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个方面,一个方面:探讨意识与社会批判理论的关系,涉及到对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布尔迪厄的社会区分、吉登斯的生活政治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的讨论;第二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涉及到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霍尔的大众文化、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讨论;第三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哲学反思的关系,涉及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巴里巴尔的意识形态理论、舒佩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德里达的意识形态解读的理论;第四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涉及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哈贝马斯对科技科学技术双重功能的探索、芬伯格的技术理性理论和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理论;第五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涉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瑟尔鲍姆的权力意识形态、拉克劳和墨菲的霸权意识形态的讨论;第六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心理分析的关系,涉及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哈贝马斯对意识形态的心理分析、利奥塔的“宏大叙事”、齐泽克的泛意识形态论。最后,在附录部分简要地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的代表人物拉瑞恩、梅萨罗斯、麦克莱伦、帕雷克的意识形态理论。
目录
导论意识形态: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第一章 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史的回溯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互动
第三节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第二章 “意识形态终结”之争
第一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第二节 阿隆:政治神话的破灭
一、对左派政治神话的解构
二、历史哲学的批判
三、“意识形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鸦片”
第三节 李普塞特:政治的终结
一、政治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
二、工业社会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第四节 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
一、马克思主义:从意识形态的终结到意识形态化
二、意识形态终结的内在与外在原因
三、政治与乌托邦
第五节 来自左派阵营的责难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社会批判
第一节 马尔库塞:发达社会与意识形态
一、从内在批判到极权社会批判
二、单向度社会批判
三、超越单向度社会
第二节 布迪厄:符号暴力与社会区隔
一、意识形态与符号权力
二、意识形态与社会区分
三、天赋意识形态与趣味意识形态批判
四、从精英国家批判到新自由主义批判
第三节 吉登斯:意识形态与生活政治
一、意识形态理论:回归生活世界
二、现代性与现代意识形态反思
三、生活政治:乌托邦现实主义
四、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第四节 鲍德里亚:从消费社会到仿真社会
一、鲍德里亚与意识形态问题
二、物的体系与意识形态
三、对生产主义乌托邦的批判
四、真实的消失与意识形态的终结
第四章 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
第一节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
一、文化唯物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形成与基本方法
二、文化唯物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内容与范畴推展
第二节 霍尔的“文化大众主义”
一、霍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
二、大众文化、政治霸权与多元链接
三、文化大众主义意识形态论及其评价
第三节 伊格尔顿的“文化审美主义”
一、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
二、梳理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
三、“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
第四节 詹姆逊的“文化历史主义”
一、意识形态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史的传统与现代诸模式
三、“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论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
第一节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阿尔都塞问题”
二、质询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三、暧昧的思想遗产
第二节 普兰查斯:意识形态与国家
一、社会形态与意识形态
二、资本主义与意识形态
三、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四、意识形态与政治分析
第三节 瑟伯恩:意识形态与权力
一、重绘意识形态宇宙
二、意识形态与主体性
三、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
四、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
第四节 拉克劳:霸权与意识形态
一、多元决定论: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二、霸权逻辑: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三、错位逻辑: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心理分析
第一节 拉康:镜像、象征与意识形态
一、自我认同与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与精神分析的自我批判
三、拉康的暧昧思想遗产
第二节 哈贝马斯:交往扭曲与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二、精神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
三、对哈贝马斯理念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节 埃尔斯特:意识形态与心灵炼金术
一、埃尔斯特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建
三、作为心灵炼金术的意识形态
四、意识形态与社会规范
第四节 齐泽克:实在界的凝视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一、意识形态崇高客体
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
三、钟爱实在界:齐泽克的立场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划界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概念
二、认识论断裂与问题框架
三、理论实践:走出意识形态之路
第二节 马尔库塞:技术合理性与审美乌托邦
一、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本性
二、技术合理性
三、大拒绝与审美的乌托邦
第三节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
一、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非难
二、合理化:探讨新的意识形态的入口
三、新的意识形态及其主要特征
第四节 芬伯格:技术整体论与技术民主化
一、重新定义技术:技术整体理论
二、“操作自主性一和”机动的边缘“
三、技术民主化
第五节 告别科学技术决定论
一、何谓”科学技术决定论“?
二、科学技术决定论在中国
三、如何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结论从意识形态终结到意识形态泛化
后记
精彩书摘
《意识形态星丛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态势》:
我们前面提到,阿尔都塞反对葛兰西把霸权理解为非强制的共识和道德领导权,这一批判通过他的质询理论可以得到进一步理解。阿尔都塞认为,从本质上说,质询并不是葛兰西所说的说服和教育,而是命令和强制,质询是大他者向个体发出的命令,是上帝对子民的威严无比的训诫。由此可以理解,意识形态的质询本质上政治性的,而不是道德性的,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和赢得被质询者的同意,而是把大他者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个体。在这里,意识形态承受者的内心感受或意识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行为上按照社会秩序的要求的样子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意识形态问题的关系就不再是主体意识的表达问题,而是社会秩序的主体间关系的建构和维持问题。
众所周知,在当代哲学中,“主体间转向”被认为是走出主体哲学困境的唯独选择,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出发,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并对道德、法律、民主和合法性等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列维纳从主体间性出发,强调伦理学对本体论的优先性,提出了与传统的自我伦理学相对的“他者伦理学”。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也从传统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意识哲学立场转向到了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主体间关系的立场。但是,与哈贝马斯等人不同,甚至与葛兰西也不同,阿尔都塞强调,主体不是主体间对话的产物,或劝说和教育的结果,而是强制性的权力关系反复操作的效果。
……
意识形态星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态势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
评分
☆☆☆☆☆
本书分六个方面,一个方面:探讨意识与社会批判理论的关系,涉及到对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布尔迪厄的社会区分、吉登斯的生活政治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的讨论;第二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涉及到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霍尔的大众文化、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讨论;第三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哲学反思的关系,涉及到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巴里巴尔的意识形态理论、舒佩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德里达的意识形态解读的理论;第四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涉及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哈贝马斯对科技科学技术双重功能的探索、芬伯格的技术理性理论和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理论;第五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涉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瑟尔鲍姆的权力意识形态、拉克劳和墨菲的霸权意识形态的讨论;第六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与心理分析的关系,涉及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哈贝马斯对意识形态的心理分析、利奥塔的“宏大叙事”、齐泽克的泛意识形态论。最后,在附录部分简要地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的代表人物拉瑞恩、梅萨罗斯、麦克莱伦、帕雷克的意识形态理论。
评分
☆☆☆☆☆
了解西方文化问题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