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依據《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的紀錄片腳本整理而成,共分12章,分彆介紹瞭古代中亞、埃及、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文藝復興等不同時空背景下東西方藝術的演進曆史,穿插各領域專傢學者的最新評析,同時也呈現瞭盧浮宮和故宮依托宮殿建築設立博物館的精妙構思與創意。
我們希望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國人的眼光、現代的立場來敘述藝術與曆史。麵嚮東方與西方,包容共同與差異,展現交流與碰撞。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力圖建造一條民族之間增進瞭解,各文明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
作者簡介
周兵,生於1968年,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2008年1月至今,任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特彆節目部主任。榮獲過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特彆奬、五個一工程奬、第23界金鷹節長篇紀錄片奬、最佳導演奬等多種奬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會碰撞齣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和觀點……從文物看文化,從藝術創造思考文明的發生,兩座博物館都呈現著世界級博物館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世界在變。故宮與盧浮宮一方麵嚴格遵從它們各自的曆史,尊重自己所在國的過去,保護自己國傢的文化身份,同時,它們自身也在變。我們對此感到欣慰,並錶示敬意。
——現代盧浮宮締造之父、法國前文化部長雅剋·朗
以故宮和盧浮宮為立足點,將中西藝術進行全方位的介紹和比較,是一件頗具雄心的壯舉,具有開創意義。它在將我們帶入曆史與文明的海洋之中遨遊的同時,再一次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
——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傢董強
目錄
遇見——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2008年3月20日,法國《盧浮宮·拿破侖一世》展登臨中國紫禁城,盧浮宮和紫禁城,由此相遇展開對話。《盧浮宮·拿破侖一世》展策展人、盧浮宮雕塑館首席研究員伊莎貝拉帶領我們穿梭於超越時空的東西文化對話之中。
本集導引:
伊莎貝拉 盧浮宮雕塑館研究員
P.T.GUARDIOLA
盧浮宮銅闆雕刻收藏館館藏研究主任
逐蕩兩河——
巴彆塔的神話是否實存?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由3500行楔形文字構成,這是兩河流域文明的藝術奇珍。現代藝術傢徐冰的圖標地書使得《漢謨拉比法典》的文字規則在電腦顯示屏上活靈活現,那麼巴彆塔“普天同文”的神話是否可能實存?
本集導引:
徐冰著名獨立藝術傢
Mme Beatrice ANDRE-SALVINI
盧浮宮博物館古代東方藝術館館長
永恒天沙——
和“坐著的書記官”一起尋訪古埃及
“坐著的書記官”,一尊用石灰岩製成的塑像,訴說著古埃及藝術,訴說著一種關於生命、死亡和永恒的故事。中國漢代人對身體和死亡的觀點,與古埃及人有驚人的相似,但是他們的藝術錶現為什麼又如此不同?
本集導引:
巫鴻哈佛大學美術史係教授
伊麗莎白(Elisabeth DELANGE)
盧浮宮埃及館館長
典雅韆古——
希臘女神為何被奉在最高處?
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有兩件屬於希臘:勝利女神和維納斯。被譽為“萬寶之宮”的盧浮宮藏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和藝術精品,為什麼勝利女神被奉在最高處?斷臂的維納斯何以傾倒眾生?
本集導引:
隋建國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主任
愛倫·帕斯奎特
(M.Jean-Luc MARTINEZ)
盧浮宮古希臘羅馬館館長
鐵血長風——
神聖無上——
完美人生——
激越內心——
東西對望——
再造往昔——
生於浪漫——
人間關切——
精彩書摘
1513年,伴隨著東方航綫的開闢,歐洲各國的商船駛嚮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成為最主要的商品。1600至1680年的80年間,僅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600萬件。同歐洲其他國傢相比,法國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熱情是全歐洲最高的。18世紀的第一個元旦,法國王室舉辦化裝舞會,參加者都化妝成中國人,那是當時最時尚的裝扮,而戲劇中正上演著法國人根據中國故事改編的《趙氏孤兒》。
法國宮廷、上流社會對中國瓷器、漆器的購置量巨大,王宮和貴族的傢裏滿是來自中國的瓷器和裝飾品。在思想界,啓濛思想傢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這樣注釋“中國”:“在歐洲,我們沒有一個民族的古老文化可以被證明是能和中華帝國相媲美的。”
當時,法國是歐洲的時尚與藝術中心,各國上流社會都以講法語為榮,一切時尚嚮法國看齊,於是追求中國風情的品味也風靡瞭整個歐洲。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藝術傢也將目光投嚮瞭遙遠的東方,猜想著那裏如天堂般的景象。
當彌勒佛端坐在法國貴族傢裏的時候,北京紫禁城裏,西洋的鍾錶也在裝點著中國皇帝的寢宮。
故宮的鍾錶館裏,陳列著近二百件造型精美、做工考究的清代宮廷鍾錶。18世紀,反映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鍾錶,是中國皇帝最喜歡的時髦玩具。它既是計時器,又是裝飾品;既是高檔玩物,又是精美的藝術傑作。但是,無論這些高檔玩物背後展示瞭怎樣的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皇帝眼中不過是雕蟲小技。把這些帶進紫禁城來的正是歐洲的傳教士。
公元1584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帶來瞭一張《輿地山海全圖》的世界地圖,顛覆瞭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讓人們瞭解到幾韆年來心中根深蒂固的“天下”,原來隻是整個世界的一個部分,中國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從此,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中國皇帝,一麵緊閉國門,一麵不自主地把視野投嚮瞭世界另一端。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穿越時空的對話: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共鳴》 引言: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盛宴 《穿越時空的對話: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與共鳴》並非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文化比較著作,它是一場深刻的哲學思辨,一次對人類文明核心價值的追問。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將目光投嚮瞭地球上兩顆最璀璨的文明之星——源自尼羅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古老西方文明,以及孕育瞭儒傢思想與壯麗宮殿的東方華夏文明。我們摒棄瞭傳統的“誰優誰劣”的簡單對立,轉而尋求一種深層次的、關於人類共性與差異的理解。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兼具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旨在吸引從曆史愛好者到專業研究人員的廣大讀者群體。我們通過精選的文物、建築、哲學思想的個案分析,構建起一座跨越歐亞大陸的精神橋梁。 --- 第一部分:基石的塑造——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西方(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錶)和東方(以先秦時期、漢代為代錶)文明在各自地理環境下孕育齣的初始形態。 第一章:理性與秩序的萌芽 西方文明的基石建立在對“邏各斯”(Logos)的追求上。本章詳細考察瞭古希臘城邦的民主實踐,從蘇格拉底對真理的詰問,到柏拉圖理想國的構建,再到亞裏士多德對自然世界的係統分類。我們特彆關注雅典的公共空間如何塑造瞭個體的公民意識,以及羅馬法係如何將這種理性秩序固化為普世的法律框架。建築藝術上,我們將分析帕特農神廟的黃金比例如何體現瞭對“完美”的幾何化追求,這種對清晰、邏輯和個體價值的強調,構成瞭西方後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第二章:天人閤一與禮樂教化 東方文明的早期形態則深深植根於對“道”的領悟和對“禮”的恪守。本章聚焦於周代的宗法製度與禮樂文明,探討瞭孔子如何將社會倫理提升至治國安邦的哲學高度。不同於西方對個人權利的強調,東方文明更側重於“關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和諧共處。我們詳細剖析瞭《易經》中陰陽變幻的哲學思想,它代錶瞭一種動態的、相互依存的宇宙觀。在物質載體上,我們審視瞭早期青銅器的鑄造藝術,它們不僅僅是器物,更是溝通天地、維係等級的禮器,體現瞭對集體性與象徵意義的無限推崇。 --- 第二部分:權力與空間的哲學:帝國的氣象 隨著文明進入帝國時代,東西方在處理統治、疆域與民眾關係時,展現齣瞭截然不同的“空間哲學”。 第三章:羅馬的堅固與希臘的永恒 在西方,羅馬帝國繼承並改造瞭希臘的遺産。本章重點分析瞭羅馬帝國在工程學上的巨大成就——引水渠、道路網和萬神殿。這些宏偉的工程體現瞭羅馬人對“實用性”和“永恒控製力”的追求,他們的建築旨在宣告帝國的權力無遠弗屆,其空間布局是等級森嚴、功能明確的。我們將討論凱撒與奧古斯都如何將共和的碎片重塑為一個自上而下的、嚴密的統治機器,以及這種結構對後世歐洲政治形態的深遠影響。 第四章:中央集權的無形邊界 東方,秦漢的統一標誌著大一統帝國的確立,其核心理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本章探討瞭中國帝王如何通過“天命”觀念來閤法化其統治,以及這種權力如何內化為一種無形的、滲透至社會肌理的治理模式。我們將分析漢代長城作為一種地緣政治的象徵性邊界的意義,它不僅是防禦工事,更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文化分界綫。在宮殿營造上,我們對比瞭早期宮室的布局,著重分析瞭中軸綫的絕對重要性,它象徵著宇宙的秩序被投射到人間政權中心,強調瞭“中”與“正”的絕對權威。 --- 第三部分:美學與精神的深層結構 文明的差異最終體現在其對“美”的理解和對“超越性”的追求上。 第五章:光影、解剖與崇高敘事 西方藝術在文藝復興前夜就開始追求對現實世界的精確模擬。本章分析瞭從哥特式大教堂高聳入雲的尖頂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體解剖學的癡迷。西方的美學常常聚焦於個體英雄主義、戲劇性的衝突以及對神性(或人性)的具象化錶達。即便是宗教題材,也充滿瞭情感的張力和動態的敘事。雕塑的寫實性與繪畫的透視法,都服務於一個目標:讓觀眾沉浸在一個可被感知、可被測量的三維空間內,體驗一種清晰而強烈的審美衝擊。 第六章:留白、意境與瞬間的永恒 東方美學則傾嚮於“不完形”和“意在言外”。本章細緻考察瞭中國山水畫的“留白”藝術,它並非空缺,而是邀請觀者參與到創作中,去填充那份“氣韻生動”。水墨的暈染技法,拒絕瞭色彩的直白衝擊,轉而追求墨色的層次變化,這反映瞭對微妙、過渡狀態的偏愛。在建築領域,東方園林放棄瞭西方建築那種封閉、界限分明的結構,轉而追求與自然的滲透與融閤,追求的不是對自然的徵服,而是與自然的“共鳴”。我們探究瞭禪宗和道傢思想如何共同塑造瞭這種對“空”與“無”的審美敬畏。 --- 結論:和聲與未來的可能性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超越曆史的對比,探討在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東西方文明的“和聲”如何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提供新的可能性。我們總結瞭兩種文明在處理“集體與個人”、“變化與穩定”、“入世與齣世”等核心命題上的獨特貢獻,並論證瞭隻有相互理解和尊重這些根源性的差異,人類纔能共同麵對氣候變化、技術倫理等全球性挑戰。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細膩的框架,去理解我們今日世界的文化底色,並啓發對未來文明形態的獨立思考。 本書獻給所有對人類文明的廣闊圖景抱有無限好奇心的人。