的一环。杨浪和小索联手,找到公共历史与个人记忆的关联。以自己的“私人叙事”来补史之阙,拉着我们一起记住伤痛,对抗健忘。
(陈小波: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新华社领衔编辑。曾获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
……
《烽火年代的乡土回响:清末民初皖南一户人家的百年风云》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一个发生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徽州望族程氏的家族史为经线,以百年间的社会变迁为纬线,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画卷。故事围绕皖南黟县程村展开,聚焦于程家第三代人物——儒雅却命运多舛的少东家程鸿儒,以及他身边的三位女性:精明能干的当家主母李氏、渴望突破传统束缚的“新女性”程家之女程婉音,以及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佃户之女阿秀。 程鸿儒继承了祖辈的商业基业和传统士大夫的道德自觉,却恰逢王朝倾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他试图在商业模式的转型、家族荣誉的维系与个人理想的实现之间寻找平衡,却屡遭时代洪流的冲击。从童年对传统私塾教育的熏陶,到青年时期在上海接触到的新思潮,再到中年时因战乱被迫保守家业,他的一生是旧式精英知识分子在现代性冲击下艰难转型的缩影。 小说细致刻画了程村作为徽商文化遗存地的生活细节:从古朴的宗族制度、严苛的礼仪规范,到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婚丧嫁娶的繁复仪式。通过程家庞大的宅院和井然有序的日常,展现了传统宗法社会由盛转衰的内在肌理。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旧观念的冲突愈演愈烈。程婉音,作为程家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儿,她拒绝了家族包办的婚事,投身于地方教育事业,成为那个年代追求独立和平等的女性的勇敢尝试。她的挣扎与抗争,构成了家族内部关于“家”与“我”的深刻辩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阴影笼罩了这片宁静的土地。程家的财产在动荡中几经易手,宗族势力逐渐瓦解。程鸿儒不得不面对更残酷的现实——是坚守旧秩序的道德高地,还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做出艰难的妥协?阿秀,这位出身底层的女性,她的命运则紧密依附于土地和权力的更迭,她的故事揭示了底层民众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欢。 本书的叙事风格沉稳内敛,注重细节的铺陈和心理的刻画,力求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的真实质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关于记忆、失落、坚守与重生的时代浮世绘,探讨了在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生存与理想的多重张力下,个体命运如何被历史的巨手塑造与重塑。 --- 第一部分:旧梦的基石——晚清的余晖与程家的规矩 (约 300 字) 程村,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古朴的徽派建筑群落如同凝固的诗篇,矗立在皖南的丘陵地带。程家,是村中数一数二的望族,以经营典当和粮食贸易起家,家资雄厚,声望显赫。故事开始于光绪末年,彼时大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但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旧有的秩序依然稳固如磐石。 年幼的程鸿儒,在祖父程太傅的严苛教导下,每日穿梭于书房与祠堂之间。他背诵四书五经,学习家传的簿记之法,被期望成为程家新一代的“掌舵人”。他的童年充满了墨香与檀香,是传统士绅家庭教育的典范。李氏,这位嫁入程家的当家主母,以其过人的心计和对内院事务的铁腕管理,维持着庞大家族的运转,她深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却在家族利益面前展现出远超一般男性的精明。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村外,新的思潮如同春风,偶尔吹过,触动着年轻一代的心弦。程鸿儒的妹妹婉音,偷偷阅读着从省城亲戚处带回来的新式杂志,对“男女平等”和“教育救国”的理念心驰神往,她的内心渴望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冲破层层叠叠的闺阁规矩。 第二部分:风暴前夜的躁动与迷惘 (约 450 字) 时间快进至民国初建的年代。程鸿儒随父前往上海打理新开的商行,初次目睹了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混乱。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商业管理模式,但骨子里传统的儒商思想使他无法彻底融入那种浮躁与逐利的气息。回乡后,他试图将新旧经验结合,推行改良,却发现家族中的老派人物对任何“出格”的举动都抱持着深深的怀疑和抵制。 最为剧烈的冲突发生在程婉音身上。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城女子师范,立志归乡办学,培养新一代的女性。当她拒绝了家族为她定下的、与某县望族少爷的联姻时,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李氏认为女儿的行为是“不孝不义”,败坏门风;程鸿儒虽理解妹妹的抱负,却苦于无法在宗族压力下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婉音最终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这在当时的徽州乡村引发了一场关于“家风”的无声地震。 与此同时,佃农阿秀的命运也开始与程家紧密交织。她的父亲因旱灾欠下程家的地租,病重离世后,阿秀被迫成为程家仆役,侍奉在后院。她目睹了主人家的光鲜亮丽,也承受着阶级带来的压迫与屈辱,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后来的社会动荡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 第三部分:动荡洪流中的坚守与消融 (约 500 字) 军阀混战时期,程家的商业网络遭受重创。地界的划分、税吏的勒索,使得程家的财富如同沙滩上的城堡,随时可能被潮水吞噬。程鸿儒不得不做出违背商业原则的抉择,他典当了祖传的古籍字画,甚至为了自保,与当地的土绅勾结,换取暂时的安宁。这种妥协,成了他心中难以磨灭的愧疚。 抗日战争的烽火将皖南大地卷入深渊。程家庄园成为游击队和国民党军队争夺的焦点。面对日军的威胁,程鸿儒毅然组织乡人自卫,保护乡梓。然而,残酷的战争使得经济基础彻底崩溃。他们不得不面对佃户纷纷逃离、田地荒芜的现实。程鸿儒从一个儒商,被迫蜕变成一个在枪林弹雨中守护残垣断壁的守夜人。 婉音则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她利用自己积累的教育资源,组织难民和学生撤离,她的行动得到了乡民的尊敬,也让她与程家最初的理想——“教育救国”——找到了更广阔的实现路径。 在战火中,阿秀的地位悄然改变。她凭借着对村庄地理的熟悉和生存的韧性,帮助程家人躲过多次危机,她的忠诚与智慧,在危难时刻展现出超越身份的价值。 第四部分:新旧交替的阵痛与回望 (约 250 字) 解放战争结束后,程家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土地改革运动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程村的社会结构。程鸿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审视与考验。他必须公开交代财产来源,面对曾经的佃户——如今的村干部。他曾经的儒雅与道德自觉,在新的政治语境下显得苍白无力。 程鸿儒最终选择了坦诚面对,他将手中剩余的土地和部分房产捐献给集体,以求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他退回了自己的书房,开始整理家族遗存的文书和记忆,试图在时代的巨变中,为家族的“精神遗产”找到新的安放之处。 婉音则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留在了故乡,参与新学校的建设,她实现了儿时的理想,但代价是与家族的疏远。阿秀则通过劳动获得了土地,她实现了阶层的跃升,但她依然不时回到曾经的主人宅邸,带着复杂的目光,回顾那段纠缠不清的岁月。 本书以程鸿儒晚年,在已然面目全非的程村漫步收尾。他看到新修的水利工程,看到孩子们在空地上嬉戏,那是他童年不曾有过的景象。他明白,记忆是一座孤岛,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歇。程家的故事,是那个伟大而痛苦的中国转型时期,无数个家族集体记忆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