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版的质量很不错,而且作者的经历也能够让我接触到很多东西,读了之后感觉到还是蛮有收获的。对个人来说,阅读也实际上也是生命陈长的过程。一个人阅读什么书,也就预示着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外在的角度来说,阅读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万象。从内在的角度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潜质的开发,当我们发现书中作者的某个思想触动我们的灵魂,就有可能发现我们生命地脉里蕴藏的宝藏,生命的激情与潜能也由此而被激发,因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通的过程。阅读的德性也决定了个体写作的德性,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指出,阅读习惯造就写作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 许纪霖先生在其《寻找意义》这本专著里面就指出了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之而来的种种灾难与冲击,以及建国之后的泛政治化,最近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结果现代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或者说在精神上是没有根底的。并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也逐渐变得市场化,现代人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心境和环境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陈贇在其老师也写过《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指出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明显存在的。虽然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反而跌落尘埃。
评分这本书所收的31篇曾以“西樵偶语”发表的散文和4次访谈记录,都是1983—1985年在哈佛任教时吐露的心声。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刊行时署名是《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贯穿着看似相对独立乃至毫无关系的短文的哲学思路是如何通过“习礼”来培养“体知”的能力。《论语》里孔子回答顏渊问“仁”时,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诲。我的解读是,生活世界中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是学习做人的机缘。学问要在心上做也要在身上做。脑力运动固然重要,佛家所谓“常惺惺”则指向一个更宽广的意义世界。庄子所谓无处不是道和犹太一位长老要求学生当下体认“神圣”的教言可以互证。我正在写作,写作当然是神圣的,但是如果我正在系鞋带、刷牙、打扫卫生,那么那些行为也都是神圣的。在儒家论域中做出巨大贡献的Herbert Fingarette即把孔子定义为“以凡俗为神圣”的大哲。“礼”在儒家思想中是属于“伦理”的范畴,但礼的字源虽来自宗教仪式,它的表现却有美学的含义。日本著名哲学家今道友信曾建议我从美学的观点诠释《论语》,特别是“乡党”一章。他说在学生的眼里孔子的视听言动都是艺术人生的化境。这样去看孔子才能知道他的人格魅力不在道德说教而在春风化雨,在身教而非言教。礼教常和乐教相提并论,儒家政治理想常用“礼乐教化”来表述这个道理。
评分老公买的,他说不错,书不错的。
评分各书的内容,自然无需我在此赘述。其间一些不得已的少量文字删节,缘由也是众所周知。我想在这篇编后记中特别指出的,则是贯穿余先生几乎所有文字之中的“中国情怀”。在我看来,从1951年1月1日在《星岛日报》发表第一篇文字“能忍自安”(1950年12月22日撰于九龙,)至今,余先生各种文字撰述背后,除了学术思想自身的理路之外,“中国情怀”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原动力。
评分听说京东“多、快、好、省”。
评分装帧质量很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
评分北大版的质量很不错,而且作者的经历也能够让我接触到很多东西,读了之后感觉到还是蛮有收获的。对个人来说,阅读也实际上也是生命陈长的过程。一个人阅读什么书,也就预示着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外在的角度来说,阅读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万象。从内在的角度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潜质的开发,当我们发现书中作者的某个思想触动我们的灵魂,就有可能发现我们生命地脉里蕴藏的宝藏,生命的激情与潜能也由此而被激发,因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通的过程。阅读的德性也决定了个体写作的德性,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指出,阅读习惯造就写作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 许纪霖先生在其《寻找意义》这本专著里面就指出了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之而来的种种灾难与冲击,以及建国之后的泛政治化,最近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结果现代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或者说在精神上是没有根底的。并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也逐渐变得市场化,现代人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心境和环境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陈贇在其老师也写过《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指出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明显存在的。虽然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反而跌落尘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