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康德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羅傑·斯剋魯頓 著,劉華文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康德
  • 西方哲學
  • 啓濛運動
  • 倫理學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牛津通識讀本
  • 思想史
  • 德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297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7739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牛津通識讀本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6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用寥寥幾萬言將康德龐大的“批判哲學”體係錶述齣來,把康德哲學通俗化、濃縮化。無論對於初次涉獵康德哲學的新手,還是對於造詣頗深的康德專傢,《牛津通識讀本:康德》都值得一讀。

內容簡介

  康德或許堪稱近代*有影響的哲學傢,同時也*為深邃難解。在《牛津通識讀本:康德》中,作者探究瞭康德作品的産生背景,考察瞭康德與萊布尼茨和休謨的關係,以及康德的一項努力,即建立一種既非唯理論又非經驗論、但卻能顯示人類理智界限的哲學。全書用強勁的筆觸探討瞭康德哲學中的先驗演繹、絕對律令、美與設計、啓濛與律法、先驗哲學等復雜主題。

作者簡介

  羅傑·斯剋魯頓,哲學傢、作傢。19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曾先後在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從事學術研究,並曾兼職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後成為自由作傢。現為牛津大學訪問教授(無薪)、聖安德魯斯大學訪問教授(兼職)、美國企業研究所訪問學者。已齣版著作包括:“逝去的大師”叢書中的《斯賓諾莎》、《藝術與想象》(1974)、《建築美學》(1979)、《審美理解》(1983)等。

精彩書評

  要對康德哲學進行一番基本的敘述,羅傑·斯剋魯頓麵對的算得上是*讓人頭疼的難事。然而,他做得非常齣色,全書行文優雅,條理清晰。
  ——《聽眾》周刊

目錄

修訂版序
第一版前言
縮略語
生平、著作與性格
康德思想的背景
先驗演繹
幻相的邏輯
絕對律令
美與設計
啓濛與律法
先驗哲學
索引
編者說明
英文原文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生平、著作與性格
  這位現代最偉大的哲學傢隻被義務所驅動,他的生活也因此平淡無奇。在康德看來,道德高尚的人都是情感的主人,也就鮮為情感所驅使。他們對權力和聲名非常淡泊,認為如果把它們同責任放在一起比較就顯得微不足道。康德就這樣約束著自己的生活,按照這種理想行動他就沒有瞭矛盾。於是,他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去,完全遵循協調的固定程序。柯尼斯堡的這位小個子教授因此成為瞭一名現代哲學傢:囚禁在果殼裏麵,把自己視為統轄無限空間的國王。
  伊曼紐爾?康德1724年齣生於柯尼斯堡,傢裏以製作馬軛勉強維持生計,他在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康德的父母是質樸虔誠的虔誠派教徒。在當時,虔誠主義作為路德教派的改革運動在德國的中下層階級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它所主張的工作、責任和禱告的神聖性緩解瞭生活的艱辛;它把良知視做至高無上,這一點對康德後來的道德思維將會發生持久影響。這個教派盡管在某些方麵有些反智色彩,但它卻是推動17世紀晚期德國教育普及的主要力量,並且在柯尼斯堡這個地方就建立瞭一所虔誠主義教派的學校。八歲的時候,由於天分受到一位智慧善良的牧師的賞識,康德被送進瞭這所學校。齣身於康德這樣卑微傢族的後人能有這樣的教育機會,這是一件幸運的事;但對於年幼的康德來說,這卻未必算得上幸運。他對導師們的感激混雜著對他們令人壓抑的狂熱宗教情緒的反感,以至於他在晚年不願意提起這段早期教育。關於他這個時期所受教育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康德關於教育的一篇短文的引述中判斷齣來,這篇文章是從康德晚年的講課筆記中輯纂而來的。
  很多人都把早年時光想象成一生中最快樂、最美好的階段。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一時期最是麻煩不斷,因為我們受到嚴格的紀律管束,基本上沒有選擇朋友的機會,並且也少有自由。
  語文學傢達維德?魯思肯是康德的舊時校友,兩人成名後,魯思肯在一封寫給康德的信中說:“你我二人曾一起抱怨狂熱教徒們充滿學究氣的、令人壓抑的紀律讓人受不瞭,盡管這種紀律並非完全沒有價值。現在這些已經過去三十年瞭。”不可否認,康德在完成這一階段的教育時情緒低迷沉重,但同時也培養齣瞭相當自律的品格。他在剛成年階段,有一部分的精力就用於用後者來剋服前者。在此方麵他通常非常成功。盡管傢境窮睏,身材瘦小得有些變形,敬愛的父親和熱愛的母親又都去世瞭,康德卻很快成為瞭柯尼斯堡最受歡迎的居民,他的儒雅、機智和滔滔不絕的口纔使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受到歡迎。
  康德十六歲的時候進瞭他的原籍城市的那所大學,六年後畢業。他沒有能夠謀得學術教職,於是挨傢挨戶做私人教師。直到三十一歲的時候他纔在柯尼斯堡大學獲得一個職位,當私人講師。這個職位不發薪水,隻是提供講授公開課的權利,外加提供做私人指導獲得一些微薄報酬的機會。這時,康德已經齣版瞭動力學和數學方麵的專著。他還利用做私人導師建立的關係在社會上輕鬆地獲得瞭“大師”(derschoneMagister)的稱號。
  柯尼斯堡在當時是一座縈繞著尊貴氣質的城市,居民有五萬人,還有一座重要的軍事堡壘。普魯士東部地區的商貿活動都發生在這座海港城市。不同種族的各色人等在城裏忙碌著,其中有荷蘭人、英國人、波蘭人和俄羅斯人。建於1544年的柯尼斯堡大學當時叫阿爾伯丁學院,是一座具有相當地位的文化中心,盡管它在18世紀中期之前因偏於一隅而鮮為人知,以至於腓特烈大帝在1739年以王儲身份造訪這座城市時,竟把它描寫成“更適閤訓練熊而難以成為科學中心”的一個地方。第二年腓特烈就登基做瞭皇帝,竭力把代錶其執政特徵的高等文化和知識包容理念傳播到王國的此一角落。於是,早有決心把追求真理和擔當責任置於一切之先的康德,很幸運地發現他所在的大學並不設置障礙阻撓對這兩者的追求。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他摯愛齣生地的故土情結,促使他在那麼長的時間中一直在等待第一次聘任並且此後又等瞭十五年獲得瞭他所期待的教授一職。在這段時間裏,康德好幾次迴絕瞭德國其他大學的邀請,盡職盡責地在他居住的房子裏連續不斷地作講座,藉此樹立瞭聲譽。他的學術心力主要用在瞭數學和物理學上,三十一歲的時候發錶瞭一篇關於宇宙起源的論文,第一次提齣瞭星雲假說。然而,他的職責要求他的講座涉及各種學科,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學;大概是因為不願旅行的緣故,他成為瞭這個領域公認的權威,並且在(極其崇拜這位哲學傢的)帕格斯達爾伯爵看來,跟他談話無聊沉悶。
  從一定程度上講,康德是機緣巧閤纔成為形而上學和邏輯學教授,而沒有成為數學或自然科學教授。從他學術生涯的這個時候起,他就開始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哲學研究中去,在講座中重復教授十年的那些思想,付梓成書後為他贏得瞭德國偉大泰鬥的稱號。按哲學傢哈曼的記述:為瞭占到座位,需要在教授到達前一個小時,也就是早晨六點的時候來到上課的教室。以下是康德的學生雅赫曼對老師的講課風采所作的描述:
  康德擁有闡明和定義形而上學概念的特彆巧妙的方法,其中很顯然包括在聽眾麵前完成調查,似乎他自己也是剛考慮這個問題一樣,一步步地加進有著決定意義的新鮮概念,逐漸地改進先前建立的解釋,最後就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給齣一個限定性的結論。這時,他已經對這個問題從各個角度進行瞭徹底地探究,不僅為那些全神貫注的聽者提供瞭關於該問題的知識,而且還就思想方法給他們上瞭一堂直觀課。
  還是這位描述者,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談及康德所作的倫理學方麵的講座:
  在這些講座中,他不再隻是耽於冥想的哲學傢,同時還成瞭一名情緒激昂的演說傢。他既會感染聽眾和他一起激情滿懷,同時也能啓人心智。的確,他把自己創立的思想用哲學的雄辯宣講齣來,能夠聆聽到那崇高的純粹倫理教義讓人有一種聆聽天籟一般的愉悅。不知有多少次他把我們感動得流淚,不知有多少次他滌蕩瞭我們的靈魂深處,更不知有多少次他把我們的心靈和情感從沉淪於自我的枷鎖中解脫齣來,升華到由純粹自由意誌所支配的崇高自我意識的境界中去,升華到對理性法則的絕對服從的境界中去,使我們擁有瞭為他人擔待責任的崇高感!
  雅赫曼所言不虛,隻是失之過譽。康德無論是在私下裏還是在公開場閤所錶現齣來的口纔都名聲在外,這使得他早在那些偉大作品齣版之前就廣為人知瞭。
  康德的平時生活被戲稱為像上瞭發條的鍾錶一樣準時準點,自律極嚴,帶著古闆的學究氣,以自我為中心。據說(因為海涅這樣說過)柯尼斯堡的傢庭主婦們會根據康德經過的時間來設定鍾錶;據說(因為康德自己曾經講過)他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時時刻刻都焦慮不安,錶現齣疑病癥的病態心理;此外,據說他的房子裏空空蕩蕩,沒有什麼傢具物什,這錶明他對美並不在乎,隱藏在他按時按點的生活方式下麵的是一顆冷漠甚至冰冷的心。
  第二章康德思想的背景
  《純粹理性批判》是現代史上所寫下的最為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最難讀懂的著作之一。它提齣的問題很新奇,包羅萬象,所以康德認為很有必要創造一些術語來討論這些問題。這些術語有一種奇特的美感和吸引力。他的詞匯把秩序和關聯性強加給傳統的哲學問題,體驗不到這一秩序和關聯性就難以充分欣賞康德的作品。然而,康德思想的主旨是可以用較低層次的習語來錶達的,接下來的內容我會盡可能不用他的術語。這項任務並不容易,因為對康德術語的意義沒有公認的解釋。盡管康德體係的整體畫麵對評論過它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他的論點的說服力甚至具體內容卻眾說紛紜。評論者給齣的前提和結論盡管都很清楚,還是無一例外地被指責為遺漏瞭康德的論點,而唯一可以避免學術指摘的方法就是蹈襲原著用語的詰屈聱牙風格。近年來,遭受這種批評的危險又更多瞭些。當代的康德研究——尤其是在英國和美國——傾嚮於認為,康德學術研究的晦澀難懂常常是其混亂不清導緻的結果。為瞭不把混亂歸咎於康德,學者們不辭辛苦地從第一部《批判》中生發齣或者至少是強加上一套使其明白易懂的闡釋。我也會試著這樣做,而帶給我影響的這些當代研究恕我不能一一緻謝。
  由闡釋《純粹理性批判》引齣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希望迴答什麼問題?康德在第一版的前言裏寫到:
  通過詢問這個問題,我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完善。我大膽地主張所有的形而上學問題都已得到解決,或所有的形而上學問題至少解決方法已經提瞭齣來。
  (《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序言,xiii)
  這種說法代錶瞭第一部《批判》的雄心(盡管不是成就),但康德的動機實際上是一些更為具體的興趣。如果我們轉嚮曆史上康德式觀點的先例,就可以從影響過他的哲學論戰中,抽取爭論的一些主要論題。我們所發現的最重要的內容將是客觀知識問題,該問題笛卡爾曾經提齣過。我對我自己可以瞭解很多,並且這種知識常常具有確定性的特徵。根據笛卡爾的觀點,懷疑我存在是尤其沒有道理的。這裏,懷疑隻不過證實瞭被懷疑的對象。我思故我在。在這種情況下,我至少擁有客觀知識。我的存在這個事實是一個客觀事實;它是關於這個世界的事實,而不僅僅是關於某個人的感知。不管這個世界包含什麼,它都包含瞭一個思維著的存在,這個存在就是我。康德的同時代人利希滕貝格指齣,笛卡爾不應該得齣這種結論。“我思”錶明存在一種思想,但是並不錶示有一個我去思考。康德同樣不滿意笛卡爾的觀點,按照從這些觀點中推齣的靈魂理論,他認為自我知識的確定性受到瞭錯誤描述。的確,不論我對這個世界有多麼地懷疑,我都不可能把這種懷疑延伸到主觀領域(意識領域):所以我能夠直接確定自己當下的精神狀態。但是我無法直接確定我是什麼,或者確定實際上是否存在一個這些狀態所歸屬的“我”。這些進一步的命題必須通過某種觀點來建立,而那樣的觀點還有待發現。
  這種直接而又確定的知識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呢?我當下精神狀態的區彆性特徵在於:它們如其嚮我所呈現的,並顯得如其所是。在主觀領域,存在與似在彼此重閤。在客觀領域,它們又分道揚鑣。世界之所以是客觀的,是因為它還可以區彆於嚮我所呈現的樣子。因此,關於客觀知識的真正問題是:我怎樣纔能認識世界的本來麵目?我可以認識到世界自我呈現的樣子,因為那隻不過是關於我當下的感知、記憶、思想以及情感的知識。但是我是否可以擁有一種知識,這種知識完全不是關於這個世界看似如何的知識?以一種更加一般的方式來錶述這個問題就是:我能夠擁有不僅僅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獲得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嗎?科學、常識、神學以及個人生活都假定客觀知識是可能的。如果這種假定沒有根據,那麼我們共同懷有的幾乎所有信仰也都是沒有根據的。
  在距離康德最近的前輩中,有兩個人尤其為客觀性問題提供瞭答案,這些答案足夠明確,引起瞭知識界的關注。這兩人就是萊布尼茨(1646—1716)和大衛?休謨(1711—1776);前者主張我們能夠擁有不受任何觀察者的觀點影響的客觀知識;後者主張(至少在他同時代的人看來是)我們不可能獲得任何客觀知識。
  萊布尼茨是普魯士學院派哲學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反映在留給世人的那些未曾齣版的隻言片語中,這些思想由剋裏斯蒂安?馮?沃爾夫(1679—1754)構建成瞭一個體係,又由沃爾夫的學生、曾做過牧師的鮑姆嘉通(1714—1762)加以應用和擴展。在康德年輕的時候,萊布尼茨的思想體係受到瞭官方的責難,因為它所提齣的理性主張威脅到瞭信仰主張;沃爾夫曾經一度被禁止教書。但是在腓特烈大帝統治時期,這個體係又重新受到歡迎,並成為德國啓濛運動正統的形而上哲學。康德尊重這個正統,並且直至晚年他還用鮑姆嘉通的著作作為自己講座的教材。但是休謨的懷疑主義給康德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並提齣瞭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康德感到隻有推翻萊布尼茨的思想體係纔能得到解答。這些問題涉及因果關係和先天知識(即無經驗依據的知識),並且和客觀問題結閤在一起形成瞭第一部《批判》的獨特主題。
  萊布尼茨所屬的學派現在一般被貼上瞭“唯理論”的標簽,休謨屬於“經驗論”學派,這兩派通常是對立的。這種簡單而又存有爭議地將前輩分成唯理論和經驗論的方式實際上歸功於康德。他相信這兩個哲學學派在結論上都是錯誤的,因此嘗試著描述一種吸收這兩個學派的真理、避免它們各自錯誤的哲學方法。唯理論從對理性的運用中獲得關於知識的所有斷言,旨在對世界作齣絕對的描述,不受觀察者個人經驗的影響。它嘗試用上帝之眼觀察實在。經驗論則主張知識僅僅來自於經驗;因此,把知識同認識者的主觀條件分開是不可能的。康德希望對客觀知識的問題作齣解答,這種解答既不像萊布尼茨的那樣絕對,也不像休謨的那樣主觀。為瞭理解康德的獨特立場,最好的方法是先總結他力圖摒棄的這兩種觀點。
  ……

前言/序言

  序言
  周文彰
  一部赫然以《康德》作標題,用意明顯在於全麵評介康德的著作,區區隻七萬餘字,能夠說明問題麼?熟悉西方思想史的讀者都知道,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大師,在其長達五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著述甚豐,捲帙浩繁。柏林科學院(原普魯士皇傢科學院)1902年起編輯的《康德全集》,截至1978年,已續至28捲。單是一部《純粹理性批判》,後人齣乎的研究著作,動輒就是洋洋幾十萬言,部頭之巨,令人咋舌。
  的確,英國學者羅傑?斯剋魯頓的這本書有它的特定論域。康德一生學術活動以1770年的教授就職論文為界,此前為“前批判時期”,此後為“批判時期”,而本書隻述及“批判時期”。康德著作的內容涉及哲學(包括倫理學、美學)、邏輯學、人類學、教育學、法學、神學、自然地理、理論物理、數學、礦物學、力學等等,而本書隻述及“批判時期”的哲學。不消說,指望通過本書來完整地瞭解康德,無疑是要失望的。
  然而,這正是這本小書值得譯介的原因所在。康德雖在眾多領域都有其獨特貢獻,但使康德成其為康德的,正是他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說,康德的思想就是哲學,沒有哲學就沒有康德。而在其哲學中能使終身未離開過齣生地柯尼斯堡的康德的名字越齣國界、震撼歐洲、影響日後學院學術和公眾意識的,正是以《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為標誌的“批判哲學”。沒有“批判哲學”,就沒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馬剋思,我們亦很難斷定當代西方哲學會是現在這般的格局——幾乎當代西方所有哲學流派都與康德有韆絲萬縷的聯係,不管這種聯係是繼承性的還是論戰性的。應該承認,《康德》作者抓住三大《批判》,的確是高屋建瓴地切準瞭康德。作者用兩章篇幅介紹瞭康德的生平著作和思想背景之後,第三、四章評述瞭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認識(真)學說,第五章評述瞭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中的道德(善)學說,第六章評述瞭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的審美(美)學說,最後一章簡述瞭康德哲學的評價問題及康德對後世的影響。本書以清晰、簡潔的語言(雖然如此,但仍不那麼好讀,這是由研究對象本身決定的),考察瞭康德與萊布尼茨和休謨的關係、以及康德建立一種既非唯理論又非經驗論但卻能顯示人類理智界限的哲學的企圖:闡釋瞭康德哲學的許多重要概念和基本思想,論述瞭康德對於藝術哲學的極富創造性但卻是被人們低估瞭的貢獻;作者強調康德的道德學說、審美學說與它們建立其上的形而上學基礎之間的連續性。龐大的“批判哲學”體係就這樣用寥寥數萬言錶述齣來,本身就值得稱道,因為把康德哲學通俗化、濃縮化,曆來被康德研究傢們視為頗傷腦筋的難題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小書無論對於初次涉獵康德哲學的新手,還是對於造詣頗深的康德專傢,都將不枉一讀。
  不過,我倒想指齣,任何一種思想史研究都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相互作用的“對話”過程,研究成果與其說是一種客觀評述,倒不如說是研究者自己的一種主觀理解。本書也不例外。這是需要提請讀者注意的。況且,康德哲學是一個各種矛盾水乳交融的思想迷宮,而這些充滿矛盾的思想又是通過晦澀艱深的文字錶達的。思想本身的深邃與矛盾,加上語言錶述上的晦澀與艱深,自然造成瞭無數難以廓清的理論疑竇,從而也給研究傢們留下瞭無限多樣的活動空間,有多少個研究者,就有多少個康德。毫無疑問,這也決定瞭康德研究是一個復雜、長期的課題。看來,我們對康德的許多傳統理解需要加以冷靜地反思。無疑,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不少有益的啓示和聯想。比如,就康德的現象和本體這對最重要也最難把握的範疇來說,我們通常是按辯證法的現象和本質的範疇理解的,並斷言康德認為隻能認識現象,本質不可知。康德也確有不少含混的界說和使用。對此,作者作瞭細心的考察和分析,按照這種分析的提示重新研究,可以發現,康德的現象實際上指錶現自身的東西,真正顯露的東西,從日常用品到基本粒子、遙遠天體,都是現象,現象纔是科學的對象,而一切現象都是實在的,可知的。本體不是一個對象概念,而是一個否定性概念、限製性概念,其職責是限製對象的範疇,約束感情的虛誇,提醒我們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它不是說存在第二個更高級的叫做本體的對象,科學不敢問津,唯靠啓示纔能把握。因此,康德沒有給科學設置障礙。他說明的是,科學的閤法領域是對象領域,而一切對象都是有條件的、現象的。如果是這樣,康德關於“我覺得有必要否定知識,以便給信仰留下地盤”那個著名宣言就要重新評價瞭。事實上,海外學者早已提齣,這裏的知識是超齣經驗之外的知識,這裏的信仰是“導嚮哲學洞見之理性中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
  又如,如何評價康德的哲學革命?作者對康德美學理論的重視,不禁使我想起幾年前讀過的一篇短文,文章認為,在認識論和道德哲學中,康德的革命是保守的。這個革命不是改變他那個時代的科學與道德,而是為現存的科學和道德進行新的革命的論證。隻有美學革命是徹底的,這個革命徹底捨棄瞭他那個時代的藝術思想,把藝術從所有非藝術的條件和限製中解放齣來,從而為下一世紀的藝術發展開闢瞭道路。在我們曆來重視康德的認識論革命而低估其美學革命的特定背景下,上述觀點不免有點聳人聽聞,但卻也發人深省:康德的美學理論的恰當位置到底在哪裏?
  以上文字僅是我同本書“對話”後的隨感斷想,讀者以為然否?還是請讀一讀這本書吧!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 作者:[作者姓名,例如:羅傑·斯科魯頓 (Roger Scruton) 或其他與牛津通識讀本相關的知名學者] 譯者:[譯者姓名] 齣版社:[齣版社名稱,例如: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齣版年份] ISBN:[ISBN號] 內容簡介: 康德,這位18世紀德國哲學巨匠,其思想如同巍峨的阿爾卑斯山脈,深刻地塑造瞭現代西方哲學的輪廓。他的學說不僅為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等哲學核心領域帶來瞭革命性的變革,更對政治學、宗教哲學乃至科學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然而,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所構建的宏大哲學體係,其艱深晦澀的語言和嚴謹復雜的論證,常常讓初次接觸者望而卻步。《牛津通識讀本:康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旨在為廣大讀者,特彆是對哲學抱有濃厚興趣卻缺乏專業背景的讀者,提供一扇理解康德思想的清晰窗口。 本書並非對康德所有著作進行麵麵俱到的梳理,而是在精心選取其最核心、最具代錶性的思想命題的基礎上,輔以簡潔明瞭的闡釋和生動貼切的比喻,力求剝離掉哲學論證的繁復外衣,直擊康德思想的精髓。我們將從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入手,深入探討他如何顛覆瞭我們對知識來源和實在本質的傳統認知。在認識論領域,本書將重點解析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齣的“先驗唯心論”。我們將追隨康德的腳步,一同審視我們感官經驗的先天結構——時間與空間,以及知性範疇對經驗世界的塑造作用。康德認為,我們並非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自在之物”,而是通過自身先天的心智結構主動地建構起我們所能認識的“現象界”。這種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人類認識能力的理解,也為科學知識的可能性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讀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論,揭示理性在試圖超越經驗界限時所必然遭遇的睏境。通過對這些睏境的分析,康德並非否定理性的作用,而是界定瞭理性的適用範圍,從而為我們區分知識與信仰、科學與形而上學提供瞭重要的依據。我們會探討康德對於“物自體”(noumenon)的論述,理解它為何是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認識的存在,以及這種認識論上的局限如何引導我們走嚮對道德的思考。 在倫理學的範疇內,《牛津通識讀本:康德》將重點呈現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及其核心概念——“絕對命令”。我們將細緻地闡釋絕對命令的兩個重要公式:一是“普遍法則公式”,即“要隻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去行動”;二是“人是目的公式”,即“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同時當作是受理性所支配的目的,而不要僅僅當作是手段”。通過對這兩個公式的分析,我們將理解康德為何強調道德行動的動機並非源於功利、情感或社會習俗,而是源於理性自身的必然要求,即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則,尊重每一個理性的存在者作為自身目的的尊嚴。 本書將深入剖析“自律”與“他律”在康德倫理學中的核心地位。我們為何要遵守道德法則?康德的迴答是,因為我們是自由的、理性的存在者,我們有能力通過自身的理性為自己立法,這種自發的立法過程便是道德的根源。我們將探討自由意誌在康德倫理學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理性如何在我們做齣道德選擇時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本書也會觸及康德在《道德的形而上學》中關於“德性”與“義務”的論述,理解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在美學方麵,本書將著重介紹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齣的關於“無利害的快感”和“普遍的必然性”的審美判斷理論。我們將探討康德如何區分“審美的判斷”與“愉快的判斷”和“有用的判斷”。康德認為,當我們對某物産生審美快感時,這種快感是純粹的、不摻雜任何個人利益或功利考量的。同時,我們對美的判斷又似乎具有一種普遍的有效性,仿佛我們期待所有人都應該認為這件事物是美的。我們將一起探究這種“普遍的必然性”的根源,理解康德為何認為美的判斷是一種“主觀的普遍判斷”。 本書還將簡要介紹康德關於“崇高”的概念,通過對自然界宏偉景象的描繪,理解我們如何通過想象力來體驗到理性在麵對無限時所産生的敬畏和力量感。我們將看到,康德的美學思想不僅為後世的美學研究奠定瞭基礎,也為我們理解藝術、自然以及人類在世界中的位置提供瞭新的視角。 此外,《牛津通識讀本:康德》不會迴避康德思想的爭議之處和後世對其的批評。我們將以一種開放和批判性的態度,簡要提及一些對康德理論的挑戰和發展,例如後來的哲學傢是如何繼承、修正或反駁康德的某些觀點的。然而,本書的主旨仍然在於清晰地呈現康德思想的原創性和重要性,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這位偉大學者基本思想框架的理解。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易懂,避免使用晦澀的哲學術語,即便引入,也會輔以詳盡的解釋。為瞭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哲學概念,本書會穿插一些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和寓言故事,將康德的深刻洞見與讀者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章節的編排也經過精心設計,邏輯清晰,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認識論概念,逐步深入到倫理學和美學等更復雜的領域。 《牛津通識讀本:康德》是一本導讀性質的書籍,它不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康德全集注釋,也不是一本深入的學術專著。它的目標是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起點,讓他們在掌握瞭康德的基本思想後,能夠更有信心地去閱讀康德的原著,或者去探索更深入的哲學議題。對於那些希望瞭解西方哲學發展脈絡,特彆是理解現代哲學何以至此的讀者而言,本書將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通過這本書,你將不僅僅是閱讀關於康德的介紹,更是踏上一次與這位偉大思想傢對話的旅程,感受他思想的深邃魅力,領略他為我們構建的理性王國。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的設計也充分體現瞭對讀者體驗的尊重。紙張的質感細膩,字體選擇清晰易讀,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長而復雜的德語術語的翻譯和注釋時,處理得恰到好處。注釋部分並非冗餘的旁白,而是真正有價值的補充信息,它們要麼解釋瞭某個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術語用法,要麼提供瞭更專業的學術爭議點,供有餘力的讀者深入研究。更值得稱贊的是,本書在章節末尾設置的“自測與反思”環節,設計得極具啓發性。它們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或是非題,而是要求讀者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康德的核心論證,或者對比康德與休謨的觀點。這有效地防止瞭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齣現“知而不化”的狀態,確保瞭知識的內化。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將“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愉悅性”完美結閤的傑齣作品,無論是作為哲學入門的第一本書,還是作為已有基礎讀者的案頭工具書,都絕對物超所值。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特彆是對於初次接觸康德思想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條異常清晰且富有條理的路徑。作者並沒有試圖將康德宏大且晦澀的體係一次性傾瀉齣來,而是采取瞭一種層層遞進的方式。一開始,對於康德所處的時代背景,尤其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激烈論辯,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立刻明白瞭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必要性和偉大之處。接著,對《純粹理性批判》中“先驗演繹”的闡述,雖然依舊是哲學硬骨頭,但通過大量類比和精妙的圖錶(即使是文字描述的圖錶),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物自體”與“現象界”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沒有過度簡化,也沒有故作高深,而是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我迷失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時,及時遞給我一根指路明燈。讀完前三分之一,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剛完成瞭攀登一座陡峭山峰的初級訓練,雖然氣喘籲籲,但視野已然開闊許多,對後續的倫理學和美學部分的深入探討充滿瞭期待。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得康德的哲學不再是高懸的星辰,而是觸手可及的知識體係。

評分

這部作品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這在哲學導讀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康德思想“發展史”的梳理。康德並非一蹴而就,他的思想經曆瞭從早期自然神學觀到後期三大批判的重大轉型。作者細緻地勾勒齣瞭這一演變過程,通過對比《對形而上學初始原理的探究》和《純粹理性批判》在認識論上的差異,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康德是如何一步步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論框架的。這種曆史的視角,避免瞭將康德塑造成一個“從天而降”的哲學巨人。此外,對於康德哲學的“遺産”部分,處理得也相當到位。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康德文本的簡單解讀,而是拓展瞭視野,探討瞭康德對德國古典唯心主義,乃至對當代政治哲學、美學理論的深遠影響。這使得讀者在閤上書本時,不僅掌握瞭康德的知識點,更獲得瞭理解整個現代西方思想脈絡的鑰匙。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康德的書,更像是一張通往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歐洲思想版圖的詳細地圖。

評分

我必須承認,閱讀哲學原著時,最大的障礙往往不是概念的復雜性,而是作者的敘事風格帶來的疏離感。然而,這本《康德》,在語言的運用上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力。它沒有使用那種學院派特有的、僵硬的、充斥著晦澀術語的腔調,反而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與你促膝長談。作者在解釋康德關於“定言令式”的推導時,非常注重將抽象的道德法則與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相結閤。比如,作者會設想一係列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倫理睏境,然後用康德的準則去“切割”和分析,這種“情境代入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代入感。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對康德思想的批判性反思部分,它並非一味地贊美,而是坦誠地指齣瞭康德體係內部存在的張力,比如理性與情感、普遍性與個體經驗之間的矛盾,並且巧妙地引入瞭後康德思想傢的迴應,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辯證的張力。這種“講故事”的能力,讓原本冰冷的哲學論證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在通勤的地鐵上也能沉浸其中,完全忘記瞭周圍的嘈雜。

評分

與其他一些導讀不同,這本書的“操作指南”性質非常強,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康德說瞭什麼”,更關鍵的是在教你“如何像康德那樣思考”。作者在介紹康德認識論時,引入瞭大量的思維實驗,這些實驗設計得非常巧妙,迫使讀者必須在“主體性”和“客觀性”的十字路口做齣選擇。例如,在講解“先驗想象力”時,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定義,而是設計瞭一個關於空間感知的思想練習,讓我們親身體會到某些認知結構是人類心智的固有框架,而非經驗賦予的。這種“實踐哲學”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互動性。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與康德的理論進行一場智力上的角力。每當我認為自己理解瞭某個概念時,作者總會引入一個新的反例或一個更深層次的提問,迫使我重新審視最初的判斷。這種持續的“智力挑戰”,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高峰體驗,極大地鍛煉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評分

【內容簡介】

評分

不錯,發貨快,物流也快,京東小哥服務好,挺滿意。。

評分

易讀的小冊子,很喜歡

評分

慢慢看→_→

評分

作者顯然也深諳小說之道,用漸變淒慘的筆調,近似殘忍地書寫瞭康德生命中的最後五年。康德日益糟糕的身體狀況,與他被年輕一代視作小醜的最後著作,交織著他的掙紮與努力,更顯不堪,令人同情。雖說直到最後一刻仍筆耕不輟是大思想傢們的共性,然而作者在此傳記中依時間綫性記述而來,仿佛康德是讀者們身邊剛去世的親友。

評分

書超級棒!!!!!!!!!!

評分

質量很好!大神的書,好好學習並且學以緻用!

評分

康德自1755年任無俸講師(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學執教,1770年升任邏輯與形而上學教授。以1770年為界限,其思想可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並進行哲學探究。1755年發錶《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齣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在批判時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範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現象界”與“本體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節,並提齣“先天綜閤判斷”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個範疇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經驗的界限對本體(自在之物)有所認識,但這已超齣人的認識限度,必然陷入難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認識隻能達到“現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靈魂等為超自然的東西,屬信仰範圍,它們的存在是為瞭適應道德的需要。由於兩個世界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康德試圖通過審美判斷與自然界的目的論判斷以達到溝通,提齣審美的主觀性與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與自然界的內在目的性與外在目的性,最後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為其體係的終結。在政治上,同情法國革命,主張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認為應重視兒童天性,養成兒童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

評分

This is my favorite crossbody purse ever. I own a few crossbody bags but I always come back to this one. It just has the perfect size and can fit so many items that other smaller bags simply cannot. It fits all of the necessary items as well as my gun comfortably without the need to carry a large purse. I have purchased one for my mom too and she was able to pick the color she wants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options.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