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套装全2册)

古文观止(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 编,金圣叹,吕思勉,等<评文> 注
图书标签:
  • 古文
  • 观止
  • 文学
  • 经典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教材
  • 选集
  • 唐宋八大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0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40
套装数量:2
字数:5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南怀瑾入室弟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绍璠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学者同力参与编写的经典评注本。代表中国文言文的高水平,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高深的文字美学、博远的宇宙哲理。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于刘伯温、归有光,全面地反映了从周至明数千年的文体变迁,所选之文多为千古名作,能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②,但同时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册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其内容则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小型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目录

1.前 言
6.序
7.原 序


古文观止.卷一

《左.传》
3.郑伯克段于鄢
6.周郑交质
8.石碏谏宠州吁
10.臧僖伯谏观鱼
12.郑庄公戒饬守臣
14.臧哀伯谏纳郜鼎
17.季梁谏追楚师
19.曹刿论战
2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24.宫之奇谏假道
26.齐桓下拜受胙
27.阴饴甥对秦伯
29.子鱼论战
31.寺人披见文公
32.介之推不言禄
33.展喜犒师
35.烛之武退秦师
37.蹇叔哭师

古文观止.卷二

《左.传》
41.郑子家告赵宣子
44.王孙满对楚子
46.齐国佐不辱命
48.楚归晋知罃
50.吕相绝秦
54.驹支不屈于晋
56.祁奚请免叔向
5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60.晏子不死君难
62.季札观周乐
65.子产坏晋馆垣
68.子产论尹何为邑
70.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72.子革对灵王
75.子产论政宽猛
76.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卷三

《国.语》
81.祭公谏征犬戎
84.召公谏厉王止谤
86.襄王不许请隧
88.单子知陈必亡
91.展禽论祀爰居
95.里革断罟匡君
96.敬姜论劳逸
99.叔向贺贫
101.王孙圉论楚宝
103.诸稽郢行成于吴
106.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108.春王正月
110.宋人及楚人平
112.吴子使札来聘
《谷梁传》
114.郑伯克段于鄢
115.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弓》
117.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118.曾子易箦
119.有子之言似夫子
121.公子重耳对秦客
122.杜蒉扬觯
124.晋献文子成室
古文观止.卷四

《战国策》
127.苏秦以连横说秦
132.司马错论伐蜀
135.范雎说秦王
137.邹忌讽齐王纳谏
139.颜斶说齐王
141.冯煖客孟尝君
145.赵威后问齐使
147.庄辛论幸臣
149.触詟说赵太后
151.鲁仲连义不帝秦
156.鲁共公择言
157.唐雎说信陵君
158.唐雎不辱使命
160.乐毅报燕王书
《史.记》
165.李斯谏逐客书
《楚.辞》
169.卜.居
171.宋玉对楚王问

古文观止.卷五

《史.记》
175.五帝本纪赞
177.项羽本纪赞
178.秦楚之际月表
180.高祖功臣侯年表
182.孔子世家赞
184.外戚世家序
186.伯夷列传
190.管晏列传
194.屈原列传
199.酷吏列传序
200.游侠列传序
203.滑稽列传
206.货殖列传序
209.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213.报任少卿书

古文观止.卷六

《汉.书》
223.高帝求贤诏
225.文帝议佐百姓诏
227.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229.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230.贾谊过秦论上
235.贾谊治安策一
242.晁错论贵粟疏
246.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52.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254.李陵答苏武书
259.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264.杨恽报孙会宗书
《后汉书》
269.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7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
273.前出师表
278.后出师表

古文观止.卷七

李.密
283.陈情表
王羲之
286.兰亭集序
陶渊明
289.归去来辞
292.桃花源记
294.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295.北山移文
魏.徵
299.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302.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勃
306.滕王阁序
李.白
311.与韩荆州书
314.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华
315.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318.陋室铭
杜.牧
319.阿房宫赋
韩.愈
322.原道
329.原毁
331.获麟解
332.杂说一
333.杂说四

古文观止.卷八

韩.愈
337.师说
341.进学解
345.圬者王承福传
348.讳辩
350.争臣论
353.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355.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358.与于襄阳书
360.与陈给事书
362.应科目时与人书
363.送孟东野序
366.送李愿归盘谷序
368.送董邵南序
369.送杨少尹序
371.送石处士序
374.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376.祭十二郎文
380.祭鳄鱼文
382.柳子厚墓志铭

古文观止.卷九

柳宗元
387.驳复仇议
390.桐叶封弟辨
392.箕子碑
395.捕蛇者说
397.种树郭橐驼传
399.梓人传
403.愚溪诗序
405.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407.钴鉧潭西小丘记
410.小石城山记
412.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415.待漏院记
418.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420.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422.严先生祠堂记
424.岳阳楼记
司马光
426.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428.义田记
李.觏
431.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434.朋党论
436.纵囚论
438.释秘演诗集序

古文观止.卷十

欧阳修
443.梅圣俞诗集序
445.送杨寘序
447.五代史伶官传序
449.五代史宦者传论
451.相州昼锦堂记
454.丰乐亭记
457.醉翁亭记
460.秋声赋
462.祭石曼卿文
464.泷冈阡表
苏.洵
468.管仲论
470.辨奸论
472.心术
475.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478.刑赏忠厚之至论
481.范增论
483.留侯论
485.贾谊论
488.晁错论

古文观止.卷十一

苏.轼
493.上梅直讲书
496.喜雨亭记
498.凌虚台记
500.超然台记
503.放鹤亭记
505.石钟山记
507.潮州韩文公庙碑
510.乞校正陆贽秦议进御札子
513.前赤壁赋
517.后赤壁赋
519.三槐堂铭
522.方山子传
苏.辙
525.六国论
528.上枢密韩太尉书
530.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532.寄欧阳舍人书
535.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537.读孟尝君传
539.同学一首别子固
541.游褒禅山记
543.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古文观止.卷十二

宋.濂
547.送天台陈庭学序
550.阅江楼记
刘.基
553.司马季主论卜
555.卖柑者言
方孝孺
557.深虑论
559.豫让论
王.鏊
561.亲政篇
王守仁
565.尊经阁记
568.象祠记
570.瘗旅文
唐顺之
573.信陵君救赵论
宗.臣
577.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580.吴山图记
582.沧浪亭记
茅.坤
584.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588.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590.徐文长传
张.溥
594.五人墓碑记

599.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古文观止 卷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选”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选”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同“置”,弃置)姜氏于城颍(地名)而誓之(向她发誓)曰:“不及黄泉(这里指墓穴),无相见也?选”既而悔之。颍考叔(郑大夫)为颍谷(地名)封人(管理疆界的官),闻之,有献(有所献,或献谋,或献物)于公。公赐之食。食舍(放旁边)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肉汁,这里指肉食),请以遗(wèi,留给)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ì,句首语气词)我独无?选”颍考叔曰:“敢(表谦敬)问何谓也?公语(yù,告诉)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选若阙地(掘地。庄公之父名掘突,所以颍考叔有意不用掘字)及泉,隧(挖隧道)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yì,和“融融”都是形容和乐的样子)。”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即为“扩大影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断绝,缺乏),永锡(同“赐”,给予)尔类。’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选”

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殊深。
(原本《古文观止》)


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之父,名掘突,前770年—前720年在位,死后谥“武”)、庄公为平王(指周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卿士(即执政大臣,诸侯往往供职于周王朝兼掌王室实权,称卿士)。王贰(偏重)于虢(指西虢),郑伯(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名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名忽)为质于周。王崩(周平王死),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祭仲,郑国大夫。祭,zhài)帅师取温(地名)之麦。秋,又取(割取)成周(周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同“衷”),质无益(用处)也。明恕(互相谅解)而行,要(yāo,约束)之以礼,虽(即使)无有质,谁能间(离间)之?苟有明信(互信互谅),涧、溪、沼(池塘)、沚(水中小洲)之毛(野草),蘋(大萍)、蘩(白蒿)、蕰藻(聚生的藻)之菜,筐、筥(jǔ,竹的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 (j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锜,无足为釜)之器,潢污(huángwū,低洼积水处)、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之水,可荐(供奉祭品)于鬼神,可羞(同“馐”,进献美食)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均为《国风·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用作祭祀),《雅》有《行苇》、《泂酌》(均为《大雅》篇名,《行苇》叙述宴享老人,歌颂忠厚和睦。《泂酌》谈到路上积水亦可用于祭祀),昭(表明)忠信也。”

通篇以“信”、“礼”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寓讥刺于不言之中矣。
(原本《古文观止》)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卫国国君,名扬,前757年—前735年在位)娶于齐东宫(太子所居之处)得臣(齐太子名)之妹,曰庄姜(“姜”是姓,“庄”是谥号),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诗经·卫风》篇名)也。又娶于陈,曰厉妫(妫,guī。“妫”是姓,“厉”是谥号,下文“戴妫”同)。生孝伯,蚤(同“早”)死。其娣(妻之妹随妻来嫁,称“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宠姬。嬖,bì)之子也。有(得到)宠而好兵(兵器),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卫国大夫。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做人的正道),弗纳(使之进入)于邪。骄、奢、淫、佚(逸乐),所自邪(乃邪之所自起)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引导)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心,抑制心志),降而不憾(怨恨),憾而能眕(zhěn,安稳镇定的样子)者,鲜(xiǎn,少)矣。且夫贱妨(妨害)贵,少陵(侵犯)长,远间(离间)亲,新间旧,小加(欺凌)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抛弃)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务必消除祸害),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交往),禁之,不可(听从)。桓公立(继承),乃老(告老退休)。

“宠”字,乃此篇始终关键。自古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石碏有见于此,故以教之义方为爱子之法。是拔本塞源,而预绝其祸根也。庄公愎而弗图,辨之不早,贻祸后嗣,呜呼惨哉?选
(原本《古文观止》)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隐公五年》


春,公(鲁隐公)将如棠(鲁边境)观鱼(同“渔”,捕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鸟兽之类)不足以讲(讲习)大事(祭祀和战争),其材(指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足以备器用(军国之资),则君不举(举动)焉。君,将纳民于轨(法度)、物(准则)者也。故讲事以度(duó,衡量)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同“彰”,彰明)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qì,屡次)行,所以(是……的原因)败也。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分指四季的打猎活动),皆于农隙以讲事(讲习军事)也。三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而治兵(和“振旅”都是整顿军队之意),入而振旅。归而饮至(归乃告至于庙而饮),以数(计点)军实(军用物品和战利品)。昭(显示)文章(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使用的军服旌旗,其色彩和花纹各自不同),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出则少者在前,趋敌之义;还则少者在后,殿师之义),习威仪(以讲习上下的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放置)于俎(zǔ,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礼器),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表转折)山林、川泽之实(出产),器用之资(供给),皂隶(服贱役的人)之事,官司之守(职守),非君所及(参加)也。”
公曰:“吾将略地(巡视边境)焉。”遂往,陈(陈设)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指《春秋》)曰“公矢(shǐ,施布、陈列)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并讥刺他是跑到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去的)。

隐公以观鱼为无害于民,不知人君举动关系甚大。僖伯开口便提出“君”字,说得十分郑重,中间历陈典故,均与观鱼相对照,观鱼与纳民轨物相反,文章末尾把观鱼斥之为非礼,从中可以看出观鱼即为乱政,不能视为小节,而纵欲逸游。
(郑周)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隐公十一年》


秋七月,公(鲁隐公)会齐侯、郑伯(郑庄公)伐许。庚辰(初一日),傅(同“附”,靠近)于许。颍考叔(郑国大夫)取郑伯之旗蝥(máo)弧(郑庄公旗名)以先登,子都(公孙阏,郑国大夫)自下射之,颠(坠下)。瑕叔盈(郑国大夫)又以蝥弧登,周(四周,四面)麾(挥动)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初三日),遂入许。许庄公奔卫(国名)。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同“供”,供职贡),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参与此事)。”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之弟)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满意,快意)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相安),其(表反诘)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共叔段),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公孙获,郑国大夫)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死)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后悔加于许国祸害),无宁兹许公复奉(主持,掌管)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同“婚”)媾(结亲),其能降以相从(屈尊将就)也。无滋(使)他族实逼处此(逼近、占据这里),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yīn)祀许(主持许国的祭祀,意思为占有许国)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需要),亦聊以固吾圉(yǔ,边境)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你)器用财贿(财物),无置于许。我死,乃亟(速)去之!吾先君(庄公之父)新邑(新郑)于此,王室(周王室)而既卑(衰微)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同“绪”,所继承的功业)。夫许,大(tài)岳(相传为神农之后,为尧时的四岳之一,姜姓)之胤(后代)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评论):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法度)而伐之,服而舍(赦免)之,度(duó,推测)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前言/序言

美者毕集,缺者无不备

讹者无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

观止矣!



《古文观止》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书。

从成书之日起,就有许多人在读《古文观止》。其目的,当然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也有人提出,一些水平不高的学子们,“表面上大家念《古文观止》,暗地里学作文章的人传授、背诵《东莱博议》”①。但这丝毫未能削弱《古文观止》的重要性,反倒是从另一侧面更让人觉察出其地位的不可动摇。为什么参加科考就要学习《古文观止》?这在科考尚存的时候实在是不能成为问题的,今天要解说明白,却非得费一番周折不可了。好在近几年来终于又有人注意到了八股文体的价值,并已将个中机巧和盘托出。有兴趣者,不妨把金克木、启功、张中行等几位先生评议“八股”的文章找来看看,自会有所受用,此不冗言。



①《咫尺天颜应对难》,金克木,人民日报出版社。



无论如何,《古文观止》自于康熙三十四年问世后,各地就不断有人翻印、翻刻,康熙三十四年的归化本、三十七年的浙江本,乾隆三十三年的怀泾堂本、三十九年的鸿文堂本、五十四年的映雪堂本,一直到后来的扫叶山房本、锦章本、四有本、广益本、商务本……在不到250年的时间中,各种刻本不下于数十种,这在图书经济和印刷技术都不甚发达的时代里,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蔚然已成奇观的事情。

而且,这些年来,《古文观止》这一成书于300余年前的文选读本,非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达与科技的进步而消声匿迹、光辉不再,相反地,由于

“其选简而该,

评注详而不繁,

其审音辩字,无不精切而确当”。①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和喜好。直到已经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今天,它的名声也不降反升,影响越来越大。在由几家全球著名的中文网站共同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中,《古文观止》被评为“现代人最常阅读的文言著作”之一,就是明证。

那么,为什么科举考试早已废除多年,原本为科考而编写的《古文观止》还会如此受读书人欢迎呢?

原来,有着漫长而悠久的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终归不能完全背弃自己的传统,面对先贤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又有谁不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作一番探索呢?而《古文观止》恰好具有着现在人探索这一宝藏所必须的“钥匙”功能。

它选材上起《左传》、《国语》,下止于刘伯温、归有光,全面地反映了从周至明数千年的文体变迁,所选之文多为千古名作,能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②,但同时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册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其内容则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小型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笔者的先师金克木先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①《古文观止·序》,吴兴祚,鸿文堂本(乾隆三十九年刻版)。

②《古文观止·序》,吴楚材、吴调侯,文富堂本(康熙三十七年浙江刻版)。



“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事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①



《古文观止》的不朽价值,由此而可知。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仅有“有文的文化”(即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还有“无文的文化”。至少,两者恰可互补,不应偏废其一。而如果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实“无文的文化”更重要。毕竟,谁也不能只生活在纸上。所以最终“有文”的仍然在“无文”的包围中。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此番印行《古文观止》一书,采用了不少的文物插图。这些插图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历史资料整理型。如历史地图和古代官制表等。这类图片,说是文物,其实是现代电脑制作的产物,可反映的内容又确实是千百年前的古老事件。主要的用途在于补充资料,像“春秋战国时代都邑位置图”②,一图在手,就给阅读卷一至卷四带来不少方便。

第二类是现存的古代建筑遗迹。如阿房宫遗址的残垣断壁、位于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唐代边城、武则天和唐高宗合墓之处的乾陵③等。这类图片数量不多,但往往能引人升起一种追思幽古的心境,面对着这些场面,把心沉潜下来,体会玩味,往往能够达到一种置身其中,物我两忘,古今一如的心灵境界。



① 据栗拙山笔记整理录出。

② 参见本书3页。

③ 分别见本书320页、315页、305页。



最后一类数量最多,占到了全部插图的绝大多数。那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照片。这些照片,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气息,一种超出文字而又恰能与文字互补的气息。比如《敬姜论劳逸》一文的插图“青铜俎”①,让人一睹之下,就能联想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名句,并不由得会不寒而栗起来。从此而后,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句的理解,恐怕就会比单纯看字面要深刻得多。

总而言之,图文并茂、知性与觉性并重,也就是让右脑与左脑在阅读时同时发挥作用,是这种编排方式最大的好处。②



本书文字部分的编排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子注合本”方式。所谓“子注合本”,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讲,就是把注释性的文字排成小号字体“与大字正文互相配拟。……‘以子从母’,‘事类相对’。这样的本子叫合本”。③“子注合本”的好处在于既方便阅读,又不至于打断了文气。在文字的理解上有了困难,不必到文末、书尾等处再去寻找答案,解释就在眼皮底下,一览便知;而如果想要“因声求气”④地去诵读原文,只需把小字跳过,直接按大字诵读即可,两全其美。



① 参见本书98页。

② 现代研究早已指出,大多数人的左脑处理逻辑、线性和分析等所谓理性活动,右脑主司节奏、想像、白日梦、空间感、美感、统一概念等所谓感性活动。而更进一步的研究则证明,左脑储存着出生以来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自身脑”;右脑是与“自身脑”相对应的“祖先脑”,储存着从古到今人类500万年以上的全部信息,包括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宇宙规律等方面的直觉,是人类先天的记忆宝库。参见成都市教委内部资料《立命篇》,王绍璠著。

③《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

④“因声求气”是清代古文大家姚鼐、方东树等人在继承孟轲、刘勰、韩愈、柳宗元、苏洵、朱熹等人的读书美学理论而提出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要求读书时要体会到文辞的音节美,从中感到喜悦,在喜悦中自然成诵,读熟、背出。“声”就是文辞的音节。“气”就是作者为文之时的气势、心态、思想感情。姚鼐有“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读古文务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即终身作外行也”的名句。





另外,还要讲讲“评点”问题。

在我国,评点是读书人的一大传统。《论语》中有这样一段: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①

① 见《论语·子罕篇》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是《诗经》中的一句语。意思是说,“不是我不想你,实在是住得太远了”。孔子的评点“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则是说,“思念有什么远近呢?分明是压根就没有想嘛!”这大概是文言文评点之鼻祖。此后,《左传》里的“君子曰”,《史记》里的“太史公曰”,历代史书里的“史臣曰”、“论曰”、“赞曰”……一直到李卓吾的《批评忠义水浒传》,金圣叹评点《西厢记》,这个传统从来没有断过。总之是读书人在读书时会从心里忽然冒出一句话,写出来,便成为了“评点”,往往是“评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且还往往会带上时代烙印。现在读者手中这本《古文观止》中的古今两类评点,也不外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此书中的“评点”,大概就会好办得多了。

最后想说一句,《古文观止》毕竟成书于清代,自那时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变迁,书中某些观点,未必被现代人所认同。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汲取其精华,摒弃不合时宜的观点,以使中华文明更加发扬光大。
《古文观止》(套装全2册)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末的经典文篇,是历代士人学习和研究古文的必读之书。本书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或称吴任臣)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到的鉴赏力,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选出约220篇(一说222篇)文章,涵盖了散文、赋、论、说、表、序、记、传、疏、檄、祭文、书信等多种文体,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编选宗旨与价值: 《古文观止》的编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古文的“观止”之境,即达到观赏古文之尽善尽美的程度。编选者力求在保证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手法高超的同时,也兼顾了语言的精炼、句法的流畅以及音韵的和谐。因此,《古文观止》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文体、文风、文法的集大成者。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文学价值: 它荟萃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精华,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无论是先秦诸子的雄辩,汉赋的瑰丽,唐宋八大家的雄文,还是明代散文的婉转,都得以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思想价值: 许多篇目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生哲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这些文章或阐述政治主张,或探讨人生哲学,或抒发家国情怀,或表达个人情感,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 语言价值: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语言精练准确,词藻华美,句法严谨,音韵和谐,是中国古代汉语的典范。学习和模仿这些文章,是提升汉语表达能力、掌握古文写作技巧的绝佳途径。 史学价值: 许多篇目是研究古代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状况、思想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育价值: 自问世以来,《古文观止》就成为历代学校教育和私人讲学的经典教材。其精选的篇目,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研习。 内容亮点与特色: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在选篇上独具匠心,兼顾了文体的多样性和作者的代表性。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先秦诸子与历史散文: 开篇便选取了《尚书》、《左传》、《国语》等史书中充满政治智慧和历史厚重感的篇章。紧接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说,如《论语》中孔子的箴言,《孟子》中洋溢着浩然之气的辩论,《庄子》中充满哲思的寓言,《韩非子》中揭示权力运作的深刻见解。这些篇目不仅展现了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钥匙。 2. 汉代文章: 汉代是文章体例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书收录了贾谊的《过秦论》,对秦朝兴衰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史记》中的几篇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战国名将的风采;《汉书》中的辞赋,如枚乘的《七发》,展现了汉代赋体文学的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文章: 这一时期,文章风格趋于骈俪、藻丽,但也不乏真挚的情感抒发。如曹操的《短歌行》,饱含英雄的豪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至今仍是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4. 唐代文章: 唐代是古文运动的黄金时代,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旗手,《古文观止》自然收录了他们大量的优秀作品。韩愈的《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情感真挚。《柳河东集》中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也展现了柳宗元高超的散文技巧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此外,还包括了白居易、欧阳修等名家的杰作。 5. 宋代文章: 宋代散文以其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语言平易而著称,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古文观止》收录了他们的大量经典篇章。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景物描写生动,情景交融;苏轼的《赤壁赋》、《前赤壁赋》,文采斐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苏洵的《六国论》,以史证今,论证深刻。 6. 明代文章: 明代散文在继承唐宋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茅坤、归有光、张溥等人的作品被收入其中。归有光《项脊轩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中小轩的变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学习与鉴赏指南: 《古文观止》的阅读,需要循序渐进,细致体会。 理解字词: 古文的词汇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其在文中的确切含义。 梳理文脉: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逻辑,要仔细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如何布局谋篇的。可以尝试为文章分段,概括每段的中心意思,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体味语言: 古文语言精炼,用词考究,要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其语言的韵味和感染力。可以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 理解主旨: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核心的思想和情感,要努力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可以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其思想。 模仿写作: 在充分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模仿《古文观止》中的篇章,进行仿写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能力。 《古文观止》(套装全2册)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化殿堂的窗口。它以其精选的篇章、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吸引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论你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还是希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读者,《古文观止》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并在文字表达上获得更深层次的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套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经典读物,当我翻开它的时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们以精炼的笔触,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群像,道出了世事的变迁与人性的沉浮。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争叙事,还是婉转低回的儿女情长,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那些流传千古的警句名言,更是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教诲着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安顿心灵。每天捧读几页,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充实的阅读体验,让我沉醉在古文的韵味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刚拿到这套书,就被其典雅的外包装所吸引,简洁大气,透着一股书卷气。打开第一册,一股淡淡的纸张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阅读的欲望。里面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容方面,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那些关于修身养性、社交应酬、乃至对人生得失的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有这样一本能够沉淀心灵的书籍,实属难得。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传统文化,去体会古人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扇窗,让我窥探到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阅读古文是一件需要极高门槛的事情,需要深厚的功底和极大的耐心。直到我遇到了这套书,才真正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有些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听故事,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逻辑,我却能清晰地理解。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文章,它们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美,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更让我惊喜的是,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竟然发现了很多现代语境下依然适用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不再惧怕古文,而是从中找到了乐趣和收获。

评分

我之前对古文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有些望而却步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离现代生活太远。然而,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们精选的文章,虽然文字古朴,但其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比如,书中对君臣关系的探讨,对朋友情谊的刻画,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都让我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古文并非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载着鲜活生命的故事和情感。我尝试着一句句地去理解,去品味,发现原来古人也曾有过如此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对人生的理解也更深刻了。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古文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并展现古代优秀散文精华的读物。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收录的文章,篇篇经典,字字珠玑,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的各个时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绝佳平台。其中,我特别欣赏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文章,它们仿佛让我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着英雄的气概和历史的沧桑。同时,那些抒发个人情怀、感叹人生际遇的文章,也让我体会到了古人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殿堂,是智慧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让我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发货很快,价格适中,印刷精美,字迹纸张不错,推荐一下。

评分

经典阅读,深入人心,很好。

评分

优秀古文,值得好好学习,感受国学经典

评分

初心不泯,潜心修行,久之,方得始终!

评分

历代读书人的启蒙书,中国文言文纵横交汇的精华文选

评分

包装很好,喜欢古文,好好学习。

评分

经济实惠,得好好学习收藏。

评分

很好 没有破损 物流很快 隔天就送到了

评分

版本很好,适合初中生阅读积累。讲解注释很适合阅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