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笔记

岁月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从维煕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散文
  • 生活
  • 情感
  • 岁月
  • 人生
  • 感悟
  • 成长
  • 文学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40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83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页数:23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是老而不僵者、心若止水者。任何人的一生,都若一个长长的梦,凡是生命年轮中记忆深邃的东西,都与你生死相依,永生拂之不去。

内容简介

  《岁月笔记》作者从维熙是享誉国内外的小说家、散文家。这本《岁月笔记》是作者自选散文集,记录的是他行走山水的心情,哀悼故人的悲情以及回眸历史的沉思。书中多篇,是作者从宏观到微观地描绘中国地脉的原色之作,充满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作者简介

  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城北代官屯。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七月雨》。1956年~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56年后历尽生活磨难长达20年。1979年重返北京文坛。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获全国第一、二、四届中篇小说奖,电影《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奖。之后,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龟碑》,以及中篇小说集《路驿折花》《雪落黄河静无声》《祭红》《牵骆驼的人》《鼻子备忘录》,同时又以火山喷发之势,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学短论等作品。1995年《《从维熙文集》(八卷)问世,2000年回眸右派劳改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三步曲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截止到2004年底,共出版文学书籍(包括散文、随笔)62部,约800多万字;其中的一些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日、韩和塞尔维亚语在国外出版。
  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目录

第一辑昨夜潮声

人与马的咏叹

挖火者

浪人王臻轶事

寄往天堂的书简

寻梦元大都

第二辑人生绝唱

文圣已去风范长存

悼祖光

就荷香深处祭文魂

蒲柳雨凄凄

秋风秋雨送达成

哭公刘

春雨潇潇送叶楠

别了,江南秀士!

重读胡乔木

第三辑行走美国

再访赌城

走马“艺术村”

“牛仔小镇”记趣

美国警察

“伦敦桥”传奇

寻找原始……

“伊甸园”纪事

迪斯尼之夜

商海的诚与信

圣诞夜行


第四辑酒事趣话九题

杯中往事

酒醉台北

第五辑京都夜话

北京“天方夜谭”

有感状告“八哥”

话说吃“唐僧肉”

有感于“狗拿耗子”

在《思想者》面前

“小姐”遭遇尴尬

“粉色垃圾”的背后

文化=“补丁”?

文学与“红包”

刍议“完美”与“残缺”

文人的名片

修订ABC与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红豆”之思

天马行空者言

龟兔新说

画嘴

请君入瓮

精彩书摘

  人与马的咏叹
  ——昨夜潮声·知识分子命运系列之一我不敢说知识分子没有接触过马,可是在知识分子中间,留下这么多人与马的悲欢记忆的,或许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了。我童年生活在农村,有过马背童真。但是让我想象不到的是,儿时在马背上的嬉戏,竟然是我人生戏剧的预演,之后在压轴的大戏里,却充满了人与马的世纪悲怆:一支文人的笔杆,突然幻化成一根皮鞭,面前的稿纸,忽然变成赶着马车“破帽遮颜过闹市”的人生画面;劳改农场的一辆马车,鬼使神差般带着我,会见被虱子咬成肉干的、1955年唯一为胡风辩护的美学家吕荧;直到一挂马车,把饱览了中国历史沧桑的我送出大墙。今天回忆起来,如果没有我与马之间的苦难奇缘,也许就没了这一曲20世纪的人与马的咏叹……
  / 岁月笔记0000第一辑昨夜潮声 / 1959年的马车惊魂
  这匹马是棕黄色的蒙古马,与我童年骑过的那匹八岁口的老黑马,大相径庭。1954年我由一个山区的野娃儿,进京成了一名党报记者。到了1957年,记者称号之外,我又多了一个副牌,是出版了三本书的青年作家。一个每天挥动笔杆的人,之所以与那匹蒙古马有了关系,要感谢1957年那场人人皆知的“阴谋”运动。一场风暴来临,大树低头,小树弯腰,连我这棵文学小草,也被连根拔起。于是我在1959年冬天,成了摇着鞭子赶着大车、穿街过市的一个车把式。至于我是如何在这场运动中成为网中之鱼的,笔者已无兴趣回叙——那已然是老掉牙的故事了。但是赶着马车横穿闹市的经历,里边蕴藏着的中国历史的经纬,至今反刍起来还有个嚼头——那是我还没有折进大墙电网,留在北京市内改造的一段往事。
  本来,最初我是赶小毛驴车的车把式。由于在建国门内大街一场车技表演,才由驴车夫升格为马车把式的。那时京城的建国门内大街,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长虹织成的彩灯;汽车、马车与自行车,还能结伴而行。但是这条大街有着其他街道所不具备的地缘政治:那儿是北京车站拐向天安门和中南海的必经信道,因而便留下了我生命年轮中的这个绝笔。
  1959年,正是我国大饥饿年代的开始,人还常常要勒紧裤腰,那猪们就更缺乏饲料喂养了。我奉头人之命,赶着一辆毛驴车每天去东郊九龙山酒厂,拉回一车车的稀酒糟,回到永定门外的四路通劳动基地,以解决猪们的腹中之饥。
  那天,也许是天意让我难堪吧,我摇着鞭子经过建国门大街时,正好碰上了迎宾车队,要从北京站开出来。与车队相关联的是,警察催我快把粪车拉走(车厢板上固定着一个铁桶,桶儿残留着稀酒糟黄黄的浆液,形态极像粪便),以防有碍观瞻。我本来就是被打入社会另册的老右,急忙挥鞭赶驴,真是应了老辈子留下的那句“人倒霉,喝口凉水也塞牙”的古话了。当我挥动鞭子催驴疾行的时候,可能是驴儿用力过猛之故吧,它腰下的那根肚带,“叭”的一声折断了。随着这一声响,车上那个用来装稀酒糟的大桶,向车尾滑了过去——由于重而最后倾,驴车上两根长长的车辕,失控地打了天秤,像两挺高射机枪似的指向了天空。老天!肚带在哪儿断了都行,为啥偏偏断在了这个节骨眼的地段呢!毛驴车是要靠那条肚带定位的,由于没了肚带的禁锢,车打了前秤不说,那头毛驴,便自由自在地从车辕里钻了出来。
  “你这是咋搞的?!”警察向我大声训斥,“车队就快从北京站过来了。”
  “肚带断了,咋走?”
  “哎呀!哎呀!”那警察着急地看着手表,围着车身乱转了一阵,不知如何是好。
  时已深秋初冬,我被眼前的尴尬局面,急出了一身热汗。情急之际,我解下了腰里扎紧皮袄的麻绳,用它与断了的肚带衔接了起来;警察帮我按下去两个朝天的车把。两个人折腾了好一会儿,才算让那头毛驴重新复位。可是,这一切都已然晚了,就在我俩刚刚重新套起酒糟车的时候,那迎宾车队已然拐出了北京站口,向西风驰而去。好在车窗上大都挂着布帘,我不知那些贵宾是否看见了这辆“粪车”横在大街之侧;即使是从窗帘缝隙看见了,那些不谙中国国情的外国人,也会把我当成一个青年农民——无论他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也不会想到赶车人曾经是一个拿着笔杆在稿纸上涂鸦的青年作家。
  这次惊魂事件发生之后,我便鸟枪换炮,从驴车把式摇身一变成为马车把式了。活儿还是每天顶着星星起床,套上马车到几十里之外的九龙山去拉喂猪的酒糟。马车要往返经过永定门——花市——虹桥——东单——建国门大街的闹市,回到四路通,已是黄昏时分。一天之内,与我为伍的就是那匹棕黄色的蒙古马和它拉着的那挂大胶轮车。这匹马可不像儿时的“老黑”那么安分。它有咬人的习惯动作,饲养它的老温,被它咬掉过上衣的两个纽扣。我最初驾驭它的时候,它撕裂过我的衣袖。那是我准备套车去拉酒糟,给它戴上笼头的时候,它抗议的唯一方式,就是咬你一口,给你留下个记号。好在经过几年的改造,我已经认知了一条真理:尽管你是懦弱的书生,这个时代要求你必须做一个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两条腿动物;否则你就是坚持反动立场的右派,是死不悔改的“花岗岩”。因而,它用牙撕我的袖口,并不使我心惊肉跳。有了建国门内大街的惊魂,我也可以算是修炼出道了。我很体谅这匹儿马的心态:我不要自由,可它想要自由。但是不戴笼头是不行的,它咬了我没关系,要是行车在街市上咬了路人,我还要为它承担责任呢;而一旦出了这样的问题,上纲上线就是“仇视人民,纵使野马咬伤革命群众”。我则没有马的勇敢,也没有它的反抗,头人让我挥鞭赶车,我则拉低了棉帽的帽檐,穿上狗皮大氅;为了抵挡冬寒,腰里再扎上一根麻绳勒紧大氅,俨然一幅农村里标准车把式的肖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我在儿时的北国田园,看见许多大车的车辕把上,都贴有这样的吉祥祝福。
  但是这匹蒙古马,实在不体谅我那颗苦心,第一次赶它上路,它就跟我“争取自由”了。那是我挥鞭走到花市南口,准备北拐奔向虹桥小街的时候,丁字路口上一个交通警察,正站在路中心的交通台上忙于疏导南来北往的车辆。尽管我此时早已跳下车辕,用手死死拉着马缰,那匹不知人间方圆的马,还是不会拐那90度的弯道,斜着向交通台闯了过去。我给它戴上笼头,防止了它咬伤行人;但是我无力制服它的蛮力——它倒是从交通台一侧走过去,但后边的大车轮子,“嗵”的一声撞在了交通指挥台上,致使那涂着红白道道的圆圆的木台上的交通警察,不得不急忙跳了下来,同时对我发出一声怒吼:
  “你——你——你是哪个公社的车把式?你这是想干什么?!”
  我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你是哑巴,我在问你话呐!”他显然没有经受过这种侵犯,一边用手中指挥棒指点着我,另一只手掏出一个小本本,对我再次吼叫道,“你不回答,我扣下你的大车,让你们公社头头来取车!”
  我更无法回答他的质询了。我如果告诉这位交警,我不是公社社员而是个右派,那么这匹蒙古马闯下的祸事,就会立刻升温为阶级仇恨使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切事物都以阶级划线,那匹蒙古马不是罪源,而是心怀异己的阶级敌人。多亏当时给我配备了一个跟车人,他是当年“七月派”的老诗人晏明,此时他急忙打圆场说:“你别误解他,他不是什么公社的车把式。我们是北京日报劳动基地的人,这是他第一次赶马车去拉稀酒糟。我们基地养着几口猪,还靠那东西来喂养呢!真对不起,他初次赶马车,就撞了交通指挥台!”晏明人长得文质彬彬,脸上戴着文化人的眼镜,一席话又说得温文尔雅,使人绝对不会感受到内藏虚言。
  那位交警阴沉的脸上,开始出现了一丝阳光。他说:“在闹市上赶马车,不是闹着玩的事儿,建议你们明天换个能赶马车的车把式。”
  晏明连连称是。我手忙脚乱地先帮助那位交警,把被撞出约有尺余的交通指挥台复位,然后拉起马缰继续赶路。这时我才发现,马路两旁站了不少围观看热闹的观众。我的心跳虽然平缓下来,但脸却红涨了起来:如果那交警和围观的行者,知道我是个公民之外的“另类”,该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前辈人文化人晏明,使用了“劳动基地”这个中性词语,可谓恰到好处,客观上起到了掩饰起我的右派身份的作用;但又不失其原则,因为当时各个机关的“劳动基地”,都有下放干部与右派在一起劳动。
  我很感激晏明为我解围,但也为他难过和尴尬——因为当初如果没有他这个伯乐,我也许不会很快步入北京日报。1953年的秋天,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晏明当时作为《北京日报》的文艺编辑,曾经从公共报牌上,揭下了这篇东西向报社推荐。副社长周游,是个十分爱才的人,市委宣传部一纸调令,我便来到了《北京日报》当编辑、记者。这则文坛佳话,虽然让老诗人因为其伯乐行为而非常高兴,但是我是个扶不起来的文坛“阿斗”,青年作家的光环才闪亮了几天,便从九霄云天折到社会低谷。也真是一种命运的巧合,我头一天赶马车,他就被派来当我的跟车人。因而当马车在闹市穿行的时候,我觉得我愧对了发现我的伯乐,实因我不是一匹千里马,而是一头时代的瞎驹,真是被晏明和周游错爱了。这些心声,我又苦于难以出口,因为这些表达,有拉拢革命干部下水之嫌。他也常常缄口无语,以免感伤时说出些温情的话。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任何一句温情话都可能是兔死狐悲的立场问题。
  ……

前言/序言



《岁月笔记》 书名: 岁月笔记 内容概要: 《岁月笔记》并非一本单纯的流水账,而是一部深入挖掘时间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审视个体与时代的交错,以及生命在不同维度上留下的印记的力作。它试图构建一个由个人经验编织而成的宏大叙事,但其核心并非对事件本身的罗列,而是对事件背后涌动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进行细致的解剖。本书跳脱出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加自由、跳跃的方式,将碎片化的记忆、瞬间的灵感、长久的沉思,以及对当下世界的敏锐观察融为一体,从而勾勒出一幅幅立体而深刻的人生画卷。 核心主题与探讨方向: 本书首先着力探讨的是“时间的质感”。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并非总是均匀流淌的,它有时如细沙从指缝滑落,悄无声息;有时又如巨石压顶,沉重得令人窒息;更有时,它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凝固成永恒的瞬间。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时间节点。可能是儿时一个被遗忘的玩具,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童真与纯粹;可能是青春期一次刻骨铭心的错过,它留下了关于勇气与遗憾的永恒追问;也可能是成年后一次顿悟,它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理解了“存在”的意义。《岁月笔记》并非记录了所有这些瞬间,而是选取了其中最能引发共鸣的片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触摸到时间的温度,感受到它在生命肌理上留下的痕迹。 其次,本书深入剖析了“个体记忆的韧性与变迁”。记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档案,它受到时间、情绪、环境乃至当下认知的不断重塑。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心境下,可能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本书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记忆如何在我们心中扎根、生长、甚至发生变异。有时,那些模糊的童年回忆,在多年后被重新拾起,仿佛才真正被赋予生命;有时,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信念,在现实的冲击下,也会悄然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认知。作者并不回避记忆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反而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力的体现。通过对个人记忆的反复审视和追问,本书鼓励读者去反思自己的记忆,理解记忆如何在塑造我们的同时,也被我们所塑造,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我是谁”这个复杂命题。 再者,“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选择与挣扎”是本书不可或缺的探讨维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时代的风潮、社会的变迁,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判断。本书并非要描绘宏大的历史画卷,而是聚焦于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微小涟漪,以及他们所做出的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深远的抉择。《岁月笔记》会展现一个特定年代的生活场景,可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朝气,也可能是信息爆炸时代的焦虑与迷茫。在这种背景下,书中人物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妥协、每一次坚持,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的交织。通过这些故事,读者能够体会到,即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个体的选择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时代变迁的血肉。 此外,本书还对“生命中的微小事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行了发掘。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忽略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一杯热茶的温度,窗外掠过的飞鸟,一个陌生人的微笑,甚至是物品上细微的磨损痕迹,都可能成为连接我们与内心深处情感的桥梁。《岁月笔记》善于捕捉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并将其放大,展现它们在生命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时间缝隙中的珍珠,看似不起眼,却能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生命的美好并非总是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我们日常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感受之中。 最后,本书着重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敬畏与热爱”。即便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见证了世事的变迁,但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探索之心从未熄灭。《岁月笔记》并非充斥着抱怨或悲伤,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韧的力量,鼓励我们在不完美的现实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它不是一种空洞的乐观主义,而是在经历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沉淀后,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所产生的由衷的肯定。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经历过,但依然热爱”的态度,一种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学习、成长、并最终与自我达成和解的精神。 写作风格与特点: 《岁月笔记》的写作风格极其注重语言的韵味和情感的表达。作者运用了大量意象化、比喻性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转化为读者能够感知和体会到的画面。语句的节奏感强,时而舒缓如散文,时而凝练如诗句,力求在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书的叙事结构十分灵活。它可能不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而是以主题或情感的关联性来组织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可能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自行体会和连接,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种非线性叙事,恰恰模仿了记忆的跳跃性和联想性,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探索。 同时,本书充满了真诚与内省。作者毫不回避自身的情感弱点和思考的局限,用一种坦诚的态度与读者对话。这种真诚感,使得书中的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产生强烈的共鸣。 结语: 《岁月笔记》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生命丰富色彩和深邃内涵的镜子。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时间、记忆、个体与时代的探索之旅,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体味生活的多重维度,并最终,在对“岁月”的品味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笔记”的真正意义。它将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静谧旅程,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情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内在结构张力。它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线性时间轴,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由无数回忆碎片和当下感悟编织而成的蜘蛛网。不同章节之间,时间的跳跃性非常大,可能前一页还在描述童年某个炎热的午后,下一页却瞬间跳跃到了多年后对那个午后的一段反思,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组织方式,反而最贴近人类记忆的真实运作模式——我们很少是按部就班地回忆,而常常是被某个气味、某个声音,瞬间拉扯到另一个时空。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对读者的理解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需要读者主动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时间褶皱里的情感关联。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跳跃的节奏,你会发现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符号(比如某件特定的家具、某种特定的天气)来构建起内在线索,最终形成一个圆满、自洽的精神宇宙,读完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仿佛你参与了一场复杂的智力解谜游戏,而最终的奖赏是深刻的自我和解。

评分

读完第一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完全不是那种急于奔向高潮的现代文学手法。它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时而平静如镜,映照出生活的细微光影;时而又在转角处泛起一些涟漪,那是记忆深处不经意被触碰到的情感波澜。作者似乎并不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在场”的感觉——比如清晨厨房里阳光穿过百叶窗投下的斑驳光束,比如旧物被遗忘在角落里散发出的特有气味。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它要求你慢下来,去体会那些常被我们匆匆略过的瞬间。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捕捉到故事的核心脉络时,作者又会轻描淡写地将焦点拉回到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构建起了一张无比真实而又错综复杂的生命图景。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故事,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深入骨髓的“慢生活”体验,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自己呼吸的频率。

评分

这本《岁月笔记》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沉稳的墨绿色封皮,让人一上手就仿佛穿越回了某个悠远的年代。书脊上的烫金字体虽然低调,却透着一股历经沉淀的厚重感,很对我的胃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枚小小的、像是老式钢笔留下的墨迹印章,它无声地诉说着,这本书里记录的,绝非轻飘飘的日常琐事,而是需要时间来打磨、去沉思的生命体验。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那第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极其讲究,仿佛是为读者预留的一片冥想空间,让人在正式进入文字世界前,先做好了心灵的准备。这本书的开本大小也十分合适,拿在手里有分量,却又不会过分笨重,很适合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热茶,独自细细品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对“记录”这件事的敬畏之心,让我对接下来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等待着被时间慢慢开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蕴含的“时间哲学”的深度。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而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时间共存”的思考集。作者似乎对“流逝”这件事抱持着一种既坦然又抗争的复杂情感。他并不试图去挽留那些消逝的美好,而是致力于去理解“消逝”本身带给生命的新形态。我注意到,书中多次探讨了“遗忘”与“铭记”之间的微妙平衡,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力,并非在于完美地保存每一个瞬间,而是在于我们选择性地、带着爱意地去重构那些被时间打散的碎片。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辨,贯穿在看似日常的叙述之下,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私人日记”的广阔视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标记为“过去”的部分,不再带着遗憾去看待,而是试着用一种更具接纳性的眼光去审视,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把更精细的刻刀,让我得以去雕刻和定义自己的时间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但这种“盛宴”是那种极简主义的高级料理,每一个词语都被精准地安放在了它最恰当的位置上,没有一个多余的赘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心绪波动时所使用的意象,它们往往出人意料,却又精准无比地击中了情感的靶心。比如,当描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时,作者没有直接使用“悲伤”或“空虚”这类直白的词汇,而是用了一段关于“被潮水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那些形状奇特的空贝壳”的比喻,瞬间就将那种只剩残骸、徒留形状的虚无感具象化了。这种运用“物”来承载“情”的笔法,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文字驾驭能力。它的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时而是如诗歌般凝练的短句,如同一声叹息的定格;时而又是层层递进的长句,如同一段心事不断延伸的思绪,读起来极具音乐性和节奏感,让人忍不住想大声朗读出来,感受文字在口腔中律动的力量。

评分

适合四五十的同志看,比较有内涵

评分

,,,,,,,,,,,,,

评分

还好

评分

数月后上海的《收获》杂志在1982年第1期以显著地位刊出从维熙的《远去的白帆》。

评分

作者从维熙记录的是他行走山水的心情,哀悼故人的悲情以及回眸历史的沉思。书中多篇,是作者从宏观到微观地描绘中国地脉的原色之作,充满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作者是老而不僵者、心若止水者。任何人的一生,都若一个长长的梦,凡是生命年轮中记忆深邃的东西,都与你生死相依,永生拂之不去。很不错的书。

评分

这本书不不错价格也实惠

评分

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人与马的咏叹

评分

216 / 文学与“红包”

评分

一个作家,应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感到什么就能写出什么吗?已经出版了60多本书和大量散文、随笔的从维熙,作品题材就涉猎了人生所能经历的方方面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