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史说(第2辑):炉边话清史

大家史说(第2辑):炉边话清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性尧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史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炉边话
  • 大家史说
  • 文化
  • 讲谈
  • 史学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2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30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史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史说(第2辑):炉边话清史》主要内容包括:一士谔谔曹先生、机声灯影的蒋家楼、定庵《咏史》诗的本事、骂名穷九州的郭嵩焘、骂名穷九州的郭嵩焘、木材商钻营盐茶道案、秋蟪吟馆诗钞、读《浮生六记》等。

作者简介

  金性尧(1916—2007),笔名文载道、星屋等,浙江定海人,我国著名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蜚声文坛。建国后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毕生笔耕不辍,其著作有《唐诗三百首新注》、 《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及《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 《夜阑话韩柳》、 《清代笔祸录》、 《清代宫廷政变录》、 《六宫幽灵》、《亡国之君》、《奸佞春秋》、《清宫掌故》、 《伸脚录》、 《饮河录》、《不殇录》、《一盏录》、《土中录》、《三国谈心录》、《闭关录》等。2009年出版有《金性尧全集》前九卷。

目录

故宫史话
故宫三大殿
庶吉士的来历
年号与庙号
督抚掇录
明清的清算豪门案
己丑脞识
王鸿绪的密折
太真生共可怜宵
两遭帝怒的沈德潜
雍正帝之死
一士谔谔曹先生
嘉庆帝与和坤
"二皇帝"和坤
洪亮吉遣戍案
机声灯影的蒋家楼
九原风雨逐人来
杭世骏故事
九州生气
定庵《咏史》诗的本事
嘉庆间冒赈大案
多寿多才的赵翼
张文祥刺马案
关于张佩纶
骂名穷九州的郭嵩焘
曾朴乡试掇录
梁士诒与洪宪
林氏父女
葛品连怎样死的
木材商钻营盐茶道案
青蒲饮泣
曾夫人出国
金圣叹评《水浒》
金圣叹的《杜诗解》
金圣叹的《绝命词》
如何评价窦尔墩
读《日知录》
秋蟪吟馆诗钞
王闿运唐诗选评语
王阉运掌故之误
读《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孽海花》掇录
……

精彩书摘

  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的好友黄仲则,在北京写了一首七古《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
  君家云溪南,我家云溪北。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白杨头望何妥居,辛夷树访迂辛居。君言弱岁遭孤露,却伴双亲外家住。尘封蛛网三间楼,阿母凄凉课儿处。读勤母颜喜,读倦母心悲。不惜寒机杼千匝,易得夜灯膏一瓻。灯灭尚可挑,机断不可续。楼风刮灯灯一粟,书声机声互相逐。屋角时闻邻妪愁,烟中每撼林乌宿。老渔隔溪住十年,君家旧事渠能言。打鱼夜夜五更起,蒋家楼上灯犹燃。即今此景空追溯,《蓼莪》已废《白华》补。写声写影工则能,难貌孤儿此心苦。如君独行世无匹,谓我知君一言乞。君名已达荐贤书,母传应归赤心笔。我惭腕弱何能任,忽复思泪沾盈衿。画中咫尺逼亲舍,南望白云千里深。未能一笑酬苦节,空此春晖寸草心。剪烛题诗意无已,急付横图卷秋水。
  黄仲则写此诗时,洪氏三十六岁,洪母已逝世五年。她逝世时,洪亮吉还在戚墅堰途中,当他从别人口里听到噩耗后,立即昏迷,就在八字桥边掉下水去,后来经人救起,人家还以为因避债而跳河,也足见其穷寒。到了家里,七天里面只喝了一点米粥。有母如此,有子又如此,寸草春晖,光照大地。
  黄、洪都是常州同乡,分住白云溪南北,又是身世相怜的生死之交。仲则四岁丧父,亮吉六岁丧父。所以黄诗中自有自己的孤露影子。黄氏在《闻稚存丁母忧》中也说:“为抚孤雏力已殚,与君两小识心酸。”正是诗人自己想倾土的哀情,用他自己的泪水写成的。
  在两百年前的旧中国,妇女一成为寡妇,孩子一成为孤儿,灾难就接踵而来。然而灾难又能激发人的志气和毅力,所以我们读完全诗后,首先得到的印象是:在这些形象中,饱含着人的力量,人在逆境中又如何使自己硬朗起来。当渔翁在五更天起床捕鱼时,蒋家楼上的灯火还亮着。诗的情调是感伤的,唯其感伤,才引起对不幸者的同情。洪氏母子遭受这种不幸,在古人只好归因于命运,用今天的话说,却是出于“不可抗”的原因,而同情不幸,怜悯苦难,正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特色。
  ……

前言/序言


《天下风云录: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天下风云录》系列中的第三卷,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关键和动荡的时期——从晚清的最后挣扎到民国初年的权力更迭与社会重塑。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深刻变革与艰难抉择。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危机的蔓延(约1860-1900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晚清“同光中兴”的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危机。首先,我们分析了洋务运动在技术层面的进步与制度层面的停滞,指出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在矛盾如何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对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实践进行细致考察,揭示了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的侵蚀,以及这种权力结构如何在对外战争(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 特别关注了甲午战争的深远影响。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对清廷“天朝上国”观念的致命一击。本书详细梳理了战争爆发前夕的决策失误、军队建设的弊端,以及战后列强瓜分狂潮对中国社会心理和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战败的屈辱催生了自上而下的变法呼声,为下一阶段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变法到革命:体制的崩塌(约1901-1911年)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标志着清政府丧失了最后的外在合法性。本书深入分析了《辛丑条约》对国家财政和主权的毁灭性打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政”。新政被视为清政府“自救”的最后尝试,它包含了军事改革、教育西化和预备立宪等多个面向。 我们细致对比了预备立宪的真实意图与民间对“君主立宪”的热切期待。立宪派(如梁启超、张之洞)的努力与激进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诉求,构成了当时政治光谱的两极。本书通过对立宪派“保皇维新”路径的分析,阐明了为何他们在关键时刻未能成功地将改革引向平稳过渡,反而因权力分配的僵局而失去了民心。 辛亥革命的爆发,被置于地方武装的兴起、新军的倒戈以及保路运动的催化背景之下。本书强调,这场革命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尤其突出了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民国肇建与军阀的幽灵(约1912-1920年代初) 中华民国的建立带来了形式上的共和,但权力核心的争夺和中央权威的缺失,使得中国迅速滑入军阀割据的泥潭。本书详尽描述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政治较量。袁世凯如何利用北洋系军事力量,通过“宋教仁遇刺案”等事件,逐步架空国会,最终走向帝制复辟的闹剧。 袁世凯死后,国家陷入了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不同派系军阀的形成基础——是地域继承、军事派系还是经济利益?通过对直系、皖系、奉系的兴衰轨迹的梳理,展现了中国政局的碎片化特征。 同时,我们没有忽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变。五四运动的爆发,被置于民族主义高涨和西方思潮全面涌入的背景下。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青年知识分子从“技术救国”转向“思想启蒙”的转折点。本书深入探讨了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论点,以及它们如何为后续的政治整合与社会动员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部分:社会底层的变动与区域力量的崛起 除了高层政治的角逐,本书也关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对传统士绅阶层的冲击;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如何催生了新的城市阶层和工人运动的萌芽;以及在农村,地权与赋税压力如何加剧了农民的困境,为后来的革命力量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土壤。 本书特别关注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如沿海通商口岸与内陆腹地的巨大鸿沟,这种不平衡如何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为军阀的割据提供了经济支撑。 总结 《天下风云录:近代中国的转型与抉择》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相互关联的近代史叙事框架。它不仅关注了宏大的政治事件,更着眼于社会结构、思想变迁和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力求呈现一个复杂、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形象,理解它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所取得的艰难成就。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入了解需求的研究者与普通历史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这套书之前,我对清史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上,总觉得它庞大而难以把握。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巧妙,它似乎懂得如何引导初学者逐步深入。它没有试图一口气讲完整个朝代,而是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切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像一块打磨精良的琥珀,将特定的历史瞬间凝固起来,清晰地展示其内涵。这种模块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暂时中断阅读,重新拾起时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不会因为遗忘了前文的细节而感到迷茫。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让历史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链条,使得看似零散的事件也能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因果之河,这对于构建一个稳固的历史框架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沉浸其中,而不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历史事件的读物,而这本《炉边话清史》的叙事风格,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摒弃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罗列,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私密交谈的口吻,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温暖的壁炉旁,缓缓道出那些尘封已久的宫廷秘辛与时代变迁。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更深入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的命运之中,那种对人性的洞察,让人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原来历史是这样发生的”的顿悟感。它不是在教你历史知识,而是在邀请你成为一个隐形的见证者,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困惑与挣扎。这种叙事上的亲近感,极大地拉近了现代读者与遥远历史之间的距离,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评分

说实话,读完一些历史著作后,内心常常是沉重的,因为读到的多是失败、衰落和无可挽回的遗憾。但这本书在探讨清代历史的转折与困境时,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对未来的反思。它并没有沉溺于对过去的哀叹,而是在分析历史的教训时,总会巧妙地引向对现实的叩问: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是否正在重蹈覆辙?这种从“叙事”到“哲思”的转化,让阅读体验变得富有张力和启发性。它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像是历史的“解读者”和“警示者”。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帝国的终结,而是一系列关于权力、变革与人民命运的深刻命题,让人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是非常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材质,摸上去有一种老旧图书馆里珍本书籍的味道。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很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从整体的制作工艺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书的用心,这对于一套承载着厚重历史思考的作品来说,无疑是加分项。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或者是一些插图的排版方式,都透露着一种对历史文本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感。能看得出来,设计师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封面,而是在为一段历史叙事搭建一个恰如其分的“容器”。这种对物质形态的重视,使得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内容抱持着一份期待和敬意。这种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屏幕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在于其对史料的运用和平衡的把握。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做了大量的文献爬梳和考证工作,但令人佩服的是,这些学术的严谨性,却被处理得丝毫不显得枯燥或教条。它像是站在一个非常扎实的地基上,然后用轻盈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制度变迁和思想碰撞呈现出来。作者似乎非常警惕将历史“浪漫化”或“脸谱化”,而是力求展现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的话题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历史学家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选择权留给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述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评分

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评分

质量好 速度一流 质量好 速度一流

评分

运用

评分

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质量好 速度一流 质量好 速度一流

评分

金***

评分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评分

分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