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知识丛书:古汉语句读

汉语知识丛书:古汉语句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永兴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语法
  • 句读
  • 汉语知识
  • 语言学
  • 教材
  • 学习
  • 经典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2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853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语知识丛书:古汉语句读》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是大专院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句读研究的对象
1.句
2.读
3.字

二 句读研究小史
1.先秦时期
2.汉唐时期
3.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 句读分析(一)——句的分析
1.语序
2.语助
(1)语助的定义和范围
(2)句首语助
(3)句中语助
(4)句末语助
3.节律
4.省文

四 句读分析(二)——读的分析
1.相对性
2.类比性
3.呼应与连及

五 句读分析(三)——字的分析
1.实字和虚字
(1)实字
(2)虚字
2.死字和活字
(1)死字
(2)活字
(3)死活字组
(4)死字活用
3.动字和静字
(1)何谓动静字
(2)动静字音
(3)动静字例
附录:《经史动静字音》《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异读字比较表

六 句读分析的作用
1.指导阅读
(1)明文意
(2)知句法
(3)定规则
2.指导写作
(1)炼字
(2)组读构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伯申侍郎始刻成《释词》十卷。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①该书收虚字160个,多从互文、异文判断虚字的同义关系,并列举大量书证归纳虚字字义,特别注意选择相似句式进行比较,常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杨树达称赞王引之的成就说:“王氏著书专明虚助字者曰《经传释词》,……虽未能成系统整然之文法学,而文法学材料之丰富与精当,未有过之者。”②该书对后世的句读研究和《马氏文通》开始的现代语法学均有较大影响。
  吴昌莹的《经词衍释》,书成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吴氏在卷首自记:“盖谓王文简(引之卒谥‘文简’)之《经传释词》发先儒未发之覆,解后人不解之惑,传以诂经、诸子、《史》、《汉》,并以诂传,疏通博瞻,适当人心。虽然,其所略而不论,固犹多未易晓者。既续其援引所未详,又於其释之所未及而实为义所应有者,博稽而推广之;释之所可通而本义实别有在者,徵引而并存之,命日《经词衍释》。至所略而未释之词,则补遗於卷末。”③由此可知,该书为补充《经传释词》而作,一是充实例证,增加义项;二是追溯本字,徵引并存;三是卷末补王书“未释之词”,共23字。
  除虚字研究外,清代学者十分注意经籍的句读分析。如范凝鼎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成书的《四书句读释义》,就是先明句读,次释文义的。又如张尔歧的《仪礼郑注句读》,因郑注简奥难懂,贾疏繁复冗温,于是全录郑注并为之断句,精选贾疏,附以己意,辨疑刊误,简明精当,受到顾炎武等人的推许。王文清的<仪礼分节句读》则以句读为主,注释颇为简略。而吴廷华的《仪礼章句》则折中张、王二家,将《仪礼》各篇分节,节内再明句读,注释简明,确有助于阅读。其他还有,吴英据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撰成《四书章句集注家塾读本句读》,姚思赞的《审定四书句读》,翟灏的《四书句读考异》,陈其荣的《经传离句考徵》,陆锡谟的《诗经句读考证》,钱绎的《十三经断句考》等。
  王筠(公元1784-1854年)的《说文解字句读》,今之论者,多引“取(段)茂堂及严铁桥、桂未谷三君子所辑,加之手集者,或增,或删,或改,以便初学诵习,故名之日句读”一段自序,其实,这只是最初的设想。真正成书的情况是:“……余於是本志变化,博观约取,阅月二十而毕。仍名‘句读’,从其朔也。顾余辑此书,别有注意之端。与段氏不尽同者凡五事:一日删篆……;二日一贯……;三日反经……;四日正雅……;五日特识……。”①其中“反经”乃返回经文之意。他说:“《说文》所引经典,字多不同,句限亦异。固有伪误增加,而其为古本者甚多,岂可习非胜是,以娄经窜易之今本,訾(zT,诋毁)汉儒授受之旧文乎。”也就是说,他的“句读”要正字正句。在《凡例》中,王氏进一步说明:“此书之初辑也,第欲明其句读而已。已及三卷,……乃取《说文义证》《说文解字注》,删繁举要,以成此书。
  ……
汉语知识丛书:古汉语句读 引言 《古汉语句读》是“汉语知识丛书”系列中的一本,旨在为广大汉语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准确的古汉语阅读与理解指南。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古代汉语概述,而是聚焦于“句读”这一核心的阅读能力,通过精选的典型古汉语文本,结合详实的解读与分析,引领读者跨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人思想的脉络,领略汉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魅力。 一、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的核心在于“句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标点符号添加,更是一个包含断句、释义、词性辨析、语法分析、文化背景解读等层面的综合性过程。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文本,涵盖先秦诸子、汉代史传、唐宋诗文、明清小说等重要时期和文体,力求展现古汉语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特点。 1. 精选文本,覆盖广泛: 先秦诸子: 选取《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经典篇章,这些文本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基石。本书将重点关注其语言的简洁、意蕴的深邃,以及如何准确把握其多义性和哲学内涵。 汉代史传: 以《史记》、《汉书》中的片段为例,探讨史书的叙事特点、人物刻画的语言技巧,以及古汉语在记叙与议论中的运用。 唐宋诗文: 精选唐诗宋词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格律、意境、炼字遣词的妙处,以及如何通过句读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包含一些唐宋散文的经典片段,展现古文的流畅与雄健。 明清小说: 选取《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精彩章节,探讨白话古文的特点、人物对话的生动性,以及长篇叙事的语言结构。 2. 句读方法,层层深入: 基础断句: 针对古汉语中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本书将提供清晰的断句规则和技巧,帮助读者识别句子的主干、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词义辨析: 古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相比,词义或有演变,或有古今异义。本书将对文本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进行详细的词义辨析,考证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 语法分析: 梳理古汉语独特的语法现象,如语序、省略、倒装、判断句、无主语句等,并通过具体例句进行讲解,使读者掌握古汉语的语法结构。 句读示例与讲解: 对于每一个选取的文本片段,本书都将提供详细的句读过程,包括: 原文: 原始的古汉语文本。 句读文本: 标注了标点符号的文本,并对断句理由进行解释。 逐句(或逐段)释义: 对句读后的文本进行白话文翻译,力求忠实原文,同时兼顾文采。 难词难句分析: 针对文本中可能存在的生僻词、疑难词,以及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考证。 语法点提示: 标注并解释文本中出现的特殊语法现象。 文化背景链接: 适当介绍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风俗、思想流派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3. 阅读能力,全面提升: 培养语感: 通过大量实例的浸润,读者能够逐渐培养对古汉语语言节奏、韵律和语感的认知,从而更自然、更准确地进行阅读。 增强理解力: 掌握了科学的句读方法和扎实的词汇、语法基础,读者能够更有效地解析古汉语文本,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提升研究效率: 对于从事古汉语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的句读方法和案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参考工具,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激发学习兴趣: 告别枯燥的背诵和死记硬背,通过“读懂”古文,读者能够发现古汉语的独特魅力,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 二、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实践性强,学以致用: 本书强调“读”与“解”的结合,以实际文本为载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阅读实践,使读者能够直接运用所学,解决阅读中的实际问题。 2. 系统性与深入性并重: 在系统梳理古汉语句读要点的同时,注重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详细阐释,避免浮光掠影。 3. 权威性与易读性兼顾: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集了资深的古汉语专家,确保内容的学术严谨性。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清晰易懂,通俗而不失专业性,适合不同程度的读者。 4. 文化传承的桥梁: 古汉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理解古汉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onnect with the wisdom of our ancestors. 5. “句读”视角独到: 不同于一般的古汉语教材,《古汉语句读》将“句读”提升到核心地位,这正是古汉语阅读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关键的一环。本书的独到视角,将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古汉语的全新大门。 三、目标读者 古汉语专业学生: 作为重要的辅助教材,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古汉语阅读与理解能力。 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相关专业师生: 为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思想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想要直接阅读经典,感受古代智慧,了解历史脉络的读者。 古籍整理研究者: 提供一种有效的句读方法和参考范例。 对汉语语言演变感兴趣的语言学爱好者: 从古汉语句读中洞察汉语发展的轨迹。 结语 《古汉语句读》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将带领您穿越古籍的迷雾,循着清晰的脉络,理解古人的思想,体味语言的精妙。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引导,您将不再畏惧古文,而是能够自信地打开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本,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这是一次与先贤对话的旅程,一次对汉语深厚底蕴的探索,一次对中华文化自信的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号称“语言探索之旅”的书籍,着实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开篇的几章,作者似乎沉迷于探讨语言的“本源性”和“演化逻辑”,引述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研讨,而非面向普通读者的语言普及读物。书中对“词根”的追溯,那种步步紧逼、刨根问底的架势,让人感到一种知识的压迫感。我本期待能读到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解析,或是对日常用语的深入剖析,结果却掉进了一个由复杂的术语和抽象理论构筑的迷宫。文字的堆砌感很强,虽然篇幅不薄,但真正能让人感到“豁然开朗”的时刻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在字里行间疲于奔命,试图跟上作者那跳跃且过于宏大的思维步伐。读到中段,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想让读者理解他所阐述的观点,还是仅仅想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显得极为陈旧,缺乏现代排版应有的清晰度和美感,进一步加剧了阅读体验的沉闷。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令人有些气馁的阅读尝试,它更像是一份深奥的学术论文集,而不是一本能激发阅读兴趣的知识读物。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干燥”。它像是一块被精心烘干的标本,形态完备,信息量巨大,但完全缺乏生命力和互动性。作者的叙述方式全程保持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客观性,仿佛在向一块石头汇报最新的天气情况。书中几乎看不到任何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或者说,是对读者情感共鸣的任何尝试。所有的数据、例证、分析,都以一种极其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这对于那些需要通过“故事性”或“代入感”来学习新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能让我眼前一亮的“金句”或者能引起我思考的辩论点,但最终发现,这本书里的一切都是已经被“盖棺定论”的陈述,几乎没有留给读者主动思考和质疑的空间。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被动接受灌输的感觉,而不是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它缺乏那种能够点燃学习热情的火花,更像是一份枯燥的、需要背诵的官方文件。我希望读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陈列,还应该有启发思维的引导,但在这本书里,我只找到了一堵密不透风的知识之墙。

评分

初翻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浓厚的、学院派的氛围所笼罩。作者的笔调极其克制和严谨,每一个论断都小心翼翼地附加上大量脚注和引文,仿佛生怕被后世的语言学家抓住一点把柄。阅读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断回荡着一个念头:这到底是在教我知识,还是在考察我的古籍阅读能力?书中对某些特定句式的考证,其细致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恨不得把每一个古代文人的遣词造句都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一番。然而,这种过度细致的考据,却牺牲了文章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叙述节奏缓慢得像是老式留声机发出的吱呀声,每前进一步都需耗费巨大的心力。我尝试跳读,但很快发现,漏掉任何一个段落,都可能导致对下一节内容的完全误解,因为它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极强。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掌握了扎实语言学基础的研究生准备的参考资料,对于我这样只是想提升一下自身文化素养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用力过猛,且靶子找错了。希望它能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默默地完成它作为“学术基石”的历史使命,但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实在是称不上愉快。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知识的汲取”,不如说是“思维的鏖战”。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对古代社会背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了如指掌,因此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他直接省略了必要的背景铺垫,直接抛出了结论性的论断。这使得我在阅读那些关于“语境对意义的决定性影响”的章节时,感到非常吃力。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来构建作者所依赖的那个“默认知识体系”。这种体验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让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站在一个只有“圈内人”才能完全理解的派对外面,只能窥见只言片语。更令人费解的是,某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性极大,前一句还在讨论语法结构的变化,下一句突然转向了对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探讨,两者之间的桥梁构建得极其单薄,需要读者自行脑补完成。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松散且跳跃,更像是作者零散思考的记录,而非精心编排的教材。它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自我导航和知识补充能力,否则很容易在中途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收获一堆零碎的、难以整合的碎片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老实说,很有复古的味道,但这种复古感如果不能与内容完美契合,就容易显得格格不入。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但这厚重感更多来自于纸张的克数和密集的文字排版,而非内容的密度。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其中许多篇幅是围绕着对某些古代文献的字面翻译和词义考证展开的,这种“拆解”工作做得虽然细致,但对普通读者来说,耗费的精力远大于获得的回报。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很多论点缺乏一个清晰的“论证主线”。仿佛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然后一股脑地将它们塞进了这本书里,缺乏一个统领全局的结构来整合这些发现。读完之后,我能记住一些零散的术语和罕见的用法,但如果让我用自己的话来系统地描述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却感到无从下手。它更像是一本汇编了大量原始材料和初步分析的草稿集,需要读者自己去重新梳理和提炼,这对于一本旨在普及知识的丛书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提供清晰路线图和结构化知识体系的读物。

评分

(1)明文意

评分

3.字u

评分

觉得还凑合吧。最近京东优惠力度不怎么样。

评分

(1)明文意

评分

6o条

评分

书评总是遵循着一定的结构形式,它的写作方法也总是遵循下列几点: 从形式上看独立性书评。书评,也是一种创作。它的创作意义,一方面来源于被评书籍,另一方面,更多的,应该来源于书评者自身的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来源于书评者对被评书籍的感悟、升华和更深的洞见,从而形成书评独立的思想性和价值感。它的直接表现是,可以独立存在、独自成文、独有一番滋味。文本性书评。此类书评,紧紧依附于被评书籍的走字行文,紧紧跟随作者的思路脉络,亦步亦趋,少有意趣和发现。它的直接表现,或是原书引文高达20%以上,或是借题而不发挥、借尸而不还魂。从内容上看思想型书评。书评既然作为一种创作,书评人文笔风骚掩映下迸射而出的独到而锐利的思想的光芒,应该成为一篇书评立足的根本。这种造诣,得自于书评人的个人修为,得自于对被评作品的深刻理解,得自于&ldquo;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rdquo;的妙想。情感型书评。这一类中,书评人与原创作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或激烈对质成为贯穿书评全文的唯一或主要线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从仁和山、智和水的关系论断,讲的该是思想型书评;如果以&ldquo;乐&rdquo;本身来说,道的却是情感型书评,它结构于书评人对被评书籍的直接情感体验。描述型书评。书评,起源是因书而评,发展成为评而评。如果书评人不能通过对被评书籍风骨和神髓的整体把握,不能比普通大众看的更深、更远、更精,从而不能实现由书而评的飞跃、不能引导大众站的更高、发现更多的美,那么,直如有草船却无借箭、有画龙却无点睛,仅是笔墨泼散而已。应该讲,几类书评,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不能割裂、也不好骄傲或妄自菲薄。萧乾说,书评家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好的书评要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李长之说:&ldquo;要同情的了解,无忌惮的指责,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气,可以有风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据要从学识中来,然而文字仍需是优美而有力的创作。&rdquo; 总之,立论要尽量中正、情感要尽量无私、棱角要尽量分明,书评人的眼睛穿透原创作者的眼睛,缔造出了另外一个澄净的世界。编辑本段正规格式我们读完一本书,想要就这本书发表一些看法,并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这就是书评。书评评什么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所以我主要介绍简评的写法。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mdash;&mdash;评价&mdash;&mdash;推荐。(一)介绍 &ldquo;介绍&rdquo;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lt;南京情调&gt;》是这样介绍的:&ldquo;《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rdquo; (二)评价 &ldquo;评价&rdquo;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ldquo;另一个&rdquo;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ldquo;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rdquo;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ldquo;一路鲁达文中,皆用&lsquo;只一掌&rsquo;、&lsquo;只一拳&rsquo;、 &lsquo;只一脚&rsquo;,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rdquo;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ldquo;评价&rdquo;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ldquo;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lsquo;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rsquo;遂焚之。&rdquo;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ldquo;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rdquo;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ldquo;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王筠(公元N1784-1N854年)N的《说文解字N句读》,今之论者,多引&ldquo;取(段)茂堂及严铁桥、桂未谷三君子所辑,加之手集者,或增,或删,或改,以便P初学诵习,P故名之日句读&rdquo;一段自序,其实,这只是最初的设想Q。真正成书的Q情况是:&ldquo;Q&hellip;&hellip;余於是本志变化,博观约取,阅月二十而毕。仍名&lsquo;句读&rsquo;,从其朔也。顾余辑此书,别有S注意之端。S与段氏不尽同S者凡五事:一日删篆&hellip;&hellip;;二日一贯&hellip;&hellip;;三日反经&hellip;&hellip;;四日正T雅&hellip;&hellip;;五日特识&hellip;&hellip;。&rdquo;①其中&ldquo;反经&rdquo;U乃返回经文之意。他说:&ldquo;《说文》所引经典,字多不同,句限V亦异。固有伪V误增加,而V其为古本者甚多,岂可习非胜是,以娄经窜易之今本,訾(zT,诋毁)汉儒授受之旧文乎。&rdquo;X也就是说,他的&ldquo;句读&rdquo;要X正字正句。在《凡例》中,王氏进一步说明:&ldquo;此书之初辑也,第Y欲明其句读而已。已及三卷Z,&hellip;&hellip;乃取《说文义证》《说文解字注》,删繁举要,以成此书。

评分

6o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