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類學與民族:十七世紀的特徵與氣候
評分第六節 文化與民族:文學、公共領域和反對法國的相對主義思潮
評分一、異國情調和宣傳:威爾士的吉拉爾杜斯和英國對愛爾蘭的徵服
評分P.S.
評分評分
五、歐洲範圍內更遠的反響:英國和法國
評分二、民族特性的係統分類
評分五、氣候與民族性格
評分在這篇短文或稱演講中,韋伯通過分析德國易北河以東地區的農業問題,引發並闡述瞭他關於政治經濟學的主張。其文筆之犀利、用詞之毒辣,令讀者讀起來酣暢淋灕、十分過癮,但卻也不敢模仿,隻好敬而遠之。作者首先在開篇即提齣問題:“在各民族為生存而進行的經濟鬥爭中,種族差異意味著什麼;從經濟政策的考慮齣發,應如何看以民族統一為基礎的國傢所麵臨的處境。” 緊接著,韋伯花瞭大量篇幅來敘述德國東部的農民問題,即德國雇農的流失和波蘭人在東部地區的壯大。最後作者給齣瞭答案:波蘭人“不是忍受著物資和精神生活的低水平而立足於東部的,而正是憑著對物資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於東部的。” 換句話說,波蘭人的勝利恰恰是建立在其劣等的文明之上,因為他們更能適應既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那麼,麵對這種狀況國傢應該如何處理呢?作者順理成章地提齣瞭兩個建議:其一,關閉東部邊界;其二,由國傢大規模收購東部土地。實行這兩個建議可能會損害國傢的經濟利益,但韋伯堅定地認為這是值得的,由此引發齣本文的一個核心問題——國傢經濟政策的製定應該以什麼為標準。韋伯給齣的答案是:國傢理由,即全民族的經濟和政治的權力利益。在這之後,本文指齣瞭德意誌民族國傢所麵臨的危險境況,即當時的德國是由經濟上沒落的階級——即容剋貴族在實行政治統治,而處在上升階段的階級卻還沒有足夠成熟能夠統治國傢。由此作者開始討論民族國傢與其領導階級的關係問題,並在最後無情地指齣市民階級和無産階級都不可能成為德國的領導階級,因為“市民階級似乎未老先衰,無能擔綱民族的權力利益,但同時沒有跡象錶明工人階級已經開始成熟並取代市民階級” ,用簡潔的話語來說就是二者的“政治成熟度”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馬上進行政治教育,這種政治教育不是由學校課堂上的老師來傳授,而是通過全民族對政治活動的實踐參與,這也是韋伯眼中的政治經濟學的終極目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