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礼心佛

参礼心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丕谟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心灵
  • 修行
  • 禅修
  • 佛学
  • 信仰
  • 智慧
  • 人生
  • 哲学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65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69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术文化。一千五百年禅宗历史,佛门大师馨香满中华。拈花悟旨,一苇渡江,曹溪绝唱;赵州吃茶,德山棒打。从达摩初祖浮海东来,到慧能六祖黄梅得法,从弘忍大师以偈定祖,到赵州和尚唤去吃茶。作者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记录下大师的行迹与传奇,阐释了中国禅宗文化的源流与魅力。史料扎实,具有可读性。

目录

第一卷 圣禅东传——从达摩面壁到弘忍付法
一花五叶,禅宗发展的大脉系
达摩祖一苇渡江,少林寺九年面壁
立雪求法,慧可成二祖
二祖弘法,历遭磨难
僧璨“觅罪”,三祖受衣钵
道信受衣成四祖,法融别开牛头禅
弘忍继席,五祖挑选接班人
惹能作偈,半夜密受衣法
誉满朝野,神秀大弘北宗禅

第二卷 曹溪风月——慧能大师和他的弟子们
法性寺慧能出家,宝林庙六祖归栖
大梵寺慧能显身手
拒不出山,唐中宗请不动慧能
慧能抱病国恩寺宣讲佛法
临终开示,慧能入寂
不惜生命,神会大弘南宗禅
玄觉曹溪“一宿觉”
白云出没太虚中

第三卷 南岳绽蕾——沩仰宗和临济宗的妙唱
南岳般若寺,怀让建法系
道一在洪州的弘法生涯
百丈山怀海定清规
沩山灵祜,仰山慧寂,师徒创开沩仰宗
沩仰宗的余波
心就是佛,黄檗山希运转心要
机峰峻烈,义玄别开临济宗
存奖慧颐一脉继,延沼入住风穴山
方会和他的杨岐禅
三关难渡,慧南独树黄龙派

第四卷 青原开法——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的大拓展
青原山行思传妙法
希迁的活络禅风
天皇道悟、药山惟俨和潮州大颠
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徒双立曹洞宗
狂禅宣鉴,呵佛骂祖
义存入主雪峰院,师备弘法玄沙山
一叶又绽,文偃别辟云门宗
云门宗的传人
唯心唯识,一切现成,文益缔造法眼宗
德韶和延寿,一对法眼宗大师级人物

第五卷 南禅余波
道一门生遍天下,各开禅法领风骚
普愿斩猫断疑妄,好风吹折门前松
普愿南泉随插柳,义端利踪皆英杰
落落庭前柏树子,吃茶洗钵赵州禅
击竹顿悟,智闲开法香岩山
丹霞天然和他的徒子徒孙
宗智德诚双悟禅,各有弟子传衣钵

精彩书摘

  《参礼心佛》:
  立雪求法,慧可成二祖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观默察,达摩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神光身上。这神光原是洛阳名僧,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人,长得方颐大耳,一副罗汉面相。早先,神光为儒生时,博览群书,精通玄理,平时经常叹息:“孔子、老子的学说,不过是些礼术风规而已;《易经》《庄子》一类书籍,怎能说尽妙理!”后来他看到佛书,方才恍然大悟,认为这才是天底下第一流至理妙道,于是毅然披剃出家,穷究三藏内典,如饥似渴。
  日月穿梭,春去秋来,转眼之间,神光已经到了40岁了。这时,他听说达摩的风范和佛法非同寻常,就风尘仆仆,餐风露宿,来到少室山麓,攀上五乳峰顶,欲拜达摩为师,早晚亲近随侍,礼拜供养。
  神光远道而来,扑通下拜,一心至诚,虔求佛法,谁知达摩竟对他理也不理,睬也不睬,依旧身如槁木,面对墙壁,默然寂然,并无一言。神光心想,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哪有这般容易?我现在初来这里,能够见到大师,已是三生有幸,又岂能心急坏事?想到这里,神光侍立一旁,恭敬肃穆,两手合十,犹如面对千年古佛,一动不动。
  如此这般,神光天天这样,可是达摩大师,只是依旧一味面壁,好像全然没那么回事。时间在分分秒秒地过去,一天一天地过去。从树叶飘黄到千山飞雪,霎时就进入严冬了。
  一天晚上,大雪如掌,朔风猛吼,峻寒砭骨。神光侍立洞口,更加恭敬肃礼,心想:古人求法,不惜牺牲生命,现今天降大雪,黑风啸树,正是我神光表示求法心诚的好机会,千万不可因为寒冷而暂时躲进洞里,更不可就此下山,逃进庙院。想到这里,神光顾不得浑身冷得瑟瑟发抖,咬一咬牙,重新振起精神,鹄立恭敬。这时,四周的大雪,纷纷扬扬,有的扑到面上,有的落进颈里,竟至头上面上手上身上,弄得满身堆雪,犹如雪人一般,神光动也不动,任凭大雪肆虐。
  夜,愈来愈沉,雪,愈积愈深。直到第二天凌晨,大雪依旧纷飞,竟然积了一尺多深,把神光的膝盖也淹没了。到了这时,达摩方才睁开眼睛,用悲悯且又关心的口吻,把神光召进洞里,问道:“天黑雪猛,你这样立在那里干什么来?”
  神光这时已经冻得四肢发僵,牙关不动,直待了好半晌,方才从口里吐出一句话来:“愿大师慈悲,开甘露法门,广度众生,把我收为弟子。”说到这里,神光泪如雨下,哽咽得不能成声。
  达摩这回是真的感动了,说道:“佛法是无上妙道,现在你发这样大的誓愿心求法,我当收你为徒。”
  就等着大师的这一句话。神光听到这里,当即匍匐下拜,行三跪九叩大礼拜达摩为师,完成了长久以来的心愿。达摩心知他是可造之才,将来传承东土禅法,非他莫属,于是为他改名慧可。
  在这荒山风雪之中,拜师的仪式,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是却庄重得不能再庄重,这意味着,达摩巳在东土找到了可以传付禅法的接班人,从此掀开东土禅宗的一页了。
  拜师改名以后,慧可清一清嗓子,合十问师:“佛法的至道,老师能讲给我听吗?”
  达摩用低沉又关切的语调说道:“佛法要从自己心上去找,不要期望能在别人那儿、别的地方找到佛法。”
  慧可闻言,已经略有所悟,便又请求:“老师,我的心不安宁,先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听慧可说到这里,当即接续下去说:“那么你就把心拿来,让我给你安心。”
  此番慧可又摸不着头脑了,想了好半天,才开口说:“我寻了好半天的心,却没有找到。”
  达摩听他如此这般,于是语重心长地启发:“我现在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不知你可曾看到?”
  慧可这才点头称是,悟到了只有断除妄想,彻底无心,才能够无挂无碍,让真心出现在眼前。
  片刻沉寂之后,慧可便向老师讲说体会道:“弟子今日方知,菩提不远,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所以菩萨能够不动念而达到无所不知的萨婆若海,不动念而登上摆脱生死的涅槃彼岸。”
  达摩听慧可讲得头头是道,满心欢喜地称赞道:“你说得对,你说得对!”
  说到这里,慧可又打破砂锅问到底,进一步问:“大师此法,可有文字记录?”
  达摩连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当时,北魏佛学偏重禅定,但是还没进入化境。而达摩的禅学,在注重禅定的同时,主张破除妄想,荡遣执见,罪福并舍,空有都忘。由于这时北方社会,局势动荡,人心凄苦,所以达摩的解脱禅法,很快由慧可接续过去,不久发扬开来,这就给烦扰的人心,注进了一帖无上清醒剂。
  慧可自从立雪求法,拜达摩为师后,更加严于律己,谨求精益。这样,一晃又是三五年过去。
  一次春暖花开,他们师徒两人又在洞口做了一次佛法传授。达摩开导:“慧可,你可听着。当今中土佛法,正处在从翻译佛经,到义理研究的阶段。我来中土时,从南到北,一路上看到的佛教寺庙,多得难以计数,出家的僧尼,也多得时时处处可见。可是透过现象,我深深感到,佛教界在对佛法进行研究探讨的同时,忽略了对生命解脱的重视。此番我来中土,先是想度脱梁武帝,希望他能以皇帝的号召力,把生命解脱之道,推向全国,谁想机缘不契,梁武帝没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于是只得一苇渡江,北上面壁,静候机缘。现在你听着:佛教的本旨,不在经教语言,而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前言/序言


《尘光曲:人间拾遗》 一、 浮世绘卷,光影交错 《尘光曲:人间拾遗》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散文集,它以一种温婉而深刻的笔触,捕捉了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被寻常日子掩盖的细微情感,以及那些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贵回忆。本书并非宏大叙事,也非严谨考证,它更像是一扇敞开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喧嚣都市、静谧乡村,乃至我们内心深处的风景。 作者以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姿态,漫步于人生的各个角落。从清晨街角弥漫的豆浆香气,到黄昏时分归家路上的车水马龙;从孩童嬉闹的笑语,到老人静坐的背影;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到一次精心策划的远行;从一次萍水相逢的缘分,到一段细水长流的陪伴。《尘光曲》试图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浮世绘卷,将那些被匆忙的我们所忽略的“尘光”,一一拾起,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这些篇章里,你或许会读到关于一个老街区渐渐消失的故事,那里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充满了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招牌和偶尔飘出的吴侬软语。作者笔下的老街,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带着温度的触碰,它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也诉说着人情世故的流转。你也会读到关于一次意外的火车旅程,在漫长的夜色中,与一群陌生人偶然的交谈,那些只属于旅途的真诚与孤独,在作者的笔下被勾勒得淋漓尽致。 本书的文字,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珍珠,温润而细腻。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情感,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例如,当描绘一株老树时,他可能不仅仅是描述它的形态,而是去揣摩它经历的风雨,感受它扎根大地的沉静,甚至想象它在漫长岁月中曾见证过的喜怒哀乐。这种将“物”视为“人”的写法,使得文章充满了生命力与共情。 二、 心灵回响,情感的潮汐 《尘光曲:人间拾遗》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作者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丰富而敏感的内在宇宙,而外部世界的点点滴滴,往往是引发内心波澜的导火索。本书的许多篇章,都围绕着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展开,但它们并非仅仅是个人化的牢骚或感叹,而是通过真诚的袒露,引发读者普遍的情感共鸣。 或许是一段关于童年时期某个玩具的怀念,那个简单却无比珍贵的物件,承载了多少纯真的快乐和无忧的时光。作者在回忆中,重拾了那份失落的纯粹,也让我们反思,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丢失了多少宝贵的初心。又或许是对一次离别的感伤,不一定是生离死别,可能是朋友的远行,恋人的分手,甚至是与某个习惯了的生活场景的告别。作者没有回避离别的痛苦,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解读它,去理解告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书中还探讨了许多关于“等待”的情绪。等待一次约会,等待一个消息,等待一个机会,甚至是在候车室里,等待下一班列车。作者将这些看似平淡的等待,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希望、期盼、焦虑,乃至失落的集合。在等待中,我们审视自己,也审视我们所期盼的事物。 更深一层,《尘光曲》触及了关于“孤独”的议题。这种孤独,并非是全然的孤立无援,而是一种存在于人群中的,对自我与世界的疏离感。作者坦诚地展现了这种情绪,它可能在一次热闹的聚会后悄然袭来,也可能在独自一人欣赏夜景时涌上心头。然而,作者并不沉溺于哀伤,而是试图在孤独中找到一种宁静,一种与自我对话的契机。他相信,正是这份对孤独的理解与接纳,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能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 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情感的表达上,常常是克制的,却又饱含深情。它不煽情,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情感的涌动,如同平静水面下的暗流,虽不显张扬,却力量十足。每一次情感的触动,都伴随着作者对生活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 人间烟火,哲思的微光 《尘光曲:人间拾遗》的魅力,还在于它在描绘生活细节的同时,不动声色地融入了许多生活哲思。作者并非刻意说教,而是将这些思考,自然地编织在叙事的脉络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 在描绘那些平凡的职业者时,比如默默无闻的清洁工,辛勤劳作的农民,或者夜色中坚守岗位的服务员,作者用一种充满敬意的视角,去展现他们的辛勤与不易,以及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散发出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对劳动者的礼赞,更是对“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其独特的价值”的肯定。 书中也常常流露出对“慢生活”的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效率和速度裹挟,而作者则通过对一些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录,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唤醒了读者心中那份对悠闲、从容的渴望。他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奔跑,也在于驻足,在于感受过程中的美好。 此外,对于“偶然”与“必然”的思考,也贯穿其中。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偶然,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突发的灵感,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偶然视为随机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生命图景中去解读,去思考,也许这些偶然,恰恰是某种“必然”的显现,是命运无声的安排。 《尘光曲:人间拾遗》还蕴含着一种对“当下”的珍视。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唯有当下是我们可以真实拥有的。作者通过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活在当下,去感受生活馈赠的每一份微小幸福。 本书的哲思,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不耀眼夺目,却指引着方向。它们融入在对人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真切体验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思考的启迪。 四、 结语 《尘光曲:人间拾遗》是一本适合在午后阳光下,或在宁静的夜晚,独自品读的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振聋发聩的宣言,却有深入人心的温暖,有引人深思的智慧,有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它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旅程,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美,看见那些被掩藏的情感,看见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如果你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片刻的宁静,渴望与自己内心深处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渴望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寻常”,那么,《尘光曲:人间拾遗》将是一次值得的陪伴。它将带你一同拾起生命中那些散落的“尘光”,在它们重新焕发的光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慰藉与力量。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用心生活、珍视情感、热爱生命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此书,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力量。它的语言风格如同山涧清泉,自然流淌,不加雕饰,却有着穿透岩石的韧性。与市面上许多贩卖焦虑、鼓吹“快速成功”的励志书籍截然不同,这本书似乎刻意避开了所有引人注目的热词和流行语,它选择了一条更古老、也更寂寞的路径。它不承诺给你一个光鲜的未来,它只承诺给你一个更清晰的当下。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仿佛作者正是坐在我身边,知晓我所有的迷茫和困惑。书中对“观照”的阐述尤其精妙,它强调的不是“控制”思绪,而是“目睹”思绪的生灭。这种“旁观者”的心态,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缓冲垫。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面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时,不再立即反应,而是先在心里默念一个“定”字,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这种小小的实践,带来的稳定感是实实在在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做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静下来,去发现“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最原始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沉静、很内敛的感觉,那种淡淡的禅意扑面而来,让我忍不住想翻开看看。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讲述某个特定宗教仪轨或历史典故的严肃之作,毕竟“参礼”二字就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内在的修行状态,一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片刻安宁的哲学。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像是用最柔和的丝线描绘出一幅幅心灵的图景。他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看似日常的场景,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宏大而又微小的人生议题。比如,他会描述一个人在清晨独坐窗前,观察光影变化的心境,从那微小的移动中,体悟到无常的本质。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它不让你觉得被灌输了什么,反而让你感觉像是自己无意中窥见了某种不为外人道的秘密。特别是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慢下来”的契机。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解决你所有烦恼的“心灵鸡汤”,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告诉你不必急着寻找答案,享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心”的描绘,那种难以捉摸、时而纷乱时而清明的状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到后不禁拍案叫绝,仿佛作者能洞察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苏州园林,每一步都有景致变化,但整体又和谐统一。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赘言。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甚至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短小的段落。这与我平时快速扫视信息流的习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正是这种“被迫慢下来”的过程,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的深度。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广博的知识面,时而引用古代哲人的只言片语,时而又触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看似跳跃,实则都在为同一个核心主题服务——如何安顿这颗不安分的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感知”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提醒我们,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心念投射的结果。当我们改变了观察的角度,连同世界本身似乎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这让我想起一些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技巧,书中这种“留白”的处理,更像是给读者留下了自我填补、自我构建的空间,使得这本书的解读具有了极高的个体化色彩。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怕读完后除了记下几句不知所云的偈语,没有任何实际收获。但《参礼心佛》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敏锐。它不像一些传统修行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作者将“执念”比作我们手里紧握的一把沙子,越是想攥紧,流失得越快,这个比喻简单到让人初听有些不以为意,但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却令人心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叙事,而是像一片散落的星图,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阅读,但当你将它们联系起来时,又能构建出一个宏大的精神宇宙。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放下”的章节,那段文字写得极其克制而有力,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描述了放下并非是放弃努力,而是改变努力的方向——从向外抓取,转为向内观照。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奋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观念冲击。它提供的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一种更坚韧、更具适应性的生存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个人的,它更像是一次与作者的深度对谈,而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它的文字结构非常松散,却又暗含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节奏感,如同太极的运动,看似圆融无碍,实则处处是精妙的转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一些深刻问题时,所采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它们像小小的钩子,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从表层的思考拉入更深的层次。例如,当谈及“信念”的构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你所坚信的,究竟是真理的投影,还是自我保护的壁垒?”这个问题着实让我反思了很久。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它直面人生的复杂性与悖论,并以一种近乎坦诚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探索。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快速浏览完的书,它需要你捧着它,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任由思绪随着文字漫游。读完之后,虽然合上了书页,但那种思考的余韵却久久不散,它像在你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种子,需要时间去慢慢发芽,去见证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