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鬼谷子全解全套 共3本 解读孙武孙子兵书全注全译注全集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鬼谷子全解全套 共3本 解读孙武孙子兵书全注全译注全集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鬼谷子
  • 兵书
  • 军事
  • 国学
  • 经典
  • 中华文化
  • 策略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凯福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ly715
商品编码:1125920008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637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春秋)孙武,著,臧宪柱,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69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王超,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 > 内容简介

前言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一部传习久远的兵法奇书,与《孙子兵法》合称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学的双璧。《三十六计》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应用。很多军事家利用《三十六计》中的谋略,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战例。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zui早可能来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此语后人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合三十六个计策。三十六计每一计名都是耳熟能详、妇幼皆知的成语典故。三十六计的内容均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的相互转化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原理。正文后的按语,对每个计策进行进一步阐释,并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三十六计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不仅受军事家喜爱,其在各种处境下克敌制胜的智慧,更为很多政治家、外交家和商界领袖所推祟,成为社交、职场、销售、外交谈判的zui实用指南,这也是《三十六计》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为使读者深刻领悟到《三十六计》中古人的超凡智慧,本书不仅保留了古籍中的文言原文以及文言按语,还对文言原文进行了详尽通俗的解释和翻译;对每一计策都有解题,以进一步分析每一计策的来源,并对文言按语进行了翻译,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战例部分,选取了古代的许多著名战例,与每一计策相对照,可以加深读者对三十六计的深入领悟。




> > 目录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孙子兵法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637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12 元


作    者:春秋)孙武,著,臧宪柱,译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必读本)


ISBN:9787550243569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12 元


作    者: 王超,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次:1   字数:130000

印刷时间:2015-07-01        

 

主编推荐

千古兵学奇书,万世兵家鼻祖!法国军事家拿破仑,在兵败滑铁卢之后,偶然得见《孙子兵法》,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二十年前能见到《孙子兵法》,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孙子兵法》问世以后,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注视,自曹操以来,历代注家蜂起,其中以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等人为代表,这版《孙子兵法》综合了各代表注家的精彩注评,博采众家之长!除《孙子兵法》之外,本书还附有《孙膑兵法》,两大兵法合体,更有料!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zui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zui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目 录

计篇di一……………………………005 

作战篇di二…………………………010 

谋攻篇di三…………………………015 

形篇di四……………………………020 

势篇di五……………………………025 

虚实篇di六…………………………030 

军争篇di七…………………………037 

九变篇di八…………………………044 

行军篇di九…………………………048 

地形篇di十…………………………055 

九地篇di十一………………………061 

火攻篇di十二………………………072 

用间篇di十三………………………076 

附录:孙膑兵法……………………083 

擒庞涓…………………………084 

见威王]………………………089 [

威王问]………………………095 

陈忌问垒………………………105 

篡卒……………………………110 

月战……………………………114 

八阵……………………………117 

地葆……………………………120 

势备……………………………125 

兵情……………………………129 

行篡……………………………132

 杀士……………………………136 

延气……………………………137 

官一……………………………140 

五教法…………………………152 

[强兵]…………………………155

 

精彩书摘

计篇di一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 “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注释】 ①兵:指战争。 ②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⑤,二曰天⑥,三曰地⑦,四曰将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与上⑩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也。天者,阴阳12、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13、广狭、死生14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5、官道、主用16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17,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18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19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20之 。 【注释】 ①经:衡量,在这里是分析的意思。 ②校:比较。 ③索:探索。 ④情:实际情况。 ⑤道:道义。此处指是否得民心。 ⑥天:天时。即气候、时令等自然方面的条件。 ⑦地:地理条件。如地势险要或平坦,场地开阔或狭隘等具体的地形、地势。 ⑧将:将令。此处指战争中指挥官的谋略、智慧。 ⑨法:军令。 ⑩上:国君。?11不畏危:不怕危险。 12阴阳:昼夜。指春、夏、秋、冬时令季节。 13险易:地势情况,即地势是险要还是较为平坦等。 14死生:死地与生地,即所选地形是否利于己方的战争,有利为生地,不利为死地。 15曲制:军队编制、制度。 16主用:后勤管理。主是掌管,用为物资。此处指战略物资等后勤保障。 17闻:知道。 18孰:谁,哪一方。 19将:虚词,表示假设,类似“如果”。 20去:离开。 【译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以预测战争的走向。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形,四是将帅,五是法规。所谓“道义”,就是君主要有民心,让民众和君主心意相通,这样军士们才有同生共死的信念,便不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阴阳时节、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等。所谓“地形”,就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情况,战场是开阔还是狭窄,所选战场属生地还是死地等自然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指军队的指挥官是否有足够的智谋才能,是否赏罚有信,对部下是否仁慈关爱,能否做到果断勇敢,所制军队是否军纪严明。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是否简洁轻便,将吏的责权划分是否清晰明了,军需物资的掌管是否规范以及供给是否充足。这五个方面,将领一定要深刻了解。了解了就能胜利,否则必将失败。一定要通过对战争双方的考察,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去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一定要知道:哪一方的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能力更强?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军法严明、赏罚有信?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的军士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军令执行更为有效?透彻分析了这些条件,自然就能够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胜了。如果听从我的计策,那么必然能取得胜利,这样我就留下;如果不听我的计策,那么必然导致战争失利,那我就离开。 

 

  前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素有“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之美誉。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据史载,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见吴王时,将其所撰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读后大悦,遂以孙武为将,为自己练兵。后来孙武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让吴国顺利成为当时的霸主。孙武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孙子兵法》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极大,可谓字字珠玑,无半点累赘之言。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孙子兵法》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还蕴含了许多哲学道理,不仅可以应用于行军打仗,对于人们为人处世、开阔眼界亦有帮助。虽然成书数千年,但其并未过时,于今天的我们仍多有启发。关于《孙子兵法》,曾经有过一些纷争。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八十二篇,图九卷,而多认为十三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十三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七十余枚竹简,此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十三篇出自孙武之手,八十二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十三篇的。 与《孙子兵法》一样,《孙膑兵法》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为了便于大家对比阅读,书后还附有《孙膑兵法》。

 

  目 录

 di一套 胜战计 di一计 瞒天过海…………………………008

 di二计 围魏救赵…………………………012 

di三计 借刀杀人…………………………016 

di四计 以逸待劳…………………………020 

di五计 趁火打劫…………………………025 

di六计 声东击西…………………………029 

di二套 敌战计 di七计 无中生有…………………………034 

di八计 暗度陈仓…………………………038 

di九计 隔岸观火…………………………042 

di十计 笑里藏刀…………………………047 

di十一计 李代桃僵………………………051 

di十二计 顺手牵羊………………………054 

di三套 攻战计 di十三计 打草惊蛇………………………058 

di十四计 借尸还魂………………………061 

di十五计 调虎离山………………………064 

di十六计 欲擒故纵………………………069 

di十七计 抛砖引玉………………………073 

di十八计 擒贼擒王………………………078 

di四套 混战计 di十九计 釜底抽薪………………………084 

di二十计 混水摸鱼………………………089 

di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093 

di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098 

di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102 

di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105 

di五套 并战计 di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110 

di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113 

di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117 

di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122 

di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126 

di三十计 反客为主………………………129

 

 

精彩书摘

di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②之内,不在阳之对。太③阳,太阴。 【解题】 这一条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为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注释】 ①怠:松懈。②阴:秘密的。阳:公开的。③太:大。 di一套 胜战计 【译文】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zui隐秘的潜藏状态。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按语译文】 秘计能有成效,不能在背时秘密处使用。半夜里偷东西,僻静小巷中杀人,这是愚蠢的行为,都不是谋士应该做的。隋代开皇九年,贺若弼率领大军进攻陈国。战前他请求隋文帝准许沿江守备部队每次换防,都要在历阳集中,并且插上很  三十六计 多旗帜,搭起许多帐篷。陈国认为是隋军要大举进攻,就召集全部兵力防御,后来知道隋军是在调防,就把军队撤了回去。后来,陈国军队对隋军的做法习以为常,就不再防备。等到贺若弼率领大军渡过长江,陈国军队也没有觉察。因此,隋军轻而易举地袭击了南徐州,并攻占了它。 【战例】 战国时,魏国会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于是派大将田忌率军前去救韩,齐军直奔魏都攻打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从韩国紧急撤离而赶回魏国。齐国军师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向来自恃强悍勇猛而轻视我军,齐军被他们看成胆怯鬼和懦夫。善于用兵的人就应抓住其无比骄傲的弱点,这于我们非常有利,可以利用这一点把魏军彻底打垮。兵法上说:‘急行百里路去同敌人争夺利益的,就会损折前军主将;急行五十里去同敌人争夺利的,只有一半数兵力才能赶到。’因此,命令我军进入魏国境内后,di一天先垒筑十万个锅灶,di二天垒筑五万个锅灶,di三天垒筑三万  di一套 胜战计  个锅灶。”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率军回国后,追赶齐军走了三天,看到齐军沿途所垒的炊灶愈来愈少,非常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如鼠,进入我境才三天,齐国的士兵就已逃亡过半了。”于是,他丢下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猛追齐军。孙膑推算庞涓的行程情况和速度,确定庞涓在夜幕时候应当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十分狭窄,两旁多为险崖峭壁,可以埋伏人马,齐军刮去一棵大树的表皮,在其露白之处写明“庞涓死此树下”字样,又命令齐军万名射箭能手,埋伏于道路两旁。庞涓追到马陵,站在那棵树下,看到树干露白之处写有字迹,便让人点燃火把照亮写字处,然而在他还没有读完这些字的时候,齐军万箭骤然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彼此失去联系。此时的庞涓知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无计可施,失败已成定局,就拔剑自杀了。 三十六计 di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①敌,敌②阳不如敌阴。 【解题】 这个故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可以说是一种避实击虚的策略。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注释】 ①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②敌:攻打。【译文】 与其攻击兵力集中之强敌,不如设计分割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鬼谷子全解全套》(共3册)解读孙武孙子兵书全注全译注全集,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鬼谷子全解全套》是一套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和鬼谷子思想精华为一体的鸿篇巨制,共包含三册,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华古代军事智慧和谋略思想的全面、深入理解。本书精选了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几部战略谋略经典,并辅以详尽的注释、白话翻译以及精辟的解读,力求在传承国学精粹的同时,赋予这些古老智慧以现代的生命力。 第一册:孙子兵法全注全译注全集 本册聚焦于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其思想博大精深,历来为军事家、政治家、商界精英乃至普通人所推崇。本书力求呈现一个最完整、最易懂的《孙子兵法》版本。 原文呈现: 完整收录孙武原作2600余言的《孙子兵法》文本,字斟句酌,力求原文准确无误。 历代经典注释: 汇集了历代兵家、学者对《孙子兵法》的经典注释,如曹操的《注孙子》、杜牧的《注孙子》、李筼的《注孙子》等,这些注释不仅是理解原文的重要依据,也展现了《孙子兵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解读。通过对比不同注释,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兵法原文的奥妙。 现代白话翻译: 针对原文和注释中的文言,本书提供了清晰流畅的现代白话翻译,确保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兵法的核心思想。翻译力求忠实原文,同时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生搬硬套。 精辟解读与应用: 除了原文、注释和翻译,本册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深入的解读。专家学者结合历史事实和现代社会,对《孙子兵法》的每一篇、每一章进行详尽分析。例如,在“始计篇”中,不仅讲解了“庙算多者胜,算少者不胜”的道理,还会结合现代企业战略规划、国家安全形势进行类比,揭示其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在“虚实篇”中,对“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阐释,会深入剖析如何通过营造有利态势来达成战略目标,而不仅仅依赖于个人能力。本书还会强调《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等,并探讨它们在军事、政治、经济、人际交往等领域的广泛适用性。 第二册:三十六计全解与应用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社会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总结出的精妙的、富有策略性的计谋。它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孙子兵法》侧重于宏观战略,而三十六计则更多地体现在战术和策略的运用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军事智慧的完整体系。 计谋原貌与溯源: 本册将三十六计按照其经典的顺序一一呈现,并追溯其可能的历史渊源和典故出处。例如,“瞒天过海”会追溯其相关的历史故事,“声东击西”会解析其在古代战役中的实际运用。 详细释义与解读: 每一计都配有详尽的释义,解释其核心含义、基本原理以及适用的情境。例如,“围魏救赵”不仅解释了“攻其所必救”的策略,还会深入分析其背后 the principle of indirect attack and the importance of situational awareness. 古今实例分析: 这是本册的重点。本书通过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来生动阐释每一计的运用。例如,在讲解“美人计”时,会提及古代的“倾国倾城”故事,同时也会分析现代商业竞争中,如何利用“美人计”的变种(如公关策略、品牌形象塑造)来达到目的。在讲解“空城计”时,会回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并探讨在现代谈判、危机公关中,如何运用心理战术和出人意料的举措来化解困境。 实用价值与禁忌: 本书不仅教你如何运用计谋,更强调其背后的智慧和伦理考量。在分析计谋的同时,也会指出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提醒读者在运用时需谨慎,并兼顾道德底线。特别会强调三十六计并非鼓励欺诈,而是强调灵活应变、出奇制胜的智慧。 第三册:鬼谷子全解与思想体系 鬼谷子,这位神秘的谋略大师,被誉为“千古纵横家之鼻祖”。他的思想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其核心在于“权谋”、“纵横”、“捭阖”等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旨在揭示鬼谷子思想的精髓,并阐述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鬼谷子》原文与注疏: 完整收录《鬼谷子》的各个篇章,如《谋篇》、《算篇》、《道论》、《鬼谷》、《捭阖》、《飞箝》、《谋愚》、《揣摩》、《营国》、《兴论》等,并提供权威的注释,解释其深奥的术语和概念。 鬼谷子核心思想解析: 深入剖析鬼谷子思想的几个核心支柱: “捭阖”之道: 详细解读鬼谷子关于“捭阖”的理论,即如何通过“捭”和“阖”两种手段,来区分、拉拢、瓦解、控制他人。这部分会结合现代人际交往、团队管理、企业并购等场景进行举例说明。 “纵横”之术: 阐释鬼谷子“纵横”思想的内涵,即如何运用语言、信息、权势等要素,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实现自身目标。会分析其在外交、谈判、市场竞争中的应用。 “权谋”智慧: 深入探讨鬼谷子所强调的“权谋”,即审时度势,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运用策略,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这部分会强调其“因势利导”、“相机而动”的思想,并指出其与僵化死板的权术的区别。 “人性”洞察: 鬼谷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会详细分析鬼谷子如何通过观察、揣摩来了解人心,并据此制定策略,例如“揣摩”篇中关于如何判断他人动机的论述。 鬼谷子智慧的现代启示: 本册将鬼谷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探讨其在以下方面的应用: 个人成长: 如何通过学习鬼谷子思想,提升沟通能力、判断力、应变能力,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 企业经营: 如何运用鬼谷子的“权谋”和“纵横”思想,进行市场分析、竞争策略制定、人才管理和风险控制。 国际关系: 如何借鉴鬼谷子思想,理解大国博弈、处理复杂的外交事务。 心理学应用: 鬼谷子对人性的洞察,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整体特色: 体系完整: 本套丛书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三部经典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战术,再到深层心智谋略的完整体系,满足读者对中华古代智慧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注释详尽: 每一册都配备了精良的注释,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解释,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 翻译精准: 白话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思想,同时语言流畅,易于理解,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读者。 解读深入: 专业的解读深入剖析了经典的思想内涵,并结合现代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分析,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装帧精美: 本套丛书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体现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兼具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鬼谷子全解全套》不仅是一套解读古代军事谋略的工具书,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的百科全书。通过研习此书,读者可以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提升自身的战略思维、决策能力和人生智慧,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洞察他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我一直对兵法谋略类书籍颇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都是碎片化的解读,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难以窥得精髓。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种需求。 《孙子兵法》作为兵家经典,其智慧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渗透到治国、经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时代,跟随孙武一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译注部分详尽且清晰,对于那些古奥的词句,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还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代案例,使得兵法的智慧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指南。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国学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它的语言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进入。其次,它所阐述的智慧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紧密结合现实,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的解读,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决策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草率行事。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醒我们在行动前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手。

评分

《三十六计》更是智慧的集大成者,每条计策都精辟入里,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明的心理学技巧。这本书的解读,将这些古老的计策一一剖析,不仅讲明了计策的由来和应用场景,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它对每条计策的“应用”部分的阐述,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如何将这些“权谋”运用到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工作中的谈判,还是人际关系的交往,都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鬼谷子,这位神秘的纵横家,其思想更是让人着迷。他关于权谋、辩论、识人用人、以及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智慧,简直是一本“情商修炼”和“人际交往”的宝典。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鬼谷子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诡诈”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了其背后深刻的洞察力。他对于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弱点来达成目标的方法,让我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独特,既有古文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感,读起来颇为享受。

评分

这套书的精髓之处在于,它将三部经典的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孙子兵法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思维,三十六计则是在具体战术上的灵活运用,而鬼谷子的思想则是在人际互动和心理博弈上的高超技巧。这三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智慧框架。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困扰我许久的难题,在阅读了这些经典之后,似乎都有了新的解决思路。它教会我不仅仅是用“力”去解决问题,更要用“智”和“谋”。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我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种关于兵法谋略的书籍,可能会比较沉重,甚至有些令人不安。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展现的是一种更加积极和智慧的处世之道。它教导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逆境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胜”别人,更是关于“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蛮力,而是来自于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自身意志的坚定控制。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有新的感悟,甚至会忍不住和身边的朋友分享。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还可以,总体满意。

评分

纸张好差啊不过也值那么多钱

评分

小孩不怎么懂一

评分

真的不错的书,值得我们多多学习,值得推荐给大家!

评分

质量还可以,能看看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不错慢慢理解吸收

评分

通俗易懂,好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